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h346048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输出信息、传递信息,激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课堂的有效互动和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小学英语的特殊性决定着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不仅要考虑小学生的语言储备情况,还要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
  一、案例及分析
  笔者有幸聆听了温州市实验小学夏恩力老师执教的两节同课异构课——上海版小学牛津英语教材4B Module 2 Unit 3 Spiderboy。她用不同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不同的课堂提问,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I like Spiderboy. / He can ride a motor-bike. / He can drive a car. / He can fly an aeroplane. / But he can’t ride a horse.” 句型描述他人的能力。
  设计A中,夏老师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使学生能运用新知描述自己及他人所具备的能力,最后进入文本并要求学生以文本为模板创编Spiderboy。
  设计B中,夏老师通过话题感知奠定本课主题supertransportation power,引导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文本并用语言框架He can ... But he can’t ... 描述Spiderboy的能力,最后让学生模仿范例改编文本。
  二、同课异构的提问设计分析
  笔者通过观察夏老师两堂课中的提问,发现两节课的提问方式、提问类型、答案的再生成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给笔者以深刻的启发。
  关注点一:提问方式
  夏老师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设计A借助歌曲Wheels on the bus引出车轮并提问How many wheels are there? Who can tell me what has got two wheels? 并借助PPT呈现水陆空交通工具,紧接着教师联系学生实际提问Can you fly an aeroplane? 正式引入文本中的小男孩。期间分三次提问:Who is the boy? /Is he Superboy? /What can he do?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设计B则由蜘蛛侠的图片提问:Can you tell who the person is? Do you know superpower? 教师结合自己的身体语言让学生说出Spiderman can fly/climb/fight/
  shot ...,再由Spiderman has got superpower.引出文中的Spiderboy,随后单刀直入让学生在文章第一段找出What can Spiderboy do?设计B以话题感知为主线,直接寻找文章的关键性问题。
  笔者认为设计A运用了多样的提问方式:借助歌曲提问,温旧知提问,联系学生实际提问。设计B中虽提问方式不多(借助图片提问,借助教师身体语言提问),但总能围绕superpower和supertransportation话题展开,更能锻炼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关注点二:提问类型
  夏老师课堂提问所涉及的问题划分为展示型和参考型两类。
  1.展示型问题。展示型问题是指教师就文本中的词句、细节进行提问,希望学生依赖文本信息给予固定模式的回答,并以此来检查学生对其的掌握情况。两个设计中,教师都设计了提问What can Spiderboy do?学生可直接从文本中获得答案,这便是展示型问题。在操练完I like ... He is super. He can ... 句型后,教师话锋一转,Spiderboy can do a lot of things. But there is one thing he can’t do.教师在学生顺利操练完本课主要句型He can ...后,继续让学生深入文本第二段并找出第二个展示型问题:What can’t Spiderboy do? 两个展示型问题的提问使文本的框架清晰可见。
  2.参考型问题。参考型问题则在学生回答完展示型问题后,教师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而进行的扩展性提问。文本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在作答时要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同时结合已有的认知和经历。教师事先并不设定问题的答案,并且期望得到不同的回答。
  设计A中,夏老师出示Spiderboy和Spidergirl,向学生抛出问题。
  T: Who do you like? Why?
  S1: I like Spiderboy. He can drive a car very fast.
  S2: I like Spidergirl. She can fly an aeroplane very high.
  ...
  通过提问让学生掌握I like ... He can ...句型,引导再读文本,让学生知道Spiderboy can’t ride a horse。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用填空的方式回答问题:I like ____. He/She is super. He/She can_____. He/She can__________. But he/she can’t _______.正因为教师是通过参考型提问让学生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回答问题,故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又不脱离实际。
  设计B则更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先出示What superpower has Spiderboy got?引导学生总结交通工具,并帮助他们回答He has got supertransportation powers. 再反过来问学生He can drive a lot of transportation, what else can he drive? 学生自然而然能举出很多例子,教师趁机总结并归纳海陆空等常见交通工具的英文表达方式,以及与之搭配的动词sail/ride/drive/fly。发散性思维并没有戛然而止,教师又让学生找出What can’t Spiderboy do?的答案He can’t ride a horse.紧随其后问道:Why can’t he ride a horse?   比较看来,设计B通过提出更多参考型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帮助学生开发大脑,启发他们主动思维。
  关注点三:答案的再生成
  教学资源不在于多,而在于教师合理并有效地再利用。在此次同课异构中,设计B就能充分利用学生回答,对文本进行再一次归纳和重组,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
  设计B在表演完Spiderboy和Spidergirl后,问学生Do you have more questions about Spiderboy?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个个问题都很出彩:
  Where can we see the Spiderboy?
