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冬生:年逾九旬仍笔耕不辍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shrim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桥梁界,若提起哪位专家或院士,其名字往往会和某某著名大桥联系在一起。这其中却有一位老者,一生没有亲手设计过一座桥梁,但载入中国史册的几座名桥都深深地留下了他的烙印,他的意见或努力直接关乎这些桥的成败优劣;他培养了无数大家,默默无闻地做着他的教书人。年逾九旬却依然笔耕不辍,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忙碌着。他就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开拓者之一、著名桥梁工程教育家——钱冬生。
  钱冬生,1918年生于江苏镇江,194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桥梁工程专家,与茅以升和关宝树一起被誉为“共和国桥梁三杰”。他长期潜心于桥梁工程的研究和教学,在钢压杆理论、钢结构疲劳、大跨悬索桥等领域成果显著,在铁路桥梁工程设计及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荣获茅以升科技奖桥梁大奖。

退休后笔耕不辍


  人这一生,写一本书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写,最难的是在耄耋之年仍然笔耕不辍,保持旺盛的创作精力,几乎每年出版一本专著,钱冬生教授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85岁完成《科学地对待桥渡和桥梁》,简述现代桥梁发展史,并指出中国桥梁界现在尚存的问题及改进途径。
  86岁主持编写《中国铁道百科全书——工程与工务卷》,为提高桥梁科技水平、桥梁科普教育作出了贡献。
  88岁出版《茅以升——中国现代桥梁的奠基人》,回顾了恩师一生光辉成就并给出公正、客观评价。
  89岁校译《大贝尔特海峡:东桥》,密切关注世界桥梁技术发展趋势,为中国桥梁发展指出前進方向。
  90岁著述《谈桥梁》,回首一生对桥梁的再理解,可谓铅华褪尽留本色,大浪淘沙见真金。
  ……
  他先后出版专著20余本,发表论文逾百篇,现在他正在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做好中国桥梁建设的总结工作,把桥梁设计、施工的资料整理成册,以供后来桥梁人有资可鉴,同时这也使中国桥梁能以完整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接受历史检验。
  退休后,大部分人过的生活都是在家怡享天伦之乐,相反,他似乎忘却了自己已是年齿近百的耄耋老人,年龄的自然规律对他好像没起什么作用。
  他像年轻人一样,不,他比年轻人更年轻,更有劲头,总是不知疲倦地思考着,写着,工作着。
  “钱老,您不知疲倦地写书,是为着什么?”记者问道。
  “我要永远做下去的事情就是写书,传播知识,传播经验,完成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完成的使命。”

挑战权威建悬索桥


  上世纪末建成的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是我国首座跨径超千米的钢箱梁悬索桥,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跨悬索桥,该桥采用大跨径钢悬索桥一跨过江,主跨达1385米,是国家公路主干网中同江(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两江交汇处南岸)至三亚主干线的跨江“咽喉”工程。它也是苏南、苏北经济资源的整合器,它的修建使苏南经济可以顺畅跨江北上,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然而,大桥的修建不是一帆风顺的。
  1993年,大桥修建进入了最后准备阶段,也是争论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一家在国际桥梁界颇有声望的英国顾问公司提出,要在大桥北采用钢斜桩基础。对英国人的这一建议,很多中国桥梁人是有不同看法的,但是碍于这家公司在国际桥梁界的威望,特别是当时还普遍存在“外国月亮比中国月亮圆”的思潮,人们大都选择了三缄其口。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江阴大桥的顾问,钱冬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认为,纵使国外已有建造悬索桥的成功范例,但由于江阴独特的地质、水文、气候条件,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不论他是什么权威,实事求是才是最大的权威。
  他的选择是:站出来,据理力争!
  对已提出的几种方案,他仔细分析,经过反复演算,最后得出沉井基础是最优方案的结论。他的理由是江阴北岸属于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覆盖层多由淤泥、粉沙及细沙组成,质地松软、透水性强、难于传力,如果采用钢斜桩,大桥锚碇基础的稳定性相较沉井基础要差,不利钢桩施工且对钢的消耗也大。
  在事实面前,英国人只能选择同意。
  大桥于199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

