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郑集实验小学,已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1981年被江苏省教育厅命名为首批省级实验小学。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学校体育示范学校”、“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江苏省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等10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学校一直秉承“学校体育工作不规范则学校管理不规范”的理念,坚信“体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一直以这种理念来指导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作为一名基层的农村实验小学校长,我要精心真做,走好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四步棋”。
一、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健康意识,培养师生体育锻炼习惯
郑集实验小学是一所拥有3800名学生、150位教职员工的大型小学,班额大,教师压力也大。紧张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师没有时间锻炼身体,很多教师累倒在讲台上,笔者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上任伊始,便向教师们传达的第一个信息就是健康。郑重提出郑小教师新形象“五比”:比健康、比正气、比团结、比实干、比发展。所强调的“第一比”就是“比健康”,要求老师不但要拥有健康的身体,更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平和的心态。只有身体好才能生活好、学习好、工作好。
没有校长的健康意识,就没有教师的健康意识,没有教师的健康意识就没有学生的健康意识。为了促进教师健康意识形成,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天7:40必须到操场,集中参加20分钟的太极拳、广播操、广场舞等锻炼;大课间时间全体教师必须走出办公室与学生一起锻炼,参加做操、跑操、素质练习等;每周二下午工会活动时间,必须报名参与一项运动项目,比如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广场舞等。学校还成立了以工会为主的领导小组,组织专业人员指导教师参与体育活动。每学期以工会小组为单位举行2次体育比赛,以检验教师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并达到活跃气氛、交流感情、丰富教师课余生活的目的。定期利用业务学习时间举行运动知识讲座,从运动着装、饮食营养、锻炼方法等方面讲授。学校拿出一定资金购买体育器材,为教师的体育锻炼提供保障。现在教师已经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也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领悟政策文件精神、树立行动标杆,发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不懂体育的校长不是好校长。20年前,当我还是一名教育新兵的时候,学校悠久深厚的体育传统就告诉我,不是会玩几下球、能跑几圈步、会打几下拳就可以说懂体育的。要想真的懂体育,必须从根子上、从思想上、从社会发展上去深入了解。学习是首要的任务,学什么?先从政策文件学起。只有这样,作为校长才能及时地了解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才能为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做好指导和引领。我先后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技能标准》、《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通过学习领会文件精神,进而督促开展体育工作、指导体育教师,至此才可以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懂体育的校长”。学习《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技能标准》后,在一位体育教师组织学生测仰卧起坐时,受测学生直腿做仰卧起坐,我告诉他受测试的学生不是直腿做的。这位教师说以前教练就是这么要求他的,于是我们就翻看这个文件,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学校还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在寒暑假创造性地安排体育组和德育处一起制订方案,给学生布置体育寒暑假作业,内容都是简单易行的项目,如:跳绳、跑步、仰卧起坐等,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便于家长的督促检查。开学后进行检查反馈,检查结果与教师的考核掛钩,做到有方案、有检查、有反馈。2014年起,学校开始改变以往田径运动会“少部分学生参加、大部分学生看”的现象,创办了全员参与的“趣味运动会”,项目有“三人四足跑”、“托球50米赛跑”、“袋鼠运瓜”、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全员运动会等,并将结果反馈给家长,得到了家长们的普遍认同,形成了家校协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良好局面。
三、精细化管理、树立质量意识,提高学校体育特色
