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众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

来源 :绿色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355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省份,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6亩,而人均林地面积4亩。由于改革前集体林产权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长期以来,林业发展缓慢,林农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2003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洪田村的做法,及时地进行了总结、规范,并在八闽大地推广。对全国林改具有示范意义的福建林改,保证农民拥有山林所有权、经营自主权、林木和林地的处置权。林改后,老百姓放心大胆投入,精耕细作,连绵不绝的八闽群山从此沸腾起来。近日,本刊记者来到八闽大地采访了福建省林业厅厅长黄建兴,他为我们讲述了福建林改的主要进程。
  
  勇于探索 敢于吃林改第一只螃蟹
  
  将山林产权明晰到户到人,使林农群众拥有一份宝贵资产、一块用武之地、一片致富空间,极大地拓宽林农的增收渠道,改善林农生活。这话说起来容易,可在没有政策可依、没有经验可寻的十年前做起来就显得举步维艰。
  福建,占土地面积10%的耕地解决了全省2600万农民的温饱问题,而占土地面积80%的林地优势,在林改之前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过去,林区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集体林、干部林,林农收益等于零。”、“我山不种我树,我树不能我砍,我砍不能我卖,我卖不能我得!”。
  黄建兴说起过去,语气中显得有些苍凉悲哀。“进行林权制度改革不是我们故意要做什么标新立异的文章,也不是我们拍脑门子一时冲动想出来的,它完完全全是人民群众的首创。”随后,黄建兴对记者讲述了两个故事。
  福建某乡是一个库区,大部分农田都被水库淹没了,农民的田很少,但是山场很多。前几年,库区的一些村子出现集体上访事件,并且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经了解,村民上访的主要原因是群众没有山林自主权,没有经济来源,无法生活造成的。同在库区的另一个村庄却十分稳定,没有一个村民闹事。究其原因,原来这个村早就把山林经营权、处置权落实到了各家各户,村民每年有5000多元的收入,不仅生活无忧,而且整天忙着研究自家山林的增收问题,根本就无心去参与闹事。
  三明市尤溪县西滨镇板篼村2001年以前是个有名的“混乱村”,乱砍滥伐成风,干群关系十分紧张,村两委就有6人辞职。但2001年换届后,这些现象彻底改变。经了解,原来这个村的领导班子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分山到户或分户经营等方式,把村集体统一经营的山林明确到了各家各户经营,让村里所有家庭都有山可耕,有利可图,问题迎刃而解。
  “人民群众的创造表明,我们必须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林权制度改革。但是,改革总是艰难的,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以大无畏的精神走下去。”黄建兴如是说。
  林权制度改革开始的时候,困难重重,思想交锋十分激烈。当时争论的焦点有两个:一是上面没有改革的红头文件,没有政策依据,改得好当然是好事,但改不好可是要担政治风险的,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为改革丢掉乌纱帽值不值得?二是林权制度是个敏感问题,要是像当年“三定”时一样出现大规模的乱砍滥伐和林区社会动荡,责任谁能承担、谁敢承担?
  “好在国家林业局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及时、坚定、有力的支持。大家一致认为林权制度改革是对人民群众有益的大好事。正是基于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基于对林业大发展的考虑,我们福建勇敢地做了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一个吃螃蟹者!”黄建兴百感交集地说。
  
