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移情式情感体验简述
所谓“移情”,就是把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也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迁移到外在事物上,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事物是美的。“移情说”的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李普斯认为移情是审美欣赏的基本前提。他把移情区分为4种类型:①一般的统觉移情,给普通对象的形式以生命,使线条转化成一种运动或伸延。②经验的或自然的移情,使自然对象拟人化,如风在咆哮。③氛围移情,使色彩富于性格特征。④生物感性表现的移情。
德国的伏尔凯特认为,移情是一种富有独创性的心灵活动。因此笔者认为,“移情”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对发展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能力是有一定作用的。
二、在小学美术创新思维中的运用研究
(一)“经验移情”的运用研究
根据移情上述理论,笔者把“经验移情”定义为:把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感觉、情感、意志等迁移置到外在事物去的情感活动。即学生把没有生命情感的表现对象当做人看待,赋予它人的思想、行为、情感和某些外形特征。
每个人都具有经验移情的能力,尤其是儿童,在他们的游戏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抱起摔倒的玩具娃娃哄着:“不哭、不哭,哪里摔痛了?”因为她们就这样被哄过;小男孩们则经常把玩具当做有血有肉的同伴,念念有词地替自己和玩具们表达各种想法与感受……这些行为在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身上极为常见,儿童这种“经验移情”的天性对于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怎样的作用?以下笔者将以研究的案例证实。
案例一:在教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一册《太阳、月亮你们好》时,笔者让所有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声情并茂地讲太阳、月亮的童话故事(自编):“……夏天到了,太阳想到海滩去避暑,一出门,好热呀!还是赶紧带上全套的防暑工具吧,阳伞、太阳帽、墨镜、防晒霜,再带上几瓶矿泉水……瞧,他都把自己打扮成什么模样了!”(此时,大多数学生露出淡淡的微笑,他们一定是在头脑中勾画出了一个个诙谐有趣的太阳娃娃)“太阳听着音乐、哼着小曲儿出发了,他会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旅途中会看到哪些美景?……突然他听到呜呜的哭声,原来是月亮妹妹中暑了,身上烫烫的,嘴唇干裂,半靠在一块石头上,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时太阳会怎么做呢?”在这段语言的描述中,笔者有意留出很多让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孩子们会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展开各种想象。
“月亮身体康复了,她和太阳成了好朋友,他们会怎样庆祝呢?”孩子们有了许许多多的想法:“一起下棋”、“月亮请太阳到自己家看电视、吃东西”、“一起去公园里玩”……
学生放松后,笔者立正,问表现此时的自己用什么线,学生说直线。“老师这样站着给你什么感觉?”“严肃。”“高大。”“有力。”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此时学生在理解线条了。班长杨晓玲说“我发现直线给人安全感”,并以坐方凳和圆球给人的不同感觉加以说明,笔者适时板书“流动感”和“安全感”。
案例分析:教育家斯皮策说:“有效学习的发生取决于以往的学习体验及现有学习情境提供的诱因。”以往的学习体验主要包括“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显然在本课的学习中,以往的情感体验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笔者充分利用情感化的小诗作为诱因,把教材中的图文和学生以往的情感经验紧密融合起来,使之产生“统觉移情”效应,在这种效应的影响下,学生眼中的线条就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在这里“统觉移情”效应是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感受线条魅力的认知心理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准备,本课的学习就不能深入。
三、实践后的反思
“移情说”相对忽视客观现实性,在借鉴这一理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把客观现实和人的主观情感相结合。例如在《太阳、月亮》一课的移情想象中,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把太阳、月亮完全画成人的模样,它们只是具有人的某些特征,被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但它们依然要保持自身的一些特征,如太阳的光芒,月牙的形状等,否则学生画出的太阳和月亮的想象画就完全成了平常的儿童人物画了。
注释:
①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②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3.
所谓“移情”,就是把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也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迁移到外在事物上,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事物是美的。“移情说”的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李普斯认为移情是审美欣赏的基本前提。他把移情区分为4种类型:①一般的统觉移情,给普通对象的形式以生命,使线条转化成一种运动或伸延。②经验的或自然的移情,使自然对象拟人化,如风在咆哮。③氛围移情,使色彩富于性格特征。④生物感性表现的移情。
德国的伏尔凯特认为,移情是一种富有独创性的心灵活动。因此笔者认为,“移情”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对发展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能力是有一定作用的。
二、在小学美术创新思维中的运用研究
(一)“经验移情”的运用研究
根据移情上述理论,笔者把“经验移情”定义为:把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感觉、情感、意志等迁移置到外在事物去的情感活动。即学生把没有生命情感的表现对象当做人看待,赋予它人的思想、行为、情感和某些外形特征。
每个人都具有经验移情的能力,尤其是儿童,在他们的游戏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抱起摔倒的玩具娃娃哄着:“不哭、不哭,哪里摔痛了?”因为她们就这样被哄过;小男孩们则经常把玩具当做有血有肉的同伴,念念有词地替自己和玩具们表达各种想法与感受……这些行为在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身上极为常见,儿童这种“经验移情”的天性对于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怎样的作用?以下笔者将以研究的案例证实。
案例一:在教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一册《太阳、月亮你们好》时,笔者让所有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声情并茂地讲太阳、月亮的童话故事(自编):“……夏天到了,太阳想到海滩去避暑,一出门,好热呀!还是赶紧带上全套的防暑工具吧,阳伞、太阳帽、墨镜、防晒霜,再带上几瓶矿泉水……瞧,他都把自己打扮成什么模样了!”(此时,大多数学生露出淡淡的微笑,他们一定是在头脑中勾画出了一个个诙谐有趣的太阳娃娃)“太阳听着音乐、哼着小曲儿出发了,他会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旅途中会看到哪些美景?……突然他听到呜呜的哭声,原来是月亮妹妹中暑了,身上烫烫的,嘴唇干裂,半靠在一块石头上,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时太阳会怎么做呢?”在这段语言的描述中,笔者有意留出很多让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孩子们会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展开各种想象。
“月亮身体康复了,她和太阳成了好朋友,他们会怎样庆祝呢?”孩子们有了许许多多的想法:“一起下棋”、“月亮请太阳到自己家看电视、吃东西”、“一起去公园里玩”……

学生放松后,笔者立正,问表现此时的自己用什么线,学生说直线。“老师这样站着给你什么感觉?”“严肃。”“高大。”“有力。”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此时学生在理解线条了。班长杨晓玲说“我发现直线给人安全感”,并以坐方凳和圆球给人的不同感觉加以说明,笔者适时板书“流动感”和“安全感”。

案例分析:教育家斯皮策说:“有效学习的发生取决于以往的学习体验及现有学习情境提供的诱因。”以往的学习体验主要包括“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显然在本课的学习中,以往的情感体验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笔者充分利用情感化的小诗作为诱因,把教材中的图文和学生以往的情感经验紧密融合起来,使之产生“统觉移情”效应,在这种效应的影响下,学生眼中的线条就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在这里“统觉移情”效应是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感受线条魅力的认知心理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准备,本课的学习就不能深入。
三、实践后的反思
“移情说”相对忽视客观现实性,在借鉴这一理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把客观现实和人的主观情感相结合。例如在《太阳、月亮》一课的移情想象中,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把太阳、月亮完全画成人的模样,它们只是具有人的某些特征,被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但它们依然要保持自身的一些特征,如太阳的光芒,月牙的形状等,否则学生画出的太阳和月亮的想象画就完全成了平常的儿童人物画了。
注释:
①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②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