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削》教学设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jinsongdu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本文以《锯削》为教学内容,从教学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处理、教学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设计思想 教学目标 实施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236-01
  《钳工技术》是机电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实践性专业课程,对学生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有着先导的作用。锯削是钳工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能否正确掌握锯削技能,不仅关系到钳工实训工件的完成效率和质量,还对实习耗材的使用、后继教学活动的安排、学生能力和体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与激发等方面也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了解锯削的定义;掌握锯路的概念;知道有关锯条的参数、锯条的选择原则和安装要求。
  2.技能目标:掌握锯削的正确姿势与操作要领,能使用锯子按技术要求进行工件加工。
  3.情感目标:引导组织学生心手脑并用,身体力行获得知识与技能,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懂得爱护工量具,建立安全生产意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锯削的基本操作技能(锯条的安装、工件的夹持、起锯和运锯等);2.掌握锯路的概念,锯齿的粗细及其选择原则。
  难点:锯缝歪斜的产生原因分析及纠正方法。
  三、教学内容处理
  钳工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技能课,锯削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项专业技能,学生通常表现得比较兴奋和好奇,充满了学习的积极性,但又没有任何的知识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如对教学内容处理得不好,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故本着“先入门,后修行”的指导思想,将锯削知识处理为“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教学目标设定为“能锯”和“会锯”二个层次。
  “基础部分知识”包括锯条的安装、工件的装夹、如何起锯和平锯的动作要领。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锯削的基本理论知识,再通过练习,达到“能锯”的階段性教学目标。
  “提高部分知识”将由初级训练中的问题引出,包括锯路、锯条的种类和应用、如何纠偏、如何锯断工件、介绍摆动式锯削和近起锯等。目标是使学生在锯削初级训练所积累的经验基础上,通过自我总结反思,发现自身知识结构中的缺陷,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主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通过练习,提高技能,达到“会锯”的阶段性教学目标。
  四、教学策略
  锯削是用手锯对工件或材料进行分割的一种切削加工方法,其作为一项操作技能,要想掌握得好,更多的是依赖于实践训练,但理论的指导又是必不可少的。
  (一)教学环节设计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理论为实践提供目标,提供实施方案。所以教学流程设计总体思路为:导入——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总结。
  (二)教法学法设计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互助性。在新课导入中,教师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白“为何用”;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引领、示范,使学生学会“如何用”;在练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开展训练、小组成员间互帮互助,分别达到由“能用”到“会用”的更高层次。在总结过程中,学生在教师考核项目的组织下,积极反思,自我总结,自找差距,并且开展小组互评,发现问题,结合教师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分析,明白自身知识结构缺陷,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突破设计
  重点一:锯削的基本操作技能
  学生在学习锯削技能时,基本上没有原有的经验作为学习基础,所以本节知识传授时以教师示范、讲解为主。教学方法一是将操作要点口诀化:“一装二夹三起锯,四平五握六看线。动作姿势要标准,锯削速度要控制。”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主线。教学方法二是运用实物展示台,将教师的示范操作投影到大屏幕,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看到操作的细节。
  重点二:锯路的概念,锯齿的粗细及其选择原则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总结,在锯削初级实践中所出现问题的基础上,引出该知识点,增强了学生探索答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实物投影,将锯条的锯路放大,形象直观的呈现给每一名学生;通过板画将锯路对锯削的影响表述给学生,分析换了新锯条后,感觉有点卡滞的现象。
  难点一:锯缝歪斜的产生原因分析及纠正方法
  这一知识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锯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成因分析(模拟展示,情境再现)、如何避免(强调动作要点,明白为什么);如何纠正(模拟演示)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给予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对锯削的操作要点再一次理论升华。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课中,运用竞赛形式从主观上引起学生的重视,避免了学生的蛮干;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运用,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意识,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也解决了实训指导教师不足而造成的指导不及时的问题,避免了错误的延续;运用废件练习,减少了型材的消耗,节约了实训成本;教学内容的递进式处理,有效地保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主动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缺陷,带着问题去学习,使教学做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作者简介:
  黄岩(1975—),男,江苏淮安人,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机械专业教育教学。
其他文献
任何一个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专业的人才,在铁路行业发展时,要求人才具有能工巧匠的能力,只有达到这一能力,才会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最大化的作用。而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只有短短的3~4年时间,很难真正使学生养成能工巧匠的能力,基于此,加强对学生能工巧匠能力培养的力度,确保学生满足当前铁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之后更好的发展提供重要帮助。  一、工匠精神基本内涵  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当中,
随着职业技术性的不断提升,社会各个岗位对于毕业生的专业能力需求不断的提升,会计行业更是如此,不仅需要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同时需要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需要对当前的教学党方式进行创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帮助。本文主要针对能力本位下的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策略进行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需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办学的初衷,会计专业更是如
【摘要】中职学校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中职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现阶段就业竞争的逐渐加剧,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显得愈加重要。基于此,本文对中职学校就业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 就业创业教育 开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
为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基模振荡器模型,采用谐振腔理论和ABCD定律计算分析了热透镜对腔内模式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泵浦源对斯托克斯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热透镜焦距30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