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农田里体验“云上”的日子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weiwei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中丘陵中难得的一片平原地带,孙小燕的农业物联网实验大棚并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棚内一人多高的茄子已经采摘完毕,准备换茬。早上还插在土壤中的土壤养分探测器已经被放置到一侧,膜下灌溉系统也露出了全部面貌。大棚入口处的物联网终端暂时停止向几十公里外的山东农业大学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传输数据。
  孙小燕在考虑选择合适的时机,将大棚中产出的绿色蔬菜放到她的“八宝灵机”电子商务平台上出售,在物联网终端的自动调控下,大棚的茄子产量和质量都让她感到惊喜。而在微信这个刚刚开放的新型商务平台上,朱玉香正带领着一帮年轻人,探索着崭新的微营销商业模式。在这之前,他们已经成功将莱芜东兴源公司的生姜加工产品通过淘宝和阿里巴巴卖到了全国各地。
  从鲁中小城莱芜的田间地头,到全国各地乃至异国他乡的餐桌,仅有一条网线的距离。而同样是这样一条线,将国家级的实验室直接“搬”到了乡间,农田与云平台直接互联互动。在田间地头就能体验“云上”的日子,这就是现代“智慧农业”的魅力。
  电商平台下的农业营销新思维
  随着微信的快速普及,微营销成为移动端电子商务最有活力的平台。朱玉香带领的微营销团队成立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但是已经在多次小型的微营销落地赛PK中击败过众多强手。在不断探索的同时,他们的微商平台“卖姜翁庄园”也越来越成熟。“2006年,我们就开始在阿里巴巴平台开展B2B的电商业务,那时线上只是线下的补充,但是现在,我们的观念已经改变。”随着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线上。“线上打破了传统销售模式的区域限制,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进一步细化我们的消费群体。同时,我们可以越过团体分销商,直接跟客户接触,进一步提高客户的服务体验,引导客户的二次消费。”
  王端生,莱芜东兴源食品有限公司的创建者,“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生态,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化。”他喜欢跟微营销团队的这群年轻人打交道,在他们看来,电子商务的下一个变革时代会发生在移动手机端,而现在所做的微营销只是一个开始,它将最初的单向推送变成了一种互动,随之而来的是经营理念的又一次转变。
  与王端生的东兴源不同,孙小燕正在推广一个相对封闭的商务平台——八宝灵机。“开放平台的一个劣势是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比如产品的质量和真伪。”八宝灵机平台需要参与者购买硬件设施,然后获得入驻资格。这样,就可以对商务平台的参与者有严格的筛选和追溯。“我们上线的每一款产品都能够追溯到源头。”孙小燕将自己经营的农资产品全部投放到平台上。但是,对于自己农场中产出的蔬菜,她还在犹豫。“蔬菜的质量很高,但是我们的物联网实验大棚还没有普及,蔬菜的产量得不到保障,还难以形成持续供应。”她的目标是生产高质量可追溯的绿色蔬菜,与山东农业大学的合作,就是她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重要一环。
  物联网下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柳平增,山东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孙小燕的农业物联网种植基地正是在他的指导下建立的。大棚内的数据传输终端,也是山东农业大学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自行研发。这看似简单的机器,通过深埋在土壤中的传感器,能够对大棚内的空气温湿度、土壤墒情、土壤温度及养分含量等诸多信息进行自动检测和采集,并根据需要自动对农作物进行水肥浇灌。“温室中的自动控制十分重要,温室内部在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的前提下,需要尽可能降低湿度,抑制细菌的滋生。通过对浇灌的严格控制,既省水省电,节省劳动力,同时又能给农作物提供最佳的成长环境。”
  而通过网络传输,只需要在手机端安装一个App,就可以对大棚内的所有数据进行实时监控。据柳平增介绍,2009年,时任总理温家宝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物联网”的思维第一次被提起,国内也掀起第一波物联网研究的高潮。2010年7月,山东农业大学的两个物联网产品研发成功,一是物联网的感知、收集和传输系统,二是食品安全溯源体系。这也是国内最早的一批农业物联网产品。
  如今,柳平增所在的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在泰安、东营、滨州、德州等地建立了实验基地,对物联网深度落地进行探索。“农业物联网需要极高的可靠性,技术越成熟越好,这样才能赢得农户的信任。而限于农民的自身教育素质,它的操作则是越简易越好。”柳平增表示,“全国的智慧农业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地方都在探索,这需要经历一个反复试验,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目前,柳平增与山东农业大学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正在着重推行两个项目:渤海粮仓和神农物联。渤海粮仓,是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信息采集、分析与服务平台。“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信息采集更加方便,数据的采集量越来越大,我们就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加以利用。”神农物联则是对大棚蔬菜种植的进一步拓展,它将监控和感知系统从大棚推广到大田之中,从而完成农作物规模化生产的物联网化。感知数据实时传送到山东农业大学大数据管理平台进行分析、监控预警和决策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全天候、立体化数据支撑。
