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师资多元治理的信息化培训模式建构

来源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师资培训体系建设是在现状与需求调研基础上,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多元治理体制,开发涵盖岗位实操能力、课程执教能力、教学发展能力和师德师风素质的培训标准、模块化课程、碎片化数字资源,建立线上线下协同培训平台和长短期结合培训机制,科学有效的过程监控与评价体系,满足教师实时且常态化参与培训学习与专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职师资; 多元治理; 信息化培训; 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5)03-0001-06
  一、高职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在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的发展阶段,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中,高职师资队伍的能力与水平,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个重点工作方向之一,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的具体举措,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将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进一步确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决定于2011—2015年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培训10万名,省级培训35万名。“国培”、“省培”项目的系统设计与实施,集中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心与信心,尤其是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系统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下,加快推进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培训体系建设,要认识和把握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专业化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双师型”是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但“双师”的内涵是什么,没有具体规定,导致绝大部分教师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化发展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1),锁定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化方向,从政策制度上建立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方式将成为实现职教教师专业化的主要途径之一。第二是高职院校教师不适应产业发展和育人要求。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目前高职教师追踪产业发展意识淡薄,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同时应用研究研发、技术革新、管理创新服务能力普遍欠缺,很难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育人要求,导致高职教育影响力及校企合作的吸引力不高。第三是师资培养培训存在碎片化现象突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大多处于应时应景的碎片化状态,“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尚没有形成系统化体系,不能满足不同来源、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阶段教师的成长需求。根据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教龄段的教师建立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高质量、个性化、自主性的学习机会,促进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第四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对薄弱。当前对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一方面尚未建构解决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际问题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未形成普适性的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践模式。提高教师专业化研究质量,需要发拓宽研究视角,需要倾听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息息相关的政府、产业、行业、高校等各个社会层面的呼声与需求,以充实、丰富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当下将高职教育师资培训研究工作聚焦于培训模式的创新实践,恰是期望在现有高职师资培训体系中更多有机地融入教育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平台更便捷的多元化、网络化、立体化实时常态培训、学习、交流之模式、环境、条件与机制。
  二、高职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是以提升整体素质、岗位能力为目标,围绕高职院校教师发展,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工作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有机整体,包括培训理念、培训管理体制、培训管理制度、培训机构、培训课程与教材、培训者队伍、需求分析、设计与策划、组织与实施、考核与评估等。其中制度是驱动和保障,包括培训工作体制、管理办法、培训计划、工作流程等;标准是目标和规范,包括教师岗位能力标准、师资培训评估标准;课程是路径和通道,包括课程设计、课件制作、讲义编写、课程审核评估等。评价是反馈和提升,包括培训制度评价、标准评价、培训课程评价、培训绩效评价、培训管理评价等。高职教育教师智能结构的“双师”特征、职业文化的产教融合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具有如下不同于普通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特征:
