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们新沂市紧紧围绕建设“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第三大工业城市”和“年年进位、项项争先”两大目标,努力追求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和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良性轨道。工业经济和财政收入两年翻番,城乡居民储蓄三年翻番。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快于周边、好于历史,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2亿元,比2005年增长17%:财政收入7.53亿元,增长48.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34亿元,增长58.5%,增幅位居全省第一。目前的新沂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全市干部群众普遍树立了开放的理念、创业的精神、争先的意识和发展的信心,以先后当选“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为标志,新沂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正走在苏北全面达小康的前列。
突出工业强市,努力实现经济建设新突破。工业是富民之源、强市之本。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工业强市”观念,狠抓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和全民创业,积极引进大项目,全力培育大企业,努力构造大产业,形成了外商、内商纷纷看好新沂、投资新沂的集聚效应。2006年全市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205个,涉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5亿元,开工在建的1000万元以上项目18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3个。开发区建设突飞猛进,总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进区项目累计178个,2006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比2005年增长56%: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8亿元,增长62%;GDP8亿元,增长65%:财政收入2.1亿元,增长60%,税收总量也位居苏北同类开发区前列。新沂开发区已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当选首届“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无锡新区与我市合作共建的无锡一新沂工业园目前初步完成了整体规划,园区管理机构正式运行,已有10个项目落户园区,注册外资5100万美元、内资2亿元,首批项目已开工建设。无锡一新沂工业园的启动建设形成了新沂“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将大大促进和提高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水平。全民创业红红火火,2006年全市新增各类民营企业1320家,投资总额6.3亿元,比2005年增长43%,民营企业总数累计达4020家,注册资本金总额达26亿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重点选择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带动能力强、税收贡献多的项目作为引进和发展的重点。突出抓好恒盛化肥100万吨尿素、总投资8亿元的苏化工业园、15亿元的金红石开采加工、万人服装企业科倍(江苏)服装、花厅酒业燃料乙醇等一批重大项目。全年滚动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0个,确保今年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入超过60亿元。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推进开发区中心区西扩、南进步伐,实现与苏化工业园、唐店化工园融为一体。年内完成无锡一新沂工业园2平方公里启动区建设,形成“一区拓展、三园联动”的发展新格局,力争“十一五”末建成国家级开发区。同时,大力培育规模企业,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聚,努力提高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增强产品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
突出城市带动,努力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新突破。我们围绕建设“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这一目标,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了大开发、大投入、大建设、大变化的时期。2006年全市基础设施投入8.1亿元,实施了“一区一环一河”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城南新区形成了“两纵五横”的道路网络,实现了“三区对接”。323省道新沂东段工程、205国道绕城改造西南线工程已建成通车,东北线工程全面展开,城区将形成全长48公里的外环线,城市规模不断做大,中等城市框架已经拉开,“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初具雏形。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为总目标,积极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在继续加快老城区改造的同时,大力实施城南新区开发,全面改造城东片区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道路建设、景观建设、环境建设、标志性工程建设和规模住宅区建设。年内开工建设28公里的205国道东北环,力争开工建设环骆马湖大道、249省道拓宽、徐连高速出入口立交改造等畅通工程。加快新戴河景观带二期、臧圩河绿化风光带、城中引河风光带、西南环道路绿化等一批园林景观工程,力争城市面貌有新的改观。以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建设总投资6亿元的海钻国际汽车城、3亿元的服装纺织贸易市场、3.5亿元的海钻国际大酒店等一批超亿元项目。以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重点开发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沭河景观带、8亿元的马陵山国际村、10亿元的骆马湖风景区、占地1000亩的湿地公园等项目,逐步形成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
突出富民优先,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新突破。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用“三化”带“三农”的路子。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在新农村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6年全市规模化高效农业基地发展到40万亩,培训农村劳动力2.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累计达到33.3万人。投入1.6亿元用于环境整治、发展高效农业、农村公益事业和道路通达工程等,其中1.2亿元用于建设农村公路23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农村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任务,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镇域经济快速增长,政策实现两年翻番,全市16个镇财政收入增幅68.6%以上,其中5个镇增幅100%以上,呈现出市、镇两级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好局面。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富民增收做文章,大力发展花卉苗木、高档设施蔬菜、特色水产三大主导产业以及草柳编、奶业、规模养殖三大特色产业,扶持一批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深入开展“三清三创”活动,根除农村脏乱差现象。继续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推进劳动力转移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加大集镇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努力打造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突出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和谐社会建设新突破。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们连续两年实施了以“进百村、树干家、帮万人”为内容的“百千万”富民工程,组织1000名机关干部下基层,树立了2000多户致富典型,帮助20000多人脱贫致富,赢得了群众的普遍称赞。2006年,在省、市的有力支持下,实施帮扶项目170多个,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了95%、90%和85%,城乡低保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全面推进农村五保户“关爱工程”,投入资金达3670万元。新建、改建镇级敬老院22所,提供2860位孤寡老人居住。开工建设6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主要面向低收入的住房困难户、无房户及其他困难户,解决了550户居民的住房难问题。2006年我市先后被评为“省双拥模范城”、“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平安创建深入推进,大普法、大防控、大调解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呈现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各群体关系和睦的良好氛围。当然,我们也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着力点,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福利,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才能保障社会安定、投资安全、百姓生活安宁,才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常委、新沂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尤 健
