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两个问题实现“知行合一”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un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认知模糊”“知大于行”“知而不行”等“知行不一”的典型问题,教师必须紧扣“为什么”和“怎么做”这两个关键性问题,在破解盲点、情景再现、换位思考、回望自己中夯实道德认知基础,在协商约定、关注细节、灵活应对中指导道德行动落实,以求达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知行合一;规则意识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道德教育中存在“认知模糊,真知不明”“知大于行,不重践行”“知而不行,表里不一”等“知行不一”的典型现象。这也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破解的难题。教师只有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认知困难和践行困难,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做”这两个关键问题,才能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使课程焕发出生命的魅力。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结合现代公共生活的需要,设立了“共有与共享”的核心教育主题,其中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个单元编写了《这些是大家的》《大家排好队》《我们不乱扔》《我们小点儿声》四课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在公共场所所应有的文明行为习惯。雖然二年级学生经常跟随家人共同进入公共场所,但其对“公共场所”“规则意识”等认知是模糊的,又因其年龄小,自控能力差,缺乏在公共场所应有的良好行为习惯。因而,这个单元的教学尤其要关注“知行合一”的落实。
  一、认知先行,夯实道德认知基础
  要实现“知行合一”,首先要在“认知”上下足功夫。学生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为什么”,才能使形成公共场所的意识和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成为他们内在的、自发的、主动的需求。
  (一)在破解盲点中明确道德认知
  二年级学生存在“认知盲点”,教师应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于无痕中破解盲点,明确道德认知。
  【案例1】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
  师:(逐一播放鸟鸣声、虫鸣声、流水声、嗑瓜子声)请你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师:(出示松鼠嗑瓜子的图片)你喜欢这只松鼠吗?为什么?
  生:喜欢。它嗑瓜子的样子真可爱。
  师:(出示松鼠在电影院嗑瓜子的图片)你还觉得这只松鼠可爱吗?为什么?
  生:不喜欢。在电影院里嗑瓜子,发出的声音虽然很轻,但很烦人,会影响别人看电影。
  师:哦,原来在公共场所发出影响他人的声音就是噪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噪声吧。(播放有关噪声的科普视频)
  从案例1可以发现,学生对“噪声”的概念是不明确的,以为只有大声喧哗才是噪声。教师设计“听声音,猜一猜”的活动,将小松鼠嗑瓜子的行为放到电影院的背景中,很自然地引出了“噪声”的概念,并通过科普视频进一步帮助学生厘清概念,模糊的“认知盲点”变得清晰了,为接下去“做个小小‘调音师’”栏目的行为指导奠定了认知基础。
  (二)在情境再现中纠正错误认知
  在道德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因为认知偏见或错误影响判断,从而直接导致错误行为。
  【案例2】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
  师:平时我们经常听到“大喊大叫、追跑打闹、飞机轰鸣、用力关门、高声讨论”等声音,请四人小组讨论:哪些声音超过70分贝?
  (学生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随后教师播放现场测试这些声音结果的视频)
  生:真没想到,这些声音通过分贝仪检测都超过了70分贝,属于噪声。
  师:是啊,超过70分贝意味着达到四类噪声标准。那么噪声有什么危害呢?(观看微视频“噪声的危害”)
  生:原来噪声会影响学习生活,会损害听力甚至造成耳聋,也会对人类的神经、肠胃等产生影响。我平时也有这些错误行为,说话做事应该小点声。
  现实生活中,学生每天身处嘈杂的环境中,自己既是噪声制造者,也是受害者。因为学生缺乏对噪声危害的正确认识,并不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是造成噪声的主要原因。教师通过真实的生活情景再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学生通过情景再现感受到噪声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危害,从而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意识到小点儿声是一种公共文明习惯,在公共场所中小点儿声是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修养。由此,正确的道德认知就在学生的自我纠正中得以建立。
  (三)在换位思考中提升道德认知
  “换位思考”,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以对方的心境来思考问题,从对方的立场来评价他人的行为。这也是道德学习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的提升。
  以《我们不乱扔》一课为例,教师通过“值日生的烦恼”这一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你作为值日生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烦恼”。换位思考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它客观上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学生在换位思考中更能体会到“不乱扔”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行为,也是一种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此外,教材中还经常采用童话的形式,创建一个具体对话场景,使学生换位思考。如在《这些是大家的》一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动画小视频“桌椅的对话”将桌子和椅子都变成了活生生的人,对小主人破坏公物的行为提出了控诉。儿童在情境中换位成了“课桌椅”,以受损公物的角色,感受到“公共财物”与我们关系密切,体会到爱护桌椅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爱护公共财物的意识。
