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方回填的方法及常见问题处理措施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511B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大跨度结构、高层、超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提高设计标准与增加结构负荷对基础稳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回填土的施工质量与施工工艺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为保证填土的强度和稳定性,必须正确选择回填土料和填筑方法,以满足填土压实的质量要求。
  【关键词】土方回填;方法;措施
  一、土料的选择
  回填土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含水量大的粘土、冻土、有机物含量大于8%的土和水溶性硫酸盐含量大于5%的土均不得用作回填土料。
  二、基底的处理
  场地回填应先清除基底上的草皮、树根、积水、淤泥和杂物,防止地表滞水流入填方区;填方基底为耕植土或松土时,应将基底夯压密实。
  三、回填土施工方法
  回填土因施工场地、施工机械、特殊施工技术要求等原因,一般采取人工夯实方法或机械压实方法。
  1.人工夯实方法
  1)机械压实不到之处和小面积回填土采取人工夯实办法。
  2)在打夯机工作不到的地方用人力打夯,虚铺厚度不大于20cm,人力打夯前应将填土初步整平,打夯要按一定方向进行,一夯压半夯,夯夯相连,行行相连,两遍纵横交,分层夯打。夯实基槽及地坪时,行夯路线应由四边开始,然后夯向中间。
  3)回填管沟时,应用人工先在管子周围填土夯实,并从管道两边同时进行,直至管顶0.5m以上。在不损坏管道的情况下,方可采用机械回填夯实。
  2.机械压实方法
  1)为保证填土压实的均匀性及密实度,避免碾轮下陷,提高碾压效率,在碾压机械碾压之前,宜先用轻型推土机推平,低速预压4遍~5遍,使平面平实;采用振动平碾压实碎石土,应先静压, 而后振压。
  2)碾压机械压实填方时,应控制行驶速度,并要控制压实遍数。压实机械与基础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将基础、压坏或使之位移。
  3)用平碾压路机进行填方压实,应采用“薄填、慢驶、多次”的方法,填土(素土、灰土、碎石土)厚度均不应超过25cm~30cm,每层压实遍数6遍~8遍,碾压方向应从两边逐渐压向中间,碾轮每次重叠宽度约15cm~25cm,避免漏压。运行中碾轮边距填方边缘应大于500mm,以防发生溜坡倒角。边角、边坡边缘压实不到之处,应铺以人力夯实或小型夯实机具配合夯实。压实密实度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应压至轮子下沉量不超过1cm~2cm为度。
  4)平碾碾压一层完后,应用人工或推土机将表面拉毛,土层表面太干时,应洒水湿润后继续回填,以保证上、下层结合良好。
  四、填土压实方法
  填土压实方法有:碾压法、夯实法及振动碾压法。
  1.碾压法
  碾压法是利用机械滚轮的压力压实土壤,使之达到所需的密实度。碾压机械有平碾及羊足碾等。平碾(光碾压路机)是一种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自行式压路机。适用于砂类土和粘性土压实,羊足碾单位面积的压力比较大,土壤压实的效果好。羊足碾一般用于碾压粘性土,不适于砂性土,因在砂土中碾压时,土的颗粒受到羊足较大的单位压力后会向四面移动而使土的结构破坏。松土碾压宜先用轻碾压实,再用重碾压实,效果较好。碾压机械压实填方时,行驶速度不宜过快。
  2.夯实法
  夯实法是利用夯锤自由下落的冲击力来夯实土壤,使土体中孔隙被压缩,土粒排列得更加紧密。有人工夯实和机械夯实两种,常用的夯实机械有夯锤、内燃夯土机和蛙式打夯机等。它体积小、重量轻缓、对土质适应性强,适用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碎石类填土地基的深层加固,在工程量小或作业面受限条件下尤其适用。对回填松散的特厚土层,可根据填土厚度和设计实心实意度的要求采用重锤夯实和强夯等机具来夯实。
  3.振动压实法
  振动压实法是将振动压实机放在土层表面,借助振动机的压实振动作用,使土颗粒发生相对位移,而达到紧密状态。振动压实法对于非粘性土、砂性土的压实效果较好。主要的压实机具有振动碾和平板式振动器。
  五、影响填土压实的因素
  填土压实质量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压实功、土的含水量以及每层铺土厚度。
  1.压实功的影响
  压实功能(指压实工具的重量、碾压次数或锤落高度、作用时间等)对压实效果的影响。填土压实后的干密度与压实机械在其上施加的功有一定关系。在开始压实时,土的干密度急剧增加,待到接近土的最大干密度时,压实功虽然增加许多,而土的干密度几乎没有变化。因此,在实际施工中,不要盲目过多地增加压实遍数。
  2. 含水量的影响
  在同一压实功条件下,填土的含水量对压实质量有直接影响。较为干燥的土,由于土颗粒之间的摩阻力较大,因而不易压实。当土具有适当含水量时,水起到了润滑作用,土颗粒间的摩阻力减小,从而易压实。相比之下,严格控制最佳含水量,要比增加压实功能收获大得多。当含水量不足,洒水困难时,适当增大压实功能,可以收效,如果土的含水量过大,此时如果增大压实功能,必将出现/弹簧现象,压实效果很差,造成返工浪费。所以,土基压实施工中,控制最佳含水量,是首要关键。各种土的最佳含水量和所获得的最大干密度,可由击实试验取得。
  3.铺土厚度的影响
  土在压实功的作用下,压应力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其影响深度与压实机械、土的性质和含水量有关。铺土厚度应小于压实机械压土时的作用深度,但其中还有最优土层厚度问题,铺得过厚,要压多遍才能达到规定的密实度。铺得过薄,则也要增加机械的总压实遍数。恰当的铺土厚度能使土方压实而机械的功耗费最少。
