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究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an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训基地作为培养学生技能的主要场所,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培养煤化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对煤化工专业学生培养途径进行探索和研究,同时提高煤化工实训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煤化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高端技能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实训基地作为培养学生技能的主要场所,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煤化工实训项目生产性强,装置流程复杂,设备、阀门、仪表众多,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同时,装置生产安全进料,学生实训安全性强。因此发挥装置最大作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它不仅可以丰富实训教学内容,还能锻炼教师的动手能力、教学研究的分析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双师素质能力,提升教师实训教学能力。
  一、深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改革
  以适应煤化工、化工类产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对这两类毕业生的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成果,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贯穿高职生课外创新活动和课外生产实践等活动,全方位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基础课程。基础课程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以后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应用外语、思想道德修养和体育等公共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在于学习基础工程知识及初步应用。课程包括煤化学、化学课程及其实训、化工原理及其实训、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电工基础等必修课程。强化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等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利用我院煤化工实训基地的优势,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我院投资700多万建立的煤化工实训基地,由煤制甲醇仿真工厂、煤炭气化、脱硫、变化装置和煤质分析实训组成。其中前两套装置由煤化工团队教师和浙江中控、天津北洋共同開发,实现了工厂化的真实操作,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使我院的煤化工实训教学条件处于全国的前列。课程包括煤化工生产技术、炼焦化学品加工与回收、煤化工工艺实训和甲醇冷模装置实训等。
  二、与企业对接实训项目的开发
  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煤化工教学团队调研了神华、宁煤、广汇等多家煤化工企业,了解国内煤制甲醇现状,联合企业专家,开发建立了甲醇冷模实训装置。该装置由空分气化、气体净化、甲醇合成、甲醇精馏四个车间组成,包括甲醇生产的原理、工艺中的主要设备、阀门、管线和安全生产等知识,融合了化工安全技术、化工原理、化工设备基础、煤化学、煤化工生产技术以及甲醇仿真实训等多门课程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岗位技能,教师将涉及的知识点重新组合。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然后在掌握工艺的基础上添加设备、阀门、管线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不同课程的内容融会贯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亲自示范,启发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际操作。而学生分为内操和外操,轮流进行操作,将已学过的仿真操作技能运用到真实的生产操作中。此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和职业道德,从而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职责的无缝对接。
  三、提升实训教师的教学能力
  实训教师是高职教师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其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决定着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煤制甲醇装置的引入对煤化工教学团队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团队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如下厂锻炼,全程参与新装置的建设与运行,积极参与教学比武等。
  四、结语
  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将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相结合,将实训教学改革和实训教学资源应用相结合,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综合运用、单独实施”等教学新模式。在实训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训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和探究的态度,推理和预测的习惯,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合格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叶俊,刘睆.高职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9):65-66.
  [2]李君华,等.地方高校化工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71-74.
  作者简介:苏晓云(1984— ),女,山西右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煤化工教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