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饿死”了华育国际?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kie2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收入过亿的IT培训企业突然陷入困境,分校倒闭、人员流失、业务全面收缩。这家曾经被众多投资人追捧的教育培训机构面临严峻考验。
  
  这正是华育国际一年最忙的时候。
  抢夺高考落榜生是这家IT培训机构全年最重要的工作,它的成败甚至直接决定了这家公司一年“收成”的好坏。不过,作为创始人兼总裁的张大力却不得不为更重要的事分心:这家与北大青乌齐名的专业IT培训机构正在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分校“倒闭”潮!
  5月21日,青岛,华育国际分校欠债倒闭。
  5月27日,北京,华育国际3所分校撤销,学生统一台并到东城区华育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6月24日,郑州华育国际学校教室大门紧锁,校长、老师全部“跑路”,只“丢下”来自河南省各地的80多个学生,有些学生刚交了学费一节课都没上。
  6月26日,华育国际南昌分校通知学生放假一周。6月30日,学生家长发现,南昌华育国际教室几乎空无一物,地上散落着一些纸片,工作人员正忙着变卖教学设备。据该分校的学生事后调查,变卖所得都被老师瓜分,补足每位老师社保和医保5000元左右。
  7月3日,华育国际太原分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傻眼了:电脑等设备一夜之间被搬空,只留下几张通告,大意是总部由于资金紧张,不再为分校拨付运营经费,分校将结束运营。华育国际总部和有关负责人电话无人接听。
  事实上,有细心的学生早已发现了这家机构的蹊跷。一位太原分校的马姓受害学生告诉《创业家》,今年1月~2月,太原分校有个别代课老师离开校区,原因不明。3月,教学主任、一部分代课老师、所有的班主任陆续离开校区。4月,新来了几个代课老师给同学继续讲课,教学质量直线下降。6月,原来一周12个课时改为一周8个课时,原因是代课老师都走了没有老师上课。
  “矛盾不断集聚,却没有释放的口,到一定程度后爆发是必然的。”华育国际前高管李明(应被采访者要求,此处为化名)告诉《创业家》。这次华育国际“说得保守一点,能够保60%(的分校);说得危险一点,最多可能剩20%~30%”。李明说,现在华育国际员工数量已经从巅峰时期的1000多人急剧下降到400~500人,大部分离职的人都离开IT培训行业了,“深受其害,谁愿意(继续待下去)。人都是往高处走,世道不好你还进去干吗?”
  “财务总监、教务总监等高管已在近期相继离职,传言张大力(华育国际创始人、总裁)在5月初已经被逐出了管理层。追债的太厉害,这道坎很难过去了!”谈起老东家,李明一脸惋惜。
  
  环境好,不愁生源
  
  这是一家与北大青鸟渊源颇深的公司。
  创办华育国际前,张大力在北大青鸟任职。创业之后,华育国际很快成为了北大青鸟的加盟商,两年后,华育国际成为了北大青鸟业绩最好的加盟商。羽翼日渐丰满的张大力开始试图脱离北大青鸟自创品牌,陆续成立11所分校,到了2006年,华育国际终于成为独立品牌开始运作,而最大的竞争对手正是老东家北大青乌。
  与北大青乌全部采用连锁加盟不同,张大力的华育国际与老东家最大的创新在于对分校的管理:直营为主,加盟为辅。在总共50家分校中,直营的分校占到35家,加盟分校只有15家。“老实说,这是一把双刃剑:直营校管理更规范,教育质量也更有保障,但是资金投入也更大,对于资金流动率的要求也更高。虽然内部也曾经有争议,但是市场的火爆掩盖了所有问题。那是一个不愁生源的年代。”李明说。
  


  凶猛的市场运作,很快也吸引了风险投资的目光。
  2007年9月6日,华育国际获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2000万美元投资,负责该项目的软银赛富副总裁徐哲当时乐观地展望——1-2年内华育国际在全国各地开100所分校,争取两年内在海外上市。不管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开始变得狂热起来。拿到投资的华育国际拼命扩张——半年内增加了22所分校,超过之前所发展分校的总和。2007年下半年,华育国际的所有高管甚至还专门跑到武汉思远学校进行学习,看到武汉思远封闭式的学校里有上万名学生,“当时很兴奋,准备回去大干一场。”李明说。2008年4月,华育国际真的在北京石景山区搞了一个封闭式的IT培训学校。2006年才11家分校的华育国际,2007年分校达到了40家。2008年,华育国际的发展达到顶峰,拥有50家分校的华育国际营收也达到了1.5亿元。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投资人期盼的方向发展,上市似乎已经指日可待。
  但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开始显现:生源没了!
  