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只强调制度管理会让教师觉得学校没有人情味,简单使用人文管理开展工作又缺少执行力度。在总结了前几任校长的管理经验后,笔者努力将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进行融合,在工作时严格执行学校制度,在生活中、教师发展方面进行人文关怀,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比如,学校规定45周岁以下的教师必须任班主任,考虑到个别教师的现实困难,人文规定当年孩子上初三、高三的可以照顾一年,大家都很理解赞同。
为进一步规范教学工作,实施全方位目标管理,学校制订了《郑小“教学四能”管理制度》。上课能听、备课能查、学生作业能赏、学生能考能测。这不仅是针对语数外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对体育教师的更高要求。
1.上课能听。认真上课,不上无效的课,不出现放羊式的课,树立“功夫在课堂、功夫在平时”的观念。因此,历年来参加区“四操一舞”比赛、球类比赛等,都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会技能,在规定的课外活动时间整合训练,杜绝停课突击训练。
2.备课能查。加强电子备课的二次修改和电子备课的复备。严格要求教后反思的撰写,既要写出教学方法、教学总结,还要体现对教法、学法等的分析。
3.学生作业能赏。学生的健康作业和语数外作业一样,工工整整。
4.学生能考能测。能测,每位体育教师带的班,学生体育基本技能、基本素质要经得起测试。
为了更好地发展学校篮球特色项目,提出必须做到“四有”,有方案、有落实、有检查、有反馈。有方案就要有落实、有落实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反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强调学校体育要让学生“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结合深入构建“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大课间、体育竞赛”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完整体系,进一步将“一校一品之篮球特色”打造成为精品,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升篮球等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学校研究决定每周五安排一、二年级1节课外体育活动课,三至五年级每周五2节课外体育活动课。为此学校先后召开校长室成员会,统一思想拿出意见,再召开全体校干和体育教师会征求意见,并安排体育组拿出实施办法,最后召开全体教师会进行通报、传达实施方案。在落实的过程中,每个年级组安排2位校干负责督查,并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整改。活动开展近一个学期,学生的运动技能越来越熟练,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为了保障体育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和积极性训练辅导学生,学校严格执行《体育工作条例》中的体育教师考核标准,体育教师每上3次操计算1课时,辅导1次课外活动计算1课时;在职称评定、评选先进时,每年都给体育组留有固定名额;体育教师服装费按市里文件执行,每人每年850元训练参赛经费;教练员平时训练没有补助,根据教练员带队参赛成绩,设立不同奖金,以奖代补,如:省一等奖8000元,二等奖5000元,市一等奖4000元,二等奖3000元。
四、强化特色训练、树立成绩意识,普及和提高双提升
校本课程《篮球梦》的开发与实施是郑集实验小学体育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在篮球这一龙头体育项目的带领下,学校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为使这一特色进一步发扬光大,组织力量开发编写了校本课程。其中,篮球校本教材由低、中、高3个学段6册组成。从篮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战术、理论依据、篮球名人、篮球游戏等方面进行了详尽地论述。为更好指导实践,确保每班每周1节篮球课雷打不动;篮球操从基本技术角度出发进行编写,要求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做起,在大课间落实;篮球课外辅导则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续,激发了学生的篮球兴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建立特色项目训练队。学校通过群体活动的开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为选拔优秀的体育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省、解放军队输送了一批优秀运动员。作为国家级体育传统校(篮球、田径)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省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我校承担著参赛和输送运动员的双重任务。学校成立的篮球、田径2支运动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三集中”的训练模式(集中学习、集中吃住、集中训练)。按照教育局、文体局给学校的优惠政策,教练员暑假期间在校内及全区小学进行选材,然后集中训练,学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筹建了就餐、住宿一体的运动员宿舍。他们白天分散到各个年级正常学习。周一到周五每日早晚2次集中训练,每次60~90分钟,每月休息2天,节假日安排集中训练。
