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弯道超越

来源 :计算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an3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的PC产业是个乱世,诸多信息都预示着用户应用更为成熟、竞争将日趋白热化,产业洗牌不可避免。这样一个在热闹中现出疲态的产业究竟还有什么新机会?在新的产业竞争中,如何才能长胜不败?日前,本报出版人金羽中与进入PC业界不久但势头强劲的海尔计算机事业本部本部长高以成,就如何在产业成熟期保持企业活力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只有淡季的心态 没有淡季的市场
  
  主要观点
  在IT界,只有永恒的变化,没有永恒的第一。即使是淡季,别人看到的是疲软,我们看到的是机会。
  金羽中: 最近业界有一种说法,认为PC产业近半年来陷入了一种“热闹中的疲软”,厂商动作频繁但市场反应不一,多年来都较为火爆的暑期市场今年似乎也没有热闹起来。有人开始悄悄嘀咕着“PC进入衰退期了”,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从家电进入PC的这一年多来,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高以成: 我并不同意PC产业进入衰退期的看法,我认为,即便是市场增速不像以前那么快了,但市场的总容量并没有缩小,同时一些相关及细分的产品恰恰在高速增长。
  目前的PC市场之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有些平淡,是因为今天的市场充满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PC芯片从奔腾4到双核,这是一个大跨越,再加上上游企业产品更新速度确实比以前快了许多,消费者也好,下游厂商也好,都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种观望的心理。
  而对于今年暑期市场表现出来的平淡,我想,每一轮的市场疲软既代表着结束,更预示了下一轮机会的来临,如果以被动的心情来看是一种痛苦,如果以主动的心态思索则是一种机遇。事实上,我们认为暑促一点儿都不淡。在7月15日、16日那一周,海尔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同比销量至少增加了50%。海尔的双核普及产品大获丰收,7月份笔记本电脑的销量同比增加了3倍多,是上一个月的两倍。这就像赛车一样,只有在弯道区,你才有可能超越对手。假如PC企业仍然采用惯性思维,单纯考虑价格战,则市场一定会疲软,海尔在家电领域经历过这样的情况。
  做PC一年多来,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个市场变化之快。用户需求的千变万化,上游企业举措不断。你只有一只手抓着用户,一只手握住上游,不断创新,才能立住脚。
  金羽中: 今年上半年芯片厂商所爆发的“核战”使得很多PC企业非常被动。一些企业已背上了沉重的库存,有的则不敢贸然跟进。所谓“神仙打架,百姓遭殃”。PC产业是否会进行大洗牌?
  高以成: 不错,一个企业走向死亡一般有三个致命因素: 应收款、不良品和库存。如果库存的问题解决不好,就可能会活活拖死一个企业。海尔在这方面很注意。我们在传统家电行业有21年的打拼经验,明白企业只能去适应而无法改变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在进入IT产业的第一天,海尔就一直注意保持库存的合理性,现在,海尔笔记本电脑库存控制在7天以内,台式机库存控制在10天以内,虽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但是已经在国内领先了,这就是为什么英特尔酷睿2一发布,我们就能在第二天将产品推到全国的核心竞争力店面终端的根本原因。但我们清楚地知道,机会只是短暂的,而企业创新的体系和模式才是长久的。在IT界,只有永恒的变化,没有永恒的第一。这一波你做到了第一,下一波你就可能不是第一。
  金羽中: 这也正是我们所关心的,海尔看起来在双核和酷睿这一波是跟上了,但是又怎么能保证步步都跟得上呢?
  高以成: 表面上,海尔是在紧跟上游企业英特尔的变化,实际上是在考验我们以市场为中心的订单反应机制和以店面为核心的营销体系。英特尔今年有两步棋,一是推双核,二是推酷睿。很多厂商依靠惯性思维,认为英特尔推出新产品后6个月才能达到量产,因此他们的第一步是清理库存,而海尔在别人还在清理库存的时候就依靠零库存管理和终端销售模式的优势,跟上了英特尔的节奏。从经验上来讲,如果前两步节奏能跟上,以后就很容易做到步步都能跟上; 如果哪一步拉下来了,就有可能步步跟不上,这一点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
  
  既是海尔赌酷睿 也是酷睿赌海尔
  
  主要观点
  海尔赌酷睿,是因为酷睿将带来产业格局的颠覆;酷睿赌海尔,是因为海尔是其惟一的选择。
  金羽中: 说到跟上游厂商的节奏,我们觉得海尔确实动作幅度挺大,尤其是这一次的酷睿波。7月底,海尔国内首发酷睿2处理器PC,8月底,又将承担酷睿2笔记本电脑处理器Merom的首发任务。业界有一种说法,认为海尔其实是在赌酷睿,不知道您对此怎么看?
