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左卡尼汀治疗成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

来源 :中华糖尿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乙酰左卡尼汀(ALC)与其他常用口服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疗效。

方法

检索中英文电子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2月的文献,纳入包含以下1种或多种药物,包括ALC、α-硫辛酸(ALA)、依帕司他、甲钴胺、胰激肽原酶(口服单药疗法),治疗成人DPN的已发表随机对照试验(RCT)。以神经传导速度(NCV)为主要结局指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波幅、神经症状和体征、疼痛等。采用贝叶斯方法(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的研究进行网状Meta分析,同时估计各个药物疗效的排序概率,计算其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

结果

最终55项RCT纳入网状Meta分析,包括6 473例患者。所有纳入研究均含2个对比组,包括4种治疗药物(ALC、ALA、依帕司他、甲钴胺),其中,涉及ALC的研究为3项(2项对比安慰剂、1项对比甲钴胺)。与甲钴胺相比,ALC可改善正中感觉神经NCV[MD为4.0(95%CI为0.1~7.9)m/s];而在其他神经相关的NCV改善上,尽管从排序结果看,相对于其他常用口服阳性药物,ALC可能在改善正中感觉神经(SUCRA为91.6%)、尺运动神经(SUCRA为69.3%)和尺感觉神经(SUCRA为77.8%)NCV更优;但相对效应值并未发现ALC与其他药物单药治疗有明显差异。

结论

在DPN治疗中,ALC可能具有改善感觉神经和疼痛的疗效优势,在其他结局上与其他常用口服药物疗效相似。

其他文献
为建立规范化的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早期识别病因明确的糖尿病患者,指导临床精准诊疗实践,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和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特组织专家,制定了《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笔者就共识出台背景与要点内容进行解读,旨在为同行应用提供参考。
我国住院高血糖患者比例逐年增高,院内血糖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住院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直接导致许多不良临床结果甚至死亡。不少医院已逐步采用信息化血糖监测系统结合团队指导实施院内血糖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也面临不少困难。进一步提升院内血糖管理效果,需要建立、健全院内血糖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搭建院内精准血糖监测平台,加强对血糖监测系统准入与管理、操作人员的培训与授权、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组建血糖管理项目团队,规范执行高效的血糖管理流程,运用电子血糖管理系统和智能辅助管理工具,实现对院内血糖的主动监控和及时干预,减少
胰岛素的发现是生物医学历史上的大事,具有深远的意义。2021年是发现胰岛素100周年,发现胰岛素受体50周年。笔者介绍胰岛素的发现历史,并简要回顾了百年来有关胰岛素化学本质、结构分析、化学合成、测定、制剂演变、生物合成和加工处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历程。
糖尿病具有高度异质性,需要精细诊断分型,以实现精准治疗。如何建立糖尿病的规范化病因分型诊断流程,有序地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从而正确分型诊断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共识基于我国临床实践,结合专家意见及国内外最新指南,旨在规范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早期识别病因明确的糖尿病患者,指导临床诊疗实践。本共识内容主要包括糖尿病的分型建议、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依据及要点、不同类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和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等。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慢性肾脏病(CKD)的危险因素,并着重分析肥胖与CKD发生的关系。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18至75岁诊断为T2DM的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病程以及实验室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酸、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目的探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DMC)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肌酐(CRE)、胰岛素的使用情况等指标,以及拟杆菌属、普雷沃菌属、
目的探讨无高尿酸血症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与骨骼肌指数(SMI)的相关性。方法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住院的1104例T2DM患者,并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评估身体成分,并计算SMI,SMI=四肢肌肉质量/身高2。肌量减少定义为SMI
目的研究高胰岛素对低糖环境下近端肾小管上皮(HK2)细胞利用β-羟丁酸(BHB)供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在无糖及低糖环境下,用不同浓度BHB(0、0.5、1.0、2.0、4.0、8.0mmol/L)干预HK2细胞24h,检测BHB对HK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在不同时间(0、6、12、24、48h)下,检测2.0mmol/LBHB对HK2细胞三磷酸腺苷(ATP)产生的影响。将HK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NC)组、低糖(LG)组、BHB干预(LG BHB)组和高胰岛素(LG BHB HI)组,检测HK2细胞促凋亡
目的探讨在方便门诊配药的糖尿病患者对其所使用的降糖药物的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方便门诊和所属医联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糖尿病患者。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糖尿病家族史、是否独居、服用降糖药物种类数、服用药物总种类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基线资料,根据药物知晓情况分为完全知晓组、部分知晓组和完全不知晓组,由专职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药物教育,分别于教育12周及24周后再次收集各组患者药物知晓情况,并再次检测HbA1c。两组或3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发生风险的联合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依托中国T2DM患者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REACTION),对2011至2014年在大连社区40周岁及以上人群中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基线无糖尿病的研究对象4628例,3年随访后最终纳入4033例。对研究对象进行标准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并检测血脂、HbA1c、空腹血糖(FPG)、糖负荷后2h血糖(2hPG)等指标。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