  破解林改难题,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场深层次的变革,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引发了林业、林农、林区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这次改革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分林到户,而是一次涉及到林业经营管理机制体制的深刻变革。
  林改难在哪?难在向改革者自己提出挑战,尤其是对传统的林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但不如此,福建林业困境就难以破题。于是,林改从明晰产权着手,均山到户,让林农成为集体山林的主人,实现家庭承包经营由耕地向山地延伸。
  黄建兴说:“我们在不断破解体制难题,林改是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林改就是让“四权”(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同时落实,即:通过折股量化、股权到户(联户)或以人口、农户为单位均分、均包等形式,把集体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明晰到户、联户或其他经营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折价转让等多种形式,建立以林农为主的微观经营主体,放活山林经营权;通过简化林政管理手续,放宽商品林采伐限制,实行木竹自主经营,落实林业经营者对林木的处置权;通过降低木竹税费和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利益调整,还利于民,确保林业经营者的收益权。
  谈到林改时机的选择,黄建兴显得胸有成竹:“林改必须讲时机,早改了不行。原因有两个,一是群众怕变。改早了怕会引起乱砍滥伐等混乱局面;二是群众没有改革的要求。因为几年前林业税费很高,老百姓形容‘砍下一根竹子,得到一双筷子’。由于没有利益,群众要不要山都无所谓。但经过2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和林业产业发展的拉动,林业经营的利润增加了,有了利润,群众对山林也就自然重视了。这就为林改提供了可能性。”
  山的优势、林的潜力,蕴涵着巨大的兴林富民潜能。均山到户,及时换发林权证,林农吃下了定心丸;还权于民,林农实现“我的山林我作主”;集体与个人利益兼顾,实现林农增收、集体增财、林业增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取得了成功也赢得了民心。松溪县花桥乡村头村村民自发集资1万多元,在村头竖了一块大石碑,把林改的政策和村规民约刻在上面。村民说:“林改政策好,写在纸上怕破掉,雕在木头上怕烂掉,刻在石碑上才能永久!”
  历时3年多的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山林可以承包、转让、流转、继承,“耕者有其山”终于在探索与创新中变为现实。
  回首林改走过的路程,黄建兴百感交集地说:“任何一个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只要坚持把老百姓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就一定能成功。”
其他文献
2009年,我国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的喜庆日子。在这一重要时刻,为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各县市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区域文化、特色产品的品牌价值,中国商业联合会报请商务部批准将特别举办2009(首届)中国民俗旅游文化展示交易会暨中国民俗特色百佳县(市)推选活动,邀请全国300家县市共同进京展示、展销,向共和国60华诞献礼。这是一个怎样的活动?活动的具体内容又是如何?带着这些问
期刊
在短短的直辖十年时间里,重庆林业高唱着生态建设的主题曲,上演了一台功在当代、利及子孙、空前激扬的活剧。一个与大城市、大农村相适应的大林业框架基本形成,造林绿化、资源保护、产业开发、基础建设,林业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重庆林业人的努力,也许正应了一位哲人的话:历史是需要推动的,但这种推动背后是人影。通过重庆林业发展历程这个缩影,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看到中国林业战线的无数“人影”多年来是在如何地拼搏,如
期刊
“山水”来自《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中广为使用。在现代语境中,“山水”是自然的形象和代言,是“城外”的景观、野生动植物及乡村生活的集合,山水呵护所有的生命,是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存、发展、情感、精神和文化的保障和源泉。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陷入危机——土地退化,水和空气污染、森林减少、草原沙化、物种灭绝、气候变暖……;原本平衡、持续的生态系统已经入不敷出,难以支撑仍在不断增长的
期刊
2007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由郭声琨出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对此,他踌躇满志,说自己“已与广西结下深厚的感情,深深爱上了这片美丽神奇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中央的决定使他“深感担子重、责任大”。熟悉他的人知道,这并非一般的情感表达,而是寄托着他对广西的许多梦想。为此,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郭声琨书记。记者发现,他对新主政的广西果然有着许多梦想,打造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广西”便是
期刊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这是党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绿色中国:贾局长,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我们知道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生
期刊
林权制度改革可以加快林业经济建设。浙江省东阳市在稳定山地所有权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有偿转让、租赁、抵押和折股,鼓励宜林荒地使用权拍卖转让,鼓励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林业经济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全市现有经济林面积18.8万亩,年总产值2.9亿元。其中香榧林面积56000余亩,年产量超300吨,占全国年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强。2001年9月东阳被国家林业局命名
期刊
作为一个生态文明的建设者,赵学敏一直对构建绿色中国的和谐之美情有独钟,寄于厚爱。身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赵学敏将在会上坦诚建言,行使参政议政的神圣职责。    体悟新绿:退耕还林兴吴起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牢固树立林业的核心和基础地位,赵学敏深有感触,深有见地。2008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他的一篇关于陕西省吴起县退耕还林(草)工作的调研报告,这是他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党的十七
期刊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四平村,是辽东山区的一个小村。全村分10组,1485人,人均耕地1.5亩,人均山林近40亩。全村有公益林3万余亩、商品林2.5万亩。  和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村民按红手印分田到户相似,在2003年2月,该村第十组的29户农民做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在王树祥、王树贵、韩福民三名老党员的组织发动下,全组村民表决通过并按下红手印,秘密地将4620亩集体山林均分到了
期刊
本期焦点人物小档案    刘礼祖,男,汉族,1955年7月出生,江西宜丰人。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1978年10月参加工作,曾任宜丰县潭山、天宝、新庄乡党委副书记、书记,宜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靖安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抚州市(地)委副书记、市长(行署专员),省经贸委副主任、省中小企业局(乡镇企业局)局长;2004年3月至今,任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担任林业
期刊
辽宁省作为我国北方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省份,自2005年3月开始启动,历经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近日,就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情况,本刊记者采访了辽宁省林业厅厅长王文权。  绿色中国:王厅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先请您谈谈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两年来的总体情况,好吗?  王文权:好的。辽宁省的集体林权改革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