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家庭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影响机制——基于父母重残重症家庭的研究

来源 :人口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g1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困境家庭儿童社会适应处于弱势状态,父母重残或重症的困境家庭儿童更易因父母状况受到同伴欺辱而产生社会适应问题。利用“困境家庭儿童健康问题研究”调查数据,研究父母重残或重症儿童亲社会行为状况,并从家庭功能视角解释其亲社会行为问题成因。研究发现父母重残或重症儿童亲社会行为状况比普通儿童更差,进一步分析发现父母重残或重症对儿童的营养膳食状况、家庭生活环境及家庭教育情况具有负向影响,并通过改变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产生负向影响。据此,应重点关注困境家庭儿童“家庭责任”的落实,提高其家庭功能,减缓因困境带来的家庭功能削弱,从而促进困境家庭儿童的社会适应,切实保障其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推迟初育年龄的行为是否为女性带来经济收益?已有研究未能就此达成充分共识。家庭制度环境是理解生育时间对女性劳动力市场收入影响的关键因素,不同的制度环境形塑了生育行为发生前后女性的人力资本投入情况及其对职业生涯发展和长期经济收入的影响。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9期追踪数据,应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在中国特殊的家庭环境下,初育年龄推迟对女性劳动力市场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定年龄范围内晚育有利于女性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户籍、受教育水平更高、初育行为发生在近期的女性能够收获更多的经济利好。这些结论从经济理性的视角为
中国的贫困主要发生在农村,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的贫困。构建农民新生人口保障体系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运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指出了构建农民新生人口保障体系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意义。进行了必要的相关学术回顾,指出农村贫困发生的原因是城乡差别,并提出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形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构建农民新生人口保障体系的共识;推动建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农民二孩生育的体制机制;补齐短板,使农民新生人口与全国新生人口处于同一起跑线;逆势而为,实现底线公平;保障农民家庭按
本刊热忱欢迎广大学者踊跃投稿,来稿以不超过20000字为宜,要求内容新颖、论点清晰、论据充分、文字凝练、数据可靠。投稿具体规范如下:(1)来稿请附中英文内容摘要(中文摘要控制在300字左右)、关键词和作者简介。内容摘要以第三人称书写,需准确凝练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方法、结论、创新性和意义;关键词以3~5个为宜;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邮箱地址、邮政编码。
期刊
《人口研究》是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原人口研究所)承办的学术刊物,是人口学专业唯一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选定的国家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人口学会会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我国最早创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口学专业杂志,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第一批资助名单。2012~2019年间共7次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评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大多数老年人面临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衰退。基于2011和2014年CLHLS数据,采用连续时间齐性马尔科夫过程刻画老年人分年龄、分性别的认知功能状态转移规律,识别了影响认知功能状态转移的风险因素,并估算了2015~2024年10年间不同认知功能状态老年人口需求规模。中国老年人整体认知功能缺损率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在高龄老人中更加明显。男性、教育程度高、坚持锻炼、参与社会交往和拥有较好健康状况(自评健康好、所患慢性病数少、无功能受限和初始认知状态好)的老年人具有更好的抵御认知下降的能力
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根据频率将老年人照顾孙子女行为区分为不照顾、偶尔照顾和经常照顾,将抑郁水平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对老年人照顾孙子女行为、社会网络及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重点分析了社会网络在照顾孙子女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中国老年人照顾孙子女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同群体老年人照顾孙子女的行为存在差异;(2)照顾孙子女对老年人的家庭网络、朋友网络及心理健康均有积极作用;(3)相较于经常照顾,偶尔照顾对老年人社会网络及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利用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数据梳理1950~2018年世界各国(地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并通过同原点比较模型观察中国和典型国家的人口负增长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1950~2018年全球共107个国家(地区)出现人口负增长,其中由人口内在机制导致的有20个;(2)自然负增长国家(地区)除日本外全部集中于欧洲,最长负增长域平均为19.05年,且面临严峻的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形势;(3)与德匈俄“进入早,发展慢,程度轻”的模式不同,中日呈现出“进入晚,发展快,长期加速,回弹乏力”的负增长模式,且劳动年龄人口早于总
利用世界银行1996~2018年13个国家的人口和经济数据,探讨了人口负增长时代是否还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并重点分析了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以及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背景下经济增长挑战等问题。国际经验表明,人口负增长时代仍能保持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从消费和生产两条路径分析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综合判断,短期内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温和的、式微的,经济仍能实现增长;长期来看,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将逐渐显现。应通过挖掘劳动力资源、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科技创新、利用好超大人口规模优势
在数量型人口红利日益消失的背景下,提升劳动力质量与个体人力资本水平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人口集聚除了能够增加地区劳动力数量外,还能通过知识溢出与就业竞争两个机制对个体人力资本水平提升产生重要影响。在构建个体人力资本与人口集聚关系的数理模型的基础上,以2000~2015年中国省级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人口集聚对个体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发现人口集聚能显著提高个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并且伴随着人口集聚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口集聚对个体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作用越大,这与收益递增的经济集聚理论相一致。建立面板门限回归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