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马长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房颤导管消融演示活动,时至今日,全国90%作房颤导管消融的术者都按他研究的标准进行。2011年,马长生入选首批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由于时间关系,采访马长生教授的地点约在了他参会的会场。
作为中国心房颤动论坛的执行主席,马长生对论坛整个日程需要全局把控,事无巨细。
业内的人士都知道,马长生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临床研究及推广普及,为中国该领域学科带头人之一。在国内最早开展导管射频消融房颤技术,带动了中国房颤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使之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医生的工作基本上都是‘5+2’、‘白+黑’的。”马长生笑着对记者说,组织论坛虽然琐碎,但仅是日常工作而已。
不久前,马长生入选首批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而马长生十数年的科研历程,正是在践行引领房颤治疗发展的信念。
引领房颤治疗学科发展
2011年1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技表彰大会上,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马长生的“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马长生领导的项目组将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手术制定成技术操作规范,使中国的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有了技术标准可循,得以推广应用,成为许多大医院的常规手术。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我国人群患病率接近1%,与没有房颤的患者相比,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率是5~7倍,死亡风险率是1.5~1.9倍。“这是一种常见病,国内过去研究的基础非常薄弱。”马长生介绍。
而在国外,房颤导管消融技术于上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研究。1994年,国外同行开始探索房颤导管消融技术,但是当时的成功率只有30%~40%,而且并发症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导管消融根治房颤的前途并不乐观。业内人士曾经形容,如果把室上性心动速消融看成座小山坡,那么房颤消融就是珠峰的顶峰。为此,不少业内专家望而却步。
1998年,马长生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新教授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黄从新教授的支持下,将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引进了国内,在中日友好医院开展了中国第一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并获得成功。
之后经过10多年不懈的探索和潜心研究,马长生带领他的团队,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房颤消融技术方法。研究成果代表了国内这一领域的新高度,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他们创建的右前斜45度透视下进行房间隔穿刺的方法,为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在中国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首创的房颤单导管标测、消融方法和2C3L术式,成为中国房颤导管消融的主流方法之一;建立的环肺静脉消融后补充消融的技术策略,在消融线上补充消融较肺静脉口内消融,显著提高了成功率;建立的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房颤导管消融的多项实用方法,规范简化了手术操作,提高了安全性。
普及推广房颤治疗技术
1999年前后,全国每年只能做几十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我们通过组织论坛,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把这一技术在全国推广普及。”这成了马长生的重要工作内容。
早在1999年,马长生就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房颤导管消融演示活动。“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房颤研究项目的经费,我们只能从别的项目上挪用。”
但现在这种状况明显得到改观。“这次的论坛上,有三个分会场,一个会场转播房颤治疗手术,滚动播放;一个会场专门讨论基础研究进展;一个会场讨论综合药物研究进展。”马长生表示,中国房颤论坛发起成立至今已有12年,已成为国内外同行交流房颤治疗的重要平台,也得到了许多方面的资助。
目前,全国已有数十家医院能够开展房颤治疗的手术,每年开展手术1万多例,可谓高速发展。“我们的研究,应该说对全国的房颤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马长生说。
谈起“心脏房颤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推广应用”,马长生说,“这是一部房颤导管消融的手术标准规范”,“现在全国90%作房颤导管消融的术者都是按这个标准做的”。
在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紧跟国际前沿继续探索房颤导管消融技术,于2006年在北京安贞医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房颤中心”。更多的研究在这一平台上陆续展开。
据了解,中国房颤患者现在高达1000万以上,为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多数患者需要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但现在患者服用药物的标准都是国外制定的。马长生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将为中国房颤患者的抗凝药物治疗提供适合中国人特点的标准依据。
与此同时,马长生正在筹划的远程网络心脏病医院,也将在5年内建成。他希望将来在国内能解决看病难问题,患者也能享受到便捷、一流的心血管病防治服务。
而在推广治疗技术过程中,马长生也不忘以科研促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基于房颤治疗技术,马长生与企业合作自主研发的“心脏三维标测设备及心房颤动标测消融导管”,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推动了三维标测设备的国产化。
带动年轻人发展是关键
“年轻人代表着未来,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多年的经验使马长生感受到,人才团队建设十分重要。
多年来,我国医学研究在一些环节上存在科研水平低、能力不够、实践不够的现象。这与年轻人的作用有没有很好得到发挥有很大关系。
在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的直接团队就有20多个人,此外还有团队和高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30多人。“相对来说,国内对年轻人的投入还是不够。要创造条件让年轻人多承担重要的任务,加大对年轻人的关心、扶持力度。不仅是医院本身,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也要加大投入。”马长生说。
而从这个团队走出去的许多优秀的年轻人,也让马长生深感欣慰。“比如已经到朝阳医院的刘兴鹏大夫,他在心律失常方面研究非常出色。还有去湖南等外地医院的学生,也都非常优秀。”
谈及领军人才,马长生认为,领军人才不仅要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还要进入国际前沿行列,引领学科发展。
