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文献 未名湖畔 10年不倦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mingming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一条“北大中文,生日快乐”信息,霸占了我的微信朋友圈。大家在世界各个角落,“云庆祝”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110周年。不觉想起2010年9月自己入学时,适逢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转身之间,已然十年。何其有幸,在未名湖畔,读书不倦。

中文系严肃的面庞


  北大中文系的梦想,是很早很早就盛装在我心的。
  很小的时候,爸妈教我识字、念诗、背成语。我喜欢在交织的诗词文句中,感受文字无穷尽的精妙组合。随着年龄渐长,亦喜欢在纷繁的小说世界中,放任自己流泪欢笑,还喜欢以空白的纸页与Word文档为画板,将文字尽情涂抹。喜欢文字、喜欢阅读、喜欢写作,所以我很早就决定,大学要念中文专业。
  学中文,哪里能比得上北大中文系呢?小学时,我们就在语文课上,在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中,得知那里有湖光塔影,秘籍琳琅。念中学时,我们用的语文教材,好巧是北大中文系参与编制的。我特别喜欢那套教材的编排与选文,比如其中一册,第一单元课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第三单元是《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这些古今山水游记、景物散文名篇,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感觉天光水色满纸,山川风物喜人。就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愈发向往北大中文系。
  很幸运,我的梦想照进了现实。十年前的夏天,北大中文系的录取通知翩然而至。然而,当我来到北大中文系的课堂,我发现,它和我的想象不一样。
  可能在很多人的脑海中,中文系是优哉游哉的“养老院”,学生的作业就是读读小说。我虽然做好了刻苦用功的思想准备,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也颇有几分风花雪月、诗酒年华的浪漫想象。然而,初入燕园,迎接我的,是中文系严肃的面庞。
  大一上学期,我们的必修课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古代汉语的课堂上,先生写着潇洒漂亮的竖版繁体板书,带着我们一字一句地细读古文,探求字的本义。《精卫填海》《蝜蝂传》《王子坊》……先生会随手在黑板上写下一个甲骨文的字形,问我们是什么字。那时的我,好多繁体字都不会念,只能用力低头,生怕被先生看见。在古代汉语的世界面前,高中做文言文阅读题积累的那些知识点,简直是沧海一粟。我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弱小。
  那么,现代汉语课会轻松一点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一开始,我为默写音标、分析“小雨伞”的连上变调而头痛,随后,语音、词汇、语法三座大山,一山更比一山难。“挖深了”“挖浅了”其实不同,“鸡蛋”“鸭蛋”也有所区别(一个是词、一个不是词)……那时的我还不能理解,学习现代汉语知识的意义所在。我只是粗浅地觉得,平时交流、写作,似乎也用不上这些,所以学得漫不经心,成绩也颇为惨淡。

  到了大一下学期,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之外,我们的必修课表上,又增加了文献专业的《论语》选读、中文工具书,以及文学专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越发清晰地看见中文系严肃的面庞。它隐藏在图书馆工具书阅览室层层叠叠的书架之后,让我在查字典、翻年鉴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屏息凝神;它活跃在一篇篇令我费解的、艰深晦涩的作品里,即使我在课下争分夺秒地阅读,也跟不上老师的书单;它更浮现在历代学者的《论语》注疏等研究成果中,无声地嘲笑我的自以为是,此前我还以为,《论语》浅显易懂。
  后来,我渐渐地明白,那种我曾经误解的“用不上”,正是学术与实际生活之间必要的距离。那种无助的弱小感,是因看见了学海无涯。那严肃的面庞,正是学术的模样。中文系的学习生活不是风花雪月,它恰恰与浪漫相反,要求严谨、求实、理性、客观。进入中文系,也不意味着你从此拥有了五色笔,各类文书手到擒来,小说戏剧倚马可待。写作需要灵感,也需要坚持与磨炼。但另一方面,正如十年前刘震云在中文系百年庆典礼上所说:“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但是一个作家上不上北大中文系,对于他的路能走多长,是非常重要的。”在中文系学到的专业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都成为我宝贵的写作滋养。