  (四)在回望自己中深化道德认知
  低年级学生的道德思维尚处于前习俗阶段,他们的行为多是根据自己身体的感受和自身的利益决定的。所以学生产生破坏规则的行为有时是有意为之,有时是无意为之,是因为不明白这样做的后果才发生的。
  以第11课《我们排好队》为例,教师针对“为什么要排好队”的问题,课前录制了学生遵守“规则”有序排队和不遵守“规则”拥挤无序的视频,在课中播放后请学生谈感受。通过回望和对比,学生发现,排队虽然让自己的行为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可以保证集体生活安全、有序、高效。因为规则保证了群体与整体的公平与秩序。如果大家都不守规则,秩序就会乱,生活会很糟,自己会不舒服甚至遭遇危险。   自媒体时代,智能技术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教师提前拍摄的来自学生真实生活的视频,无疑是引领学生在“回望”中发现生活,聚焦生活,细节化地观察、体验和感受规则对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在对比反思中深化道德认知,从内心产生认同好生活需要规则的愿望,实现道德的自主构建。
  二、顺势导行,实现知行合一目标
  德育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在夯实学生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行为,最终达到“知行合一”是德育的重要方法,对破解“知大于行”“知而不行”等“知行不一”的现实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行”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外在表现,是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效性的标志。
  (一)协商约定,引导认同道德行为
  二年级的学生心理逐步趋于稳定,处于文明行为养成的关键期。虽然他们初步形成了公共场所要遵守规则的观念,但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全体学生共同约定行为准则,不仅有助于学生厘清文明行为的标准,产生价值认同,而且有助于在团队的舆论导向中带动个别学生,相互监督,共同维护公共场所的秩序。
  例如在《我们小点儿声》一课中,针对“怎样的音量才适合”的问题,师生共同商议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级调音法。即把声音的音量分为“自言自语”“轻声细语”“清晰响亮”三个等级,分别用号码对应。然后全班约定不同等级音量的使用范围,如小组讨论用二级音量“轻声细语”,全班发言用三级音量“清晰响亮”。随后,教师出示图书馆、操场、教室、走廊等公共场所的图片,请学生用手指数示意音量等级,很快掌握控制和调节自己音量的办法。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具体的音量标准很有趣,也很容易掌握,在公共场所“小点儿声”的行为就此真正落到实处。
  (二)关注细节,细化指导道德行为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注重知行统一,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对于学生践行有困难的原因,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分析,帮助他们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
  如《我们不乱扔》这一课,虽然学生已经初步懂得公共环境卫生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但他们面对一些具体问题,尤其是在无人监督的公共场所,养成自觉爱护公共卫生的行为习惯仍是一个难题。教师通过观察,发现不知道“怎么扔”是造成学生乱扔垃圾的主要原因。于是,教师以此作为突破“知行不一”问题的关键点。
  教师采用儿歌的形式,将扔垃圾的指导细化到每个分解动作:“走近垃圾桶,眼睛看准它,慢慢弯下腰,轻轻放进去。”学生一边念儿歌,一边进行操作演练,将扔垃圾的方法落实到位。此外,教师还针對特殊情况,如垃圾桶满了,垃圾袋脱落了,有垃圾掉在桶外等,通过小组讨论,现场尝试,总结出不同的应对方法。教师将行为指导一一落细、落小、落实了。学生再遇到“扔垃圾”的问题,也就有章可循了。
  只有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走进他们的生活,蹲下来思考儿童在行动上的困难以及需要得到的帮助和指导,教学才能体现真正为学生生活服务的意义。
  (三)灵活应对,辩证指导道德行为
  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德育才能引发他们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如果忽略德育的“生活化”,以教条的形式开展教学,必然会使德育成为“空中楼阁”,也就无法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第三单元的教学是引导学生进入不断扩大的公共视野,从班级到学校再到社区和家乡。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社会性公民,在强调遵守规则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灵活应对,辩证处理特殊情况。
  以《我们排好队》一课为例,教师模拟了银行窗口排队要有“一米线”的规则。通过现场情境体验,学生明白了这条线,不仅营造出舒适的空间,而且也提升了安全感,这是一条礼貌线。学生就此明白遵守规则的意义所在。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位老人来银行取钱的情境,让学生讨论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的排队是讲究先来后到,排成一列。但遇到特殊情况,也不能死守规则。有的学生提出,老人年纪大,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遇到这样的特殊情况,应该礼让老人,优先取钱。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是德育的终极目标。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紧扣“为什么”和“怎么做”这两个问题,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促进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同步发展,以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J].人民教育,2002(增刊):14.
  [2]陈光全,鲜于文珍.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要义解读[J].中小学德育,2018(2).
