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天宫”总设计师周建平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x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建平

  2021年,中国载人航天领域捷报频传。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并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对接,三名航天员首次进入中国空间站;7月4日、8月20日,航天员两次完成出舱任务……宣告了中国空间站新时代的到来。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所说:“无论从规模上看,还是从功能上看,空间站是中国史上最大航天器,很多颗卫星也比不上它一个。”

从大学教授到航天追梦人


  周建平是湖南长沙人,1977年考取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先后获得大连理工学院工程力学硕士学位和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他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三年后晋升为航天技术系教授。
  1992年1月,国家启动载人飞船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在全国挑选专家参与论证。周建平当时只有30多岁,是数百名专家中最年轻的。论证工作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有他陌生的知识。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和严峻挑战,周建平虚心向老同志请教,他总是和王永志一起,最后离开工作现场,不折不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得到大家的认可。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专家论证组提出载人航天方案,周建平参与了工程总体技术报告的编写。9月份,中央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实施。
  论证工作结束后,周建平回到国防科技大学当老师。第二年,他应邀到美国南加州大学机械系做访问学者,邀请方有意帮他申请了可以办绿卡的签证,希望他能留在美国工作。学习期间,周建平参与了多个载人航天项目的研究。1995年,他学成归来,继续回校执教。他说:“祖国需要我,我更需要祖国,这里有我的根脉,是我的依靠。”
  1999年,周建平从国防科技大学调入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由此开启二十多年的载人航天职业生涯。到岗一个月后,他就随着试验队专列进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神舟一号发射任务。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从零开始,摸索着进行载人飞船的研制、设计、制造和试验,制造业基础也很薄弱,神舟一号进入发射场后,试验队在测试过程中相继查出上百个质量问题。为了突破技术,保证质量和进度,试验队队员们全力以赴投入紧张工作。
  同年11月20日早上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一号飞船成功升空,完成各项关键技术验证。次日凌晨3时41分,神舟一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着陆场顺利降落,在太空飞行二十一个小时,着陆场报告显示返回舱完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里,哭声、笑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大家拥抱在一起。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2年,周建平接任载人航天发射场总设计师,负责对产品在发射场的各种状态进行质量控制和把关,发射窗口怎样选择,发射后勤服务如何保障,行与不行,字字千钧。
  神舟四号遭遇极端严寒天气、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神舟六号多人多天载人飞行,每一次发射都不是简单的重复,发射要求一次比一次精准。周建平作为发射场后勤总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确保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建造中国空间站


  2006年,周建平出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成为工程技术线的总负责人、全线科技人才方阵的“领头雁”。他带领团队走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之路,神舟七号飞船上天、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天宫一号升空,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利用天宫一号的备份产品,完成原定由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的任务……“三步走”空间发展战略的第二步,周建平团队走得坚定铿锵。
  2019年10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由任命制改为聘任结合,周建平获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负责工程技术抓总、总体设计和技术管理等工作。这是对他之前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他今后工作的激励。
  周建平团队重点任务是在太空建中国空间站,一个可以让航天员在太空停留更久的“家”,家的名字叫“天宫”。他对工程技术人员提出“规模适度、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十六字施工理念。
  “天宫”建在距离地球表面约400千米高的近地轨道上,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构成,整体呈“T”型,三舱总重约66吨,人们形象地叫它“太空母港”。“家”里平时住三名航天员,轮换期间可住六名航天员。核心舱是“家”的管理控制中心,其密封舱内配置了六个区域,航天员在这里工作、生活、健身三不误。它的在轨运行寿命不小于十年,具备延寿到十五年的能力。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航天员出舱活动,最关乎安全的当属护身铠甲舱外航天服。十三年前,我国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周建平团队就避开购买舱外航天服成品的捷径,选择了自主研制的艰辛之路。从2021年开始,我国有更多的航天员漫步太空,出舱时间也由半小时提升到六小时,对舱外航天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我国舱外航天服像个人形飞船,重约120公斤,由一百多个单机产品组成,可以满足三年十五次出舱活动需求。
  舱外航天服的头盔面窗是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时观察外界的窗口。它由多层结构组成,光密封加缝合就需要两个多月,经过47道工序才能完成。一次,技师在对可视区夹层进行氮气吹除时,两粒胶的碎末进入密封的面窗,吸附在夹层边沿。这看似不起眼、不影响视觉碎末,技师也不放过,他们从生产流程入手,改变生产工序,采用先预埋针再进行内外层面窗黏合的方法,彻底解决了密封胶穿刺产生多余物的问题。

国际合作打造“太空之家”