  高以成: 确实有人说海尔在赌酷睿,我也听到有人说酷睿在赌海尔,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海尔与酷睿应该是“互赌”。
  首先,海尔一定是在赌酷睿。表面上看,酷睿的发布不仅是PC产业一次历史变革、产业升级,同时也是用户对需求革命性的二次颠覆。以前,CPU的发展过分强调了主频的提高,但以牺牲静音环保等相应的指标为代价,酷睿却带来了性能的提升和功耗的降低。上游的产品颠覆,会带来渠道的颠覆以及产业格局的颠覆,这对海尔是个难得的机会。
  从海尔的角度看,虽然海尔在白电领域是一个全球化的顶级品牌,但是在电脑领域此前海尔电脑大多采取的主要是跟随策略,而此次与戴尔担纲酷睿2全球首发的任务,海尔就是要从一个“跟跑者”变成“领跑者”。同时,酷睿2的全球首发还加快了海尔电脑从一个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的转变。最近,我们接到了来自韩国和欧洲的大笔订单,有一个国家一次性就订10万台笔记本电脑和60万台台式机,这些都得益于海尔酷睿的全球首发为我们带来的影响,说明这一把赌对了。而且,以往每隔半年英特尔才会给海尔一个惊喜,而从今年5月海尔获得英特尔颁发的“双核平台转型杰出领导奖”,到7月份酷睿的发布、8月份笔记本酷睿2的首家上市,再到10月份英特尔创新大会上海尔12英寸笔记本电脑的发布……可以说,英特尔给海尔的惊喜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了。
  而从英特尔的角度来说,酷睿也确实是在赌海尔。一方面,由于英特尔推出新产品的步伐越来越快,PC厂商已经疲于应对,这时候,英特尔特别需要一条“鲶鱼”,在PC厂商中产生“鲶鱼效应”;另一方面,酷睿2的价格最低也要180美元,相应的产品最低也要5999元以上,而这一价格段需要有非常强大的品牌拉力,能够销售如此高端产品的只有海尔、联想、HP这主要的三家,而联想和HP都同时结交了AMD,海尔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第三,英特尔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能够迅速产生轰动效应的领域是消费领域,真正推动双核普及的是3C渠道,这一点也是英特尔下赌海尔的一大原因。事实上,英特尔也没有赌错,在海尔的带动下,所有大PC厂商上酷睿的时间整整提前了6个月。
  如果说,386造就了康柏;486成就了戴尔;而奔腾成全了联想;那么,酷睿是否会造就海尔呢?
  金羽中: 我相信海尔对酷睿应该不仅仅是“赌”,对于大多数PC厂商而言,芯片的每一次重大进化都代表着一种变革和机会,海尔对此有何更深层的思考。
  高以成: 确实,酷睿是一个颠覆性的产品,产品颠覆的同时就是渠道颠覆,最后促成行业的洗牌。一方面,酷睿可能带来数字家庭的升级和普及。以往,由于CPU速度的限制,用户更多的是把电脑作为学习、娱乐的工具,而每一次CPU的更新,不过是把用户的使用体验往前推进了一步。现在,酷睿带来了40%的性能提升,功耗却降低了40%,这种高能耗比会加速3C融合的速度。用户可以由过去被动地看节目,而转为主动地做节目给别人看;所有的家电都可能会融为一体,一个智能中枢不仅遥控家里的冰箱、洗衣机、而且可以遥控灯光的明暗、窗帘的开启等。可以说,数字家庭的产业模式开始清晰起来。
  另一方面,功耗的降低,能带来笔记本电脑向大、小两极发展,甚至可能出现笔记本电脑取代台式机的效果。目前的笔记本电脑市场上,14英寸产品一枝独秀,12英寸及其以下的产品线较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CPU的速度和散热所限制。而酷睿的最大进步就是节能,它使英特尔第一次从“强调速度”转变为“强调能耗”。我预测,酷睿2的问世,一方面会推动12英寸、10英寸、7英寸等小尺寸笔记本电脑的普及,另一方面,17英寸、19英寸笔记本电脑也会慢慢取代一些台式机。当然,台式机不会被笔记本电脑完全取代,在农村市场、中小企业市场,台式机的空间仍然很大。
  还有一点我们也不能忽视,酷睿的“节能”效果可能会带来产业的新一轮洗牌。当前我们的政府对节约能源格外重视,国家统计局对今年上半年GDP指标做的总结中,明确指出要加大节能降耗和环保工作的力度。降低能耗,生产环保型产品应该是PC产业今后的责任,也是决定胜负的一个重要筹码,谁最先跟上了酷睿,谁就多了一份先机。
  
  倡导差异化竞争 戴尔与丰田是榜样
  
  主要观点
  戴尔的直销及其与上游供应商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很值得学习的; 而丰田的“看板管理”则对企业的流程再造及控制库存产生了很大影响。
  金羽中: 在电脑领域,海尔不仅站住了脚,而且发展势头不错。现在回过头来看,海尔电脑对海尔整体品牌的发展有什么价值呢?当初预定的目标是否已经达到?
