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的重要作用。
一、营造和谐回答问题环境
一节课上,学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首先需要教师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氛围。学生在良好的氛围感染下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主动性,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实现一个良性的循环。为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本人尝试将学期结束的成绩分为学期末的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同时将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中,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问题设计应能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接近生活而且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先观察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找一个能与学生兴趣结合的交叉点,而且问题最好结合身边的实际,让学生感觉不是那么空泛,同时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设计问题。本人在教学四年级欣赏课《划龙船》时,先让同学们回顾我们班级拔河比赛中经常会看到的一个场景,老师喊:一、二,旁边同学齐声喊:加油!帮助参赛同学统一节奏,齐心协力战胜对手,并现场让学生体会这一口号。同学们有了拔河的体验,再让其欣赏《划龙船》,并回答歌曲在音乐上哪些地方与我们拔河的口号有相似的地方?学生自然能很快感受到这首带有号子属性的民歌旋律刚劲有力,音乐节奏和划船动作的节奏紧相吻合,并以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这一特点。因此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激发性,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
三、问题设计难易适中
课堂提问如果过于简单、肤浅,教师一问,学生不假思索马上回答,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学生没有思考,这就是一个低效的问题。反之,问题设计的超出学生能力水平,学生回答不上来,浪费时间的同时,大大挫败的学生的积极性。为此,课堂提问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问题,这样既有利于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的挑战性,引领他积极思考,又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继续积极思考问题的兴趣。所以过难或过易的提问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一定要难度适中。本人在教学一年级的民间打击乐《鸭子拌嘴》时,初听乐曲前,第一次课设计的问题是:同学们听听这首乐曲分为几段。音乐听完之后,同学们还在讨论着有趣的小鸭子形象,对老师的这个问题一脸的茫然,经过反思,我认识到让一年级学生去给音乐分段,对于他们来说太抽象。第二个班上这一课时,我将问题调整成:你能不能根据音乐中强弱、速度的变化用语言说出音乐表现的几个不同画面?学生马上就能根据自己的感受描绘出小鸭子出场、拌嘴、回家等场景。最后再由不同的场景自然让学生感受乐曲的几个部分。因此,问题的设计关键要充分考虑班级中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选择适中的问题,才能事半功倍。
四、问题设计要具开放性
低年级学生知识较少,经验较欠缺,思维的方式主要是求同性思维,随着知识的增长,从三、四年级开始,他们已经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最佳时期,因此,从中年级开始,课堂提问可以考虑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以此引导其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提高。一般,封闭性的提问,以“是”或“不是”来回答问题,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不加思索,带有猜测的成分。因为回答“是”或“不是”都有50%的概率。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开放性,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在教学六年级探究型课例《黄河之滨》时,我设计的分小组探究黄河流域民间音乐的特点。学生热情很高,结合他们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探究,搜集资料,制作ppt,学唱民歌,忙的不亦乐乎。在课上汇报成果时,有的小组从黄河流经的省份入手展现出黄河流域陕北民歌高亢嘹亮;山西民歌曲调优美、感情真挚、易于传唱;有的小组从民歌的分类入手重点介绍了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和诙谐、风趣等特点;还有的小组着重介绍了黄河流域地方戏曲等民间艺术,同时教同学们学跳秧歌。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各个小组的汇报中,大家多方面的感受和了解了黄河流域各地民间音乐特点。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一、营造和谐回答问题环境
一节课上,学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首先需要教师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氛围。学生在良好的氛围感染下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主动性,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实现一个良性的循环。为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本人尝试将学期结束的成绩分为学期末的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同时将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中,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问题设计应能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接近生活而且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先观察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找一个能与学生兴趣结合的交叉点,而且问题最好结合身边的实际,让学生感觉不是那么空泛,同时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设计问题。本人在教学四年级欣赏课《划龙船》时,先让同学们回顾我们班级拔河比赛中经常会看到的一个场景,老师喊:一、二,旁边同学齐声喊:加油!帮助参赛同学统一节奏,齐心协力战胜对手,并现场让学生体会这一口号。同学们有了拔河的体验,再让其欣赏《划龙船》,并回答歌曲在音乐上哪些地方与我们拔河的口号有相似的地方?学生自然能很快感受到这首带有号子属性的民歌旋律刚劲有力,音乐节奏和划船动作的节奏紧相吻合,并以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这一特点。因此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激发性,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
三、问题设计难易适中
课堂提问如果过于简单、肤浅,教师一问,学生不假思索马上回答,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学生没有思考,这就是一个低效的问题。反之,问题设计的超出学生能力水平,学生回答不上来,浪费时间的同时,大大挫败的学生的积极性。为此,课堂提问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问题,这样既有利于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的挑战性,引领他积极思考,又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继续积极思考问题的兴趣。所以过难或过易的提问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一定要难度适中。本人在教学一年级的民间打击乐《鸭子拌嘴》时,初听乐曲前,第一次课设计的问题是:同学们听听这首乐曲分为几段。音乐听完之后,同学们还在讨论着有趣的小鸭子形象,对老师的这个问题一脸的茫然,经过反思,我认识到让一年级学生去给音乐分段,对于他们来说太抽象。第二个班上这一课时,我将问题调整成:你能不能根据音乐中强弱、速度的变化用语言说出音乐表现的几个不同画面?学生马上就能根据自己的感受描绘出小鸭子出场、拌嘴、回家等场景。最后再由不同的场景自然让学生感受乐曲的几个部分。因此,问题的设计关键要充分考虑班级中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选择适中的问题,才能事半功倍。
四、问题设计要具开放性
低年级学生知识较少,经验较欠缺,思维的方式主要是求同性思维,随着知识的增长,从三、四年级开始,他们已经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最佳时期,因此,从中年级开始,课堂提问可以考虑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以此引导其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提高。一般,封闭性的提问,以“是”或“不是”来回答问题,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不加思索,带有猜测的成分。因为回答“是”或“不是”都有50%的概率。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开放性,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在教学六年级探究型课例《黄河之滨》时,我设计的分小组探究黄河流域民间音乐的特点。学生热情很高,结合他们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探究,搜集资料,制作ppt,学唱民歌,忙的不亦乐乎。在课上汇报成果时,有的小组从黄河流经的省份入手展现出黄河流域陕北民歌高亢嘹亮;山西民歌曲调优美、感情真挚、易于传唱;有的小组从民歌的分类入手重点介绍了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和诙谐、风趣等特点;还有的小组着重介绍了黄河流域地方戏曲等民间艺术,同时教同学们学跳秧歌。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各个小组的汇报中,大家多方面的感受和了解了黄河流域各地民间音乐特点。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