“体育事业不兴旺则学校不兴旺,体育事业不发达则学校不发达”。多年来,学校以“培养秀外慧中的阳光儿童”为办学目标,以精致化管理模式、高质量教学标准、人文化办学特色,成为在周边地区有一定认知度、美誉度、认同度的学校。在以往的工作中教职员工们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办好每一项活动,扎实抓好学生健康这一重要工作,获得了一些成绩。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只要校长认真地将学校体育工作做下去,就一定能得到师生的支持,家庭、社会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理解程度会逐渐加深,那么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就一定能得到改善。在各级领导的关爱和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一定能将学校的体育工作做得更好,成为铜山区、徐州市、乃至全省学校体育的典范。
一、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健康意识,培养师生体育锻炼习惯
郑集实验小学是一所拥有3800名学生、150位教职员工的大型小学,班额大,教师压力也大。紧张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师没有时间锻炼身体,很多教师累倒在讲台上,笔者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上任伊始,便向教师们传达的第一个信息就是健康。郑重提出郑小教师新形象“五比”:比健康、比正气、比团结、比实干、比发展。所强调的“第一比”就是“比健康”,要求老师不但要拥有健康的身体,更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平和的心态。只有身体好才能生活好、学习好、工作好。
没有校长的健康意识,就没有教师的健康意识,没有教师的健康意识就没有学生的健康意识。为了促进教师健康意识形成,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天7:40必须到操场,集中参加20分钟的太极拳、广播操、广场舞等锻炼;大课间时间全体教师必须走出办公室与学生一起锻炼,参加做操、跑操、素质练习等;每周二下午工会活动时间,必须报名参与一项运动项目,比如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广场舞等。学校还成立了以工会为主的领导小组,组织专业人员指导教师参与体育活动。每学期以工会小组为单位举行2次体育比赛,以检验教师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并达到活跃气氛、交流感情、丰富教师课余生活的目的。定期利用业务学习时间举行运动知识讲座,从运动着装、饮食营养、锻炼方法等方面讲授。学校拿出一定资金购买体育器材,为教师的体育锻炼提供保障。现在教师已经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也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领悟政策文件精神、树立行动标杆,发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不懂体育的校长不是好校长。20年前,当我还是一名教育新兵的时候,学校悠久深厚的体育传统就告诉我,不是会玩几下球、能跑几圈步、会打几下拳就可以说懂体育的。要想真的懂体育,必须从根子上、从思想上、从社会发展上去深入了解。学习是首要的任务,学什么?先从政策文件学起。只有这样,作为校长才能及时地了解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才能为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做好指导和引领。我先后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技能标准》、《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通过学习领会文件精神,进而督促开展体育工作、指导体育教师,至此才可以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懂体育的校长”。学习《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技能标准》后,在一位体育教师组织学生测仰卧起坐时,受测学生直腿做仰卧起坐,我告诉他受测试的学生不是直腿做的。这位教师说以前教练就是这么要求他的,于是我们就翻看这个文件,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学校还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在寒暑假创造性地安排体育组和德育处一起制订方案,给学生布置体育寒暑假作业,内容都是简单易行的项目,如:跳绳、跑步、仰卧起坐等,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便于家长的督促检查。开学后进行检查反馈,检查结果与教师的考核掛钩,做到有方案、有检查、有反馈。2014年起,学校开始改变以往田径运动会“少部分学生参加、大部分学生看”的现象,创办了全员参与的“趣味运动会”,项目有“三人四足跑”、“托球50米赛跑”、“袋鼠运瓜”、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全员运动会等,并将结果反馈给家长,得到了家长们的普遍认同,形成了家校协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良好局面。
三、精细化管理、树立质量意识,提高学校体育特色
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只强调制度管理会让教师觉得学校没有人情味,简单使用人文管理开展工作又缺少执行力度。在总结了前几任校长的管理经验后,笔者努力将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进行融合,在工作时严格执行学校制度,在生活中、教师发展方面进行人文关怀,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比如,学校规定45周岁以下的教师必须任班主任,考虑到个别教师的现实困难,人文规定当年孩子上初三、高三的可以照顾一年,大家都很理解赞同。
为进一步规范教学工作,实施全方位目标管理,学校制订了《郑小“教学四能”管理制度》。上课能听、备课能查、学生作业能赏、学生能考能测。这不仅是针对语数外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对体育教师的更高要求。
