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轶事二则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n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敬爱的周总理生前十分关心台湾问题。社会上早就传闻他在弥留之际,为交待有关台湾问题,特意召见了罗青长。后来,电影《周恩来》编入了这一情节。
  《周恩来年谱》(1949至1976年卷)出版之后,我查到1975年12月20日这一天,上边也仅记下这样一段话:“上午,体温三十八度七。约罗青长谈对台工作问题,询问台湾近况及在台老朋友的情况,嘱咐不要忘记对人民做过有益事情的人。”但是,问了哪些在台老朋友的情况?没有记述。
  为纪念周总理诞辰一百周年,我写了电视连续剧《周恩来在上海》,罗青长出任顾问。在一次交谈中,罗老讲了周总理约见他的事情,还说到总理特意嘱咐他不要忘记在台湾的张镇将军。
  我知道张镇是湖南常德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有名的宪兵头子。因此,我禁不住问道:
  “总理为什么特意嘱咐您不要忘记张镇呢?”
  于是,罗老给我讲了如下这段往事:
  张镇是黄埔军校一期的毕业生,自然与时任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有师生之谊。之后——尤其是在八年抗战期间,周恩来作为驻重庆的中共代表团负责人,也免不了与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的要员、后升任宪兵司令的张镇时相晤面。而张镇为履行其职责,又必然要对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分外“关照”。抗战胜利之后,毛主席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张镇更是要亲自出面指挥和安排保卫工作。这样一来,他又要与当年的恩师周恩来打交道。国共会谈纪要定稿那一天,张治中先生在国民党军委会礼堂举行晚会,欢送毛主席。在看京戏时,《新华日报》营业部的一个同志走进来,附在周恩来的耳边讲了一番话。接着,周恩来十分镇定地站起身来,把钱之光叫出去,告诉他:李少石同志当天下午陪柳亚子先生回寓所,在返回八路军办事处的路上被国民党士兵枪击了。当时司机已把李少石送到金汤街市民医院抢救,周恩来让钱之光马上赶到医院看望。
  这时,周恩来尚不知李少石被枪击的真实情况,他本能地想到毛主席的安全。为此,他把国民党宪兵司令张镇找来,要他查明情况,缉拿凶手,并要张镇亲自护送毛主席回桂园张治中为毛主席安排的住处。这时,张镇拍了拍自己的胸脯说道:
  “请放心,我一定把毛泽东先生安全送回住处。”
  不久,戏散了,张镇请毛主席坐上自己的轿车,亲自陪同,把毛主席安全地送回了住处。
  罗老讲到这里很感慨地说:“那天,周总理刚说完不要忘了张镇做过的这件好事,就被病魔折磨得说不出话来,很快又进入昏迷状态,不得不停止交谈。”
  接着,罗老又对我说:“事后,查清了枪击李少石的案情:由于李少石所乘汽车的司机开快车,撞伤了国民党军队的一名士兵。带队的排长见车未停,便向汽车开枪,子弹从车后工具箱穿过,打中了李少石的肺部。子弹是汤姆式的,中弹即爆炸,因而流血过多,抢救无效去世。为此,恩来同志还指示《新华日报》发表声明,澄清事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恩来同志实事求是的作风。”
  我回到自己的书斋之后,查阅了有关的资料:张镇于全国大陆解放前夕,随国民党政府退到台湾。1950年2月,病死于台北。当时我禁不住发出这样的自问:
  “张镇将军如果地下有知,对恩师周恩来在弥留之际还关怀他一事,将会作何感想呢?……”
  
  二
  
  周恩来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的组织才干、领导艺术为中外政治家所称道。建国前夕,朱德总司令就说过这样的话:周恩来“这个人,历来是管家的,是个好管家”。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曾明确表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还需要同民主人士商量,但“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
  在我长期学习、研究周总理生平的过程中,经常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是来自实践,那么总理早年是如何在革命实践中积累起各种工作经验的呢?”在一次与罗青长同志的交谈中,罗老给我讲了一个周总理打蒋先云戒尺的故事,使我的这二疑问得到了明确的解答。
  开始,罗老问我:“你知道黄埔军校中有一个叫蒋先云的学生吗?”