“蝴蝶本”,瞬间心动


  然而,当时的我还不明白这些。大一、大二两年,我很茫然。总是为自己的浅薄无知而羞赧惶惑,不知道将来是要继续读研,还是直接工作。不知不觉到了大二尾声,我需要做出进一步的专业选择。与国内其他高校不同,北大中文系本科,细分为中国文学、汉语言、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以及面向留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五个专业。大一、大二时,大家共同学习基础课,从中了解、体认各专业特色。大二末确定专业后,大家便分专业学习更为专精的课程。对于各专业人数,系里没有什么限制,充分尊重大家的选择。
  我首先排除了语言专业。通过两年的学习,我深知自己兴趣不在此,此亦非我所长。于是,专业选择变成了文学、文献二选一。我喜欢古代文学,然而大学兩年,我的文学专业课大多成绩平平。而在文献专业老师的课程中,我却数次拿到高分。这不禁让我开始思考此前从未想过的另一种可能。
  为了更充分地了解文献专业,我提前阅读了《古典文献学基础》等教材,请教了这个专业的师兄师姐。至今仍记得师姐微笑着说,在文献专业的“版本学”课上,可以看到“蝴蝶本”。这个美丽的名字,瞬间打动了我。后来我了解到,它是古籍的一种装帧形式。在当时的阅读与交流中,我获得了很多像蝴蝶本这样的有关文献学的细节。此前,古典文献学总给我以神秘高冷的印象,似乎只有家学深厚、熟习四书五经的学霸才有资格攻读,然而这些细节,让我感到亲切与踏实。我喜欢一叶叶艺术品般的古籍书影,我想要学习更多相关的知识。我发现自己对文献专业有兴趣,对未来的学习也有期待、有信心。   就这样,我确定了文献专业的选择。进入大三,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专业课,果然令我乐在其中。比如在版本学课上,我们的一项作业,是为明清时期著名的藏书家撰写小传。小时候,我就在《文化苦旅》中读到范钦天一阁的故事。在此次写作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慢慢学着利用“中国基本古籍库”等数据库,查找比传记更为原始的史料,如行状、墓志等。与儿时在散文随笔中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同,此刻的我,感到自己正在书山探险,主动地搜寻他们留下的踪迹。毛晋、黄丕烈、瞿镛……伟大的藏书家们对书籍的挚爱,令我深深感佩。至此,曾经犹疑的问题,也有了坚定的答案:我要继续攻读文献专业研究生,我希望留在这里。
  经过大三一年,以及大三暑假的学习、备战,在大四之初,我幸运地通过了保研考试。由于在考试成绩位列专业第一,我还获得了本科起点直接攻读本专业博士的资格。

且行且欣


  获得直博资格后,我很快确定了自己的导师。老师是研究明代文献与文学的专家,明朝也正是我最感兴趣的朝代。我的家乡在天津的建城,与明初“靖难之役”等史事密切相关。是以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朱棣、朱允炆,甚至在脑海中搭建小剧场时,故事背景也总是设置在“明永乐年间”。最终,老师同意了我的申请,让我得以忝列门墙。