  高以成: 很多人认为海尔做电脑只不过是凑热闹,实际上我们思考的问题已经不是该不该做电脑,而是如何把电脑做强做大。海尔是一个传统的消费类品牌,如果没有新鲜的内涵注入进来,这个品牌就将面临着老化的危险。海尔希望给自己的品牌加入年轻、时尚、科技的元素,而电脑正是承载这些元素的最佳载体。
  另一方面,做电脑也是顺应海尔用户需求的结果。根据我们的调查,国美、大中等3C卖场一楼最好的位置,几乎都是数码产品的天下。从3C卖场的产品销售情况来看,今年春节期间,电视占到30%,手机和电脑分别占有17%和13%,仅这三项就达到了60%。春节过后,情况略微有所变化,排在前3位的仍是手机、电脑和数码产品。海尔做PC一方面是品牌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会加固海尔传统产品在渠道中的地位,所以整个集团把电视、电脑、手机作为海尔的核心业务来发展。
  目前看,海尔的策略初见成效。海尔有1.2亿用户,每年新增用户4000万,如果海尔能做好笔记本电脑这种高技术的产品,那么在冰箱、洗衣机等产品智能控制面板的设计上,海尔品牌就会更值得信赖。以前,国外客户选海尔,首先询问的是冰箱、空调等产品,如今,他们首先提到的是海尔的电脑产品、电视和手机,之后才会顺便看看空调、冰箱等。我想,如果放眼全球市场的话,IT业正是春天。
  金羽中: 海尔一直倡导差异化竞争,而从某种程度上看,差异化意味着市场细分,这似乎与工业社会的特点规模化是一个悖论。你怎么认识这对矛盾?在海尔PC业务的发展中,你觉得有哪些企业是值得海尔学习的榜样?
  高以成: 我认为无论是细分化还是规模化,关键看你想要的是什么。过分追求细分化而丧失了规模化的厂商,最终会被其他厂商所吞并;相反,只有规模没有细分正是PC业今天的现状:同质化竞争,价格战惨烈。我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是两者的统一体。就像人需要手和脚,才能够跑得快、抢得多。如今,70%的购买者并不完全关心PC的配置、构成,他们想要的就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这也正是海尔走差异化道路的前景所在。
  有两家企业是我所推崇的,一个是戴尔,虽然它的直销模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但直销以及戴尔与上游供应商良好的关系值得海尔学习;另一个就是丰田,丰田的“看板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由前端经营者主导生产数量的模式,转而采用的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主的倒流程体制,看的不是那块“板”而是市场上真正的“单”。这种管理方式对海尔的流程再造、控制库存影响很大。海尔因此明确了企业以市场和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对市场的理解,都是到零售终端,直接与用户和客户交流得到的。如果不是以用户为中心,我们
  不可能把PC的盘子做得更大。
  
  总裁感悟: 做IT很辛苦
  早几年,PC行业是家电厂商淘金的宝地,他们直奔丰厚的利润而来,羡慕着PC业“钱好赚”;而这几年,经过几轮“撞墙”以后,再也没有家电厂商持“好赚钱”的目的来PC业淘金了, PC业确实到了“理智冷静”的阶段。但是海尔,却恰恰是在这个阶段大举进攻PC业的。这一年来,高以成应该感悟颇多。
  “做IT很辛苦!”高以成说,做电脑一年来,他已经深切感觉到了“IT产业与家电产业的完全不同”。他说,在家电产业,如果一个企业品牌实力很强,那么上下游的供应商就都可能会以它为中心,这个品牌也就可能会成为一个利益的分配者。但是IT产业却大有不同,还带着一些“计划经济”的色彩,就是说,上游厂商掌握着资源分配的权力。“一方面用户每天都在改变,上游供应商也在不断变化,IT企业必须得脚踩两只船,而且要两只船都踩得稳、踩得准。这太难啦!”高以成感叹道。