  “知道。”我简单地讲了蒋先云的生平:
  蒋先云是湖南新田人,原名湘耘,别号巫山。早年在衡阳参加五四运动,任湘南学生联合会总干事。1920年3月,参加毛泽东等发起的驱张(敬尧)运动,并发起组织革命团体“心社”。1921年10月,刚刚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的毛泽东来到衡阳,介绍蒋先云加入共产党。接着,他又被毛泽东派往安源煤矿,与刘少奇、李立三等领导了安源煤矿罢工运动。1924年4月,蒋先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一期,受到校长蒋介石的注意。但是,蒋校长并不知这位得意弟子是共产党,更不知他进校后即成为学校中的共产党支部书记。是年11月,他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黄埔一期,到教导一团任连党代表。接着,他先后参加第一次东征,平定滇、桂军叛乱,任党军第一师二团二营代理营长。后又调任蒋介石的少校侍从秘书,跟随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参加第二次东征……。
  “停,”罗老打断了我的讲话,“周总理打蒋先云戒尺的故事就发生在第二次东征中。”接着,他向我讲了如下这段话:
  那是在1958年,我陪周总理到广东新会一带蹲点。周总理可能是故地重游,引起对往事的回忆;也可能是有意谈往知今,对我们这些身边的工作人员进行教育,总之,他当时很深沉地对我们说,那时我只有二十七岁,任蒋介石的政治部主任,率部第二次东征陈炯明。在一次战役之后,我坐着广东那种轿子赶回指挥部的路上,被一群人挡住了去路。我走下轿子一看:几十名伤兵站在路中央,围着怒气冲冲的蒋先云大吵大闹。双方的阵势真是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我赶忙大声问道:
  “都不要吵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大家一看我这位政治部主任到了,立即停止了争吵。在双方的申辩下,我终于弄清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这批伤员自恃东征有功,就在闹事的地方抢了老百姓的东西,违犯了军纪。恰在这时,蒋先云赶到了,他一气之下,动手打了违犯军纪的伤员。这批伤员不服,就围着蒋先云吵闹起来,事态十分严重。我为了尽快平息这场争吵,说道:
  “东征挂彩是光荣的,但违犯军纪是错误的;蒋先云同志作为蒋校长的侍从秘书,他维护党军铁的纪律是必要的,但是,动手打人也是错误的。怎么办呢?我这个政治部主任打蒋先云同志十二下手板,算是对大家的道歉,总算可以了吧?”
  于是,我当着这批伤员的面,打了蒋先云十二下手板,解决了这场越闹越大的官兵间的争吵。
  回到广州之后,按照常规召开党的支部会议,总结东征的经验与教训。我与蒋先云在一个支部,他是支部书记,我是支部中的一名党员,从组织上讲他是我的领导。再者,我们党内是相当民主的,对谁有意见都可以提。蒋先云在总结东征军纪问题的时候,很郑重地说道:
  “我打伤员是错误的,是应该受到批评;可是,周主任采用打我的办法解决矛盾,不也是错误的吗?我看也应该检讨。”
  我认为说得对,就在会上做了自我批评。那时,我这个政治部主任就有这点水平。
  罗老讲完了这段故事后,对我说,“由此可以说明:我们总理那丰富的治国、治军经验也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
  罗老的话说得多好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治国治军的经验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
其他文献
1998年深秋的北京,暖如阳春。《百年潮》出版两周年暨改刊座谈会,于11月5日在新华社会议厅举行。两年来一直热情关心、爱护和支持本刊的首都学术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的专家、学者等六十余人,应邀参加了这次盛会。  会议由本社社长郑惠主持。他说,《百年潮》面世以来,各方人士,包括在座的同志们,一直给予我们尽心尽力的帮助。特别是当我们遇到一些困难时,大家总是对我们援之以手,打之以气,帮我们度过难关。经过两年
期刊
来台北,就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嘴里提到什么“男生”、“女生”。在我的印象里,“男生”、“女生”的概念只是针对在校的男女学生而言的,但在台北,人们却经常拿它们来泛指男人、女人。一次在中研院近史所招待日本东京大学著名教授滨下武志的晚宴上,听着某位教授“你们男生……我们女生……”地说个不停,看着在坐头发花白的诸多教授,不免有一种怪怪的感觉。  后来我和台北的朋友讨论这个问题,他们的解释是:用“你们男士”、“
期刊
