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语文语感教学之我见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ng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
  【关键词】 语感;体验;联想;吟诵;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所谓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偏重知识,忽视语感的培养,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研究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如何培养上学生语感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激活生活体验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
  激活体验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写道:“这个伟大的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息,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老师问:“这里为什么要用‘挪动’,而不用‘移动’呢?”学生根据日常经验很快得出“挪动”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儿地动,而“移动”要比“挪动”的幅度大。用“挪动”写出了邱少云为了遵守作战纪律,为了完成隐蔽任务,在熊熊烈火中连哪怕一点点的挣扎也没有过,是很了不起的。这是学生在启动生活体验后作为读者的一次发现,一次情感激荡。这种发现和激荡是用老师的告訴代替不了的。
  二、教师示范,体验语感
  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课文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很难感受到语感。这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范读,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在一些学生不太容易把握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进行特殊的范读处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文本中蕴含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如笔者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体现五壮士爱人民、爱祖国,恨敌人的高尚品质,体会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三、反复吟诵,培养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
  “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朗读可使语感细腻。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更多个角度体察作品的内蕴,“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深刻的语感就是在反复的品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四、注重联想、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
  课文是形象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具体形象反映客观事物。训练语感,需要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才能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在教师启发性的提示下,学生顺着文章的内容合理展开联想,凭借想象使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中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奥与美妙,进入一个摸得着、看得见、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生活体验和调动知识储备过程,而且是学生在感知作品内容的表象形式的过程。
  如笔者在教学《出塞》时。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明月和边关是戍边将士的两个典型景物。教学时,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并想象: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关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故乡的亲人来。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以明月、关山为主的凄凉的图画,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朗读时边关将士悲壮慷慨的气势便很自然地流露。
  五、联系实际,激发语感
  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如《匆匆》一文是朱自清的一篇刻画时间流逝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小学生大多数都无法体会时光的匆匆和作者的彷徨。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思考一下,课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然后,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你的每一天都做了些什么有意的事?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以学生的生活实例来领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有语感。
  参考文献:
  [1]《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1985年,第一期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人们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对森林资源加以保护和监管,例如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使得森林资源的保护更加科学化和多样化。鉴于森林资源对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森林保护也越
目的:通过对23例误诊为肺癌的不典型肺结核X线影像分析,提高对不典型肺结核的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3例术前X线诊断为肺癌而手术病理证实为肺结核的X线片及CT片,
利用山西省10个流域的系列水文资料,对森林与河道径流、产沙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分析,得出了森林植被对河川径流及泥沙影响的定量分析成果。研究发现:林多流域和林少流域土壤
河道整治护坡目前大多采用块石或预制混凝土块结构型式,重点解决河道受河水冲刷的边坡稳定问题,而忽视了河道生态功能;蜂巢格网护坡是一种既能确保边坡稳定,又能维护和恢复河道生
根据河海大学交通学院提出的技术要求,为了全面了解邵伯船闸附近水域(高水河-大运河)的水文情势,必须对该水域进行同步水文测验,以掌握水位流量变化过程,了解各断面的流速、流向变
子宫肉瘤较少见,仅占子宫恶性肿瘤的2%~6%左右,恶性程度高,多见于绝经前后的妇女,而原发于子宫颈的肉瘤则更少见.我们于1997年~1999年,先后诊治2例子宫颈肉瘤,现报道如下.
论述检验弹的缓冲装置在火炮产品仿研制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结构原理和设计计算.
林木良种工程为实现优质、 高产、 高效林业生产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品质好、 数量多的种苗直接关系到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对林木以后的生长发育以及林业产
虽然近10多年来,改进了卵巢癌的手术方法,上皮性癌推荐PAC方案化疗,改善了部分患者的生存期,但由于晚期癌常发生广泛腹腔内转移,首治时理想而彻底地细胞减灭术,仍受到一定限
【摘 要】 基于生物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和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情况,本文初步探究将“微课”和“翻转课堂”引入高职高专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生物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1  一、前言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的科学,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