  大四毕业,开始读博。尽管专业还是古典文献学,但我的角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本科阶段,虽然也要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但我的角色是“学生”,主要任务是上好基础课、专业课,了解、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在博士阶段,尽管也有学分要修,但我但角色变成了“研究者”,主要任务是开展学术研究、撰写论文。在这身份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开始的时候,我常困惑,也会沮丧。幸运的是,我得到了导师的悉心指导,亦在研究生课堂上,在阅读学术论著中,在与其他研究者的交流里学到了很多。
  随后,我尝试着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人事,撰写小论文。2016年是明代著名作家汤显祖以及英国文豪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其时,我正好在读汤显祖与友人的尺牍。得益于古籍数字化的飞速发展,我利用“中国方志库”“大明实录”等数据库,查考到不少材料。借助这些材料,我进一步考证了数十封汤显祖尺牍的交游对象、写作时间等问题。论文写完之时,正值昆曲《牡丹亭》在学校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我坐在讲堂,听着数百年前汤显祖创作的作品,不由自主地掉下泪来。我想,也许是因为自己在阅读与考证的过程中,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某种感情吧。
  就在这样一次次练习、修改、打磨小论文的过程中,我感觉到自己在慢慢地进步。论文的发表,亦为我带来新的乐趣。当我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分享自己的研究时,当我看到论文被喜欢的学术公众号转载,并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时,当我看到自己佩服的学者转引我的论文时……那些时刻的开心,都是开展学术研究带给我的独特体验。
  我也越发喜欢考据,感觉爬梳文献、搜集史料、考证问题的过程,就好像侦探举着放大镜,收集蛛丝马迹,推理断案。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对古典文献学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文献学的知识,令我特别重视版本形制、源流问题,而考辨书籍的编刻过程、校勘版本,又让我愈发理解传世文本的复杂性。我想,作为古典文献学核心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知识,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古代史等学科的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写作小论文过程中收获的经验,为我书写学位论文提供了重要帮助。我的博士论文,探讨的是明朝洪武、建文、永乐时期出版与文学的关系。在我看来,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推动了文明的进程。我国是发明印刷术的国度,书籍出版事业源远流长,出版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的研究,就是要探讨在明初这一特定时期,出版对于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对出版产生的作用。
  在我的论文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个身影:王逢的友人朱显忠赠予他四万钱,用以助其别集出版;富商陈宝生要为高启出版其作,却被高启拒绝;宋濂提笔作诗时,想到自己的诗文集将远销高丽、日本、安南等国;两鬓斑白的傅若川,埋首校勘、编次其兄傅若金的旧稿;许中丽坐在环翠亭,琢磨着总集里该选入自己的好朋友几首诗……在深入考察一位位作家创作实践的过程中,我愈发强烈地感受到,出版意识对作者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这次研究,也让我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多的思索。正如田晓菲《尘几录》所说:“无论手抄本文化,还是互联网文化,其实都是人类处境的寓言。”当前,微博、微信、直播平台等媒介,正在不知不觉中,以极强的力量影响甚至塑造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一篇学术论文,可以在微信朋友圈刊载,收获“转发”与“在看”,一场严肃的学术报告,也可以在B站直播,被弹幕与礼物刷屏。新媒介是否干扰了我们自身的表达,我们又应如何与新媒介相处?我的研究提醒着我,要努力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年前,我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能够用几年的时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真的是很幸运的事情。毕业后,我在系里做博士后,繼续修改着自己的博士论文。我想,论文写作是不断精进、精益求精的过程。我们不停地向上攀登,然而前面总有更高的山峰。或许,这种无止境的追寻,正是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

