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在时光里的墨香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ysc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是鞭子,赶着人走,转眼学书有八个年头了。
   常常想,几年下来,倘若我不写字,会做什么呢?会在人流熙攘的街头,在秋叶飘零的路口,我的身影,会迷失在通向门前的小巷?也许我会茶余饭后,谈资消遣,在五花八门的八卦中其乐逍遥;也许我会追着韩剧,麻将战得正酣,茫然四顾中打发慌乱的时光。
   然而我拿起毛笔,在“寒斋吃苦茶”的日子中一路走来。因为习字,我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里有我熟悉的气息,熟悉的味道,万物都承载着文化要素,天天与之相伴,就像亲人一般,每支毛笔都是精心挑选,仿佛有了生命,得心应手,也是一件快事。小小的砚滴,像是轻轻诉说久违的心事,一方端硯,就是一个羞涩的少年,动辄红着脸与笔毫亲近。因为习字,我有了自己的圈子,有了亦师亦友的同道,有了我可以追寻的古人的足迹,他们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走进我的生活,可以说成了我的精神稻草,我对他们怀有深深的敬意。
   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大事使我们惊讶,小事让我们沮丧,久而久之,这二者之间也就习以为常了,习书亦如此,当点横撇捺如阳台的花朵般浸透着细密温润的芳香时,当笔墨纸砚安静妥帖地抚摸着书房的灯光时,当月下小酌,兴致依然,所有感官被激活成案前安静而踏实的书写时,如果没有身体的例行和实验,你一生都不会知道,你为什么会喜欢某个人,喜欢某样东西,喜欢某种文字或风景,同时这种喜欢最终成了生活中具有自觉的依赖行为。
   习字之初并没有想到这个爱好可以跟随自己一辈子,可以让墨香在时光里温情脉脉地浸淫我的后半生。记得最初习字是受了邻居的影响,邻人开了一家装裱店,每天来来去去的书画家统统聚在同一个棋盘上,他们落座,喝茶,尔后大笔一挥,就像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羡煞我也。凭着年轻时候写庞中华的一点儿基础,拿着朋友送我的粗糙的纸笔,磕磕绊绊就开始了笔尖上的舞蹈。起初拿笔觉得还有那么点儿意思,写着写着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不管是技术还是艺术,都需要像草一样植根在深深的土壤,自己的两把刷子就羞于示人了,就像茶馆里说的“把那点儿意思弄成了不好意思”。
   不管怎样还是坚持了下来,这种坚持潜移默化改变着我和我的生活。《黄帝内经》里说:静则神藏,书法是能让人心静下来的事情,通过写字可以凝神静虑,少躁动。写字又是最好的休息,一个人在写字的时候是很充实的,也是最快乐的时候,笔墨纸砚摆在一张桌子上,先吸一口气,闻一闻,写成之后,觉得不错,提刀即立,四顾踌躇,挂起来请家人品评,家人早已了解我的脾气,心底莫名地升起一股慈悲之心,连说:好!好!我被夸得飘飘然,对着镜子说这家伙很厉害呀,书法家嘛。待让老师看过,一顿猛批,才会额头冒汗,在飘忽的尘埃中平稳着陆。
   我不喜欢拍照,一旦进入镜头就不知所措,而唯独写字的样子很专注,拍出的效果都很好,说到底书写也是一种心态,一种个性,一种生活方式,这就道出了艺术的真谛:自然、轻松、不做作。正如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所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当然,散,不是散的没边了,是在“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的基础上的潇洒流露。