  规模大了,反而没饭吃
  
  回头来看,业内一致认为2008年是中国IT培训市场由盛至衰的转折点。原因有三条:一是大学扩招;二是质量下降;三是经济危机。
  大学校门门槛的降低给了蓬勃发展的华育国际们当头一棒。2010年,中国大学的录取率已经接近70%。虽然中国谈了这么多年的素质教育,但是不管对家长还是学生,文凭的分量都远远高于素质。随着大学教育的放开,华育国际等IT培训机构的竞争力甚至不如一家三流的正规大学。“有一次,我们内部讨论,大家问一位副总裁,如果你有孩子,你是让他上华育国际呢还是上一个三流的正规大学?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李明回忆说。这意味着原来有超过50%的高考落榜生供华育国际和北大青鸟们招徕,现在变成了30%。
  2007年,是风险投资大量介入IT培训的一年,培训机构们跑马圈地的最直接恶果就是师资跟不上,导致培训质量快速下降。华育国际、北大青鸟等面向高中生的IT培训机构无一例外强调自己培训的技能比大学文凭更适合“就业”,华育国际通过广告、活动等宣传手段使“订单式”培训的概念深入人心。但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华育国际和北大青乌一样,招收的学生以高考落榜生、社会青年为主,素质本就不高,“填鸭式”的教学培养了大量同质化的毕业生,就业开始变得困难。一位长期帮助华育国际招生的呼和浩特某中学校长私下对《创业家》记者表示,前几批送到华育国际进行培训的学生就业状况确实不错,但越往后肯定越不行,“人多了嘛”,这是最简单的物以稀为贵的道理。
  经济危机同样影响巨大。“除了金融业,2008年经济危机冲击最大的就是IT产业,企业都在紧缩开支,正规大学的毕业生都没有人要,更别说培训机构出来的学生了。”长期关注教培行业的华兴资本执行董事李悦认为。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花1~2万元(两期的学费)参加了华育国际培训的学员抱怨华育国际推荐的就业岗位越来越不好。“你知道IT职业教育为什么能够生存吗?来学习都能够找到工作!华育国际有个就业部,专门联系企业,然后将来推荐就业。”李明说。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抢夺IT方面的岗位,另一方面IT岗位由于大环境影响在减少,华育国际解决就业的口碑必然下降。
  一个不能不提的怪现象是:其实正规大学的大学生就业率也不高,平均在40%左右,但大学生对 此不会有太多的抱怨,毕竟能在大学“领到”一个学历证书,而对于像华育国际这样的IT培训机构,如果不能100%解决就业,指责和抱怨就会铺天盖地。
  
