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考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r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專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针对专业建设的重大举措,项目的实施对于增强西部民族地方高校的专业适应性,强化这一类高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办学竞争力,乃至强化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意义重大,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应该很好的把握这次专业建设的机遇,在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相关工作时要深刻理解内涵,把握专业综合改革的整体目标要求。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专业综合改革;特色发展;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011-03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 is the Initiatives taken by the national education department for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makes a big difference in enhancing the 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minority regions, strengthening the schoo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hancing their competitiveness, and even strengthening that universities serve the nation.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inority area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work related to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 grasp the overall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of a comprehensive reform.
  Keywords: West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s; loc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reform; feature development; core competence
  一、概述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2011〕226号)(以下简称226号文件),针对高校专业发展提出新的建设要求,其要义是高校应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达到定位准确、内涵充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改革建设目的。实施以来,专业综合改革已经成为当前专业建设的热点问题,各类型、各层次的高校从不同层面开展了专业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从研究层面来看,有关于专业综合改革基本概念、原则、意义的探讨,也有关于专业综合改革方法、路径以及实施的总结;从实践层面来看,主要集中在基础扎实、理念先进、优势明显的“985”、“211”等高校;从地域来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区域的高校和专业。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由于区位劣势、基础弱势、交通信息闭塞、文化经济落后等因素,无法效仿与复制上述地域高校和专业在专业综合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因此,处于该区域地方高校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无论是理论层面的探讨与规划,还是实践层面的实施与建设都是亟待解决的独特问题。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如何审视现状,克服自身劣势,摈弃过多模仿和学习的定势,深入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提升专业竞争力需要认真探索与解决。本文就地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方性高校——吉首大学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二、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专业综合改革的意义
  (一)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实施专业综和改革符合国家教育战略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3)指出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要“向西部地区高校倾斜”。226号文件实施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振兴西部高等教育的重大举措,其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是切实提高本科教育基础的人才培养质量,“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提升西部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缩小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差距。
  (二)有利于强化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服务国家特殊战略的重任
  国务院下发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吹响了西部扶贫开发的号角,吉首大学作为武陵山片区内唯一一所省属综合性高校,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必然要对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提出的人才培养需求,既全面履行了吉首大学的高校功能,又符合国家战略层面对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三、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专业改革要契合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定位   高校的“辦学理念”,就是学校对共同事业的共同期许和想要实现目标的程度,它是高校的办学特质,这种特质以坚实的本土文化为基础,需要经过长期的办学过程积淀,并且被社会广泛认可,具有旗帜鲜明地唯一性,它指导高校的发展方向。办学定位是高校结合自身所处的地域、社会环境、经济、人文以及自身的层次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自我设定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必然围绕办学定位开展建设。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指导,办学定位是办学理念的具体表现。《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高校要“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吉首大学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该地区有43个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人口居多,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基于这样一种地域、文化以及经济境遇,学校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不断探索、实践,办学初期形成了”‘985’‘211’高校主要着力“‘卫星上天’高精尖人才培养的问题,吉首大学则肩负着解决‘湘西老百姓脱贫致富’问题”的朴素认识[1,2],经过多年的实践提出了 “平民高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立足湘西,面向武陵,辐射边区,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226号文件明确提出扶持“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相关专业”的建设要求,专业综合改革的实施将强化这些专业的活力,提升这些专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符合度,这必将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
  (二)专业改革要契合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办学特色是高校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积淀形成,别于其他高校的特征,它以办学理念为指导、办学定位为依据,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核心竞争力是高校与同类型高校竞争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表现出的优势。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由于区位劣势和基础弱势、办学历史、办学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这一类型的高校多是在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方面发挥自身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与价值,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和载体,是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实现形式。吉首大学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体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上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优势,以湘西州为例,全州教师、卫生系统的业务骨干,吉首大学毕业生分别占到62.99%和66.9%;二是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方面对少数民族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的特长,学校策划的“张家界·魅力湘西”大型演艺节目,获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进入文化部、国家旅游总局“国家演艺重点名录”,学校在老司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现湖南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中作出积极贡献。因此,实施专业综合改革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专业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和适应性,通过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既有利于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又实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改革专业要着力特色凝练,避免同质化
