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切断传染途径外,保护易感人群是又一个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如何保护呢?最佳手段就是接种疫苗,俗称打预防针。
常用疫苗
疫苗是什么?凡具有抗原性,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特异的自动免疫力,抵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的生物制品,总称为疫苗。
包括减毒活疫苗(如麻风腮疫苗)、灭活疫苗(如甲肝疫苗)、多糖疫苗(如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组分疫苗(如流感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如乙肝疫苗)等几大类,品种多达上百种。目前最常用的有以下品种:
麻疹疫苗
减毒活疫苗,预防麻疹用,孩子出生后按期接种。
麻风腮三联疫苗
用于儿童,预防麻疹、风疹及腮腺炎等3种传染病。
百白破三联疫苗
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等3种传染病,3个月以上孩子按时接种。
卡介苗
采用无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预防结核病。接种对象包括儿童与成人。
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脊灰糖丸)
口服疫苗,呈白色颗粒状糖丸。孩子出生后按计划服用,可有效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乙型脑炎疫苗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适合8月龄以上健康儿童及由非疫区进入疫区的儿童和成人。
乙肝疫苗
包括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和乙肝基因工程疫苗两种。适用于所有可能感染乙肝者,包括儿童及成人。
肺炎疫苗
灭活疫苗,用于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如肺炎等,包括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与23价疫苗两种,前一种用于孩子,后一种用于成人。
出血热疫苗
分为单价疫苗和双价疫苗两种,前者可分别预防家鼠型出血热或野鼠型出血热,后者则对两型出血热均有预防作用。凡出血热疫区10~70岁的人都应接种,疫区的林业工人、水利工地民工、野外宿营人员等人员更应接种。
狂犬疫苗
包括国产精制疫苗和法国进口“维尔博”疫苗,预防狂犬病。与任何可疑动物或狂犬病人有过密切接触史的人,如被动物包括外表健康动物咬伤、抓伤,破损皮肤或黏膜被动物舔过等,都应尽早接种。另外,被动物咬伤机会较大或其他有可能接触到狂犬病毒的人,还应提前接种。
甲肝疫苗
用于预防甲型肝炎,接种后至少可获得4年以上的持续保护。1岁以上的易感者均可接种。
流脑疫苗
国内目前应用的是用A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制成的疫苗,用于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接种对象为6个月至15周岁的儿童和少年。
腮腺炎疫苗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用于8个月以上的儿童。
流感疫苗
预防流行性感冒。
特殊人群接种建议
2岁以上所有人群,尤其是慢性心、肺、支气管疾病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者,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镰状细胞贫血症患者等更要注意接种。
儿童接种疫苗应按照计划免疫程序进行,不能漏种,并要按时复种。
成人则无固定的免疫程序,接种哪一种,何时接种,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下方案可供参考:
流感疫苗每年都要打
因为流感病毒年年都有变化,且流感疫苗属于联合制剂,通常用来预防每年最流行的3种流感病毒毒株,
疫苗因之而年年更新,要想远离流感必需年年打。
喜欢旅游者
如去非洲南部或南美洲的热带地区旅游,最好接种黄热病疫苗。去沙特阿拉伯则需要打脑膜炎球菌疫苗。春末夏初到野外郊游,最好打出血热疫苗。
特殊行业人群
需要针对性地打疫苗。以医护人员为例,经常与各种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与排泄物打交道,感染各种病原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故预防麻疹、腮腺炎、百日咳、乙肝等疾病的疫苗都要打,每年的流感疫苗也不能落下。
哮喘、心脏病或肺部疾病患者
吸烟、免疫功能差者,一旦肺部遭受病菌感染,症状将非常严重,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接种肺炎疫苗特别重要。肺炎疫苗的有效保护率可达到85%以上,打一针的保护期长达5年之久,以秋季流感大规模袭击前接种为宜。
性伴侣多者
应当接种与性传播疾病有关的疫苗,如乙肝疫苗、宫颈癌疫苗等。
宠物爱好者
要接种狂犬疫苗、破伤风疫苗。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城市中55岁以上中老年人约3/4对破伤风没有免疫力,更谈不上对狂犬病的免疫力了。而中老年人多有养宠物的爱好,容易被猫、狗等小动物抓伤或咬伤,接种预防破伤风与狂犬病的疫苗势在必行。
经常在外就餐者
可打胃幽门螺杆菌疫苗、乙肝疫苗。
中老年人