  因此,这一年来,海尔既要把握CPU作为产品核心的价值,又要开发独特的用户需求,在用户与上游厂商之间,海尔施展着平衡的法术。“我们看得很清楚,对海尔来说,要想抓住PC产业的新机会,就必须要做到两手抓,即一手抓用户需求,一手抓住上游资源。如果过分抓住上游,就会陷入同质化的竞争;如果只看用户需求,但得不到上游的供货,你的想法也无法实现”。看来,海尔电脑这一年的成功,与高以成“脚踩两只船”的深刻感悟不无干系。
  
  采访手记: “黑马”难当
  海尔近一年来在PC市场的表现,被业界公认为是“黑马”,所谓“黑马”者,《辞海》上面的解释是:原来不引人注目,而在比赛中一举夺得冠军的马。以“黑马”冠以海尔,足可见业界对海尔的认可,这其中不仅包含了惊叹、羡慕、关注等情感,甚至还包含了些许畏惧。
  但是,从海尔的角度而言,我相信,“黑马”并不好当。
  从不引人注目到备受关注,在感到荣耀倍增的同时,压力也不会小,这是其一;其二,一朝成名之后,如何在今后的比赛中“朝朝有名”,以满足观众被提起来的胃口,这是关键,也是难点。
  其实,对于海尔来说,革命还刚刚开始。就如高以成所言,万里长征刚刚走到延安,今后考验它的路还很长。海尔一直感到庆幸的是,“赶上了好机会”,这个机会包括“数字家庭”、“双核”和“酷睿”等英特尔不断推出的新技术、新概念,说白了,海尔实际上是搭上了英特尔自身求变的“顺风车”。就像高以成自己说的那样,英特尔在酷睿上是在“赌”海尔。但是,海尔面临的挑战也很严峻,一方面,“IT没有永恒的第一”,海尔这一次踩对了英特尔的鼓点,并不等于次次都能踩得对,强化自身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海尔目前的机会是建立在英特尔的变革上,虽然说作为产业巨头,英特尔的牵引一向具有权威性,但在市场需求与技术实现都存在多种变数的今天,我们其实已经很难判定英特尔会不会“永远都对”,如果连英特尔的机会都在“缩水”,那海尔的机会也会变化。
  所以,海尔的日子其实也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海尔现在要更多地去考虑核心竞争力问题,更多地去考虑如何开辟新战场以增加对上游厂商的议价能力问题,甚至要更多地去考虑在消费领域打下天下以后如何延展到其他领域保天下的问题。
  好在这一次见高以成,觉得他已然成为“老IT”了,包括他说“做IT很辛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理论,都证明他在IT业已经扎得很深了。他告诉我们,海尔正在商用市场厉兵秣马,不但推出GPS卫星导航笔记本电脑产品,还推出具有防摔、防震、防水功能的军用笔记本电脑,这些迹象都在表明,海尔正在丰富自己的实力,想要做一匹后力无穷的“黑马”。
其他文献
iPod和iTunes不再是音乐爱好者的惟一 选择,微软、AOL等巨头进军在线音乐市场,预示着在线音乐战国时代即将到来。      似乎在一夜之间,苹果公司的iPod凭借其简约的外表、优良的性能、不菲的价格,成为时尚、高品位的代名词。由此产生的播客(Podcasting)大军的张扬个性,成为Web2.0时代的一道风景。同时,苹果公司通过iTunes在线音乐下载,收益颇丰,更有媒体将2005年称为“
本报综合消息 因为没有遵守2004年的反托拉斯裁决,包括欧盟25个国家在内的管理机构7月3日一致同意欧盟委员会对微软的惩罚,打算再次对微软加以数亿欧元的罚款。   委员会拒绝对与各国管理机构召开的秘密会议发表评论。关注这次会议的人说,由于微软准备提交它希望能满足2004年裁决要求的信息,因此会议上就是否进行新的处罚发生了争论。   2004年时,因为微软利用其在PC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获取在工作服
综合消息 东芝公司近日宣布加大与IBM领导的研究小组的合作力度,进一步共同开发32纳米芯片技术。  自2005年12月以来,东芝一直与该小组合作开发32纳米工艺技术,此次表示将涉及开发32纳米整体CMOS(bulk CMOS)工艺技术。  今年10月底,英特尔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钱德勒新开了耗资30亿美元的制造中心,开始批量生产其新的45纳米Penryn微处理器。  业内人士称,鉴于英特尔45纳米技术
