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d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不能局限于课程本身,需要从专业层面研究和探索适合本专业要求的德育目标,并与相关课程、相关教学环节形成协同,在专业层面构建科学合理课程思政体系,与思政课形成同向同行效应。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探索了商科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化构建,通过“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形成了“1+3”课程思政实践模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体系构建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会议后,全国掀起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的热潮,成为课程思政的起点,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很多高校逐步呈现出“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态势。这也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逐步从以往的思政课程向所有课程拓展,从思政教师向全员拓展。
   课程思政的涵义、目标和定位
  1.课程思政的涵义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教师对课程内容、方法的重新挖掘、梳理和再认识,是对所有课程的育人要求。杨蕾(2020年)提出,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各类课程的教师在传授本课程知识的同时,注重挖掘相关联的思政价值元素,将“传道”与“授业”有机融合起来;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练地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教学方法,深入挖掘教材,将最新的思想政治理论成果得全要领带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让教材活起来[1],使之成为各类课程的价值引领,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阵地,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2]。总体而言,课程思政是将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落实在课程教学之中的实施过程。课程思政是基于课程的,广义上讲,包括思政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都有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一般意义的课程思政,是指思政课以外的各门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本文重点探讨一般意义的课程思政。
  2.课程思政的目标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措施,课程思政能够把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效结合起来,进而实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因此,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本目的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首要问题。课程是高校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需要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内容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因此,课程思政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基础的手段之一,具有基础性、长期性。
  3.课程思政的定位
  课程是依托专业建设的,我们必须探讨专业建设以及专业思政问题。与其他专业目标的实现一样,思政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在专业层面做出规定性要求,即开展专业思政建设。专业思政是本专业对所培养人才应具备德育素养的规定性要求[3]。专业思政要通过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途径将德育素养规定要求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些在专业建设层面上提出的“规定性要求”,对于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提出了“刚性”要求,有利于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应当一体化建设,体系化推进。在这个体系中,课程思政是基础,专业思政是核心。
   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在我们的实践中,课程思政最初是从教师的个人理解开始探索的,当逐步解决“贴入式”问题后,我们发现仅在课程层面开展课程思政是无法解决“零散化”问题的,必须进行专业层面的探索与实践。作为商科院校,我们结合社会对商科类学生德育素养的普遍性要求,提出以“社会责任感”培养为重点构建商科类人才课程思政体系。
  1.高站位顶层设计,注重德育目标的达成
  顶层设计在组织上必须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保持鲜亮底色。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总体目标的设定依据是中央及教育部精神,还要充分考虑学校发展定位、学院使命要求,要分专业凝练商科人才培养的德育目标,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施平台,制定保障措施,形成学院“三全育人”格局。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对商科人才的要求较高,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家国情怀、民族精神。道德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伦理问题,在商业领域主要是商业伦理。作為培养北京商界骨干的地方商学院,在一体化设计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过程中,聚焦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把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商科学生课程思政的特色内容加以凸显,这也是遵循学院使命中“践行社会责任”的战略要求。
  2.全方位、体系化搭建实践平台
  学院建立了课程思政“1+3”实践模式,即一项工程、三项计划(课程思政素养提升工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计划,专业思政试点计划,协同育人团队计划)。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挖掘、融入、教育者先受教育”。“课程思政素养提升计划”面向全体教师组织开展研讨、培训,重点解决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问题;依托每年一度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选拔优秀课程建设示范课;通过专业思政试点,形成商科学生专业思政建设思路;通过课程团队建设,形成协同育人效果。“1+3”模式有效推动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深化。
  3.将德育素养纳入培养方案,形成长效机制
  课程思政不仅只是专业教师的任务,而且也是全校各专业、各单位和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学院在实践中坚持“系(部)主导、教师主体”重要原则。北京联合大学在战略层面做了总体规划,学院在落实层面做了方案设计,系部是重要组织者和推进者,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是直接组织实施者,教师是具体实践者。在整个工作体制中,党组织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发挥着组织保障作用。我们将德育素养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课程之中,形成课程图谱,将课程思政建设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专业思政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专项立项(项目编号:JJ2020Z011)支持
  参考文献:
  [1]孙攀远,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3):64-65.
  [2]杨蕾.“三全育人”导向下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0):54-55.
  [3]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1-6,15.
  [责任编辑:翟 迪]
其他文献
1963年,在共和国发展的一个承上启下的常时期,有一批党的中高级干部在为下一年度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谋篇布局。
期刊
时下,真人秀风靡荧屏,“平发造星运动”正在各个电视频道中如火如荼地展开,央视开发了“梦想中国”,湖南卫视则有“超级女声”……但是,一说到挑选“平民明星”,就要考察“琴棋书画,只拉弹唱”等技艺,离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遥远了些。
期刊
1904年在中国国土上暴发了日俄战争,这次令国人再次蒙受耻辱的事件却意外的为中国改革的推进提供了契机。
期刊
摘 要: 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美国政府针对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斗争加剧。面对这一形势变化,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应从理论根源上驳清“传播”与“建构”的关系,正本清源,坚持“传播”路径而不是“建构”路径,塑造真实、客观、全面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来源于西方知识社会学的“建构”,强调单向的自塑。当前舆论格局下,中国应从“传播”出发,追求双向互动、信息共享;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故事思维,塑造真实、客观、全面
期刊
有一个人的信,不论何时拿出来都会让我鼻子发酸,感动至深,那个人就是母亲;还有一个人的信,每次看都会让我鼓足勇气、豪情满怀,那个人就是父亲。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可能不同,却是一样的深邃。
期刊
老朱:你好。  收到来信,马上回。因为过两天一忙起来,就帮不了你这个忙了。
期刊
“十三五”回顾系列—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 北京高职院校教学办公用房面积呈稳定发展趋势 □ 北京高职院校财政拨款水平显著领先且基本稳定  □ 北京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配置水平逐年提高 □ 北京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呈逐年上升趨势  北京高职院校教学办公用房面积呈稳定发展趋势  近年来,高校办学空间不足始终是北京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北京市积极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期刊
奶奶和爷爷是1942年结婚的。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边是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一边是旧时代摇摇欲坠的繁华风景,这二者是如此矛盾地共生着,以至于每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无论怎样仔细揣摩都无法联想到抗日战争电影里那些仿佛弃斥着整个四十年代的战乱、饥荒恐惧的情景,心中总有点失落混杂着惭愧的复杂滋味。
期刊
古人在一尺长的木牍上写信,因此后来人们把书信称作尺牍。书信又被人们称作书札,手札,手简,贴。写在木板上的书信称“札”、“牍”;写在竹片上的书信称“简”;写在布帛上的书信称“贴”
期刊
摘 要:大学形象是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国际传播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际传播力建设是多维度、多角度、多层级的系统化过程,要在制度建设、资源整合、技术引领、文化底蕴四个维度进行深度建设,形成具有国内高校特色的国际传播力建设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国际传播力;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闻宣传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不断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