   我庆幸自己在当下纷繁的世界里能够保持一份童真,保持很纯净的学生情结。每日回家后,我就像忙作业的孩子,让狭小而又昏暗的小屋,盛开着一朵朵文字之花。选择小楷缘于空间的限制,然而空间的限制反而能让精神世界得到更有效的延伸和拓展,是书写让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灵魂的自由。进入中年后,生活的琐事纷至沓来,很多人安于眼下的生活,也有的被眼下的生活所围困,看到好友们在朋友圈晒孩子、晒美食、晒出游,说到底,是我们生活无处安放的力量需要找到隐蔽的通道,独我,可以将书写做为排遣内心阴霾的利器。
   对于写字,我没有太多奢望,不想以此来支配我的生活。理论上讲,无论是年龄还是资质,我是不可能成名成家的,我的奢望仅仅是它让我在平庸的生活中感受悠悠之趣,感受美好。当我丑态百出,或是脸上挂黑,家里的书桌上一片狼藉,就遭家人耻笑:弄那破玩意儿,什么用?也真的是没用。其实这世界上,很多美妙的事物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孩子手上放飞的风筝,让我们有了对遨游天空的期待;一场猝不及防的小雨,却沁人心脾;诗人的吟咏,可以拂去你内心的忧伤,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每至夜深人静,抄一篇古文,或诸子百家,或先秦散文,一边抄写,一边默读,入脑入心,很有意思。
   坚持写文征明小楷,大概也因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尽兴书写着,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他面目清癯,目光淡定,活了九十岁,这样一个年龄可以说给了我足够的自信,只要心脏健康地跳动,就有几十年的光阴可以在笔墨中消磨。未来的日子,任他风侵霜欺,颠沛流离,每一个字都是长寿的密码,每一个字都是长寿的宣言,我甚至在他的点画中找到了身世之感,虽然是难以企及的气势,却可以将一种苦味,渗透到每一个点画之中。
   偶尔也会参加一些展览,一来乐于参与,二来也试图通过和同道交流的机会见识一下自己的优劣,结果不重要,整个过程是可以称作“大丰收” 的,从纸张的选择到内容的定夺可以说是精心打磨,参赛一次,都是一种成长,选不上实属正常,知道差距在哪里,选上了就是个意外,这样的意外 ,令人欣喜若狂,笔墨之趣,使人放松,也给人带来无限的欢愉,“心宽无处不桃源”,世界之大,总会找到我们挥洒自由的精神道场!
   时光不老,我亦泛舟,只愿在夜幕降临时,用星星点点的笔墨,向古典文化遥送绵长的眷爱。
其他文献
一九九三年,腊月二十。   终于放寒假了。你爸轻轻地起床,蹑手蹑脚走出卧室,我翻了个身,准备继续睡。夜晚,我越来越睡不踏实,醒的次数越来越多。放了假,白天我可以补觉了。   你爸洗漱完毕,做好了饭,推门去看了看,我轻声说:“上班吧,我没事儿。”   我家住在二楼,结婚时挂的红色天鹅绒的窗帘,我喜欢太阳一出来,满屋子红彤彤的样子。我拉开窗帘往楼下看,你爸骑上了自行车,汇入上班的人流中。   那年的雪
期刊
人到中年,总爱伤感。怀念的东西愈多,回忆就愈清晰如昨。故去的人,远去的事,总能浮现眼前,就连阿猫阿狗,花花草草,都会引出联想,让满满的感情倾泻其中。   这不,在教室刚刚清闲一会儿,窗台上一株刺蓬蓬的小仙人球,又让我心头一颤:在老家时,母亲也曾养过一盆仙人球!顿时,一种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记不清是谁送的仙人球啦,因为那毕竟是二十几年前的事。记忆中的那盆仙人球,让人既讨厌,又怜爱。它总是被我和妻
期刊
抠豆粒的母亲  父亲把晒干扬净的大豆装进麻袋里  搬到马车上,然后抡起扫帚  围着场院扫了三遍  直到平地上一粒豆粒也没有  他才放心地收起扫帚  这时,母亲蹲下去  用手指抠陷进场院边上泥土里的那些豆粒  很多年以后,我依稀看到母亲  还跪在那里,抠豆粒  早晚的事  外祖父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  临终前,我的母亲,我的姨,我的舅  躲在低矮的屋檐下流眼泪  外祖父对我刚刚结婚的大姨说  别伤心,
