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打断别人说话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362222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知道打断别人谈话是不礼貌的行为,尽管经历过多次因打断别人而带来的尴尬场面,但仍控制不住自己。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人总是打断别人的谈话呢?“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外企白领陈璇有点困惑。“我总是在别人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件与别人有关的事,马上就会插进来。每次看到别人被我打断,怔在那儿的尴尬场面,我都会非常抱歉。”
  陈璇说这样的事发生了多次,而且情景都一样。“我总感觉在别人聊天的时候插话,顺理成章,不会特别打扰别人!”
  培根曾说过:“打断别人,乱插话的人,甚至比发言冗长者更令人生厌。”我们都知道贸然打断别人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有些人打断别人说话是为了抢占话语权,渴望被关注,把话题转移到自己身上,有点自恋的味道。但心理专家认为,总打断别人说话的人还有着其他不同的心理原因。
  被侵入感再现
  “闭嘴,等我说完你再说。”这句话Eva说自己从小听妈妈说了无数遍。“我一说话,不管什么话题,做校长的妈妈都会打断我,不是教育就是责备,可能我继承了我妈的这个习惯了吧!”
  Eva说对了一半,只不过总打断别人的做法并非遗传而来,而是被认同、同化所致。在心理咨询师张沛超博士看来,打断别人说话,在本质上并不是打断了别人,而是插话者的内心发生了什么打断了他/她自己,借自己的口先打断了本人的行为,而后才打断了别人。到底打断别人说话者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呢?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认为,如果婴儿处于一个很连贯的状态,妈妈非常焦虑的话,就会经常打断孩子。比如孩子在睡觉,妈妈会担心孩子是不是还有呼吸,会突然抱起来摇摇,婴儿就会经常体验到这种被外力“腾”地—下打断的感觉。“当类似的侵入经常发生,日久天长,打断性的客体和打断性的声音就被放置到孩子的内心,被孩子认同、同化。在某些特定情形,那些曾经打断过无数次的他/她的连续性体验的声音就冒出来去打断别人。”张沛超补充说。
  除了来自重要养育者的被侵入,当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总是遭遇被老师或者被上司等人多次的打断,内心也慢慢形成同样的体验。
  隐形的攻击
  因为自己曾经多次被打断,于是习惯了打断别人的模式。与Eva不同,田晴解释,“我打断同事说话,只是想表达—下自己的不同观点,性子比较急。”
  的确,在社交场合,经常打断别人的人多是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在心理咨询师宫学萍看来,很快提反对意见的人,其实隐含着一定的攻击,只不过攻击的味道很弥散,可能只是一个习惯,不是针对具体的人。“这样的人思维比较对立,似乎我承认你是对的,我就是错的。生怕别人说了什么很好的东西就证明自己不好,有危机感。”宫学萍分析道,“还有一个可能性,这种人从小的聪明和见识总是被额外地关注、欣赏,于是把自己的价值感寄托在自己比较有见识、比较聪明上面了。”
  只不过经常打断别人者在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后,可能很少考虑到被打断人的感受。就像在话剧《恋爱的犀牛》中,恋爱教授讲述抛弃一个爱人的方法之一“在他说话说一半时,打断他”,演员的表演就是上去一个大耳光。当然我们打断别人,虽然并没有像演员那样真的去打人,但似乎就像一个大耳光打在别人身上,后果一样糟糕。
  体现合适的人际距离