  (一)多元协同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岗位能力形成,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政府对师资培训的政策支持、制度建设,师资培训管理运营部门的标准研发、课程建设,行业组织的指导与协同,企业的参与支持,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和教师发展激励机制建设等,是一个多元要素协同的工作体系。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设置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把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作为国家行为,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参与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要成立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发展学院,按区域设置若干培养培训基地或分院,搭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平台。要发挥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联盟的行业组织作用,从业内规范、标准制订、课程开发、绩效评估等方面,规范和指导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二)做教并重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批评传统的教学,因为内容和生活脱离,必然造成采用的方法只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僵化模式。职业教育本质上说是教会学生做事的教育,教师要教会学生会做事必须做到自己能做会教,才能坚持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融工作素材于课程资源,融工作情境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教并重,让教师能做会教是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工作必须关注的一个基本特征。
  (三)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即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即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坚持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就是围绕教师发展,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将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岗位实操能力、课程执教能力、师德修养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需求、教学方法手段应用、教师多样个性化发展相融合,以教学实践活动为主线实现学做教联动教学。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就是在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认知中培训岗位实操能力、课程执教能力;在岗位实操、课程执教能力培训过程中理解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四)长期短期结合
  对中青年教师应以长期的系统性培养为主,搭配短期的特定课程教学能力培训。如果缺乏系统性、长远规划的长期培训,仅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进行短期培养,虽然在课程组织与安排上较容易掌控,但只能看到短期的成效,时间一久或者管理疏漏时,教师就会变回原形,这样反而浪费了培训资源与人力成本。因此,不管学校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必须有一套能与教师职业规划结合,并针对特定人才进行长远培养的培育系统。而只考虑进行长期培养,忽略了特定课程教学能力培训,以及一些亟待改善的教学能力问题,则不能解决当下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也不利于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五)培训认证一体
  培养培训是为了使教师达到一定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而认证则是通过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测评判断教师是否具备了预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只有培养培养没有测评认证则无法督促教师认真对待培养培训,容易使培养培训流于形式。对于职业院校教师而言,具备了岗位实操类职业资格证书、职称和学历证书,仅仅是“双证教师”,还不能称其为“双师素质教师”。一则这些证书只能说明“过去”,不能完全体现“当下”和“将来”;二则一些证书获得的渠道不一,含金量不一,与教师当下承担的课程教学工作不完全对应;三则过去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完全趋从于普通高校的知识创新价值取向,忽视知识应用价值取向,难以满足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需要。
  (六)线上线下结合
  数字化信息、网络化联通,改变了人们的活动方式,也提升了行动效率,同样也会改变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方式,也会提升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效率。但应当注意的是教育的本质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而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职业行为方式的交流,任何信息化教学方式手段都是教育教学的辅助手段,都不能完全替代现场化教学,面对面的交流。因此,线下为主、线下教辅学成为当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教学的重要特征,建设能学辅教的信息化教学体系,为职业院校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供数字化、碎片化资源,搭建网络化自学应用平台,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多元协同治理体系建设
  高职教育师资多元协同治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指导、政策投入、行业指导协调、企业合作培训等要素整合、建构与优化,内部涉及培训平台搭建、培训课程开发、标准开发测评认证、质量控制评估等,需要从现状调研起步,解决问题入手,在明确理念、出发点和落脚点基础上,开发培训标准,构建培训课程体系,解决培养培训什么的问题;在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基础上,建立培训教学实施体系,解决如何培养培训问题;在人事制度改革、教师发展机制创新基础上,建立培训评估考核体系,解决培养培训质量标准问题。