期刊
原本我打算用一种沉重的语调来讲这个故事,毕竟故事发生在直面死亡的重症监护室里,老马又得了重病躺在那儿生死未卜,但老马不同意。老马说,整那么凄凄惨惨干嘛?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ICU有最齐全的设备,最专业的医生,我有什么好怕的?   好好好,不怕就不怕吧,反正人已经康复了,又能在棋盘前跟人争得面红耳赤了,现在怎么嘴硬都行。也不想想当初谁一出院就到处咋呼:人大代表在哪里?医疗主管部门在哪里?我
期刊
正在吃午饭的时候,母亲的电话突然响了。电话是父亲打来的,我们都以为父亲要母亲回乡下。母亲来我们这有一个多星期了,家里有菜地要侍弄,还要喂养几十只鸡鸭。  母亲大声说:你快弄饭给它吃,冰箱里有精肉,池子里有鱼。待她挂了电话,我们忙问:哪个客人去了咱们家?母亲忧心忡忡地说:家里的猫,出去五天了没回来。刚刚一瘸一拐回家了,一只脚被什么东西夹伤了,血淋淋的。  母亲随便吃了几口饭就吃不下了。这十多年,家里
期刊
菊花的清香,伴随着飒飒秋风,穿过敞开的窗户,飘进我的书房。我不为花神美味所诱惑,全身倾注于《故道长河》书稿的阅读和欣赏。  读罢,我将书稿轻放,聚神凝想,耳边又响起好友丁尚明的再三叮嘱:“一定要写点东西”。写点什么呢?眼前清亮亮不时有无数涟漪渺渺荡开的秋天河水,使我猛然想起清朝邓石如的一副名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秋水,蕴蓄着清澈和灵性,如一幅唯美的风情画;秋水,蕴蓄着深情和宁静
期刊
我调到市政府文明办,每次上班,看到一个现象,大哥上班,只要走到市政府大楼的大门,保安郭斌“啪”地一声,双脚并拢,身体笔直,挺腰收腹,昂起头,右手举起,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大哥也立正,挺腰收腹,昂起头,右手举起,还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郭斌会说,首长,你别这样,我受不起!大哥说,必须的,哪有首长不还礼的。   郭斌也就作罢,行注目礼,直到他走进了市政府大门。   大哥名叫郑武,有一个宝贝女儿。他是
期刊
那个时候是我回忆了N多次的时候。   那是街头拐角的一家咖啡屋。   舒缓的音乐像是凄凄然的告别。我一个人坐在靠窗的沙发上,一杯拿铁,看斜阳一丝丝穿过窗台上开着的花儿。拿铁很苦,没有加糖的拿铁才是我那时的心情。   你走过来,坐在我对面。你说你失恋了,想让我陪你聊聊,还推给我一杯拿铁,说是甜的。我多看了你几眼。我承认,你长着坏坏胡须的脸像极了我出国的男友,不过刚刚成为了前任。   后来你成了我的现
期刊
屋檐下那个存在了38年的燕巢空荡荡的,燕子又飞到温暖的南方去了。   快晌午头了,她左手拎个小马扎,右手端着一罐中药渣子走出家门,像往常一样把药渣倒在铺满白雪的窗根儿底下,并虔诚地用脚在上面踩了又踩。他对她说,把药渣子倒在门前的公路上,让人踩车轧,这样就能把病带走,可她总觉得那样做不安心。   她知道他这病是不治之症,但她心里还是有个盼头:等他好点儿了,一起去广西看女儿。   俩人快三十才有的女儿
期刊
天一亮,我走出了家门,截了辆出租车,赶往海子的家。三天前,海子打来电话,约我在今天和他回趟当年下乡的新民东山子,给大鹏迁坟。说是当地乡政府要开发产业园,山上的坟都要迁走。海子在电话里说,一想起当年在青年点的那几年,就觉得有许多话要找个人絮叨絮叨,这么多年了憋得实在是太难受了。唉,看来我们开始老了!海子自嘲道。    我下乡的时间不长,满打满算刚到一年就接班回城了,对青年点许多人还不大熟悉,在青年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