  不过,有时我们打断别人并非跟侵入感和攻击性有关,而是为了体现一个人际距离。比如我们会在一个人很动情、很有画面感地讲述自己的事情时,突然说:想开点吧,人生就是这样。“用看似正确的废话,把事情打断。是为了表明‘我不想再承担你的东西了,我不想卷入你的生活太深’。”官学萍说。
  我变成了一个倾听者
  雪儿,28岁,外企职员
  之前我经常会在家里打断老公说话,通常我在讨论事情的时侯,他只要持反对意见,我就会马上提高嗓门打断他,我的本意是避免两个人大声地争执,控制局面,但结果反而更糟。有一段时间,老公基本不接我的话茬,他认为我总是打断他,是不尊重他。后来他跟我达成这样一个模式:当他要说话的时候,他会先问我“你说完了吗?我说话的时候你别插话。”最开始,我也控制不住自己,还会插话。但因为有言在先,有时话到嘴边又生生地给咽回去了,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确不太礼貌,打断他也控制不了他的思想。慢慢地,我变成了一个倾听者,有时耳朵会开小差,也不知道他说什么,但至少我不会再打断他了。而且作为一个倾听者,我发现当对方能畅所欲言时,他的好心情也会感染到自己。
  类似的打断在我们的生活中通常都会遇到,好朋友可以在酒店聊一夜,但生活中,大部分人的人际距离是不喜欢做这种事情的。“我没有那么多能量能跟每个人都有这么深度的卷入,或者我没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卷入到你的痛苦中。”官学萍认为这样的打断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使用在什么人和什么场合上。比如有的家长当孩子放学兴高采烈地跟家长描述班里发生的事情时,家长会让孩子赶紧洗手吃饭。但这样的打断会缩减孩子与父母沟通和分享的兴趣,未来当孩子遇到事情时,可能会关闭与家长沟通的大门。
  其实一个人总是打断别人谈活,总是有规律可循。不妨在安静的时候好好想一想是什么样的特定场合和特定的人特别容易让自已再现打断别人的行为呢?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建立一定的觉察,行为本身就已经起到了有效的遏制。当然,如果你只是偶尔地打断别人,也不必为此内疚,可能是自己一时精神状态不好。人无完人,何况我们只是凡人。
  Tips
  小方法
  1.首先要建立充足的觉察意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究竟曾经发生了什么?在自己的人生中,是否在这一点上有相关性的事件呢?然后回到旧有的事情中重新体会。是不是有些感觉在发生的当下被遗漏了,没有充分地去体会?明白这些,就会知道当下的场景并不是过去遭遇的场景,所以也没有必要采用过去那种对抗性的方式。
  2.在生活中学习:想一想身边你喜欢、欣赏或者被大家公认比较有魅力的那些人,观察他们在日常交谈中的表现,你会发现他们之所以招人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喜欢别人,总是在关注、倾听别人,而不是在打断、努力吸引别人注意。
  3.尝试改变:如果在谈话的过程中感到自己太过抢占话题,也不必尴尬,不妨就以“刚才你说到哪儿了?然后呢?”很自然地把倾诉的位置主动让出来。
  4.培养倾听的能力:可以跟自己制定一个游戏规则,把生活中的某一天(比如每个周三)定为“倾听能力练习日”,在这一天里,有意识地观察并约束自己原来的习惯,在各类言语活动中都最后一个发言,并且尽量将自己的观点表达控制在3分钟之内。坚持21天,你会感觉到它带给你的变化。
其他文献
Q:我和男朋友谈了一年多。从刚开始谈朋友,他就说家里催着结婚,起初觉得是家里催的急,后来告诉我,他们老家分房子,按人头算。他要找个人结婚的话就可以多算几十万。  我没答应。那样我就成了交易品了,而且感情都还不稳定,还不敢那么快结婚。  他在长沙我在武汉,一般两个星期见次面。但是没想到,昨天早上无意抢过他手机,看到的短信把我吓呆了。“你怎么这么狠,这都还没离呢”之类的话。问他是不是结婚了,他一直支支
期刊
今天要出一道考题,相亲的时候常会碰到。第一次约会男人问你:你这么漂亮怎么还单身,是不是对男人要求很高?你会怎么回答?  蛮多人挺生气,说要不是碍着当面不好发作,假定可以QQ回,立马给出一句“关你屁事!”,以示愤怒。  这是最有攻击性的回答,减一档,也愤怒:那请问你为什么也单着呢?  觉得对方不礼貌,给予反击,似乎无不妥,只是本来带着美好愿望而去,梳妆打扮也一定费了不少心,让这样的对话发生,白去不说
