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原则和方法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重建,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系统的文化实践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运用辩证的方法才能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04-02
  传统文化现代化就是要把传统文化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结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正确的原则为指导,在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在操作上,应当借鉴他国的经验,区分不同层面的传统文化现代化,把传统文化现代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首先,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实践原则。所谓坚持实践原则,就是从当前的社会实践需要出发,使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能够起到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作用,具有当代社会实践价值。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需要是衡量传统文化现代化成败得失的客观标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和保持传统文化在理论上的完整性,也不是为了使传统文化具有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的有用性,或者符合现代某种理论的需要,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当代社会实践需要,是为了解决当代社会实践提出的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内容上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有可能起到推动现代社会实践发展的作用。
  传统文化现代化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传统文化现代化既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保留,也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其结果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使传统文化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素,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规定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任务,体现其基本要求。我们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外来搞传统文化现代化。
  其次,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的原则。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实现在理论上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和现代理论结合,以现代的理论话语和理论模式来重新组合、诠释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虽说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但是,也不是在现代化的理论之外去建构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然后再把传统文化整合到新的理论框架中,实现理论上的双重超越,既超越传统文化理论,又超越所有的现代理论,形成一种全新的理论。
  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开始于近代。随着近代西学东渐,西方的理论传入我国,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全面挑战,开始了与西方现代理论相结合的现代化进程。马克思主义和所有的西方理论不同,它传入中国之后,就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各种现代理论的论争中,也显示了其理论的正确性和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合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也开始了其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不断被中国化的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最伟大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时代创造和民族精神。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理论,具备现代的理论形式和科学的内容,而且它具有其他现代理论所不具有的优势,它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并经过了实践的多次检验。马克思主义具有联结理论和实践,现代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且其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因此,最有资格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我们所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国的实践和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最大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排斥用现代西方理论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换的尝试。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现代西方的哲学理论如黑格尔哲学、新康德主义、新实在论、新黑格尔主义等,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重组、整合的多种尝试,并产生一些理论成果,如“新理学”“新心学”,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在实践中确立的,同样也要在实践中得到巩固。是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它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既关系到传统文化的命运,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的命运。只有坚持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科学地甄别、选择、更新和转化,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现代化。正如邓小平所说:“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
  二、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方法论
  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是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保证。学术界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人主张运用超越、整合的方法,有人主张运用分解、重构的方法,也有人主张运用综合创新的方法,不一而足。采用什么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换,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其二,是我们所选取的现代理论框架。
  我们认为运用辩证的方法,既符合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符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从传统文化本身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尽管这种辩证法的思想处于朴素的发展阶段,但是运用辩证的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换符合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论指向。传统文化的成分复杂,学派众多,积极的和消极的并存,良莠混杂。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关于自然的,又有关于社会人文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从时间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有古代的传统文化,近代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的传统文化。从学派上看,有在先秦时期就产生的儒、墨、道、法、阴阳、名、兵、农等诸子百家,也有上述学派在发展中经过彼此会通、融合和衍化而形成的新道家、新法家、新儒学及佛、道宗教文化,等。从哲学派别和方法的角度来看,有唯物主义的传统和唯心主义的传统,有辩证法的传统和形而上学的传统等。从文化层面上看,有哲学的、道德的、科学技术的、文学艺术的等不同层面。只有运用辩证的方法,才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现代转换,把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和当代价值融入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中,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其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和批判的”,我们所说的作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转换的方法论基础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为现代理论框架来进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原则辩证法,从传统文化本身的辩证特点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完整系统、具体深入地进行分析研究,既不能把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成分等量齐观,也不能主观地夸大某些文化成分,更不可以偏概全。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从形式、内容、作用等多方面进行挖掘、整理、阐释、转化,以实现传统文化形式的现代化、内容的现代化和作用的现代化,从而使传统文化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传统文化的形式转换是传统文化在表达方式的转换,即把中国传统文化中语言、概念、范畴转换为现代的语言、概念和范畴。传统文化中的有些语言、概念和范畴,现在已经不用的,变成了死的东西,有些仍被使用,还有生命力。传统文化的形式转换,首先要分出传统文化中的哪些语言、概念、范畴是死的,哪些是活的,区分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今天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否符合社会进步和观念更新的要求。传统文化的内容转换是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命题、观点、理论进行新的诠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使其富有新的内涵和意义。传统文化的一些命题、观点和理论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古典理论形式的制约,内容陈腐,落后于时代,有些内容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但是,通过我们把新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时代精神注入这些命题、观点和理论中,仍然可以为今天所用,并且继续体现和保持文化的民族传统。对于传统文化中体现和表达民族精神和惩恶扬善,注重人的道德修养的伦理精神和奉献家庭和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念等内容可以进行现代化的转换。传统文化的作用转换是从现实的需要出发,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形式和内容的系统转换,寻求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吸取其经验教训,为解决当代的重要社会问题,提供思想方法、历史借鉴,用来补充与丰富我们解决现实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经验、理论和智慧。换言之,也就是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经过新的诠释,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之后,在现实社会中重放异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们也要虚心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在传统文化现代化方面所创造的经验。传统文化现代化不但对于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国家来说是一个共同的课题,而且对于已经完成现代化的民族和国家来说,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来解决所遇到的社会问题,推动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并且这些国家和民族在现代化过程中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教训,反过来给正面临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上,我国不能搞关门主义。这与体现和保持中国特色并不矛盾。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是建立在对世界文化的学习、借鉴、融合、创造基础上的特色,而不是闭目塞听、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自我吹嘘。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
  [2]李宝艳.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探索[J].党史文苑,2005,(3).
  [3]杨翰卿,李保林.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1999,(1).
其他文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环境而进行,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及效果具有重大影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路径是:在校园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氛围
中国远古至战国文学,整体上依照感知宇宙、颂神、颂人、颂我的人文轨迹向前运行:神话与早期传说感知宇宙和颂神,<诗>、<书>与史著颂人,诸子及战国策士颂我.屈原的成功和伟大,
《老子》哲学对于填充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弥补儒家疏于本体建构的缺陷功不可没。《庄子》的齐物论开辟了平等的思维路径,成为近代哲学家消弥差等、提倡平等的理论渊薮。《
包容性实证主义法学者认为,法律效力之判准——承认规则能够包容进道德标准而存在,法律与道德之间是一种"可能的""包容"关系。此种理论观点既与否认法律效力判准上存在道德标准束
在新的形势下,独立院校都在积极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改革与建设。调查数据显示教学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程的认可程度不断加强。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
微格技术从兴起到发展以来,一直多用于师范类教学技能的培训.微格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它提供了一个练习环境,使受训教师利
当前我国正处于复杂而多变的社会转型期,面临利益矛盾凸显、思想激烈碰撞、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各种挑战,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和实效性也受到挑战,必须要推动传统思想政治
当前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之一,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医学生的素质培养,同时,中医院校也肩负着培养祖国中医药事业接班人的重任
大学生信仰教育是一系统工程迫在眉睫的是教育者“体系”问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关注和介入。改进高校“两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评价(考核)机制,加强对这两支师资队伍工作实绩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立足于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