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赛宁诗歌中的离别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qi251305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叶赛宁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人,在他的诗作中可以找到大量“离别”的内容,其中既有关于个人境遇的离别,也有特定时代背景下对古罗斯历史文化的离别。通过分析每种离别的具体含义以及诗人对离别的态度,可以更连贯深入地了解叶赛宁的一生,并从中发现他的诗歌精神实质所在。
  关键词:叶赛宁诗歌离别
  叶赛宁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诗人之一,他饱含天才和真情的作品在俄罗斯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高尔基评价他为“独具风格、才气横溢的、完美的俄罗斯诗人”。(科舍奇金,1993:273)安德烈·别雷也曾写道:“我非常珍视叶赛宁在我面前展现出来的形象。早在革命前的1916年,我就被他那非凡的善良、柔情、同情心及礼貌打动。”(EceHHHCepreH AneKC a HⅡp o B H q,2018:345)他是一个天生而纯粹的诗人,其诗歌具有自传性质,在1925年10月写的文章《关于自己》的末尾说:“关于我自传的其他信息,都在我的诗里了。”(科舍奇金,1993:3)读他的诗,就是在读他的生活,他的思想。目前,对于叶赛宁诗歌内容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界主要着眼于自然、乡村、爱国等主题,强调其诗中的生态观念、乡愁情感、民族特性,但还未有人以离别为线索解读叶赛宁的诗歌。实际上,在叶赛宁每个人生阶段创作的诗作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离别”的印记,诗人常在意识到离别的情况下抒发对自然、乡村、祖国等的情感。通过分析每种离别的具体含义以及诗人对离别的态度,可以更连贯深入地了解叶赛宁的一生,并从中发现他的诗歌精神实质所在。
  一.时空的阻隔——个人境遇的离别
  叶赛宁写到离别的诗歌数量众多,且随着人生经历的增加,离别的内容和内涵不断改变。其中,有一类离别是诗人亲身经历、观察到的,讲述了诗人的个人境遇。
  1895年,叶赛宁在俄罗斯梁赞省康斯坦丁诺沃村的农民家庭出生。他在乡村长大,从家乡的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去往莫斯科工作学习,而后又去了彼得格勒,结识了勃洛克、克留耶夫等文人并受到赏识,在1916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亡灵节》,用清丽的文字和新奇的想象记录下了家乡的自然美景和农民淳朴的生活。个人境遇的离别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已有呈现,具体而言,有亲人之别、爱人之别、友人之别、与故乡之别等。
  叶赛宁写了他观察到的亲人的离别。比如,《母亲的祈祷》(1914年)一诗描述了农民母亲与参加战争的儿子的离别。在母亲的视角下,儿子在边疆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守卫祖国的战争,夺取了敌方营垒的旗帜,胸前曾经温暖的鲜血已经凝结。母亲为儿子的光荣牺牲高兴,又为这残忍的母子之别悲恸,在孤寂中流下泪水,对着圣像祈祷。
  也有诗人自己与爱人、往昔友人的离别。《一去不再来》(1912年)写到他无法挽留清凉的春夜、女友和夜莺的歌声,只能无奈地感叹“往日的亲密与欢乐已飞得远远/那时日子过得多么畅快/心中的感情变冷了/啊,过去了的——永不再来!”(叶赛宁,2016:11)尽管如此,这种对年轻爱情之消逝的抒情是轻盈的,并不苦闷,这种分别并未损害诗人的精神活力。《我又回到这里,回到亲爱的家》(1915年)一诗中,他回到儿时的村庄,家乡依旧温柔,有着乡村特有的宁静与含蓄,而那些曾与他玩乐的好友却已离去。他为友人祈祷,但愿彼此在“苍茫暮色”般的未来、在“烟雾溟蒙的大地”彼此好好生活。诗人对既定事实有一份通透的理解,他并没有执着于回到过去的日子,而是对未来给予了祝福。
  同时,他在多首诗中描述了与故乡离别的场景,如《乌云在林中织好了花边……》(1915年)《再见吧,故乡的密林》(1916年)。对叶赛宁来说,离开故乡意味着将故乡的不幸抛掷在可控的生活之外:“含着泪的思索常常折磨我……/我可爱的故乡哟,你过得不称心。”他听见“我的车夫漫不经心地唱:/‘我将死在牢狱的铺上/人们草草地把我埋葬”’(叶赛宁,2016:63),在与故乡分别时,叶赛宁常常注意到故乡渺小卑贱的农民的命运,用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触。在城市生活后,他更是以游子的心态写下了《我已厌倦故乡的生活》(1916年)《你在哪儿,你在哪儿,故乡的小屋
其他文献
匈牙利学者、作家瑟尔伯·昂托(Szerb Antal)代表作《月光下的旅人》近日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中译本,这是20世纪匈牙利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瑟尔伯·昂托的作品在国内首次推出。瑟尔伯·昂托1901年出生在布达佩斯一个皈依天主教的犹太家庭,1945年被纳粹杀害。瑟尔伯首先是一个杰出的学者,他编著的《匈牙利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至今仍是匈牙利学院经典。1937年出版的《月光下的旅人》在匈牙利引发轰动,2