在冬春等低气温季节宜打气管炎疫苗。气管炎疫苗又称哮喘疫苗,主要用于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这些病症多由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所致,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接种气管炎疫苗,可有效地防止感染性气管疾病的发生和发作,保护你平安过冬。
接种前后注意要点
掌握好禁忌症
不是所有人或任何时候都能打疫苗,以下情况就不宜:
正在发热,体温超过37.5℃,应查明发烧原因,治愈后接种。
正患急性传染病或痊愈后不足两周,应缓期接种。
患有活动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肾脏疾病、严重心脏病不宜接种。
肿瘤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时不宜接种。
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癔病、癫痫、大脑发育不全等疾病不宜接种。
过敏体质,有哮喘、荨麻疹、接种疫苗发生过敏者不宜接种。
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不宜接种。
孕期、哺乳期及月经期应推迟接种某些疫苗。
应对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打疫苗后,由于机体受到疫苗的刺激,一般都要出现某些反应。这些反应有些是正常的,如卡介苗接种后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等变化。
但也可能因为技术问题或孩子本身免疫功能存在缺陷,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到接种单位寻求帮助,不可自行处理,以免出错。
观察、评估疫苗接种后的效果
一是观察打针部位有没有变化,有变化(如种卡介苗后2~3天,打针部位皮肤红肿,两周左右再次红肿,并破溃形成溃疡,有少量脓液,然后结痂,痂皮脱落后留有轻微疤痕)说明接种成功;无变化表明接种失败,应及时给予补种。
二是观察孩子的抗病能力是不是增强了。一般来说,接种疫苗后两周就可以产生免疫力,一个月左右免疫水平最高,以后便逐渐降低。
如果接种疫苗两周以后,不再患所种疫苗能预防的那种传染病,特别是在流行季节或周围有这种传染病流行期间,表明接种成功,效果好。
此外,皮肤试验、体内抗体测定等办法,更能准确地检测疫苗接种的成败,但须到医院进行,比较麻烦。
打了疫苗并非万事大吉
因为人体感染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诸如自身状态、疾病流行、感染程度、产生抗体是否足够或效果是否降低等方方面面。
只要上述条件中有一条发生了变化,情况就会截然不同。以乙型肝炎为例,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保护接种者免受乙肝感染之害,但这种保护作用是相对的,且受到时间的限制。
因此,仍须注意预防,特别是不能接受e抗原阳性的乙肝病人的血液,否则仍会感染上乙型肝炎。
那种认为打了疫苗等于进了保险箱,生活就可以随随便便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应予以彻底纠正。
常用疫苗
疫苗是什么?凡具有抗原性,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特异的自动免疫力,抵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的生物制品,总称为疫苗。
包括减毒活疫苗(如麻风腮疫苗)、灭活疫苗(如甲肝疫苗)、多糖疫苗(如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组分疫苗(如流感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如乙肝疫苗)等几大类,品种多达上百种。目前最常用的有以下品种:
麻疹疫苗
减毒活疫苗,预防麻疹用,孩子出生后按期接种。
麻风腮三联疫苗
用于儿童,预防麻疹、风疹及腮腺炎等3种传染病。
百白破三联疫苗
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等3种传染病,3个月以上孩子按时接种。
卡介苗
采用无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预防结核病。接种对象包括儿童与成人。
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脊灰糖丸)
口服疫苗,呈白色颗粒状糖丸。孩子出生后按计划服用,可有效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乙型脑炎疫苗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适合8月龄以上健康儿童及由非疫区进入疫区的儿童和成人。
乙肝疫苗
包括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和乙肝基因工程疫苗两种。适用于所有可能感染乙肝者,包括儿童及成人。
肺炎疫苗
灭活疫苗,用于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如肺炎等,包括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与23价疫苗两种,前一种用于孩子,后一种用于成人。
出血热疫苗
分为单价疫苗和双价疫苗两种,前者可分别预防家鼠型出血热或野鼠型出血热,后者则对两型出血热均有预防作用。凡出血热疫区10~70岁的人都应接种,疫区的林业工人、水利工地民工、野外宿营人员等人员更应接种。
狂犬疫苗
包括国产精制疫苗和法国进口“维尔博”疫苗,预防狂犬病。与任何可疑动物或狂犬病人有过密切接触史的人,如被动物包括外表健康动物咬伤、抓伤,破损皮肤或黏膜被动物舔过等,都应尽早接种。另外,被动物咬伤机会较大或其他有可能接触到狂犬病毒的人,还应提前接种。
甲肝疫苗
用于预防甲型肝炎,接种后至少可获得4年以上的持续保护。1岁以上的易感者均可接种。
流脑疫苗