  Where does Spiderboy live?
  Who is Spiderboy?
  ...
  随着故事的讲述,学生心中的疑团慢慢散去。通过复述加深对蜘蛛侠的了解,通过模仿范文内化知识。毋庸置疑,学生自发生成的提问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蜘蛛侠,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凸显了参考型问题的效果。学生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无疑是他们真正融入课堂的表现,增加了语言操练的机会,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启示
  通过比较夏老师的两节同课异构课在提问方面的异同,教师在提问方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变化课堂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活动之一。提问的方式不能单一,应多渠道多角度提问。
  1.语言形式的提问。语言形式的提问,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借助语言完成课堂提问,包括师生提问、生生提问。提问可采取多种提问方式:(1)借助多媒体提问,具体的形象对于小学生来说更直观、更易接受。(2)“对比法”提问,强烈的反差能让学生迅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换位思考”提问,思维定势会让学生习惯于固定的思维,适当变化角度提问,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非语言形式的提问。著名的心理学家瑞格就提问作过研究,在他看来,提问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试图引出言语反应的任何叙述句”,还包括咕噜声、手势语言、面部表情、身体接触等。尽管他们不带有语言,但是同样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方式,亦能引起学生的反应,借以获取课堂教学的信息。
  (二)“巧”设展示型问题
  展示型问题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须“基于文字的语言因素和与文字相关的图片、表格以及通过图片所展现的人物特征、行为、动作、表情等非语言因素”(Grellet,1981)设计展示型提问。
  1.“准”设展示型问题。提问的量不在多,要提纲挈领,明晰文本框架。一般情况下,提问以what/how引导的特殊疑问句为主。教师先正确挖掘文本中的主干线索,再设计关键性问题进行提问,切不可肢解文本。由于展示型问题比较注重语言形式,都有固定的答案,所以难度相对较低。
  2.“活”设展示型问题。提问的角度和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可利用教材中形象直观、色彩鲜艳的插图,以另一种角度欣赏文本,亦可以通过给学生搭建语言框架来填空,设计表格、判断题、连线题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实”设参考型问题
  在理解文本内容后,教师若不对文本加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就不能融会贯通,更不会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此时教师应设计相应的参考型问题来帮助学生深入文本。
  1.参考型问题的“量”要实。教师应足量设计参考型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经验使用语言,不仅可以增添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而且还能让学生多角度、横向纵向比较着去思考问题。
  2.参考型问题的“情感”要实。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时刻以学生的真情实感为基础,有时固定的提问模式反而阻挡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真实情感的抒发,教师不妨抛开固定的提问模式,先让学生自由联想教师提出的关键词,并提问Which words do you think of?通过提出开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的思维开启后再进入预设的提问,学生不仅因为教师成功调动了他们的知识储备而有话可说,而且学生为自己能完整并声情并茂地进行语言表达而信心倍增,真实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四)“培养”学生提问习惯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其实学生充满着好奇心,具有无穷的提问欲望和能力。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问。通过提问,学生不仅可理清来龙去脉,而且还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当然,只有在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和勇气。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肯定,可以是鼓励性的语言,也可以是“成长袋”的形式,收集平时的课堂提问并评比,看谁提问得多、提问得妙,通过各种形式让提问成为一种习惯。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从学生实际出发,在精心设计提问的同时,养成学生提问的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浙江省余姚市舜耕小学 315400)