  在柳平增看来,我国的智慧农业建设虽然仍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绩,政府对智慧农业的推进成为最大助力。随着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设立,智慧农业所需的人才问题也得到解决,中国智慧农业即将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其他文献
本刊编辑部 程洪建 王立群 崔秀娜 景敏 张媛媛  2015年,中国经济领域最活跃的关键词是“互联网+”。  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6月13日,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升级座谈会上强调,要抓住实施“互
期刊
生于1921年的殷延伟是黄埔军校七分校15期4总队7大队步科毕业生,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193师579团8连3排中尉排长、29军91师272团2营6连上尉排长,参加过“独山战役”。谈起与日军的交锋,殷延伟至今记忆犹新。“部队在河南禹州与日军作战时,我在战斗中被日军炮弹碎片击中,背部、后脑、颈部多处受伤,左嘴角被弹片豁伤,至今右耳后部仍有未取出残留的弹片。”  他亲历了豫中会战,战斗的激烈程度是后人无
期刊
擎天赖一柱  妻子瘫痪在床,小女瘫痪在床,百岁岳母瘫痪在床。三代卧床女,同靠一根铁脊梁,同用一双铁臂膀。年逾花甲,一个人擎起全家的天,爱和责任是支撑你的信念,也是暖照亲人的太阳。  ——“山东好人”年度人物颁奖辞  在栖霞市,流传着一段关于一位老人十几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照顾三代生活无法自理女人的感人故事,102岁的岳母、瘫痪在床的妻子和女儿。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今年64岁的农民刘义。  妻子蔡秀英19
期刊
从内地的县城走进甘南,带给我的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和洗礼,  甘南之行让我知道了如何使复杂变成简单,如何使沉重的心灵得到释放,  我把自己的心灵变成无边无际的洁白哈达,将所有的复杂覆盖,  奏成一曲心灵的呼唤,再静下心来聆听,聆听一曲大自然赐给我的清远悠扬之歌。  自从喜欢上摄影,就常听身边的影友们介绍甘南的四季风光,并从网络和画报上欣赏摄影家们在甘南拍摄的照片,其风光之美,文化底蕴之深厚令人震撼。藏
期刊
大城,这个名字非常普通的地方,在去之前我对其没有任何印象。出了曼谷,一路的田园风光,低厚的云层飘荡在旷野之上,显得辽远而广阔,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心里多少有些疑惑。  抵达之时,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热闹小镇的气息,烈日下,三轮车混迹在喧闹的人群中横冲直撞。抬头望向远处,蓝天下能看得到废弃的古塔孑然而立的样子,那便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找了一家租自行车的店,按照店主给我们的简易地图,踏着阳光的碎影和一路
期刊
1945年4月,赵锡坤入伍时,只有18岁,今年他已经88岁高龄。七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壮小伙,变成了现在的耄耋老人。由于身体原因,赵锡坤已经很难与人交流,日常生活需要由比他小十岁的老伴亓春美照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火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已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淡去。唯有那一枚枚依然闪亮的军功章,默默记录着那段英勇传奇的军旅时光。赵锡坤是个沉默的人,即便是年轻时,他也很少向爱人与孩子讲
期刊
摘要:为研究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及其衍生物在农药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应用的可行性,制备了β-CD、HD-β-CD、Me-β-CD与毒死蜱的包合物,并在室内进行了包合物毒杀蛴螬成虫试验。结果表明:包合物的杀虫效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毒死蜱-HP-β-CD、毒死蜱-Me-β-CD、毒死蜱-β-CD。  关键词:β-环糊精;衍生物;毒死蜱;LC50  中图分类号:S433
期刊
摘要:对不同地域的11个平菇栽培菌株的菌丝生长、出菇、子实体形态、生物转化率等进行栽培比较,综合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农平1号菌株抗杂性差,其他菌株抗杂性均强;各菌株在各阶段的菌丝生长速度差别不大;豫平5号、苏研7号菌株现蕾较早;双抗黑平、豫平5号、苏研7号、泰平19菌株转潮间隔较短;豫平5号、苏研7号、亚光1号、泰平19、99菌株子实体菌盖较大; 99、泰平19、苏研7号、双抗黑平、豫平5号菌株子
期刊
摘要:试验以3年生树形金银花品种中花5号为材料,研究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其千蕾干重以及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用量有机肥对中花5号千蕾干重的影响不明显,但对单株产量影响显著,其中以每株施入有机肥10 kg的处理干花产量最高,达78.25 g/株,比不施肥处理(对照)提高38.77%。  关键词:施肥量; 金银花; 产量; 影响  中图分类号:S567.1+90.6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自2012年4月下旬始发期起, 每隔10天调查1次泰山白首乌蚜虫数量,2013年进行防治泰山白首乌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泰山白首乌蚜虫发生期在4月下旬至10月下旬,发生高峰在6月下旬;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好,施药后7 d各剂量下差异不显著,对泰山白首乌安全、环境兼容性好,毒性较低,是防治泰山白首乌蚜虫的理想药剂。  关键词:泰山白首乌;蚜虫;发生规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