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式情感体验在小学美术创新思维中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9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移情式情感体验简述
  所谓“移情”,就是把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也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迁移到外在事物上,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事物是美的。“移情说”的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李普斯认为移情是审美欣赏的基本前提。他把移情区分为4种类型:①一般的统觉移情,给普通对象的形式以生命,使线条转化成一种运动或伸延。②经验的或自然的移情,使自然对象拟人化,如风在咆哮。③氛围移情,使色彩富于性格特征。④生物感性表现的移情。
  德国的伏尔凯特认为,移情是一种富有独创性的心灵活动。因此笔者认为,“移情”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对发展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能力是有一定作用的。
  二、在小学美术创新思维中的运用研究
  (一)“经验移情”的运用研究
  根据移情上述理论,笔者把“经验移情”定义为:把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感觉、情感、意志等迁移置到外在事物去的情感活动。即学生把没有生命情感的表现对象当做人看待,赋予它人的思想、行为、情感和某些外形特征。
  每个人都具有经验移情的能力,尤其是儿童,在他们的游戏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抱起摔倒的玩具娃娃哄着:“不哭、不哭,哪里摔痛了?”因为她们就这样被哄过;小男孩们则经常把玩具当做有血有肉的同伴,念念有词地替自己和玩具们表达各种想法与感受……这些行为在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身上极为常见,儿童这种“经验移情”的天性对于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怎样的作用?以下笔者将以研究的案例证实。
  案例一:在教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一册《太阳、月亮你们好》时,笔者让所有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声情并茂地讲太阳、月亮的童话故事(自编):“……夏天到了,太阳想到海滩去避暑,一出门,好热呀!还是赶紧带上全套的防暑工具吧,阳伞、太阳帽、墨镜、防晒霜,再带上几瓶矿泉水……瞧,他都把自己打扮成什么模样了!”(此时,大多数学生露出淡淡的微笑,他们一定是在头脑中勾画出了一个个诙谐有趣的太阳娃娃)“太阳听着音乐、哼着小曲儿出发了,他会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旅途中会看到哪些美景?……突然他听到呜呜的哭声,原来是月亮妹妹中暑了,身上烫烫的,嘴唇干裂,半靠在一块石头上,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时太阳会怎么做呢?”在这段语言的描述中,笔者有意留出很多让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孩子们会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展开各种想象。
  “月亮身体康复了,她和太阳成了好朋友,他们会怎样庆祝呢?”孩子们有了许许多多的想法:“一起下棋”、“月亮请太阳到自己家看电视、吃东西”、“一起去公园里玩”……
  学生放松后,笔者立正,问表现此时的自己用什么线,学生说直线。“老师这样站着给你什么感觉?”“严肃。”“高大。”“有力。”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此时学生在理解线条了。班长杨晓玲说“我发现直线给人安全感”,并以坐方凳和圆球给人的不同感觉加以说明,笔者适时板书“流动感”和“安全感”。
  案例分析:教育家斯皮策说:“有效学习的发生取决于以往的学习体验及现有学习情境提供的诱因。”以往的学习体验主要包括“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显然在本课的学习中,以往的情感体验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笔者充分利用情感化的小诗作为诱因,把教材中的图文和学生以往的情感经验紧密融合起来,使之产生“统觉移情”效应,在这种效应的影响下,学生眼中的线条就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在这里“统觉移情”效应是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感受线条魅力的认知心理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准备,本课的学习就不能深入。
  三、实践后的反思
  “移情说”相对忽视客观现实性,在借鉴这一理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把客观现实和人的主观情感相结合。例如在《太阳、月亮》一课的移情想象中,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把太阳、月亮完全画成人的模样,它们只是具有人的某些特征,被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但它们依然要保持自身的一些特征,如太阳的光芒,月牙的形状等,否则学生画出的太阳和月亮的想象画就完全成了平常的儿童人物画了。
  注释:
  ①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②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3.
其他文献
21世纪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是认知心理学,传统意义上的能力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认知能力,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二是技术能力,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两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跟人与人的相处能力有关联,同时受到个体情绪的影响,所以人们开始意识到第三、四种能力,就是合作交流沟通能力和情绪能力,情绪会影响心理过程、价值判断、行为执行和道德认知,犯罪学中有一种情绪失控的“激情犯罪”,就是指情绪失控做出极端行为而
培智儿童由于思维能力方面的缺陷,在情感的接受和表达方面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内心不太愿意相信别人,情感的表达上缺乏逻辑,心灵之门大部分时间处于紧闭状态,但是音乐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可以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这个世界的满满爱意,用音乐之钥打开心灵的大门,正是我们一直在追寻的。  一、激发兴趣,传递情感  (一)运用听觉教学,体验音乐情感。  音乐是听觉艺术。虽然智障生有智力、生理等缺陷,但其听觉相对比较
摘 要: 作为一种能够跨越国境、跨越民族和语言的艺术,音乐的发展和演变不断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音乐的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就是培养人的审美情趣,给予人发现美、感受美及创造美的能力。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音乐教学如何实现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培养,是音乐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本文在概述音乐鉴赏能力的内涵和积极作用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
摘 要: 在我国中职教育教学中,对于工程类的专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十分常见,这导致很多中职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企业很难找到对口的职工。电工专业的学生无法找到对口工作,企业寻觅不到合适的职工,这对整个电力行业和经济社会都有双重的不良影响。《电子线路》是机电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发展较为成熟的课程内容,传统教学更注重对电路基本原理的分析和讲解,其教学重点在于能否让学生
摘 要: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学生对观察有兴趣时,教师必须趁热打铁地在观察前向他们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视觉不同于“照相机”,它具有选择性,因此在教学中除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外,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愉快教学 观察能力 培养方式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对
在职业院校中加强合唱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美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艺术创造美和发现美的能力,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文阐述合唱的美育作用,分析职业院校合唱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职业院校合唱教育美育实施策略,旨在为职业院校进一步开展合唱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近几年来,各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合唱教育,以合唱为主的团体活动层出不穷,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