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中慧——浅析张晓风散文之“秀”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kp0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晓风是二十世纪台湾散文界不可多得的一位作家,一位很能感受、体味并捕捉生活中点滴灵动的散文大家。其文章秀雅爽洁而细腻,但玲珑剃透中除了充满诗情画意,也蕴涵着发人深思的睿智,也即它们于“秀”中也常含“慧”。其温婉秀雅的背后一样充满了思索。
  关键词:张晓风;散文;秀;惠
  
  早在1963年余光中便发表了倡导“散文革命”的纲领性文献《剪掉散文的辫子》。其中援“现代诗”之例提出“现代散文”的概念,称这是“讲究弹性、密度、质料的一种革新散文”。由此出发,他对当时散文界流行的所谓“学者的散文”、“花花公子的散文”、“浣衣妇的散文”等逐一加以分析与抨击,并对其“现代散文”的内涵作了充分阐述。由于他更主要的是以诗闻名,故其散文始终被置于诗歌的耀眼光环之下。但事实上,他所身体力行的一系列散文亦是颇为成功的。而张晓风则恰是其“现代散文”理论的又一实践者。
  张晓风是二十世纪台湾散文界不可多得的一位作家。从《地毯的那一端》到《愁乡石》再到《步下红毯之后》,其间虽无明显的分段,但她散文题材的不断拓宽、容量的不断丰厚以及视野的日益开阔却是十分清晰的。其文细腻幽雅的阴柔之美几乎贯穿了创作的始终,而那阳刚之美则随着她思想的深入而日益笃厚。于是,其风格也就不能做简单定性。但余光中先生对其“亦秀亦豪”之评赞却是十分中肯的。(1)综观她的创作,基本就是一个从对自然的感恩到对故乡明月的相思再到对生命价值的沉思之“反馈圈”。(2)随着它的不断扩大,生性纤柔的她也日益“男人味”了起来。大丈夫最贵能屈能伸,而张晓风的散文则贵在“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3)且不谈她那指涉尘世的“豪气”之作,单看她作为一个女人味十足的女人时之小文,也是可以从其“秀”中窥见一些与众不同之处的。这些小文多为她对自然、人情与生命的感喟之作,有些还近似闺秀散文的取材,但与之不同的是,她常能于琐屑平凡中言他人所不能言,并且勇于突破他人狭隘的田地,这是如张秀亚、林海音等囿于闺秀天地者难以企及的。这些小文常显得秀雅爽洁而细腻,但玲珑剃透中除了充满诗情画意,也蕴涵着发人深思的睿智,也即它们于“秀”中也常含“慧”。和台湾散文在继承传统中又有创新的大气候趋同的是,张晓风在艺术上不忘古典而纵身现代。(4)因为受了西洋文学的洗礼,她的散文不仅运用了大量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语言趋于现代,而且已不停留在语言的平面达意上,却十分注重它的立体效果。这也正是促成她小文之“秀”的重要原因。
  张晓风散文之“秀”首先源自她的语言及其生成的极强的画面感,而这语言也并非须是字字珠玑,否则就会显得胭脂粉气过重。比如,她在抒写人生况味的那类小文中的语言便是十分自然、朴素与凝练的,这在《敬畏生命》与《高处何处有》等文章中有着集中的表现。但那无华却也流畅的语言同样深蕴着平静之美、清丽之美。在《敬畏生命》中作者这样写道:“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了一副多么美丽的图景啊!“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有些文字即使用上千万,也依旧苍白得让人如堕入五里雾中;有些则纵是片言只语,却已足能在你心中矗立起一幅幅立体的画面。