  (一)调研现状,把握问题,明确着眼点
  高职师资培训体系应满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总体需求。因此,首先要面向高职院校、教师、行业企业,从学习机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学习评价、学习期望等几个维度,调查了解既往、现在、未来高职师资培训体系的经验、问题以及发展方向,统计分析培训对象的集中诉求,整体性培训项目(如国培、省培等)实施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向与空间等。上述提到的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工作问题,从政府角度看,一是政策文件原则性提法多,无论是“国培”、“省培”,还是“基地培”,都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统一规划和系统设计,导致培训需求不清晰、不系统,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二是缺乏培训严格的监控和评估机制,无论是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还是对培训的效果,都缺乏监督、考核、评价和激励,导致许多教师借培训之机行旅游度假之实,一些培训机构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打开旅游度假方便之门。从培训机构角度看,许多培训机构过于看重经济效益,专门跟风设计培训项目,把一些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的“新提法”、“新做法”作为培训噱头,找一些只有理论理念,根本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搞“洗脑”式的培训。这种培训听着激动却不知如何行动。从高职院校教师角度看,许多教师鄙薄职业教育,缺乏职业归属感,自身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动力不知。
  (二)更新理念,创新体制,明确立足点
  高职院校师资培训要把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培养培训放在首位。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道德、品德、师德教育,对学生的成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能教书育人,还要掌握行业企业知识和职业岗位能力,能指导学生实践。二是立足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要在反思学科型教师专业发展机理基础上,形成以教师自主发展为核心,以知识应用为价值取向,以岗位实操能力和课程执教能力持续提升为目标,建构院校、企业、政府多元治理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培养培训模式。这是对当前我国职教发展与变革的时代要求的回应,是对高职教师个体专业自主发展的现实需要的回应。三是建立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培养机制。高职院校教师的岗位实操能力是形成“双师型”智能结构的基础能力,正所谓会做才能会教,而教师的岗位实操能力培养必须立足于校企联合培养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建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与发展职业能力的制度。四是完善社会多元培养机制。“双师型”教师需要政府通过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和公共管理优势,行业协会组织提供标准化建设、第三方认证评价等推动培养培训工作。   (三)开发标准,构建课程,建立支撑点
  目前实施的培训多以教学改革、内涵建设等高职院校现实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为基本导向,标准体系不够健全,且较少围绕高职教师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进行较为长远的培训标准框架设计。高职师资培训体系建设,要联合有关专家、专业组织,在深入剖析高职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能力要素组成及逻辑架构的基础上,建构高职师资培训标准体系,从而规范和引导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培训课程是高职师资培训体系运行的核心载体。课程形式应包括现场面授的、企业实践的,也应包括网络学习的;课程内容应由公共内容、专业内容、特色内容组合而成,并遵循成长进阶式设计理念;课程体系框架应具稳定性、长效性,也应不断与时俱进、完善提升,等等。要在对照高职师资标准体系基础上,系统研究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尤其是在线课程的多元化设计与培训实践应用,并将此作为高职师资培训模式的创新性突破。
  (四)搭建平台,强化监控,建立保障机制
  作为高职师资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平台的建设已经由单一满足培训项目管理功能需求发展至多元化适应学习交流功能需求的阶段。内容平台不仅是培训课程的载体,也应成为吸引聚拢学校、教师、行业企业的研讨交流平台;成为能够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乃至进行移动式、碎片化学习)、学习评价等的服务平台。要把致力于实时、常态、长效的高职师资培训内容网络平台建设的思路设计与功能发展研究,作为培训模式创新的实践基础。高职师资培训体系的良好有效运行,需要科学系统的监控评价手段支持,目前该领域几乎处于空白缺失状态。本课题研究监控评价不仅局限于对教师参与培训过程的评价,即不限于培训管理和阶段总结,更关注跟踪教师参加培训后,对其教学实践的影响与转化,以反馈促进培训工作的改进与提升。因此,引入教育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课程、网络平台,为监控评价的科学有效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的研究思路设计让监控评价具有了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四、高职教育师资信息化培训实施体系建设
  高职教育师资信息化培训实施体系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也同样涉及政府指导、政策投入、行业指导协调、企业合作培训等要素整合、建构与优化,内部涉及校企、校际共建共享机制、持续更新发展机制建设等,需要从需求调研起步,解决问题入手,在明确理念、出发点和落脚点基础上,建立信息化培训教学体系建设标准及技术规范,开发整合结构化培训课程体系,设计开发碎片化数字资源体系,设计开发网络应用平台,创新信息化教学体系与运行机制等。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投入机制,创新边建边用、共建共享与持续更新机制,面向教师岗位实操能力、课程执教能力、教学发展能力、师德师风素质,建立长期系统化培养的结构化课程体系,面向教师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新工艺实操、新课程执教等,开发短期培训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四资源体系五功能平台三层次服务”信息化教学体系,促进职业院校师资培训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建成与教师岗位实操能力、课程执教能力、教学发展能力、师德师风素质等培训课程配套的四个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在线教学、在线自学、测评认证、交流互动五种功能;为培训教师、培训学员提供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的长期培养,以及特定岗位能力短期培训的教学资源推送与教学应用服务。