  按照空间站建造規划,2011年和2022年,我国会实施十一次飞行任务,包括三次空间站舱段发射、四次货运飞船和四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年底前完成任务。
  周建平介绍说,“天宫”将部署航天医学、空间生命和生物、天文等领域的高水平实验设备,科学家可以在这里开展空间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国载人航天局已经初步批准了一千多项实验,其中一些已经发射。
  20世纪90年代,美国、俄罗斯等十六个国家联合建造国际空间站,中国曾申请加入,被美国极力排斥在外。此后,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载人航天、自主打造空间站的道路终获成功。2021年4月之前,国际空间站是轨道上唯一的空间实验室,远远无法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天宫”可以弥补国际空间站的不足。
  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空间站工程秉持为发展科学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宗旨,欢迎全球科学家参与其中。早在2016年3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就与联合国外空司签署了《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国际合作谅解备忘录》。
  2018年,中国就向联合国各成员国发出邀请,欢迎大家来“天宫”合作。有二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提出申请。周建平是合作项目国际评审专家组组长,主持了两次综合审议,最终确定来自十七个国家的太空肿瘤、星云气体的光谱研究等九个首批合作项目。
  周建平坦言:“中国正在进行载人登月方案的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我们有理由期待,宇宙这么大,普通人有机会去看看。”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其他文献
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宣讲家风故事动听讲  今年以来,常州市钟楼区妇联立足“强三性”要求,积极做好女性思想引领工作,通过抓好队伍、建好阵地、搞好活动,积极创树巾帼典型,不断增强妇联宣传思想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汇聚力量,提升能力,巾帼声音共打造  钟楼区妇联组建3+X“常阿姐”宣讲团,吸纳各级妇联主席、执委、巾帼志愿者及社会各界优秀女性,百余名妇联主席、千余名妇联执委、万名巾帼志愿者深入基层一线
期刊
新升社区“三全”家庭教育“爱育未来”公益讲座  落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全国首批“爱育未来”项目、苏州市首个平安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打造关爱儿童健康成长的“幸福港湾”……苏州高新区妇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全国妇联“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真正将工作做到实处,让更多孩子健康成长。家家有爱,共育未来  游走抑郁边缘的奶奶懂得了放手,把孩子还给了父母;因夫妻关系失衡而焦虑的母亲,懂得了倾听和沟通,
期刊
前黄镇首届稻米文化节启动现场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10月11日,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首届稻米文化节在联庆村拉开帷幕。水果、蔬菜、粮食组成的春夏秋冬图,艺术地展现了丰收的喜庆;专业人员为各种农产品销售做着现场直播……在前黄镇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中,女性起着积极推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发展贡献着巾帼力量,如武进区第一位开插秧机的女农机手黄亚惠、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徐洁芬、常州市祝庄园艺有限公司总
期刊
原创红色题材舞蹈作品《激战塘马——血乳情》暑期“小红燕”志愿营之旅  溧阳市古县街道美景天城社区“红燕子”宣讲团是溧阳市妇联打造的“巾帼好声音”宣讲团的重要分支力量,自2018年成立以来,“红燕子”品牌不断升级,成为社区居民了解党的最新政策的重要窗口。2019年11月,社区成立“红燕子”工作站,进一步突破宣讲力量的局限性,实现了“红燕子”飞到哪里,宣讲就覆盖哪里,将党的最新的创新理论带入寻常百姓家
期刊
策划 \ 本刊编辑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批批奋勇向前的青年响应号召,投身建设美丽乡村。他们在涉农创业、乡村治理、科技兴农、乡村社会实践等领域求新求变,大展才华,激发出乡村发展的潜力。他们的足迹遍及千里麦浪、万顷稻花,让无边无际的田野焕发出勃勃生机。他们以领跑者的姿态,引领更
期刊
隋泽华  大学毕业后,隋泽华选择回乡创业,从此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回乡创业  2011年,隋泽华从上海大学毕业后接管了母亲在江苏省句容市创办的农产品店“茅山人家”。最初,“茅山人家”只是一个不足200平方米的小店。为了拓宽业务,隋泽华在句容周边搜集老鹅、茶园鸡、手剥笋、地衣等优质的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他意识到农产品具有地域性,外来品不一定能得到本地市场的认可,要想保证品质,就必须从源头入手,建立
期刊
吴柏霖(右一)在工厂车间  吴柏霖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以下简称“苏北计划”)。在志愿服务期间,为了帮助困难群众找到一条共同致富的路子,他先后创办高仿真花和工艺品公司,产品销往美国、巴西等地,如今年销售额达1200余万元。吴柏霖的创业犹如播下星星之火,累计服务1万人、带动两千余人创业就业,他也被评为“江苏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寻找“致富花”  2011年7月,吴柏霖报名“
期刊
郑冰清  每年6月19日,在江苏省江阴市都有一项简朴而庄重的守护仪式。随着一声汽笛的响起,来到长江港口边的志愿者们打开一个个塑料袋,轻轻向下倾倒,一条条鱼儿跃入滚滚长江。这些生命力旺盛的鱼苗回到长江,将有助于长江生态环境的整体修复,为长江注入新的生命和希望。  郑金良就是“长江放流日”的倡导者。孙女郑冰清从5岁起跟着爷爷到长江边放流,目睹爷爷为了保护长江中濒临灭绝的鱼类数十年如一日地奔波,她决定传
期刊
贾强  房亭河水,东向流过土山,河水潺潺,绵绵长长。土山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小镇,在房亭河的滋润下,延续了两千年的农耕文明历史。1976年开始,因为缺水,十六年间,这里的人们又开掘出了另一条河道——徐洪河。自此,土山被新、旧两条河脉围绕。这片古老土地汲取了新水,也养育出了新农民。邳州市华瑞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农场主贾强正是其中的先行者。成长在世代耕居之地  对于贾强而言,土山的感情就像水脉一样无法切断。祖
期刊
刘永坦  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把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他是“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他叫刘永坦,是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从小立下报国志向  1936年12月1日,刘永坦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1937年,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后,父亲给他起名“永坦”,既是对他一生平安顺意的美好祝愿,又是对国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