  实践经验证明:土基压实时,在机具类型、土层厚度及行程遍数已选定的条件下,压实操作时宜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边缘后中间(超高路段等需要时,则宜先低后高)。压实时,相邻两次的轮迹应重叠轮宽的1/3,保持压实均匀,不漏压,对于压不到的边角,应铺以人力或小型机具夯实。压实过程中,经常检查含水量和密实度,以达到符合规定压实度的要求。
  六、常见问题的处理措施
  在开挖基坑(槽)及其他土方时,土的含水层被切断,会而导致地下水会渗入坑内;由于场地平整面积过大、填土过深、未分层夯实;场地周围没有做排水沟、截水沟等排水设施,或者排水设施设置不合理,排水坡度不满足要求;以及测量误差超過规范要求等原因;场地内在平整以后出现局部或大面积积水。
  其预防措施为:在施工前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情况,合理设置场地排水坡(要求坑内不积水、沟内排水 畅通)、排水沟等 设施,并尽量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如果施工期跨雨期的,要做好雨期施工现场排水措施。场地回填土按规定分层回填夯实,要使土的相对密实度不低于85%。
  其对应的治理方法为:
  (1)明沟排水法;沿场地周围开挖排水沟,再在沟底设集水井与其相连,用水泵直接抽走(排水沟和集水井宜布置在施工场地基础边净距0.4m以外,场地的四角或每隔20~40m应设1个集水井);
  (2)深沟排水法。如果场地面积大、排水量大,为减少大量设置排水沟的复杂性,可在场地外距基础边6~30m开挖1条排水深沟,使场地内的积水通过深沟自流入集水井,用水泵排到施工场地以外沟道内。
  (3)利用工程设施周围或内部的正式渗排水系统或下水道,将其作为排水设施,在场地一侧或两侧设排水明沟或暗沟,把水流引入渗排水系统或下水道排走,此法较经济。
  七、总结
  基础土方的回填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施工前应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根据工程特点、填土种类、设计压实系数、施工条件等合理确定含水量、分层厚度、压实遍数及施工机具,填方土层应接近水平、分层压实,每层质量都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时应该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施工,尽量避免不合要求的施工方法和手段,以保证基础土方回填工作的质量。
其他文献
宋铁岩,1909年12月生于吉林省永吉县。1931年春考入北平中国大学,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
本文通过引入吡唑环或苯环,对蚜虫报警信息素[反]-β-法尼烯(EBF)进行结构改造,设计合成了13个结构新颖的EBF类似物,并研究了类似物与豌豆蚜(Acythosiphon pisum)气味结合蛋白(o
从草地早熟禾的建植密度、施肥、土壤质地、栽培措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收获时间等方面简要综述了其生长发育特性与种子生产的主要环节,提出了增加其种子产量的重要措施。 Th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放线菌DN5,该菌株的发酵产物对苘麻有较强的抑制生长作用,对苘麻种子萌发抑制率为85.47%。通过对DN5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形态学特征及培养特征进行研究,该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荆条粗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荆条花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好于叶的。在供试浓度为5mg/mL时,花乙醇提取物对苹果腐烂病菌、白菜黑斑病菌
作者用含80mg/kg Fe、50mg/kgZn、2.5mg/kCu、0.6mg/kgMn、0.3mg/kgI、0.3mg/kgSe的混合溶液在35℃下将绿豆浸泡6小时,然后经5天发芽制成绿豆芽;该绿豆芽干基含720mg/kgFe、4
采用气相色谱配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水稻杆、米、壳及土壤中己唑醇的残留浓度,以了解己唑醇在自然条件下的降解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己唑醇在当添加水平在0.05-2.0mg/Kg
会议
克百威是高效、广谱、内吸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属抑制胆碱酯酶抑制剂,且与胆碱酯酶的结合不可逆,属高毒农药。在农业防治的同时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克百
会议
蟹味菇隶属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白蘑科、金线菌属,是近来风靡于日本市场的珍贵食用菌;自然分布于日本、欧洲、北美、西伯利亚等地。子实体营养丰富,质优味美,且具有独特的蟹
没有任何一个人始终处在坚韧性状态,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时刻处在脆弱性状态。因此,祛除普遍的脆弱性的价值诉求在道德实践中就转化为作为人权的祛弱权。生命伦理学以祛弱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