  (二)建设内容与策略
  高职教育师资信息化培训实施体系建设内容包括资金筹措机制、项目建设实施的基础开发、行业指导校际共建共享机制、资源体系规划与开发机制、网络应用平台建设运行机制五个部分。
  1. 资金筹措管理机制建设。项目资金包括政府奖励、参与院校自筹、企业赞助三个部分。将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利益相关者纳入资金筹措对象,出台《高职教育师资培训信息化教学体系建设经费筹措与使用管理办法》、《高职教育师资培训信息化教学体系建设经费审计办法》,建立政府政策性、奖励性投入为主,企业赞助、院校资助为辅的多渠道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建立资金投入使用标准,依据资金投入使用,标准建立测算资金投入额度,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奖励机制,资金使用过程和绩效监控机制;要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确保建设资金合理合法合规使用。参建单位应及时将财务决算上报主持院校并接受监督。项目监控和审计,以任务书为依据,监控审计小组对每个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绩效审计。
  2. 项目建设实施的基础开发建设。要创新行业指导、校际合作、校企合作、边建边用、共建共享与持续更新机制。一要组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小组、项目管理团队、子项目开发团队,形成专家指导机制、协作管理机制。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项目建设组织实施、日常管理,检查项目计划、进度、成本等执行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估和考核,提出评估意见和改进建议,组织项目验收工作。二要开展需求调研,了解高职院校和各类高层次教师师资培训需求,以及信息化教学需求。三是围绕高职院校教师三个能力一个素质,建立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结合的结构化课程体系。四是建立统一的资源标准,包括资源类别、层次、层级、功能、形式、呈现、规格要求等。五是建立统一平台技术规范,包括资源上传、导入、删除、审核、维护、统计、评审等技术规范。学习管理平台技术规范包括资源个性化推送、结构化组合、在线发布浏览、资源检索、多媒体播放、在线互动、快速生成试卷、信息采集存贮、统计分析等。
  3. 行业指导校际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一是建设目标责任机制。子项目负责人定期对建设过程进行监控管理,对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知识产权负责,并向牵头单位汇报。对未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的,及时督促并追究相应责任。二是建立目标绩效考核机制,制定量化绩效考核办法,实行目标考核奖励机制。设立项目专项奖励基金,根据评估与考核结果实施奖惩,做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三是建立质量效果评审机制,按照资源评审标准和资源遴选流程,对资源质量进行评价;根据试运行效果对资源库的评审与鉴定。四是建立资源库内容更新机制,根据教学改革深入和教学技术进步实时充实更新。五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成果归国家所有,参与单位和个人享有署名权;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违法单位和个人独自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坚持“实名制”和原创性,做到产权清晰,确保资源无知识产权争议。六是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牵头院校、行业企业、参建院校签署共建共享协议,明确权利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七是建立质量管理机制,动态调整培养规格和课程内容,建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质量管理、教学资源更新机制。八是建立资源应用机制,包括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培训、信息化测评等机制建设。   4. 资源体系规划与开发机制建设。一是岗位实操能力培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采集制作并上传工作原理、产品内部结构、岗位工作场景描述、生产过程、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作业规范、生产工具使用说明书、产业发展文化史、企业文化、优秀员工成长成才案例等文本、行业发展信息、产业政策等,通过视频、语音解说、文字描述等形式呈现。二是课程执教能力培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实践课程、职业发展课程、产业文化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三是教学发展能力培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新工艺操作、新课程执教等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四是师德师风素质培训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师德修养、教学规范、学情调研、沟通交流、名师风范等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5. 网络应用平台建设运行机制建设。一是资源管理平台构建。通过课程内容结构化分解、素材链接、属性标注创建碎片化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建立标准、质量监控实现资源标准化审核;通过资质授权、上传导入功能实现资源网络化发布,通过素材—积件—模块—课程编排实现素材层级化,通过相关技术支持实现垂直智能检索、个性化自动推荐、全媒体浏览。二是学习管理平台构建。开发支持课程设计流程、个性化推送和组合库中资源功能,辅助教师搭建结构化课程;开发在线输送和在线浏览功能辅助教师发布教学任务、提交发布课程;开发资源检索、多媒体播放功能,辅助教师课中讲解分析与演示;开发在线交流、个性化自动推荐、快速生成试卷、变换题目顺序功能,辅助教师在线批改作业、测试答疑;开发个性化推荐、在线交流、多媒体播放功能辅助学生预习质疑、知识检索、实训指导、在线考试;开发信息采集、存贮、统计、分析功能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分析,协助学生、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在线知识学习、模拟技能训练。