  兔走乌飞,十年流转。如今,我依然在北大中文系,亦仍然迷恋这一片湖光塔影。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继续从事学术工作的幸运,然我相信,在北大中文系获得的滋养,定将助益我的工作,即使那份工作与学术无关、与写作无涉。
  责任编辑:曹晓晨
其他文献
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  宿舍里的小姐妹们会互相参谋去面试时的穿着打扮和妆发造型,互相提问模拟面试,以自己也不敢肯定的语气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这一度成为每晚的保留节目。甚至,我们之间彼此有了些浅浅的试探,关于报名、关于考试、关于职业规划,大家似乎默契地拥有了一段安全距离,触及到太隐私的部分,哪怕共处一室也无法知晓。  互联网巨头招聘在时间上是第一波赶来的,往往在大家猝不及防的时候就已经杀来,而带有行业
北京时间10月7日,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Doudna)和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其获奖原因:开发了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詹妮弗·杜德纳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名教授,也是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伯克利实验室”)的一名生物
2019年9月的一天,57岁的周建女士打电话到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咨询退休后参加高考事宜。工作人员一脸疑惑:“你为何不去读老年大学?”周建说:“我不上老年大学,我要考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我要拍电影!”  2020年9月22日,周建走进梦寐以求的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成为2020级影视编导1班的一名新同学,这也是建校以来年龄最大的在读学生。  追梦!“我一定要拍电影”  “不用担心,一切都很顺利,我今天晚上
初探,震撼  浙江兴业银行旧址坐落在和平路和滨江道的交汇处,在20世纪90年代,这里同样是百货公司扎堆儿的繁华商业圈:劝业场、百货大楼、渤海大楼、国民饭店、中国大戏院、浙江兴业银行、惠中饭店、正兴德、亨得利、老美华……各种建筑风格的老楼见证了天津金融与工商业变迁。  站在两街交口的大楼前,首先跃入我脑海的四个字是:大气古典。大楼共三层,一层为星巴克的营业区,主入口做成向外的扇形转角,大理石台阶向内
美國波士顿Piaggio Fast Forward公司推出了一款随行运物机器人,圆柱体形,带有一个圆筒,里面可放置三四十斤的物品,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35公里。
郭帆幽默地说:“王老师说中国式父子是这样的吗?后来我们发现,龚老师是能跟他爸爸视频一个小时的人。”这时笑声和掌声如巨雷般响起,伴随着还有热烈的欢呼声。  郭帆补充:“我发现大部分中国式父子,都像影片里这样,话不多。而我对父亲的印象也是一个背影,那背影特别像小学课本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写的那样。那种感情是中国式的,不善于表达,是隐忍的,直到我也为人父之后,才知道父亲的爱是多么深沉,这里是我对影片投
鲁迅先生这样一位大知识分子,他是什么学历?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鲁迅先生曾经留学日本。那鲁迅先生的学历就是“海归”!抱歉,“海归”不是学历,只是说你从国外(留学)归来。我就认识一位从德国回来的“海归”,当初也是说去留学,不知道怎么地,在德国唐人街炒了八年的蛋炒饭,临回国那天只会说三句德语。他的学历与其说是“海归”,不如说是蛋炒饭更合适。  学历,顾名思义,是你的学习经历。通常学历还有法律层面的含义
2019年2月19日,北京冬奥组委在首钢办公区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北京2022遗产战略计划》中文版和国际版,国际版也在国际奥委会官网同时发布。  绿色奥运  冬奥场馆全部使用绿色电力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着力建设26项冬奥绿色电网工程。其中,世界领先的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将张家口的风电、太阳能电力、抽蓄式电力等清洁电力送往北京,与北京延庆赛区紧密相连。
20世纪中叶,仿生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在飞行器设计领域,它将自然生物与科学技术连接到一起。在飞行器的设计过程中,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现成的学习材料:在形态方面,简约、优美的生物造型为飞行器设计提供了设计参考;在功能方面,多样、复杂的生物结构体提供了技术上的解决方案。  飞行器的仿生学研究成了航空领域的聚焦点,微型仿生飞行器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微机电的工业水平。相比于国外微型
到今年9月,我来到纽约已整整三年。这三年,我以一种超乎寻常的速度在成长。  第一年:踩在刀尖儿上  三年前的9月,到哥伦比亚大学新生报到那天,我穿了一条白色连衣裙和一双裸粉色绑带高跟鞋。我那天从头到脚都是完美的——我有过无数的,关于新学校的幻想,全都应该是这样一个满分的开始,只是我没有想到那双新鞋极其磨脚。我一整天一直在心里默念:我终于体会到了人鱼公主的痛苦——每走一步都像是踩在刀尖儿上。而我却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