由浙江省作协《江南》杂志社主办、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政府协办的第六届郁达夫小说奖日前在浙江德清举行终评委会议。经过数轮投票,迟子建《候鸟的勇敢》、斯继东《禁指》分别摘得中篇小说奖和短篇小说奖,孙频《鲛在水中央》、马小淘《骨肉》、须一瓜《甜蜜点》获得中篇小说提名奖,邵丽《天台上的父亲》、雷默《大樟树下烹鲤鱼》、徐则臣《青城》獲得短篇小说提名奖。郁达夫小说奖是以浙江籍现代优秀作家郁达夫命名的小说类文学奖项
英国“新科学家”网日前发表原题为“在中国,如今是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一文,文章称,2000年时我去成都参加一个科幻小说作者年会。彼时,中国的科幻小说,在西方几乎不为人知。但15年后,其中一名参会作者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得雨果最佳长篇故事奖。近代以来,中国的科幻小说一直受政治力量的影响,鲜有本土科幻小说出版。这期间在西方最有名的中国作品或许要属老舍的《猫城记》。直到1987年后在邓小平“科技是第一
近日,旨在团结联系华文作家、推动繁荣华文创作、搭建中法文学交流桥梁和平台的旅法华文作家组织“法华作家协会”在巴黎注册成立。旅法知名作家、詩人、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获得者梁源法担任主席,旅法知名媒体人、作家黄冠杰担任协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旅法知名媒体人、作家唐铁华及旅法著名企业家、作家吴秦担任常务副主席。中法文学交流源远流长,如法国启蒙时代文学家伏尔泰创作的《中国孤儿》剧本,就是直接受到中国元
一年一度的读卖文学奖日前揭晓,曾获直木奖的旅日华人作家东山彰良凭借《我杀的人和杀我的人》摘得小说奖,戏剧奖空缺,另四位获奖者瓜分了评论传记、随笔纪行、诗歌俳句及研究翻译四项大奖。东山彰良本名王震绪,1968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父母都是中國人,五岁时他到日本生活,现定居福冈县。2002年,他以新感觉犯罪小说《逃亡作法》获得了首届“这部推理小说真棒!”大奖的银奖和读者奖,由此步入文坛。2009年,东山彰
85岁的“高龄少年”王蒙,写起小说来依旧兴致勃勃。最新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页页情书》,是王蒙完成自传三部曲歇笔数年后,重返创作以来主要中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其丰富人生阅历和深厚老道的笔力的集中体现。据介绍,书中收录了进入21世纪以来王蒙创作的12篇中短篇小说,包括《山中有历日》、《小胡子爱情变奏曲》、《悬疑的荒芜》、《岑寂的花园》等。也有表现城市丧偶老人晚年相亲的幽默遭遇,如《奇葩奇葩处处
人的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深渊,到底有多么幽深、玄秘和浩瀚,谁也说不清楚。正因如此,人类朝向自我的精神探索才无休无止,无穷无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学和心理学、精神病理学发挥着同样的功能,即孜孜不倦地对人类精神进行“病态”取样,对“切片”反复进行探询和分析。不同的是,文学实施的不是病理性治疗而是具象性展示。它将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病态症状及其可能性根源呈现出来,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些平淡表象之下起伏着、
“道德模范”,一个逐渐从社会伦理和理念层面淡化的词语,却依然在我们时代的某些罅隙间顽强游荡。与其说它还有价值,莫若说它是作为某些阶层、某些机构挪用公共利益的资源而残剩着一点存在感。  晓苏分明就是看到了“道德模范”在当下社会的这一核心取向与实利构造,因此,他决意剥开这个词语以及承担此一词语的主体的面相,向那摇摇欲坠却一直不肯彻底离场的“幽灵”以致命一击。在《道德模范刘春水》中,他以乡村为背景,以“
由《钟山》杂志社主办的首届“《钟山》之星”文学奖,面向年龄在35周岁(以评奖作品发表年份计算)以下、用汉语写作的国內青年作家,共设两个奖项:第一项为“年度青年作家奖”,奖励2018年度文学影响较大、综合实力和写作潜能俱佳的青年作家;第二项为“年度青年佳作奖”,奖励2018年度青年作家创作的较有才华、创造性和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非虚构作品,参选作品需为2018年首次发表(或出
五联这个小村庄,不过是地图上一个小小的地方,因为“父亲的水稻田”活动,聚集一群共同志趣的朋友。他们不是来此处度清闲,每个人心中装着炽热的心,回归自然的激情,促使踏上一次寻找的长旅。  在喧闹的城市中,读周华诚的文字,犹如身处稻浪翻滚的大地上。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稻子是最令人动情的植物,吸收泥土的精华,用稻粒的文字书写,不会有俗气,不会有媚气。风吹稻田,稻子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