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该瘦身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确不够纯粹,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真的需要瘦身。
  这不仅仅是因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因承载了太多的语文以外的东西而饱受业内人士诟病,更主要的还在于很多语文课堂因多出了一些费时费力但意义不大甚至毫无必要的教学环节而变得面目可憎。
  诚然,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包括语文课堂教学的确是由若干教学环节构成的,但并不是约定俗成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那特定的某一节课所必须全部具备的。教师的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备课,而安排教学环节则又是备课的重要一环。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们也无须墨守成规,更没有必要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都应该充分考虑“四性”,即目的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不久前,连续听了几节“同题异构”的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韩少功先生的散文《八景忆雪》,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文本选自课外,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所谓“参考资料”,更没有一般教学参考书上给出的“教学建议”。因此,“教什么”与“怎么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便完全成了执教教师的“自主知识产权”。
  韩少功先生的《八景忆雪》,尽管篇幅不长,但无论是对执教教师还是对高一的学生而言,文本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我想,如何披文入境,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在梳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去品味其中蕴含的作者情感,便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应该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这样来处理教材、安排课堂教学的。
  这里仅举其中的一例。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了这样五个环节:导入之后,首先是梳理文本写了什么;其次是抓住关键语句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再次是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将第二自然段中的作者回忆知青生活的几个意象连缀成文;接着再分析知青岁月给作者留下了些什么;最后是分析为什么文章要以“雪”为标题。
  我本不想对执教教师教学环节的安排指手画脚,因为每一位执教的教师都有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独到的思考。但我总觉得,在执教教师安排的这五个教学环节中,前两个环节对于帮助学生走进类似的有一定难度的文本至关重要,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后三个教学环节,尤其是费时较多的将“知青生活”的意象“连缀成文”,以及知青岁月给作者留下的记忆,似乎不应该是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师的教学脚步实在太匆忙了,将文本内容简单概括为“忆过去”、“访现在”、“想将来”之后,就拎出几个词语去分析作者的感情,然后就是“连缀成文”,然后再是学生写作、朗读、评价……
  有些教学环节的安排,表面上看,兼顾了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兼顾了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但事实上,并非每一个环节都是课堂教学的必需品。事实上,如今有很多语文课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是可以做一做减法的。
  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安排,都应当服从于教学目的的需要。这里所说的目的,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师自主确立的“课堂教学目标”,而应该是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明确学生应习得的内容和达到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安排某一教学环节时,首先应当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能够学到什么,能否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能否锻造学生的思维并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一句话,安排教学环节的目的,要看能不能解决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能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一预设的教学环节就可以预留下来;反之,则有可能是枝节或皮毛,不要也罢。——这就是教学环节安排的目的性。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教学环节就是针对相应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出的教学活动。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至少应当树立三观,即目标观、学生观、文本观。目标观是方向,学生观是基点,文本观是依托。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在教学目标的观照下,应当服从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要能够针对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背离了这一原则的教学环节,就有可能是虚无的,至少是意义不大的。——这就是教学环节安排的针对性。
  而预留的教学环节是否值得实际运用,还得看它是否切实可行,有没有实施的意义和价值;还要看它对学生理解文本、训练思维、提升能力能否提供真实而有效的帮助。而现在的语文课堂上,的确有一些教学环节看上去很美,很是吸引人眼球,但是,剥开华丽的外衣之后呢?剥开华丽的外衣之后,我们看到的或许就只有苍白的内在,禁不起回味、咀嚼。——这就是教学环节安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就如上面的一例。从教学环节设计的角度来看,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将作者回忆当年知青岁月的若干意象连缀成文,去体会作者当年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确也别具匠心,显示了执教教师独到的眼光。但是,我总觉得,这一教学环节安排的目的是去体会作者对当年知青生活的感情,而这并不是文本的重点和主体,教师设计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就完全可以解决,退一步说,学生读一读之后也是完全可以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来的,因此,没有必要动用课堂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实施这一教学环节,从而可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文本的细枝末节。