期刊
现在每每想起父母,早就不是“渴望”、“畏惧”、“亲密”、“抗拒”这些词语了,过多的时候可能是“愧疚”、“难过”……比如有一天突然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唉,右肾查出一个囊肿,怎么办?”于是,我的小心脏立刻抽搐了一下。赶紧百度搜肾囊肿介绍,扒翻通讯录,找同学好友相关人士探讨一番。  妈妈曾经把她的童年故事当笑话讲给我听:她小时候的课本,第一页就是“开国大典”的相片。有一次,她看到“毛主席”的脸上有一点
期刊
问题少女,叛逆文身显个性  高中那一年,正是十七八岁的叛逆期。小茜像着了魔一样讨厌学习,上网、打游戏、翘课样样都干过。老师苦口婆心地劝她回头,但她却照旧走着不寻常路。有一阵流行刺青,班里几个调皮的男生都悄悄跑去刺青店在胳膊上、腿上文身,然后接受同学艳羡的目光,小茜也被诱惑了。小茜来到刺青店,在钻心的疼痛中,小茜人生中的第一个文身产生了。  小茜依然每天过着不知所谓的日子,老师已经彻底放弃了,任由她
期刊
上周三,我匆匆忙忙出门,搭上地铁,穿过一个大广场,步入电梯,走进格子间,然后坐到我上班的工作桌前。这时,我才发现一件恐怖的事:我忘记穿胸罩了。  我一下子窘迫起来,想起下午还有一个饭局,于是马上去商场买了件胸罩,戴好后,昂首挺胸地走出来。  后来,我觉得这事不太对劲:为什么一次不穿胸罩就让我失去了自然和自信?从13岁开始穿少女胸罩,我是不是要一直穿到93岁?在那一瞬间,我才意识到,我竟然从来没敢想
期刊
很多人都只看见慈悲的肤浅意义,以为救人行善或布施捐钱就是慈悲。  如果你能觉醒,就能发现,真正的慈悲不是一味地行善救人,而是全然地接受自己内在的阴影,以无分别心的存在,去唤醒众生或帮助众生觉醒。  打个比方,同样是救人,一个医生只愿意替婴儿治疗,另一个医生则选择帮无恶不作的坏蛋治疗,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慈悲呢?  我认识的许多大善人,平时有空就捐款或当义工助人,但一到半夜或独处时,他们就开始焦虑不安,
期刊
最近,小编跟快递大哥们可热乎了。起初,去拿件,快递大哥淡扫一眼,撇撇嘴:“买的什么东西,这么沉?”后来再去,快递大哥略感惊讶,打量下俺的小身板儿,好心说:“要不,我帮你拎?”到最后,快递大哥盯着脚边上三个庞然大“箱”,嘴角抽抽,不用俺“贿赂”,二话不说,默默冲男同事们招手,一待签收扭头就跑……  小编去邮局领包裹,也是倍受“歧视”——上下打量,一副你肯定拎不动的架势。小编不服,请工作人员拿出来瞧瞧
期刊
男闺蜜这新生物种可以算是消费时代的产物,以前的红颜知己被蓝颜知己取代。很难说闺蜜是女人的需要还是男人的雌化,就如同女汉子到底是女权运动的结果还是现实中娘娘腔太多使得女人不得不爷们一样。闺蜜的出现至少说明,在风险与运营速度越来越快的当代,我们需要更多的心灵驿站来让疲惫厌倦痛苦绝望以至伤痕累累的心来得到暂时的休整。  或许每个单身青年男女身边都不乏异性,而其中总有那么一两位有所谓“闺蜜”或“哥们”气质
期刊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没有独立个体的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延续几千年。一个“孝”字把所有想法给压制没了。在这种文化下,你能从爹妈手里把自由要到就不错了。  一中年女性最近离异了。离异是老公提出的,不要房不要车不要子女,净身出户,且从提出的那一天起就搬出去坚决不联系家庭,甚至包括孩子。我以为他外头有人了,谁知女性网友说,他没有。他只是受够了丈母娘,她的亲妈。  她能力比丈夫强,收入比丈夫多,
期刊
Q:辞职加没有对象的28岁的女人干点什么好呢?  A:准备庆祝29岁生日,顺便找找工作或者琢磨琢磨创业什么的,要是能遇到个把靠谱的男人就更好了。  Q:我和老公个子都不高,小孩子现在也比别的小朋友个儿小,好着急,有什么建议?  A:照相的时候往前站一点。  Q:看到以前的同学一个个衣着光鲜,事业有成,我还是一无所有,我该不该不见他们了?  A:反正除了面子也没什么损失。小编一直这么安慰自己。  Q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