国内目前应用的是用A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制成的疫苗,用于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接种对象为6个月至15周岁的儿童和少年。
腮腺炎疫苗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用于8个月以上的儿童。
流感疫苗
预防流行性感冒。
特殊人群接种建议
2岁以上所有人群,尤其是慢性心、肺、支气管疾病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者,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镰状细胞贫血症患者等更要注意接种。
儿童接种疫苗应按照计划免疫程序进行,不能漏种,并要按时复种。
成人则无固定的免疫程序,接种哪一种,何时接种,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下方案可供参考:
流感疫苗每年都要打
因为流感病毒年年都有变化,且流感疫苗属于联合制剂,通常用来预防每年最流行的3种流感病毒毒株,
疫苗因之而年年更新,要想远离流感必需年年打。
喜欢旅游者
如去非洲南部或南美洲的热带地区旅游,最好接种黄热病疫苗。去沙特阿拉伯则需要打脑膜炎球菌疫苗。春末夏初到野外郊游,最好打出血热疫苗。
特殊行业人群
需要针对性地打疫苗。以医护人员为例,经常与各种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与排泄物打交道,感染各种病原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故预防麻疹、腮腺炎、百日咳、乙肝等疾病的疫苗都要打,每年的流感疫苗也不能落下。
哮喘、心脏病或肺部疾病患者
吸烟、免疫功能差者,一旦肺部遭受病菌感染,症状将非常严重,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接种肺炎疫苗特别重要。肺炎疫苗的有效保护率可达到85%以上,打一针的保护期长达5年之久,以秋季流感大规模袭击前接种为宜。
性伴侣多者
应当接种与性传播疾病有关的疫苗,如乙肝疫苗、宫颈癌疫苗等。
宠物爱好者
要接种狂犬疫苗、破伤风疫苗。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城市中55岁以上中老年人约3/4对破伤风没有免疫力,更谈不上对狂犬病的免疫力了。而中老年人多有养宠物的爱好,容易被猫、狗等小动物抓伤或咬伤,接种预防破伤风与狂犬病的疫苗势在必行。
经常在外就餐者
可打胃幽门螺杆菌疫苗、乙肝疫苗。
中老年人
在冬春等低气温季节宜打气管炎疫苗。气管炎疫苗又称哮喘疫苗,主要用于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这些病症多由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所致,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接种气管炎疫苗,可有效地防止感染性气管疾病的发生和发作,保护你平安过冬。
接种前后注意要点
掌握好禁忌症
不是所有人或任何时候都能打疫苗,以下情况就不宜:
正在发热,体温超过37.5℃,应查明发烧原因,治愈后接种。
正患急性传染病或痊愈后不足两周,应缓期接种。
患有活动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肾脏疾病、严重心脏病不宜接种。
肿瘤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时不宜接种。
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癔病、癫痫、大脑发育不全等疾病不宜接种。
过敏体质,有哮喘、荨麻疹、接种疫苗发生过敏者不宜接种。
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不宜接种。
孕期、哺乳期及月经期应推迟接种某些疫苗。
应对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打疫苗后,由于机体受到疫苗的刺激,一般都要出现某些反应。这些反应有些是正常的,如卡介苗接种后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等变化。
但也可能因为技术问题或孩子本身免疫功能存在缺陷,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到接种单位寻求帮助,不可自行处理,以免出错。
观察、评估疫苗接种后的效果
一是观察打针部位有没有变化,有变化(如种卡介苗后2~3天,打针部位皮肤红肿,两周左右再次红肿,并破溃形成溃疡,有少量脓液,然后结痂,痂皮脱落后留有轻微疤痕)说明接种成功;无变化表明接种失败,应及时给予补种。
二是观察孩子的抗病能力是不是增强了。一般来说,接种疫苗后两周就可以产生免疫力,一个月左右免疫水平最高,以后便逐渐降低。
如果接种疫苗两周以后,不再患所种疫苗能预防的那种传染病,特别是在流行季节或周围有这种传染病流行期间,表明接种成功,效果好。
此外,皮肤试验、体内抗体测定等办法,更能准确地检测疫苗接种的成败,但须到医院进行,比较麻烦。
打了疫苗并非万事大吉
因为人体感染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诸如自身状态、疾病流行、感染程度、产生抗体是否足够或效果是否降低等方方面面。
只要上述条件中有一条发生了变化,情况就会截然不同。以乙型肝炎为例,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保护接种者免受乙肝感染之害,但这种保护作用是相对的,且受到时间的限制。
因此,仍须注意预防,特别是不能接受e抗原阳性的乙肝病人的血液,否则仍会感染上乙型肝炎。
那种认为打了疫苗等于进了保险箱,生活就可以随随便便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应予以彻底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