  我们都知道,一节课不可能解决语文学习的所有问题;而且我始终这样认为,一节课如果能够解决一个问题,并且将这个问题解决好,这样的语文课依然不失为一节好课。因为我们也都知道,贪多嚼不烂。试图面面俱到、全线出击,其结果必然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可能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与其这样,还不如删繁就简,适当停一停我们匆忙的脚步,带领学生去“从一块石头里看出风景”。就如韩少功先生的这篇散文《八景忆雪》,“文本写了什么”里就大有风景可以欣赏:“过去的八景”是怎样的情形?“现在的八景”又是怎样的光景?那作者想象中的、现已成为现实的“未来的八景”呢?这样,文本就得到了有效的梳理。当然,梳理文本的目的绝不是简单地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其实我们都很明了,作者韩少功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八景的变迁,本身就暗含了作者情感的变化;文本梳理通了,那么作者感情的变化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很多人感到十分困惑的文本的第一自然段——“由于移居海南,已经多年没有见到雪了。这次回乡探亲,刚下飞机时还只听见机翼上有沙沙雪子响,进得城来却已经满目皆白,积雪掩道。汽车爬到一个斜顶时突然力不从心,手刹、脚刹以及大轰油门全不管用,车上人来不及跳车,只能眼睁睁地随着打横的车子向后滑——幸好身后还没有悬崖。”——其对于八景的变迁无能为力的比喻或象征意味不言自明。
  所以,语文课堂的瘦身,就不妨从教学环节开始。
  崔国明,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昆山。责任编校:洪 鸣
其他文献
今年6月15日早晨上早自习,我一进办公室,听同事道汪金权老师逝世噩耗,心中堵得慌。   汪老师始终是蕲春三中的校友,始终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友。他在我校,永远是语文老师乃至其他学科老师的前辈;他在湖北省甚至全国教育界,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老师们的泰斗”。我觉得理应写点什么,怀念我县教育战线心目中的伟大而平凡的老师。   在我的记忆中,第一件事是难以忘怀的。   大约是2006年腊月底,那时我县
2012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是王昌龄的《采莲曲》。考试结束后,考生和九年级语文教师一片哗然,学生大喊“坑爹”,教师感叹“坑老师”。因为这首诗《中考指南》没收录,不在复习之列。这是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荷”专题里的一首诗,平时教学只要学生理解大意,会背诵默写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出现在中考试卷中,确实让教师和考生始料未及。这致使很多考生在考场上束手无策,白白丢分。  让我们先来看看
南通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爱华提出,小学语文课堂要达到“三味”,也就是“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初中语文如何践行“三味”呢?在聆听了较多的专家的课,在与同行探讨一番后,我觉得初中语文也应该践行“三味”,即“语文味”“生活味”“成长味”。  下面,结合本人在初中教学中的几堂课的教学设计,谈谈我对“三味”语文课堂的理解与实践。  一.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2011年,语文味
同学们,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关于文学和当作家的体会。  只要一个人还活在世上,都跟文学脱离不了干系。如果你讨厌文学,文学就像苍蝇一样跟着你,让你烦;如果你爱好文学,文学就像花香一样熏陶你,让你心情舒畅。作为学生,你每天学习的语文课,读到的基本都是文学作品,而且都是经典的。在生活中,你说话有文采,能引经据典,别人会说你是喝过墨水的人;你走在大街上,看到的广告辞,都与文学有关,如“喝XX酒,做
楚尾吴头的交通要冲,渊远浩瀚的长江之滨,坐落着资源丰富的江南重镇——黄石。东临车水马龙的颐阳路,西依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在这闹市中有着一方净土,她就是湖北省综合办学实力五十强学校——黄石八中。闹市不闻蝉噪音,隔墙却晓读书声。在这样一片自由民主的人文沃土上,孕育着一朵瑰丽奇葩,那就是八中语文教研组。  心无杂念道自高,腹有诗书气自华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船渡人”。八中语文组现有22位教师,其中
语文教学目标的叙写,应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形式上的“怎么写”,即叙写的模式,二是内容上的“写什么”,即目标的定位。拙作《语文教学目标叙写的三种模式》(本刊2013年第2期)谈的是前者,本文将谈后者。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诚然,语文学科有着莫大的丰富和灵动,但对语文教师来说,也面临甄别与取舍的艰难。即如汪曾祺《金岳霖先生》这
1  如果你喜欢看石头,那你就去万山群岛吧。在我看来,万山群岛的石头,是天底下最好看的石头。真的,我不骗你。  其他地方也有供人看的石头,但那些石头都不像石头。它们有的像人,有的像兽,有的像鬼。当地的人为了招徕游客,往往还煞费苦心地给那些石头命了名,比如望夫石,领袖石,罗汉石;又比乌龟石,金猴石,卧牛石;还比如山鬼石,河神石,水妖石。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说实话,我不喜欢这些蹩脚的名字,这都是些骗人
文学教育理应重视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并从中获得审美体验。感受与体验又只能在心灵开启之后,即在有了生命意识之后。因此,文学教育中,必须充分关注生命的存在,与鲜活的生命进行对话,以促成学生自身个体生命质感的生成、积淀与优化。  一.生命质感在审美的熏陶中生成  自我的存在,是接受美的感染的第一步,再尝试从语言文字中寻找自然美的所在。诵读与想象的能力只能赋予个体生命意识清醒者,从意识到自然生命之美,到意识
高中阶段的小说教学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选入教材的长篇小说节选部分,由于原著情节曲折多变,人物关系纵横交互,社会环境波澜壮阔,欲要由节选部分实现“窥一斑而见全豹”,并非易事。加之教学中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可面面俱到。因此,节选部分的教学定位及施教策略,是很值得认真探讨解决的问题。  立足全篇看节选,这是长篇小说节选部分教学毋庸置疑的考虑。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介绍全文内
学贵有疑,问题教学是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实践中,我们许多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有问题教学的“影子”,但由于对这一教学策略认识的片面,操作中又难免不到位或走过场。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尝试构建语文问题教学策略体系,以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从理念、策略、评价三个维度谈谈我们的探索,并求方家指正。  一.追求有意义的学习——问题教学的出发与归宿  为什么要采用问题教学策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