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会堂走来这样一位老人
2007年9月1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结果和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颁奖台上走来一位老人,一位年逾花甲的黑脸庄稼汉子,他就是被誉为“冬暖式蔬菜大棚之父”的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他被评为“全国诚实守信模范”。
其实王乐义已不是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他此前曾两次在这里出席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次在这里做过典型事迹报告。他也不是第一次接受这样高规格的表彰奖励,因为在研究和推广蔬菜生产方面的卓越成果和杰出贡献,仅国家级的荣誉称号他就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村官”、“全国十大优秀人才”等十余个,各级地方政府的表彰和奖励更是数不胜数。但对这些褒奖和荣誉,他始终认为这都是他和村两委一班人马,和与他心心相印的三元朱800村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功绩归功于大家,归功于集体。
然而这一次,他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体味到,“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的称号对他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对他为党工作、为村民办事、为成就一番事业三十年如一日坚守的操行和品格的评定和诠释。他心潮澎湃:我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事,可党和人民都没有忘记啊!
二、我不能背弃自己的誓言
王乐义只有小学文化。他二十多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的基础理论他讲不出太多,但他对党组织有着最质朴、最纯真的感情。“听党的话,跟着党走”,他在党旗面前庄严地举起右手时,这便成了他心中矢志不移的信念。在任生产队长期间,他的忠实、无私、勤奋和才干被村民普遍认可。1978年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时,全村党员一致推举他任村党支部书记,希望他能带领大家走出贫困、走向富裕。然而接任还是辞任,此时却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个大坎。
原来就在这年春天,王乐义被诊断为直肠癌,刚刚做过直肠切除和肛门改道手术。癌,凶恶的夺命杀手,死神的代名词,即便是在今天,人们仍然谈癌色变,何况是三十年前?清闲静养或许能尽快康复,而劳神受累,谁也不能保证会不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接不接这副担子?处在身体恢复阶段的王乐义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年长些的人都知道,七十年代落后农村的党支部书记,不干事是个清闲差事;要干事、干实事、干好事、干成事,可就成了苦差事、累差事、玩命的差事。王乐义心知肚明:全体党员推举他当支书,不是乡亲们不体恤他,实在是大伙脱贫心切,信得过他,对他寄予厚望啊!
在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虽已悄然吹临这个地处偏远的小村庄,但到底如何做,谁心里也没底。人心要聚拢,路子要摸索,生产要发展,土地承包、宅基规划、计划生育、提留公粮等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子虽小,但哪一桩、哪一件能放弃不管?哪一铺、哪一埯不得操心劳神费力气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亲历不知村官难!常人尚且有被压弯腰的,何况他一个半残之躯,能不顾虑吗?但思前想后,权衡轻重,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王乐义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干”。他在心里跟自己说:老天留我一命就是为了让我干大事的!舍弃工作为保命,这命就不值钱了!他在党支部会上深情地说:“我是在党旗面前宣过誓的,不能背弃自己的誓言,我愿豁上这百来斤,和大伙一起闯出一条致富的路子来!”
三、我不能辜负乡里乡亲
王乐义成了三元朱村的当家人。但如何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一直是他的一个心结。1989年,王乐义到辽宁省瓦房店开会,发现那里的人们在大棚里种植的黄瓜。他心里一亮!日夜萦绕在他心头如何致富的难题仿佛有了突破点。他对菜棚进行了详细的咨询、了解,步量长宽,臂量拱高,目测光照。一个主意便在他脑子里产生了。回到三元朱村,与村里班子合计后,就确定了搞大棚蔬菜脱贫致富的方案。他们满怀信心的行动起来。
为三元朱村冬暖式大棚的实验开发,乐义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深知此事的成败,对三元朱村的意义重大。他事必躬亲,拜师傅,请专家,查资料,搞实验……在大棚初建的日子里,他没日没夜地耗在工地上,人累瘦了,眼熬红了。干部群众看在眼里,痛在心上,都劝他注意保重身体,他总是轻轻一笑对大家说:“大伙把家底都掏空了跟着我建大棚、搞实验,我可不能辜负了大伙对我的信任啊!”
1989年冬,大棚终于试验成功了。外面滴水成冰,大棚里仍挥汗如雨。挺着芒刺、顶着黄花的黄瓜,悠然招摇在人们眼前;脚下,是绿油油的韭菜,争先恐后拔高向上。这一成果,轰动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春节,村里人的餐桌上不仅有传统的白菜,还有了翠绿的黄瓜,新鲜清香的韭菜……然而,正当全体村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时,王乐义突然病倒了,剧烈的腹痛,大便不通,间或昏迷。大年初三,他住进了医院,这是积劳成疾啊!