  (三)项目建设预期效果
  1. 校际共建共享、持续更新,建成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共享性、可持续性的国家级职业教育信息化师资培训体系。该体系围绕个性化学习方案形成,按照素材级—积件级—模块级—课程级—专业级,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由低到高地把握资源要素、结构、类别、形式、数量、功能;运用文本、图片、PPT、动画、视频、微课、专家名师讲坛等多样化形式,整合优质资源,满足万人规模同时在线访问,为各类人群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通过教学资源远程推送技术、共享技术和应用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建设质量、适用范围和使用效率效益,促进资源持续更新。
  2. 线上线下结合、辅教能学,形成结构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内容、能力化积件、碎片化素材,促进高职教育师资培训教学质量。教师和学员可以及时把握职业岗位发展、教学发展动态,在真实的职业情境和教学情境中,通过校企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基于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的项目化培训,推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改革,为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教学改革提供范例和优质资源。讨论区供培训导师、培训学员之间开展讨论或争论,促成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避免了教师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3. 规范标准、远程服务,构建高职教育师资培训网络信息采集推送、网上培训体系,推进高职师资培训工作健康发展。资源库收集、整理、编制的各类标准,使培训机构与高职院校、培训学员融合更加深入。资源库将为全国高职院校教师提供远程培训服务、继续教育服务、新技术新方法升级服务,满足从业人员对多样化资源的需求,实现产学一体化,促进整个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 (2014-05-02)[2015-06-15].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2]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EB/OL]. (2014-06-16)[2015-06-15].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
  0737.html.
  [3]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关于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5年度项目申请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5号)[EB/OL]. (2015-01-15)[2015-06-15]. 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50115
  153924990&cata_id=N003.
  (责任编辑:程勇)
其他文献
新生儿硬肿症,一般多见于早产儿及有感染、窒息和先天性畸形的新生儿,现将一套治疗硬肿症的最佳方法——温水浴加按摩疗法介绍如下: 水是一种导热性能,热溶量大的介质:适当的
提出一种由PLC控制的全自动电容检测装置设计方案。针对现有电容检测设备能耗高、测试效率低、体积庞大等问题,研制了一种可实现多端在线检测、能耗低、结构简单、检测效率高
摘 要: 基于高职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辨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就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对江苏经济增长、三次产业发展贡献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高职教育在对第二产业发展贡献上已经超越本科教育,在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贡献上则要低于本科教育;灰色模型分析表明,研发经费投入和产业从业人员增长是高职教育人才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从业人员和对外贸易增长是本科教育人才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因;进一步借助
采用在粉质黏土中掺和锯末的方法配制模型土,通过降低模型土模量来降低土体的相似畸变.设计研制了2个土箱,用以模拟盆地边界以及自由场地边界.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对比盆地与
我们思考问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怎么想也想不出答案,绞尽脑汁还是解不开难题。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不妨躺下来思考(而且要平卧)。 为什么呢?科学家们经过实验证实,人在平卧
随着商贸业的转型与升级,需要大量的商贸类高职人才为其服务。高职院校要做好相应的人才培养,就应明晰商贸类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及特点,办学模式的各个要素,积极开展集团化办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职业院校有借鉴意义。职业院校要区别人才培养过程管理与常规教学过程管理,优化设计人才培养过程,采取有效对策,重视和加强职业院
摘 要: “政行校企”合作办学需要以政府为引导,在行业协同参与下,以企业为主体,由高职院校主导,进行多方主体的合作,以共赢为目标,实现多方合作共赢,共同培养人才,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高职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属性,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主导作用,高职院校天然地承担起了由下而上的发起人、联结纽带和协调者角色,通过实证分析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政行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了解基于共赢目标下高职院校为主体的“政行
采用两步法烧结工艺制备高织构化的0.94(Na0.5K0.5)NbO3-0.06LiNbO3(简称为KNLN6)无铅压电陶瓷。采用X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铁电测试系统和准静态分析仪研究制备工艺对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