但马长生强调,应该让机会、资源更多地向年轻人才倾斜,推动青年人才成为领军人才。
由于时间关系,采访马长生教授的地点约在了他参会的会场。
作为中国心房颤动论坛的执行主席,马长生对论坛整个日程需要全局把控,事无巨细。
业内的人士都知道,马长生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临床研究及推广普及,为中国该领域学科带头人之一。在国内最早开展导管射频消融房颤技术,带动了中国房颤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使之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医生的工作基本上都是‘5+2’、‘白+黑’的。”马长生笑着对记者说,组织论坛虽然琐碎,但仅是日常工作而已。
不久前,马长生入选首批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而马长生十数年的科研历程,正是在践行引领房颤治疗发展的信念。
引领房颤治疗学科发展
2011年1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技表彰大会上,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马长生的“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马长生领导的项目组将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手术制定成技术操作规范,使中国的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有了技术标准可循,得以推广应用,成为许多大医院的常规手术。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我国人群患病率接近1%,与没有房颤的患者相比,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率是5~7倍,死亡风险率是1.5~1.9倍。“这是一种常见病,国内过去研究的基础非常薄弱。”马长生介绍。
而在国外,房颤导管消融技术于上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研究。1994年,国外同行开始探索房颤导管消融技术,但是当时的成功率只有30%~40%,而且并发症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导管消融根治房颤的前途并不乐观。业内人士曾经形容,如果把室上性心动速消融看成座小山坡,那么房颤消融就是珠峰的顶峰。为此,不少业内专家望而却步。
1998年,马长生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新教授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黄从新教授的支持下,将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引进了国内,在中日友好医院开展了中国第一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并获得成功。
之后经过10多年不懈的探索和潜心研究,马长生带领他的团队,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房颤消融技术方法。研究成果代表了国内这一领域的新高度,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他们创建的右前斜45度透视下进行房间隔穿刺的方法,为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在中国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首创的房颤单导管标测、消融方法和2C3L术式,成为中国房颤导管消融的主流方法之一;建立的环肺静脉消融后补充消融的技术策略,在消融线上补充消融较肺静脉口内消融,显著提高了成功率;建立的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房颤导管消融的多项实用方法,规范简化了手术操作,提高了安全性。
普及推广房颤治疗技术
1999年前后,全国每年只能做几十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我们通过组织论坛,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把这一技术在全国推广普及。”这成了马长生的重要工作内容。
早在1999年,马长生就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房颤导管消融演示活动。“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房颤研究项目的经费,我们只能从别的项目上挪用。”
但现在这种状况明显得到改观。“这次的论坛上,有三个分会场,一个会场转播房颤治疗手术,滚动播放;一个会场专门讨论基础研究进展;一个会场讨论综合药物研究进展。”马长生表示,中国房颤论坛发起成立至今已有12年,已成为国内外同行交流房颤治疗的重要平台,也得到了许多方面的资助。
目前,全国已有数十家医院能够开展房颤治疗的手术,每年开展手术1万多例,可谓高速发展。“我们的研究,应该说对全国的房颤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马长生说。
谈起“心脏房颤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推广应用”,马长生说,“这是一部房颤导管消融的手术标准规范”,“现在全国90%作房颤导管消融的术者都是按这个标准做的”。
在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紧跟国际前沿继续探索房颤导管消融技术,于2006年在北京安贞医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房颤中心”。更多的研究在这一平台上陆续展开。
据了解,中国房颤患者现在高达1000万以上,为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多数患者需要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但现在患者服用药物的标准都是国外制定的。马长生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将为中国房颤患者的抗凝药物治疗提供适合中国人特点的标准依据。
与此同时,马长生正在筹划的远程网络心脏病医院,也将在5年内建成。他希望将来在国内能解决看病难问题,患者也能享受到便捷、一流的心血管病防治服务。
而在推广治疗技术过程中,马长生也不忘以科研促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基于房颤治疗技术,马长生与企业合作自主研发的“心脏三维标测设备及心房颤动标测消融导管”,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推动了三维标测设备的国产化。
带动年轻人发展是关键
“年轻人代表着未来,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多年的经验使马长生感受到,人才团队建设十分重要。
多年来,我国医学研究在一些环节上存在科研水平低、能力不够、实践不够的现象。这与年轻人的作用有没有很好得到发挥有很大关系。
在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的直接团队就有20多个人,此外还有团队和高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30多人。“相对来说,国内对年轻人的投入还是不够。要创造条件让年轻人多承担重要的任务,加大对年轻人的关心、扶持力度。不仅是医院本身,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也要加大投入。”马长生说。
而从这个团队走出去的许多优秀的年轻人,也让马长生深感欣慰。“比如已经到朝阳医院的刘兴鹏大夫,他在心律失常方面研究非常出色。还有去湖南等外地医院的学生,也都非常优秀。”
谈及领军人才,马长生认为,领军人才不仅要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还要进入国际前沿行列,引领学科发展。
但马长生强调,应该让机会、资源更多地向年轻人才倾斜,推动青年人才成为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