  甩不掉的依赖症
  
  “在当下的中国,就业率就是硬指标,没有这个,谈其他都是瞎扯。”李明说,“同样的广告投入,华育国际一个分校过去能招到几百名学生,现在只能招几十个。”
  李明给《创业家》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开一家直营分校,华育国际的前期投入在60万~70万元之间,主要成本是办公设备和房租。等分校开起来后,平均每个分校配备35人左右(班主任、咨询员和讲师),每月人员成本要十几万元,加上广告投放等投入,平均每个分校每月需要30多万元的运营成本。
  李明说,华育国际收的学生费用看似不低(少则1万多,多则2万多),但培训周期普遍较长,还要成立就业部,配备人力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因此利润率远不如幼教、基础教育高,但成本却要远高于基础教育。
  招生不理想,而分校运营经费又居高不下,全国每月上千万元的运营经费都主要靠总部承担,华育国际自然吃不消。而北大青鸟等以加盟为主的IT培训机构可以将损失转嫁给加盟商,总部受到的冲击没那么大。
  “30多家直营分校,每家每月少收50万元,全国就少收约2000万元,资金马上吃紧。”李明说。直营模式最核心的应该是把每家分校都做扎实,这是靠钱能快速复制出来的吗?
  难道华育国际和北大青鸟不知道培训业务线过于依赖高中生有风险吗?事实上,张大力很早就开始强调要重视大学生IT培训市场,并投入了不少的精力,但是这样的尝试最终只能是浅尝辄止。“IT热的时候,和竞争对手抢市场都来不及,培养新业务需要大投入,又很难见效,这块业务其实很难真正地推动。”李明说。大学生市场貌似也是做培训,但是两者实际差别很大,课程体系深度不一样,相应的教学体系也不同。没有好的课程设计能力和好的老师很难做起来(而高端的好老师本来就稀缺)。今年4月,一位参加过深圳华育国际PHP语言高级培训班的朱姓学员在网上抱怨自己授课的老师“连自己提前写好的程序都调试半天”,他学了一个多月就要求退费了。
  大学生市场贡献有限,高中生市场大打广告依然招不上学生来。这是行业长期发展种下的恶果。李悦一谈到IT培训就直摇头,称“一年不如一年”。“干的时间越长,越觉得自己的经验受到很大的挑战,越没有信心。”李明坦言,虽然华育国际是市场推广做得最好的IT培训机构,但市场环境不好谁也没有办法。
  这是一个已经没有未来的市场?至少李明和他的很多同事是这么想的,他选择离开了这个已经从事了近10年的行业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中国动向和它旗下的Kappa品牌创造了中国零售业的一个奇迹,在它身上浓缩了一个优秀创业公司的标准气质。从2009年初的封面故事《时尚猎手》到2010年《创业板304亿大佬告诉你怎么花》,中国动向的创业经历和感悟让众多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创业家》杂志我每期都会认真看。两个目的:一是我们成功上市了,但还需要持久创业的心态,这种心态,无论公司大小都要时刻保持。二是希望通过《创业家》发现一
期刊
这是一份关于创业板的不完全产品手册。针对于贴着“两高六新”标签的创业板来说,创新显然是最该被关注的话题。《创业家》投入大量精力去寻找创业板公司的技术与产品,试图用实实在在的产品把那些抽象的“300”代码们还原成鲜活的价值创造者。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众多创新,虽然这些创新还不够革命,不够令人激动,但它们确实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国民技术    网上银行正在走入普通人的生活,使用网上
期刊
口述 用友软件创始人 王文京  整理 赵楠楠  我对《创业家》的整个创办过程都是非常了解的。杂志还在筹备期的时候,我和几位主要的创办人都交流过。我觉得现在的中国,是创业家们正在规模成长的阶段,在这样的时代创办这样一本杂志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事情。  我是做企业的,很关心创新。在我眼里,《创业家》就是一个很有创新力的公司。两年来,杂志比较好地抓住了创业者这个群体,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创业为核心的一些话
期刊
杜双庆虽然举不起自己的右臂,却用自己的心举起了一个又一个公益项目。    “9岁那年我上山采药,不小心从山上跌下来,右臂摔断。”  杜双庆来自甘肃省陇南文县山区的农村,这里是国家级的贫困县。这次事故给杜双庆带来了很多生活上的不便,同时也让他更加感受到了亲人和社会的关爱,成为日后他担任“青年夕阳关怀中心”公益项目执行长的重要源动力。  他向《创业家》记者回忆起幼年的不幸时,语气平和,完全没有因命运的
期刊
赛亿科技为废塑料找到了一个绿色的归宿,但它的创始人雪合来提却对中国市场望而生畏。    什么是最难处理的垃圾?即使把这个问题提给小学生,在他们的答案里,塑料也一定位列前茅。  中国每年的垃圾塑料生成量是1400万吨左右。这是雪合来提告诉《创业家》的数字。他没有全球的数据,但仅从中国一国的数据推演,那个数字就足够大得惊人了。而人们至今还没有为如此巨量的白色垃圾找到绿色的出路。  雪合来提的赛亿科技就
期刊
我们看好的是中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这也是我们看好中国的根本原因。    《创业家》:你认为吉峰农机创造的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  王新明:吉峰把服务和终端下沉,增加了农民的总价值。吉峰的口号叫做“更近、更好、更省”,我们离农民更近了,服务更及时、更精细,而农机流通行业落后就落后在服务不精细。  吉峰就是定位在“制造后的产业链整合”,也就是除了产品的研发和制造环节之外,销售、服务甚至培训等都是我们可以
期刊
2000年底,张伟开发了一套网页聊天程序,当时腾讯00还没开始流行,很多地方门户、信息港需要这样的聊天程序,张伟的程序价格从几干到几万元,一个月可以赚到几万块钱。2001年,张伟曾经有机会去腾讯工作,但是他没有去,当时腾讯才三十几个人,张伟自称“错过一次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  聊天室的生意一直不错,2004年1 2月,张伟成立了深圳I博雅互动公司,当时团队已经有近二十个人了,这年公司的收入也达到
期刊
现在还在说理想的站长已经不多了,董勤峰也不怎么说,但和g年前刚开始做“落伍者”的时候一样,赚钱仍然不是他的主要兴趣。  董勤峰1996开始上网,1998年就在万网申请空间做个人网站了,当时没有什么应用,就是网页聊天,网站取名为“落伍的现代人”,非常火爆,当时聊天程序是基于CGI的,最多也就支持两三百人同时聊天,聊天内容生成的是TXT小文件,文件一多,服务器极易宕机,不久万网就强制停掉了董勤峰的网站
期刊
硅谷神童、连续创业家Max对极客的定义,相信对所有人,特别是创业者们都会是一种启发和激励  —件印有Slidee公司Logo的T-Shlrt,鸭嘴帽,再加上蓝色牛仔裤,35岁的MaxLevchin一身标准的(Geek)极客穿着。  出生于乌克兰的他在23岁时乘车来到帕洛阿尔托,向投资人推销他关于首个网上支付系统Paypal.com的主意。在eBay于2007年以15亿美元的价格买下这个网站后,这个
期刊
即使在发展最差的行业里,创新者也能获取成功的机会。他们走出策划室、写字间,去真实存在问题的地方寻找机会    为了发现机会,我们必须以开放之心对待机会,乐于接受新想法。如果你已有了创业想法,但还不十分清楚自己想做什么,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一如何找到需求空白并填补这一空白?我曾经看过数以百计的商业计划书。有些以引人入胜的方式谈到尖端科技;有些仅满足发明者而非他人之需要:有些投风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