  专业特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在一般意义上,专业特色的培育与凝练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各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专业建设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形成与同层次、类型高校专业的比较优势,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与建设中,高校的专业改革与建设由于相互模仿与借鉴极易走入同质化的境地,导致专业无特色和“多校一面”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早在2007年国家实施特色专业建设改革中就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的建设原则,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也提出了“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总要求,此次专业综合改革也强调了“定位明确、内涵充实、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建设目标。在国家实施特色专业改革建设时期,吉首大学紧紧围绕特色做文章,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着力专业特色的凝练,针对湘西地区师资匮乏的问题,在师范专业的特色建设方面对接地区中学需求,以中学新课标的相关标准加强专业改造,加大中学与高校之间师资的培训交流,联合中学教师一起编写教学法教材等方式加强内涵建设;强化音乐学、舞蹈学、历史、少数民族体育等专业与湘西地区独特文化与历史资源的对接,打造了《湘西民歌精选》、《湘西民歌合唱曲选》、《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铜铃舞》、《苗族鼓舞》、《土家族打溜子》等特色课程和教材;针对湘西地区丰富的生物与矿产资源,强化植物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与当地资源的对接,将教师在这些方面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专业课程用于人才培养;因此,在特色专业建设期内获得音乐学、生物科学、工商管理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舞蹈学、体育教育等8个省级特色专业。以上说明,专业特色是专业综合改革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无论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综合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还是从前期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成功经验来看,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在实施专业综和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社会、历史和自然资源,把专业办学与区域优势资源有效结合,对接地方经济与产业,增强专业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凝练专业特色,这样才能避免专业建设同质化的现象,改革才会取得真正成效。
  (四)改革专业要着力协同配合,处理好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关系
  专业建设与改革伴随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自恢复高考以来,高校的专业建设主要是采取窄口径的教育模式,其特点是专业面向窄、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内涵非常细,这种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方式在当时国家大型农业、工业的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进步与经济建设中各个领域交叉、综合的程度越来越高,原有的专业建设与设置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教育部分别于1998年和2012年对专业进行了调整,两次调整明确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专业建设强调增强人才的适应性,改革的途径是增进“交叉”,建设与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除此以外,针对西部大开发和武陵山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又下发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规划明确了6大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建设领域,如其中之一的发展领域面向“武陵山片区的旅游业、特色农业、农林产品加工业、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加工与利用、制药等产业”,其特点是所涉及的建设多个内容方向上相近,在具体的细节中又各有不同。上述背景下,对处于该地区的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表现在人才需求已经从知识结构的单一层面向复合型转变,这导致任何一个专业都无法单独胜任某一领域人才培养的重任,需要同学科,甚至是跨学科多个专业组成的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对接,彼此协作、沟通与共享,形成全新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模式。因此,在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过程中,改革专业要理清与对接产业的多个相近、跨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发挥引领与带动作用的同时,考虑专业之间共享、交叉、联动的体制与机制,内涵建设中要考虑专业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通用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的情况,这样在实施专业综和改革的过程中改革专业才能够既考虑专业特点又能兼顾专业一般特性,确保资源优化整合形成合力,形成以改革专业建设为重点,多专业配合、协作共同发展的专业建设新路子。
  四、结束语
  专业综合改革的实施对于西部地区民族高校的专业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具体的实践层面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特别是教学管理的体制机制、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等内涵建设问题亟需解决,我们将加强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游俊,龙先琼.文化多样性视野下少数民族地方高校发展问题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8:54-56.
  [2]龙先琼.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9,20(2):16-19.
其他文献
摘 要:以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金融学人才为导向,结合对139位在校金融学同学所喜欢教学方法的调查,发现大家较喜欢的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实地实践实习法和软件模拟实验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优化教学方法的对策和建议,在理论内容教学方面应采取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应大力推广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实务内容教学方面,应主要采取
期刊
摘 要:作为高校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不仅承担着为教学、科研提供各类文献资料的重任,而且直接关系着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与高校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管理理念滞后,已经不能够满足信息时代师生对图书馆的需求,因此,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创新尤为重要。基于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必须积极打破传统、守旧、被动的管理模式,更新陈旧的服务理念,增强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意识,为高校图书
期刊
摘 要: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五届毕业生进行实证追踪调查,对调查对象目前从事的行业、岗位、选择原因、薪酬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归类,从毕业生角度了解行业人才要求及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职业素养培养、课程设置、母体学校资源共享等方面为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慕课教学理念与建构主义理论都有别于传统教育思想,二者都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知识学习的个性化、教学主体的去中心化、学习者之间的互评性等。慕课教学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应该得到更大的包容。  关键词:建构主义;慕课;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0-0107-04  Abstract: Discriminat
期刊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新兴的办学模式,也是教育全球化迅猛崛起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湖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的自身特点,阐述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管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政府要创新监管理念, 建立一个由政府、中介机构及社会舆论和合作办学从业者自身组成的三维质量监管服务立体交叉体系,从而维护湖南省中外合作办学者双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利用国内外先进教育资源培养人才的目标。  
期刊
摘 要:随着新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下就业竞争力的增加,各学校对师范生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作为培养中小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尤其如此,因此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技能及其综合素质极为重要。文章以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详细了解当前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技能培养以及掌握现状,深刻剖析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结合学
期刊
摘 要:“微情景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在限定的较短时间之内将指定的原理或概念以情景剧的方式进行演绎,可作为锻炼表述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方法。文章作者从微生物学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微情景剧”教学模式,解读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功能,列举操作要点,旨在构建“微情景剧”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及操作规范。  关键词:微情景剧;课堂教学;形象思维;表达能力;微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加快,金融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加大,基于对应用型大学教学模式教育理念的研究,如何使得经管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与培养行业能力紧密联系,如何落实到课程教学环节上,是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保险学》教学改革的初衷,近年在教学内容、实践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一些成效。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MOOC及其所衍生的网络教学方式的兴起,使固有的教学方式产生新的可能。在碎片化的、自主学习的趋势中,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支持,任务驱动的教学思路与MOOC/SPOC的结合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课程建设为这种方法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也为其他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MOOC;SPOC;任务驱动;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我国高校园艺专业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为更好地实施《面向“三农”的数字教育资源及平台建设项目》,推动全国农业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进程,促进农业教育精品课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文章以《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为例,阐述了在课程数字化、可视化建设和改革中,数字化资源的内涵和呈现形式,以及设计、制作、管理等方法,提出了团队协作,精确分工;积极培训,加强管理;点评更新、大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