1.上课能听。认真上课,不上无效的课,不出现放羊式的课,树立“功夫在课堂、功夫在平时”的观念。因此,历年来参加区“四操一舞”比赛、球类比赛等,都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会技能,在规定的课外活动时间整合训练,杜绝停课突击训练。
2.备课能查。加强电子备课的二次修改和电子备课的复备。严格要求教后反思的撰写,既要写出教学方法、教学总结,还要体现对教法、学法等的分析。
3.学生作业能赏。学生的健康作业和语数外作业一样,工工整整。
4.学生能考能测。能测,每位体育教师带的班,学生体育基本技能、基本素质要经得起测试。
为了更好地发展学校篮球特色项目,提出必须做到“四有”,有方案、有落实、有检查、有反馈。有方案就要有落实、有落实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反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强调学校体育要让学生“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结合深入构建“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大课间、体育竞赛”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完整体系,进一步将“一校一品之篮球特色”打造成为精品,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升篮球等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学校研究决定每周五安排一、二年级1节课外体育活动课,三至五年级每周五2节课外体育活动课。为此学校先后召开校长室成员会,统一思想拿出意见,再召开全体校干和体育教师会征求意见,并安排体育组拿出实施办法,最后召开全体教师会进行通报、传达实施方案。在落实的过程中,每个年级组安排2位校干负责督查,并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整改。活动开展近一个学期,学生的运动技能越来越熟练,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为了保障体育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和积极性训练辅导学生,学校严格执行《体育工作条例》中的体育教师考核标准,体育教师每上3次操计算1课时,辅导1次课外活动计算1课时;在职称评定、评选先进时,每年都给体育组留有固定名额;体育教师服装费按市里文件执行,每人每年850元训练参赛经费;教练员平时训练没有补助,根据教练员带队参赛成绩,设立不同奖金,以奖代补,如:省一等奖8000元,二等奖5000元,市一等奖4000元,二等奖3000元。
四、强化特色训练、树立成绩意识,普及和提高双提升
校本课程《篮球梦》的开发与实施是郑集实验小学体育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在篮球这一龙头体育项目的带领下,学校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为使这一特色进一步发扬光大,组织力量开发编写了校本课程。其中,篮球校本教材由低、中、高3个学段6册组成。从篮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战术、理论依据、篮球名人、篮球游戏等方面进行了详尽地论述。为更好指导实践,确保每班每周1节篮球课雷打不动;篮球操从基本技术角度出发进行编写,要求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做起,在大课间落实;篮球课外辅导则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续,激发了学生的篮球兴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建立特色项目训练队。学校通过群体活动的开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为选拔优秀的体育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省、解放军队输送了一批优秀运动员。作为国家级体育传统校(篮球、田径)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省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我校承担著参赛和输送运动员的双重任务。学校成立的篮球、田径2支运动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三集中”的训练模式(集中学习、集中吃住、集中训练)。按照教育局、文体局给学校的优惠政策,教练员暑假期间在校内及全区小学进行选材,然后集中训练,学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筹建了就餐、住宿一体的运动员宿舍。他们白天分散到各个年级正常学习。周一到周五每日早晚2次集中训练,每次60~90分钟,每月休息2天,节假日安排集中训练。
“体育事业不兴旺则学校不兴旺,体育事业不发达则学校不发达”。多年来,学校以“培养秀外慧中的阳光儿童”为办学目标,以精致化管理模式、高质量教学标准、人文化办学特色,成为在周边地区有一定认知度、美誉度、认同度的学校。在以往的工作中教职员工们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办好每一项活动,扎实抓好学生健康这一重要工作,获得了一些成绩。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只要校长认真地将学校体育工作做下去,就一定能得到师生的支持,家庭、社会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理解程度会逐渐加深,那么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就一定能得到改善。在各级领导的关爱和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一定能将学校的体育工作做得更好,成为铜山区、徐州市、乃至全省学校体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