其他文献
10月3日,由自治区体育局、拉萨市人民政府主办,自治区登山队、拉萨市当雄县人民政府承办,自治区体育产业和设施开发管理中心、自治区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自治区登山协会)协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西藏登山大会,在拉萨市当雄县羊八井高山训练基地隆重开幕。  在10月3日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西藏登山大会上,雪古拉峰自行车越野挑战赛,共有来自区内外的多支骑行队伍共84名骑手参加此项赛事。在长达44公里的高海拔赛道上,运动
一系列原始耐寒动物在札达盆地的发现证明,  青藏高原确实是冰期动物群的摇篮。  在札达盆地发现的最原始的  披毛犀、雪豹、盘羊、北极狐  等化石推翻了冰期动物起源于北极圈的假说,  证明青藏高原才是它们最初的演化中心。  青藏高原上炎热而干燥的夏季正午时分,一队人在寸草不生的荒凉沟壑间来回搜寻着脚下的土地。这些人穿着防雨的冲锋衣,但背包外还扎着羽绒服,显然是早晚温差巨大、天气瞬息万变的缘故。每个人
当围绕西藏的各种诗化语汇成为惯用语,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20多年中被延续下来,从正面来说,这些惯用语对于大众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心理凝聚力。但另一方面,也成为人们对西藏的理解过于神秘化、片面或是误解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表达西藏?”,对于这一意味深长的问题,多位在西藏生活与创作过的艺术家、作家,各自的思考与尝试,都呈现了表达的一种可能性,对于人们认识西藏、表达西藏也许会起到参考与启示的作用。   
陈塘夏尔巴人宗教信仰分为三种体系:“堪卓玛”、“洛本”与藏传佛教的喇嘛。他们都是“兼职”的神职人员,平时正常下地干活,有事了会拿起法器做法。她(他)们均有自己的宗教服务领域,各行其是,互不干涉,和平相处。有些道场,还能同时看到“堪卓玛”的清吟,“洛苯”的狂舞以及喇嘛的梵呗依次上演。洛本法师的传承、法物、仪轨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陈塘夏尔巴人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在一个拥用众多神灵的社会中。它有三种宗
简介 该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藏地密码》,讲述了以藏文化为背景的一个全球性探险故事,涉及西藏千年秘史、藏传佛教历史遗案,以及世界上众多著名文化遗迹。该片由曾拍摄过韩国第一部魔幻电影《中天》的曹东吾导演执导,何润东、李纯、牟星、范世琦等倾情演绎,历经两个月,转战3000余公里,横跨青海、象山、横店、杭州四地拍摄,不管是拍摄制作、特效,还是后期制作,全部按照院线电影规格为标准,打造精品。  推荐 《藏地
拉丁学名:Cypripedium tibeticum  形态特征:多年生地生草本植物,植株高15-35厘米。叶片椭圆形、卵狀椭圆形或宽椭圆形。花序顶生,具一花;花苞片叶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花大,俯垂,紫色、紫红色或暗栗色,通常有淡绿黄色的斑纹,花瓣上的纹理尤其清晰,唇瓣的囊口周围有白色或浅色的圈。  生活习性:花期5-8月。分布于西藏东部和南部,生于林下、灌丛草地或乱石滩上。
同其他民族史诗和民间文学作品一样,《格萨尔》基本的传播方式有两种:一是靠民间艺人口头传唱;二是靠手抄本与本刻本保存和传播。而最基本、最主要的是靠众多的民间艺人世代相传。因此,对说唱艺人的研究,应该是《格萨尔》研究的—项重要内容。  在《格萨尔》的流传过程中,那些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起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是史诗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是最优秀、最受群众欢迎的人民诗人。若
下过乡,当过兵,参加过79年对越边境作战,做过搬运工,应聘去报社当过3年记者,86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在瑞典生活过几年,近几年来有数十次进藏旅行摄影的经历,去过西藏全部70余县中的绝大部分,摄影作品常见于《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新旅行》、《时尚旅游》、《户外探险》等杂志,曾有3幅摄影作品入围《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比赛(中国赛区),摄影著述《藏地旅行摄影攻略》《阿里视觉》即将出版。
『朗达玛』灭佛,吐蕃覆灭之后,短暂的『暗黑时代』过去,西藏佛教史上恢弘的『后弘期』时代,由此开始孕育与发端。  其中一条路线经由喜马拉雅山以南翻越到阿里,及至卫藏,史称『上路弘法』;另外一条始自甘青藏区,穿过青藏高原逶迤而来,史称『下路弘法』 。  如同两路相向而来的火把,由此带来了西藏大地上璀璨的佛教复兴,也带来了嘎当初期佛教史上一股新清别致的艺术源流。
藏族谚语有云:“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广义的藏茶,是指藏区民众历史上曾经饮用过的茶。狭义的藏茶,是指藏区民众自吐蕃时代以来传承至今、一直饮用的、以雅安为制造中心的、原料中含有雅安本山茶(小叶种茶)的砖茶。藏茶具有1300余年历史,由古代团茶、饼茶、边茶发展演变而来,是从茶马古道由汉族走向青藏高原,造福藏区民众,推动汉藏文明发展的“生命之茶”、“民生之茶”。  藏茶原料不同于普通的商品茶,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