  作文若过于平实,则不免堕入沉闷与呆板。这已为许多文人所认识。所以,他们总是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文章能多一些亮色。余光中是位深具想象力的作家。诗化笔法在他的散文中有着突出的地位。与传
  统美文相比,其散文感觉敏锐,弹性十足,且富于表现力。而张晓风的散文同样不乏这种追求。综观她的小文,语言多生动形象、富有诗意。例如,她曾在一篇题为《秋天·秋天》的短文中,由阳光的耀眼之白想到了锡,想到了灿白的金属。于是,便极自然地视秋天为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节。她说这灿白自己即使闭着眼睛也能感受得到,其实,纵是读者,通过她这极具立体感、形象感的描述,也早已不难想见那片灿白与那金属色的秋季了。又如,在《一个女人的爱情观》中,接连二十个“爱一个人”的设想织就了洋洋洒洒一大篇。综观全文,语言流畅之极,充满诗韵,但正如在旁人看来,徐志摩《再别康桥》不胜优美的语言是自然天成,而实则他也斟酌了千遍万遍一样,显然,她在语言的句式、长短与音韵上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以至竟使她自以为“很土气”的爱情观也笼上了一层罗曼蒂克的色彩,而琐屑的生活也立即变得富有情调起来。她对语言的这种关注在《点燃两极》等文中同样表现得十分明显。
  此外,张晓风的语言之美还体现在其准确而经济上,这与她散文之短小精悍是有着很大关系的。记得在《敬畏生命》中,她这样写道:“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这些文字在我们看来何其普通,可用之非人的植物,就未免需要一番斟酌了。但品味后,却又不能不折服于她灵活驾驭语言之功力。试想,这纷飞的植物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或许足以成树的只有一棵。花如此大的代价去收获如此渺小的希望,不是“豪华”、不是“奢侈”,不是“不计成本”,又是什么呢?而这恰恰又暗合了余光中关于“现代散文”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一个诗人兼作家,余光中十分重视语言在文学中的意义,并努力寻求着文言、现代口语和西化语在文学中的整合。同时,其散文还讲究“密度”。比如《听听那冷雨》中的一段:“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中也似乎把伞撑者。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其中,他摒弃了稀稀松松、汤汤水水的货色,而代之一充满奇句新词、高度密集压缩的语言,在有限的篇幅里创造出了足够的美感。
  散文应该是美文。文学研究家季羡林认为,散文的这种美质主要凭藉于驾驭文字时扎实和浑厚的功力[5],这是不可否认的真理。而张晓风,除了玲珑如诗、温柔如水的语言之外,其短文中还常出现一种诗画般的意境之美。这一点在她关于爱情的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地毯的那一端》中,当她以一位聪颖的纯情少女之眼看世界,那两情相恋、两心共勉是怎样一种真挚而深远的意境!而《两岸》更是将语言之美与意境之美的结合达到了极致。在该文中,作者将恋人喻作两岸,将横在其中的苍河喻为爱河,然后由此发出“春天的时候,以柔和的柳条泅向彼此……”想来,这为要坚持一条河,呵护千里烟波而将自己站成两岸,岁岁年年相向而绿、同风同雨,是怎样一种隽永而深渊的意境啊,这对峙却不曾分离的两岸之情,如果离了张晓风细腻、颖悟的心性和这极富诗情的象征与比喻等多种手法的运用,又怎能写得如此之美呢?