独立思考 力排众议


  20世纪80年代中期,桥梁界已预见到我国大量兴建大跨悬索桥的时代即将来临。悬索桥是跨越能力最大的一种桥型,但当时我国还没有一座大跨悬索桥,而美、英、日三国则已建造了10座跨度在1000米以上的悬索桥。
  从1985年起,钱冬生先后指导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从事大跨悬索桥的研究,并两次开办悬索桥讲座,吸引了全国百余名桥梁工程师前来听课。在1988年全国桥梁及结构工程第八次会议(广州)上,钱冬生师生提出在跨度大于600米时应该考虑悬索桥这一结论。对这个结论当时有人提出异议,他们的依据是:德国桥梁界泰斗F.Leonhardt教授和W.Zellner教授在《关于跨度大于600米的悬索桥和斜张桥的对比》一文中曾指出,跨度大于600米时斜张桥在刚度上更具优越性。钱冬生师生对此不以为然,他们对自己的结论很有信心,因为这是他们通过研究大量情报资料得出的客观结论,他们相信这个结论是能经得住考验的。
  关键时刻,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品质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依然胜似闲庭信步。这次争议也为悬索桥在我国的大规模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1992年,钱冬生出版《大跨悬索桥的设计与施工》一书,这是我国关于悬索桥建设基本原理、构造、施工方法的第一本教材,为我国修建大跨悬索桥奠定了理论基础。
  1992年,广东珠江虎门大桥开始建设,其主航道为888米跨径的悬索桥,加劲梁采用扁平钢箱梁,钱冬生被聘为顾问组顾问。在1993年至1995年期间,在虎门大桥施工最紧张的阶段,钱冬生几乎每月都要去广州一次,甚至两次,帮助解决疑难问题。特别是在决定钢箱梁是采用工地栓焊还是工地全焊时,他力排众议,发表《悬索桥加劲扁平钢箱梁制造问题答客问》一文,为正确决策起了关键作用。1988年,日本采用栓焊完成大岛大桥的钢箱加劲梁工地连接,当时因国内还没有相关经验,许多前往日本参观该桥并取得其资料者回国后都竭力主张工地连接采用日本人的办法即栓焊。
  钱冬生则力主工地连接采用全焊,他认为我们自己的焊接技艺完全可以满足工程要求,此外还可节约较多经费。为促成这一方案的实施,他会上发言,会下做工作,直到建议最终被采纳。实践证明,和栓焊比,仅这一建议付诸虎门大桥就节省开支1000多万元。从此,桥梁界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一建议并逐步形成共识,而后设计的西陵长江大桥和江阴长江大桥也都采用工地全焊连接,这对我国后来建设的大跨悬索桥产生了重大影响。