  [3]严丽芳.观照儿童立场的“规则学习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7(7).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 324000)
其他文献
读书不会让你发财,  甚至会让你发呆。  但片刻的发呆之后,  你会发现世界多么博大,  人生多么丰富!  书香不仅是一种味道,  更是一种旅行。  读书不会让你变高,  但可以让你变美。  不信请照一照镜子,  你是不是變得儒雅,  变得宁静,  变得彬彬有礼,  这就是所谓的书卷气呢!  它是干什么的?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将风险防范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反腐倡廉工作实践,以防范廉政风险为核心,形成了预防腐败工作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北京大学把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中之重,逐步建立起“以制度规定流程、以流程规范行为、以规范优化管理、以管理完善制度”的动态风险防范制度体系,为创建世界一流大
【想想】  东风送暖,桃红柳绿,燕语呢喃,春回人间。  小学生要想写好“春天”,首先要尽可能多地读别人写春天的文章,其次要注意:1.要按什么顺序描写春。2.怎样写景物的颜色、形状、味道、声音。3.怎样根据事物展开联想和想象。  【读读】  找到了春天  灵璧县城关镇灵童学校 四年级 郑意  放学回家,爸爸笑着告诉我:“春天来了!”(用爸爸的话开头,好!)  我惊奇地问:“我怎么没看见?”(运用欲扬
为了做老好人而忘记自己的本分,只会让人丢失自我。  一匹马被主人派到驴群中干活。  为了不辜负主人的信任和期望,这匹马尽职尽责,勤劳忠诚。渐渐地,主人对马的赞赏多了起来,对驴群的责备之情日渐显露。众驴先是感到一阵阵恐慌,进而对马产生了嫉恨。忌于主人对马的赏识,众驴又不好明目张胆地将马排挤而走。  众驴于是推举一头能言善辩的驴去劝诫马。它对马说:“你的勤劳和忠诚我们无比敬佩,但对于我们整个群体来说,
在2009年国庆阅兵中,解放军最新装备的ZBD-09“雪豹”8×8轮式战车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与此同时,海峡对岸的台湾也即将投产本地研发的“云豹”8×8轮式战车。由于两者在设计思路上有相当的针对性,究竟“双豹”孰优孰劣,不妨来一番纸上PK。顺便说一句,本文所引“雪豹”技术参数均为公开发表,仅供读者参考。    命运大不同    8×8系列轮式战车是近年来颇受世界军火市场瞩目的热门陆战武器。相对于沉
“妈妈,您在忙什么呢?”还不到6岁的女孩,好奇地问妈妈。  “给邻居家的阿姨做饭。”  “为什么?”  “前几天阿姨失去了心爱的女儿,现在很伤心。我们这几天要好好照顾她。”  “为什么需要我们照顾呢?”  “阿姨以后不能和她的女儿一起做她们喜欢的事情了,很可怜。人在极度悲伤的时候,烧饭和料理家务也会变得困难。女儿,你能不能也帮妈妈想想其他能帮助阿姨做的事情呢?”  女孩听了妈妈的提议,认真地思考了
小时候,有一天,我们全家驱车去郊外野餐。我坐在车子后排,在车辆行驶的节奏中酣然入睡。嘭!我突然醒来,脸撞在前排座位的后背上,原来父亲来了一个急刹车。“出什么事了?”我问。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前面停了长长一排车。也许出了车祸,我下去看看。”父亲下了车。过了一会,父亲回到了车前,“下来,孩子们,”他激动地说,“快去看看,很有意思!”  “是什么?”他笑笑,拉起我的手疾步前进。我迫不及待地随着
编者按:在北京市教委“创新工程”支持下,市属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继续提高。2010年,市属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共4项,占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市属高校36.8%。北京市市属高校科技水平在全国地方高校中继续处于领先地位,其获奖数占全国地方院校获奖数的19%。值得一提的是,市属院校获奖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均得到了北京市教委科技专项和创新平台的资助和扶持,且获奖者均为市属科研基地的负责人。本刊特邀首都医科大学、北
徐翔,教授,博导,中央戏剧学院院长。1957年出生于沈阳。1980年~1984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1986年~1989年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获文学(艺术)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起历任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党支部书记兼系副主任、教学实习处处长、艺术管理系主任、成人教育学院院长、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任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中部航空方面队简称“中空”,是日本航空自卫队三大航空方面队之一,直接接受航空总队司令部指挥。中空于1958年8月1日组建,部队司令部设在入间空军基地,主要防空责任区为日本东北地区南部、关东地区、中部地区和近畿地区(关西地区),同时承担日本海一侧的空中警戒任务,并对俄罗斯意图攻击东京方向的各种飞机实施紧急拦截等。其核心作战力量为2个航空团和2个高射群,共计4个战斗机飞行队和8个防空导弹部队,外加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