突出工业强市,努力实现经济建设新突破。工业是富民之源、强市之本。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工业强市”观念,狠抓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和全民创业,积极引进大项目,全力培育大企业,努力构造大产业,形成了外商、内商纷纷看好新沂、投资新沂的集聚效应。2006年全市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205个,涉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5亿元,开工在建的1000万元以上项目18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3个。开发区建设突飞猛进,总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进区项目累计178个,2006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比2005年增长56%: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8亿元,增长62%;GDP8亿元,增长65%:财政收入2.1亿元,增长60%,税收总量也位居苏北同类开发区前列。新沂开发区已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当选首届“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无锡新区与我市合作共建的无锡一新沂工业园目前初步完成了整体规划,园区管理机构正式运行,已有10个项目落户园区,注册外资5100万美元、内资2亿元,首批项目已开工建设。无锡一新沂工业园的启动建设形成了新沂“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将大大促进和提高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水平。全民创业红红火火,2006年全市新增各类民营企业1320家,投资总额6.3亿元,比2005年增长43%,民营企业总数累计达4020家,注册资本金总额达26亿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重点选择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带动能力强、税收贡献多的项目作为引进和发展的重点。突出抓好恒盛化肥100万吨尿素、总投资8亿元的苏化工业园、15亿元的金红石开采加工、万人服装企业科倍(江苏)服装、花厅酒业燃料乙醇等一批重大项目。全年滚动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0个,确保今年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入超过60亿元。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推进开发区中心区西扩、南进步伐,实现与苏化工业园、唐店化工园融为一体。年内完成无锡一新沂工业园2平方公里启动区建设,形成“一区拓展、三园联动”的发展新格局,力争“十一五”末建成国家级开发区。同时,大力培育规模企业,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聚,努力提高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增强产品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
突出城市带动,努力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新突破。我们围绕建设“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这一目标,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了大开发、大投入、大建设、大变化的时期。2006年全市基础设施投入8.1亿元,实施了“一区一环一河”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城南新区形成了“两纵五横”的道路网络,实现了“三区对接”。323省道新沂东段工程、205国道绕城改造西南线工程已建成通车,东北线工程全面展开,城区将形成全长48公里的外环线,城市规模不断做大,中等城市框架已经拉开,“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初具雏形。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为总目标,积极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在继续加快老城区改造的同时,大力实施城南新区开发,全面改造城东片区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道路建设、景观建设、环境建设、标志性工程建设和规模住宅区建设。年内开工建设28公里的205国道东北环,力争开工建设环骆马湖大道、249省道拓宽、徐连高速出入口立交改造等畅通工程。加快新戴河景观带二期、臧圩河绿化风光带、城中引河风光带、西南环道路绿化等一批园林景观工程,力争城市面貌有新的改观。以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建设总投资6亿元的海钻国际汽车城、3亿元的服装纺织贸易市场、3.5亿元的海钻国际大酒店等一批超亿元项目。以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重点开发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沭河景观带、8亿元的马陵山国际村、10亿元的骆马湖风景区、占地1000亩的湿地公园等项目,逐步形成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
突出富民优先,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新突破。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用“三化”带“三农”的路子。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在新农村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6年全市规模化高效农业基地发展到40万亩,培训农村劳动力2.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累计达到33.3万人。投入1.6亿元用于环境整治、发展高效农业、农村公益事业和道路通达工程等,其中1.2亿元用于建设农村公路23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农村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任务,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镇域经济快速增长,政策实现两年翻番,全市16个镇财政收入增幅68.6%以上,其中5个镇增幅100%以上,呈现出市、镇两级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好局面。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富民增收做文章,大力发展花卉苗木、高档设施蔬菜、特色水产三大主导产业以及草柳编、奶业、规模养殖三大特色产业,扶持一批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深入开展“三清三创”活动,根除农村脏乱差现象。继续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推进劳动力转移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加大集镇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努力打造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突出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和谐社会建设新突破。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们连续两年实施了以“进百村、树干家、帮万人”为内容的“百千万”富民工程,组织1000名机关干部下基层,树立了2000多户致富典型,帮助20000多人脱贫致富,赢得了群众的普遍称赞。2006年,在省、市的有力支持下,实施帮扶项目170多个,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了95%、90%和85%,城乡低保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全面推进农村五保户“关爱工程”,投入资金达3670万元。新建、改建镇级敬老院22所,提供2860位孤寡老人居住。开工建设6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主要面向低收入的住房困难户、无房户及其他困难户,解决了550户居民的住房难问题。2006年我市先后被评为“省双拥模范城”、“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平安创建深入推进,大普法、大防控、大调解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呈现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各群体关系和睦的良好氛围。当然,我们也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着力点,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福利,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才能保障社会安定、投资安全、百姓生活安宁,才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常委、新沂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尤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