为了大棚,一年来,他没吃过一顿安稳饭,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他实在是太累太累了。大棚生产的技术、管理直到销售都离不了他,接待成批成批的参观考察团也还要靠他,他一人恨不能分成几个用。可他是做过大手术的人啊!他的体力和精力都已经严重透支,他是靠意志和精神在支撑着夜以继日地工作。他这一病倒,让全村人的心都发蔫了。
惊魂不定的家人日夜守侯在他的床前,群龙无首般的村干部们也三天两头地来看他。当病情稍微有些好转时,他又把村干部找来,在病床上研究工作。70多岁的老母亲眼含泪花劝慰他:“乐义啊!十几年了你舍家舍命地干,现在大棚成功了,你也该知进知退,好好养养你这身子了。你可是全家人的顶梁柱啊!”
王乐义深情地望着焦虑的老母亲,说:“娘啊,乡亲们也把我看成村里的顶梁柱啊!您说我能辜负乡亲们吗?娘,从小您就对我们说:扁担压趴下的是软蛋,压不跨的才是好汉,儿子不能当软蛋啊!”
通情达理,王乐义全家上下无一例外。家人不再劝阻。三十年间,他们为支持王乐义的工作,承担了他们所能承担的一切。
四、我不能耽搁大家的时间
三元朱村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成功了、丰收了,他们又进一步丰富了它。棚里不仅有黄瓜、韭菜,又种上了西红柿、茄子、青椒等。人们冬天的餐桌上更加丰富了。成功的经验、成功的信心、成功的喜悦,支持鼓舞他们进一步拓展思路,扩大成果,农民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这个大棚里发挥的淋漓尽致。如今,冬暖棚里,不仅有平常所见的瓜蔬,还有各种工艺品般的既可食用、又供欣赏的珍稀蔬菜品种:蜷曲的美女卷发般的蛇豆;高高挂起的小灯笼般的南瓜;紫色高雅的菜豆;还有那挂满红宝石般袖珍柿子的“西红柿树”……。王乐义出名了,他们的大棚蔬菜出名了,三元朱村真的脱贫致富、起步腾飞了。这里的每一项技术都饱含了王乐义和全体村民的心血,但王乐义决意毫不保留地把这些技术向外推广。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全国的农民兄弟都尽快富起来,让全国的人们都能随时吃上新鲜的蔬菜。为了把所有的技术要点传授到位,他没日没夜、没冬没夏的各地奔忙,培训班、报告会、示范点、技术演示、现场指导……1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北方的11个省、市、自治区。
1995年7月,应延安地区领导的邀请,王乐义去为那里千余名党员、干部、技术骨干讲课。可历经从山东到陕西的长途奔波,引发他高烧近40度,一下车,就住进了医院,吊瓶从夜里一直挂到凌晨。看到王乐义虚弱的身体,陪同的同志提议课程延期,可是王乐义坚决阻止:“一千多人翻山越岭都来了,不讲怎么行!不能耽误那么多人的时间啊!”天一亮,他直接从医院走进了讲堂。他从早上9点开始,一直讲到下午1点半,4个多小时没停歇,台下热烈的掌声不断。报告结束,大汗淋漓的他是靠别人的搀扶才走下讲台的。
五、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党员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阳光明媚。出席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王乐义载誉归来。面对来欢迎的人群和各路记者,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党员,能代表广大农村党员连续三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我既感到荣幸,又感到责任重大。”
尽管他名冠全国、功绩卓著,但他依然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党员;尽管他年过花甲,且疾病在身,他依然不忘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北京归来,他刚从鲜花和掌声中回到家乡,就重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之中。会议室里,响起了他传达十七大精神的浑洪声音;实验大棚里,闪现着他查看秧苗生长状况的身影;办公室内,他热情地接待着村民和各地的来访者;清晨、黄昏,又到敬老院和幼儿园内去看望一下老人和孩子们;深夜灯下,他还在翻阅资料,回复各地朋友的来信……三十年来,他带领一个落后的村庄摆脱了贫困,走向温饱,走向小康,走向富裕。十七年来,他把蔬菜种植技术提升到了国际前沿,把冬暖式蔬菜大棚普及到了全国各地。他,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农民党员。
《寿光日报》 张高伟
山东省寿光市农广校 胡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