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内呼吸道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mz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内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取我科近年来收治的脑血管意外院内呼吸道感染患者的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高危因素,并与脑血管意外出血院内未出现呼吸道感染的4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在4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的院内呼吸道感染高危因素中主要是受到患者年龄、吸烟史、气管切开、意识障碍、并发症及吞咽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呼吸道感染与未出现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两组患者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意外患者发生院内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有烟史、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合并并发症等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呼吸道感染的病菌进行细菌的培养和抗生素药物的治疗。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呼吸道感染;院内感染;原因分析
  脑血管的意外感染是一种常见于神经内科的病症,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治疗周期长及过程复杂的特点,在临床上长发生院内呼吸道感染现象,一旦患者发生感染,对其治疗与生活质量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甚至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对其发生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非常重要[1]。本文对40例脑血管的意外患者院内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近年来收治的脑血管意外院内呼吸道感染患者的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患者为男性有22例,女性18例,年龄70~85岁,平均年龄75岁,住院时间为18~30天,平均住院的时间为20天。
  1.2方法
  细菌培养:对出现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进行细菌培养的实验,采取分离菌获取细菌,取样选择气管套内远端进行取样,采取细菌分析的培养方法培养细菌。
  药敏试验:选择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
  1.3观察指标
  比较感染者和未感染者组别的一般资料与病情特征、易感因素及治疗过程,包括年龄、吸烟史、气管切开、意识障碍、并发症及吞咽困难患者的数量比例。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选择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用( ±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若P<0.05,则表示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感染者和未感染者组别的一般资料与病情特征、易感因素及治疗过程,包括年龄、吸烟史、气管切开、意识障碍、并发症及吞咽困难患者的数量比例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详见表1。而细菌培养的结果显示,为革兰阴性菌的有19例(47.5%),为革兰阳性菌的有15例(37.5%),为真菌的有6例(15%).
  表1 感染者和未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对比{n(%)}
  组别 n >60岁 吸烟史 气管切开 意识
  障碍 并发症 吞咽困难
  感染组 40 32(80) 28(70) 22(55) 20(50) 21(52.5) 23(57.5)
  未感染组 40 25(62.5) 8(20) 7(17.5) 6(15) 5(12.5) 6(15)
  3.讨论
  呼吸道的感染是一种常见于神经内科的并发症,并由于患者受到院内感染而导致治疗的时间延长,使得病情的变化更复杂,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常常引起医患之间的纠纷。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患者在脑血管意外之后会发生昏迷和吞咽功能受损,咳嗽生理反射能力减弱或者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并且难以咳出等,此外,还有许多患者发生危重情况的时候通常会实施气管切开或者气管插管及反复吸痰等侵入呼吸道的操作,使得患者呼吸道的粘膜遭到损伤,导致感染率进一步加大[2]。同时,当患者的年龄比较高并且病情危重、较多并发症及有吸烟史的情况下,患者的本身就处在一个容易受感染的状态下,而长期的卧床等多种感染因素在共同的作用下也非常容易发生感染。
  由此可知,对脑血管意外呼吸道感染人群中,如果发现容易感染的人群或者病情严重需要实施气管侵入操作的患者,要特别注意筑起呼吸道感染尽早发现与预防,对已经感染的患者要及时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采取相应的敏感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通常情况下,患者的年龄比较大,亲朋好友比较多,这就需要注意限制来访人员与陪护人员的人数,定时对病房进行空气消毒,使病房保持通风的状态,避免发生室内病毒与细菌的增生,从而有效的减少病房内交叉感染现象[3]。
  总而言之,本文对我科近年来收治的脑血管意外院内呼吸道感染的40例患者患者的年龄、吸烟史、气管切开、意识障碍、并发症及吞咽困难患者的数量比例进行分析,发现上述原因都是引发脑血管意外患者出现院内呼吸道感染的主要高危因素,因此,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对策与治疗对策,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呼吸道感染的病菌进行细菌的培养和抗生素药物的治疗,对治疗呼吸道感染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洁芳,邬至平,邱伟文.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病原学及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2(01):424-425.