矢志桥梁人才培养


  作为一名桥梁工程教育家,钱冬生在母校(从唐山工学院算起)任教凡50余年,为培养桥梁专业人才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精力,桃李芬芳,在新中国的各条战线上都留下了钱冬生和他弟子们奋斗拼搏的身影。
  他在本科教学讲台上站了近半个世纪,一直到72岁高龄,从未离开本科教学第一线。他要求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注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他知识渊博,旁征博引,能执简驭繁,重点突出,学生普遍反映听他的课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凡事只要方法对了,就会事半功倍,钱冬生历来重视对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1963年,铁道部原文教局在长沙召开高等工业学校铁路专业毕业设计经验交流会,这是当时试行《高教60条》的一项重要措施。钱冬生以唐山铁道学院桥梁教研组的名义提供交流的《经验总结》达46.5千字。与会人员颇为赞许,他培养学生的特点在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自学成才,不受指导教师业务专长的限制,培养方向广,涉及桥梁CAD、桥梁专家系统、高速铁路、拓扑理论、大跨拱桥等不一而足。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不能代替人的精神追求。钱冬生认为德育是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此,他多次撰文指出,德育要立足现代,面向未来,要伴随人的一生。日常教学中他注重把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格培养贯穿其中,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贫贱不是愿望,若因直道而行以致贫贱,那也只有坚守。”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令人肃然起敬!
  钱冬生常说:“登高自卑,行远自迩。”这是对他获得成就的最好注解。他的成功源于他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源于他坚强的意志和决心,而母校的优良传统和一名共产党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诚报国情怀时时滋养着他,给了他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一名党员,他直言陈词、表里如一、胸怀坦荡、风范照人,受到与他接触的朋友们的尊敬和爱戴。作为一名学者,他从严治学、无私奉献、一丝不苟,令人由衷敬佩。作为一名专家,他热爱桥梁超越所有,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大跨度悬索桥、桥梁钢材、桥梁规范无不倾注了他的心血,受到广大桥梁工作者瞩目。
  2016年9月1日凌晨,钱冬生先生在家中安详辞世,享年98岁。他用自己的一生默默践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信念,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桥梁界的骄傲,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钱冬生:桥梁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桥梁工程開拓者之一
  语录:
  “登高自卑,行远自迩。”
  “贫贱不是愿望,若因直道而行以致贫贱,那也只有坚守。”
  ◎ 来源|交大新闻网(有删减)
其他文献
林元培在工作。图片|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在宇宙中,有一颗被冠以中国科学家姓名的小行星——“林元培星”,获此项殊荣的林元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市政总院”)资深总工程师,他曾主持设计南浦、杨浦、徐浦、卢浦和东海大桥等项目,是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  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黄浦江上造大桥的重任,落在了当时市政总院总工程师林元培的肩上。
期刊
探讨了劳动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作用,论述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针对当前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劳动育人的有效途径,应注重分类引导,做好科学规划,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劳动育人与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多样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993年10月23日,杨浦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大桥是上海市区继南浦大桥之后建成的第二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也是当时世界上主跨径最大的斜拉桥。新中国成立后,当一座座如虹似练的长桥横架在祖国的大江大河之上时,人们多次发问:上海的黄浦江怎么没有一座桥呢?在常人看来,长江、黄河上能架桥,宽不过数百米的黄浦江应该更不在话下。殊不知,在黄浦江上造桥难倒了一代又一代桥梁专家。  上海因黄浦江而兴,它的每寸水道都流
期刊
针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的片面化、割裂化的教学现状,以教学能力大赛为视角,依据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探索了从教学思想层面到教学设计层面,再到教学实施层面,最后到效果评价层面,全方位、闭环式的教学改革路径。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成效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摘 要:盾构穿越既有建构筑物施工风险高,且随着地铁建设的逐步扩展,盾构近接施工不可避免需要。当盾构隧道穿越既有石化加油站时,由于石化加油站的特殊性质,变形控制要求极高。在保证石化加油站正常运营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减少盾构施工导致的周边变形,成为盾构隧道下穿石化加油站安全控制的重中之重。本文从盾构施工准备、推进参数、注浆措施等方面对安全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以保证盾构安全下穿。  关键词:盾构隧道; 石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途径。如何让思政工作落到实处,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和难点。基于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概述高校思政工作的现状,分析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工作性质及意义,解读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客观理性的认识,这对改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成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高校思政工
对独立院校应用型专业学生分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行研究。分析了指标体系设计、指标体系模型、指标体系构建,以期对应用型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进行科学评价,实现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图片|桥梁建设报  杨进,中国现代悬索桥技术奠基人、开创者,不断在桥梁技术上开拓创新,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半个世纪,为中国桥梁建设事业填补一项又一项空白,获得荣誉无数,被称为“中国桥梁界的爱迪生”。  2017年8月22日,杨进与世长辞。  由他负责修复开裂桥墩的武汉长江大桥,巍然屹立在汹涌的江水中;由他设计的西陵长江大桥,留下“神州第一跨”的美名;由他提出设计思路的鹦鹉洲长江大桥,以三塔四跨悬索桥的
期刊
针对新疆工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问题梳理,提出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改革措施,旨在实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快速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肺CT实质自动分割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U-Net模型。该模型充分结合了U-Net网络和循环卷积神经网络(RCNN)的优势,可以提取图像中更加细小的特征,在拥有较少数量网络参数的情况下获得良好的性能。该模型首先在编码和解码单元中,使用带有残差单元的循环卷积层代替U-Net模型中的前向卷积层。然后,从基本网络的端到端使用了有效的特征累积方法。最后,从原始的U-Net模型中删除了裁剪和复制单元,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