何文辉 记录整理  袁庚,广东省宝安县人,1917年4月23日出生于一个海员家庭。袁庚具有丰富传奇的人生经历,碰上了这个世纪的许多好事坏事。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任东江纵队联络处长;解放战争中担任两广纵队作战科长、炮兵团长;五十年代担任外交官;“文革”中饱尝铁窗之苦;出狱后就任交通部外事局负责人,足迹遍布亚、非、欧、美的许多国家。1978年10月,年逾花甲的袁庚赴香港招商局任常务副董事长,在蛇口开创了
期刊
中国古代是一个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宗法制农业社会,所以除“敬天”之外,又提倡“法祖”。凡祖宗,都是神;祖宗之法,都是“良法”、“美法”,无论如何动不得,变不得。  光绪二十三年(1897)冬,康有为第五次上书皇帝,提出“大集群臣而谋变政”等主张。皇帝本来想当面和康有为谈谈,但格于“四品以下不得召见”的“祖宗之法”,只好命王大臣代为问询。次年正月初三日,康有为到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西花厅接受召见。代
期刊
许多人大概都知道,毛泽东曾经被称为“亚洲的铁托”。最早把毛视为“亚洲的铁托”的,大概是俄国1人。1948年6月,以苏联为首的九国共产党情报局,宣布南斯拉夫共产党及其领导人铁托已经走上反苏的道路。在此之后到莫斯科或东欧去参加会议的中国人,就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俄国人在把毛泽东与铁托相提并论,并且亲耳听说过所谓毛泽东是“半个铁托”的说法。1949年4月,毛泽东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公开发表《中国会成为莫斯
期刊
早在20世纪初年,社会主义思潮即传人中国。当时,孙中山和同盟会的一部分会员向往社会主义,主张将中国建成“社会国家”。但是,梁启超等人则坚决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为此双方展开过激烈争辩。它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论战。在这一论战中,梁启超等人有许多错误观点,但是,也有若干相当警辟的思想,例如1906年,他在《杂答某报》一文中说:  既行社会革命,建设社会的国家,则必以国家为一公司,且为独一无二之公
期刊
经历过“文革”时代的人,对“天天读”都会记忆犹新。那时,神州大地,不论是办公室、车间、商店,抑或是军营、教室、田野,只要是有人群的地方,天天早晨都会出现这样的景象:人人手捧“红宝书”,或朗朗诵读,或默默研习,时间或长或短,读完之后才各做各事。由于天天如此,“雷打不动”,所以称为“天天读”。  “天天读”虽然诞生于“史无前例”的年代,被认为是一项伟大的创造,其实它本身并非“史无前例”;那例证,就是国
期刊
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发生政变。我使馆不承认政变后的政权,迅速撤回国内。我从柬埔寨回国后的第二天,就接到通知,要我到中南海西花厅,参加周总理主持的会议。到会的有姬鹏飞、乔冠华、韩念龙三位副外长和亚洲司司长曹克强等,还有我们使馆的二秘孙浩、张龙宝等。会议首先由我汇报撤馆情况和对柬形势的估计,然后展开讨论,最后由周总理作了总结发言。他肯定柬埔寨“三·一八”政变是美国人操纵得手的,大家一致认同。 
期刊
邱路(以下简称邱):去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会议认为当前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并特别强调了国有企业效益持续滑坡的问题。本刊1997年第6期曾发表您关于国企改革曲折过程的谈话,不久前我们又从《中国工商时报》的报道中,看到您提出对国企改革需要采取一些应急措施。我们想进一步了解一下,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国企改革的新思路以来,已经过了一年多时间,国企改革仍然举步维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期刊
1990年2月26日,吴忠将军在海南因车祸不幸逝世,卒年七十一岁。虽然他十年前已从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岗位上离休,但身体一直很健康,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吴忠将军意外地过早辞世,使了解他的老首长、老战友、老部下都痛惜不已。  差堪欣慰的是,吴忠将军的悬案经过历时十年的审查,终于在他有生之年作了结论。1987年6月30日中央军委批准的北京军区党委《关于吴忠同志问题的审查结论》明确指出:“吴忠同志一九七一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