  [2]徐莲英.脑血管意外患者医院内感染护理的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3(08):201-202.
  [3]孙昊,吴昊,栾春业,陆莹,王军,季晨博,陈彦,肖杭,张劲松.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03(01):621-62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关怀护理理论在门诊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门诊产科围产保健的孕妇500例,250例为观察组,25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门诊产科常规护理:遵医嘱为孕妇测血压、体重、胎心监护,利用挂图、宣传册子向孕妇宣传孕期相关知识。观察组为孕妇实施常规护理中应用关怀护理理论:1.对自我及他人敏感。2.促进人际性的教与学。3.协助满足个人需要。4.灌输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重度长段尿道缺如尿道下裂Ⅰ期修复术式。方法:采用近段尿道口基底蒂皮瓣翻转覆盖与保留的部分尿道板吻合成管加纵行带蒂岛状包皮瓣卷管成形尿道吻合即改良Onlay+Hodgson术式。20例重度长段尿道缺如尿道下裂伴阴茎弯曲者,尿道缺如以矫直阴茎后测量为8~12cm;成形尿道内留置多孔硅胶管支架引流尿液10天拔尿管排尿。结果:20例患者18例Ⅰ期成功修复正位排尿,外观满意,无雍肿扭转,1例
期刊
直肠癌是包括齿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位置较低,易被直肠指诊及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容易诊断。目前国内青年人直肠癌较国外多见。手术根治性切除仍是直肠癌的根治方法,且术后辅以化学药物治疗,可提高疗效。为了治疗和护理措施得以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存活期。我科对16例直肠癌患者术后施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的认可及住院患者的称赞,现将护理体会介绍
期刊
摘要:优质护理服务不仅是医疗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视为医院“以人为本”观念的实际体现[1]。在对患者护理服务中,优质的护理讲究仪表、言谈,执行规范操作,增加了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同情和关爱,从而更好的提高了护理质量[2]。  关键词:手术后;疼痛;睡眠障碍;舒适;活动  The effect of gynecological patients after observation and ana
期刊
摘要:目的:针对长期便秘患者,探讨治疗与护理对策,以促进患者正常排便。方法:对44例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同时予以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口服、情志护理、功能锻炼等中医护理。结果:便秘患者排便明显改善的25例,排便有一定程度改善的16例,排便无改善的3例。结论:通过运用中医药技术与生物反馈相结合对便秘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便秘;生物反馈;中医药技术;护理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Miles围手术期护理,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和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我科收治的60例接受手术的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 本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腹部切口感染2例,会阴切口感染1例,均痊愈出院,无造口坏死及狭窄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6个月无1例出现排便异常,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结论 Miles手术是直肠癌根治的常用术式,加强围手术期及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并总结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LCBDE)的手术护理方法及其护理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12例经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患者,在患者手术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工作开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探讨。结果:12例经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患者开展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护理工作后,手术顺利完成,并且后期随访所有的12例经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患者都全部恢复健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用于脑外伤重症监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就诊的96例神经外科脑外伤重症监护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患者,治疗组采用预见性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护理结束后,观察两组护理后指标的变化,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等。结果 经过不同的护理后,治疗组满意度为95.83%,对照组满意度为77.09%,两者差异具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11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58例,对照组仅接受妇产科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人性化护理模式。记录两组样本的母婴结局并开展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组产妇剖宫产4例(6.9%),产后出血4例(6.9%),产褥感染1例(1.7%),新生儿宫内发育不良2例(3.4%)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晚期患者有效控制疼痛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40例肿瘤晚期疼痛的患者实施合理的给药及心理护理。结果 95%的患者经过综合的护理后能有效的控制疼痛。结论 合理的给药及心理护理能有效控制疼痛,改善患者休息,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肿瘤;疼痛;护理  疼痛是晚期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特别是持续的难以控制的疼痛,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痛在20世纪末就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2001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