(记者 刘丽丽 实习记者 赵宏伟)由于市场化改革的巨大压力,中国的银行业也不得不软化其“固若金汤”的外表,向老百姓开启方便大门,“小额支付系统跨行通存通兑业务”就是其变革的第一步。尽管出发点好,但由于手续费过高,致使该业务一出台便遭受了市场的“冷遇”。  王先生的工资卡是工商银行的账户,而买房贷款的银行却是中国银行。为此王先生无奈地每个月都要为房贷进行着存款的搬家——从工行取出来存到中行。每次排队
日前,2006 AMD杯中国电子竞技GOC联赛在各地启动。这次联赛由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牵头,AMD 公司、网通宽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万联科技有限公司、美国EA公司等共同组织,是本年度国家级电子竞技盛会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文化部在赛事的全程中扮演牵头者,它计划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引进各方资源,将网络游戏导向于健康娱乐竞技,并试图打造本土的电子娱乐竞技赛事品牌。这次活动的平台包括各个网吧组成的
本报综合消息 据IDC调查公司称,芯片制造商将要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该公司全球半导体研究中心副主任Mario Morales表示,近年来,半导体公司的存货量不断攀升,但工厂仍大量生产,这种状态不能再持续下去了。芯片生产过剩,创新缓慢,导致工厂降低价格,这些都促使芯片制造商重新调整自己的资金投入和研发计划。   IDC调查公司并不是惟一一家发出警告的公司。上个月,英特尔公司对在PC 部分设立芯片研发
本报讯(记者 毛江华)日前,IT服务商达科(Datacraft)与 N.E.T.公司宣布为中国企业用户推出新的移动办公解决方案。   该方案将集成了移动VoIP技术,可以实现企业用户个人和办公通信的融合,与移动设备的互联互通。企业员工在实现随时随地简便访问公司数据和内部网络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手机等无线设备,拨打VoIP电话,从而使得企业员工出差WiFi热点地区时,可以免去手机异地漫游费。   N.
(记者 毛江华)加大对中国投资,发布SmartCare(智能)服务,将推动思科由传统的“被动型”服务模式转向“主动型”前瞻服务模式。  11月20日,记者在思科服务亚太区高层访华媒体会上获悉,思科近日在广州福田设立了全球维修中心。这是思科继美国和欧洲外,设立的又一个全球维修服务中心。思科服务亚太区副总裁David Rubio表示,思科希望能在中国向全球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在中国设立全球维修中心只是本
从信息产业部了解到,2006年第一季度,信息产业部通过政府网站、部长信箱等进一步拓展了举报、申告受理渠道,共受理电信用户关于电信服务的申诉3789人次,用户申诉率为5.1(人次/百万用户),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其中,通信质量方面的申诉426人次,同比下降1.8%,服务质量方面的申诉1132人次,同比上升78.0%,计费、收费方面的申诉2222人次,同比上升186.7%。电信用户对信息服务业务的申诉
本报综合消息 苹果计算机迷们长期以来一直热衷于称道使用Mac OS X的安全性,但是最近出现的3种安全威胁令某些人产生了疑问:这个软件迷人的安全神话是否要终结了?   最近,人们发现了一对以Mac OS X为目标的蠕虫,另外还发现这个操作系统有一个非常容易利用的、严重的安全缺陷。这个安全缺陷使Mac用户面临着与Windows用户非常类似的风险:黑客可经由不良网站或电子邮件安装恶意代码。这些安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