  但同时,余光中也认为“把散文限制在美文里,是散文的窄化而非纯化。”因此,他主张以博大的胸怀拓展散文的疆域,建构广阔的散文艺术空间。而张晓风修远的探索之路同样反映了他们在艺术追求上的趋同。
  都道是“文如其人”,纤弱的张晓风常在她的短文中流露出作为一个女人的无限温柔,但她又截然不同于那些作“花花公子的散文”的人。诚如余光中所说的,当今文坛,上自名作家,下至初中女生,这种歌颂自然的美丽、慨叹人生的无常、惊异于小动物或孩子的善良和纯真的作品简直可以车载斗量,可以开十个虚荣市、一百个化装舞会。许多人都不免落入窠臼,生性细腻敏感的女子则更是易于情动于中,张晓风自然也不能例外。但她只是涉及到类似题材,却并不按此套数,她有她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感悟,并终于从中突破了出去。即使对于此类题材,她也赋予了它令人深省的哲理。譬如,当她不经意间在印第安那洲的一个湖边望见了漫天的飞絮,便不由为其那“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并将那粒种子种在了她心之峡谷,懂得了如何去敬畏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生命;当她让三位受病危的老酋长之嘱的青年去寻那奉为神圣的大山之巅,一位在三天后归来,一位在一周后归来,另一位则在一月后归来,并终于到达真正的山顶,却唯见高风悲旋、蓝天四垂,而悟出了“真英雄何所遇?他感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而面对严肃、成熟与神圣的金属秋,她又不由希望自己的生命亦是如此:没有太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漂浮的夏云,没有喧哗,没有旋转着的五彩,只有一片宁静纯朴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只有梦,像一树丹枫那样热切殷实的梦。这,显然比那些无病呻吟要成熟和理智得多了。这也正是她不懈探索的结果。
  在这里,张晓风没有流于俗套,流于肤浅的感官意识,也没有故作高深,讲些似懂非懂的 “玄机妙语”。却是张扬其情理相融的特色,使情感和思想在娓娓的描述中得到了极自然的再现,这样就在引导读者品味与感悟的时候避免了直抒胸臆带来的苍白甚而滥情。散文不仅应该充满情感,也应该充满思索,正因为有了思想冲力,有了这基点的支撑,才使张晓风的散文有了强劲的生命力。
  张晓风后来的散文是日益地丰富与深刻了,其中的阳刚之气也日趋浓厚。正如她所说的:“我忽然明白,写《地毯的那一端》的时代已经远了,我知道我更应该写什么。闺阁是美丽的,但我有更重要的剑要佩,更长的路要走……”[6]这表明,在不断的思索中,她的思想正一步步地向前发展。但即使是那些抒写情愫的短文也有别于一般的闺阁散文。在其温婉秀雅的背后一样充满了思索。论风格,它们大约可以被归入婉约一类,但又无法与其作简单的等同。婉约之文,无论是词或散文,都多少带了点感伤和忧郁,但这些琦君式的烟愁却很难在她的文中觅见。她之婉约是语言之秀雅、情境之温婉,而绝非大喜抑或大悲,那样的情她是造不来的,或许这正说明了她在思想上较之他人更为成熟。当一个人面对世事无常却依然能够用理智的目光审视生活的时候,生活于她也便不再是烟雨蒙蒙的了。正如面对肃杀的秋景,她所感到的并非苍凉一样,她所感悟的也总有她自己的独到之处。无怪乎读她的短文常会有如沐春风之感,她的灵慧涤去了那抹感伤,带给读者的便常是那猝不及防的惊喜。我想,大概这也是张晓风散文能呈“秀中慧”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总之,张晓风是一位很能感受、体味并捕捉生活中点滴灵动的散文大家。都道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她正以其女性特有的敏锐眼光与善感心灵,使她感受到的美跃然在了纸上。这美与真的传达既仰赖于她对诗性语言的营造、锤炼与对技巧的注重,又借重于其营造的美不胜收的深远意境,更离不了其内在的思想意蕴。在她的散文中,我们很难寻见她刻意追求的痕迹,有的只是自然本真。无论是清丽无华还是温文雅致皆恰到好处,在流动着诗韵的同时也极富立体之美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享受她有“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的肤表之美时,还能随同她一起去思考、去发掘那不为人察的点点滴滴。前者要求浪漫的气质,后者又要求理性的思考,此二者仿佛是两个极端,其矛盾极难调和。过分追求诗情画意容易导致文章因追求纤巧而堕入形式主义,导致流光溢彩的背后却空空如也。这样,当人们将其表面的绫罗绸缎揭去时,感到的未免会是失望;过分追求睿智,又容易使得文章陷入沉闷与枯燥,因为过强的理性会抑制文章的生气,使其格调染上一层抹不去的灰色。而张晓风之所以高明,正在于她将此二者予以了完美的结合,既不流于肤浅,也不堕入沉闷。至于她后来那些关乎社会与民族的大题材之散文,在文字依然清新秀雅的同时,理性成分日益浓厚,思想意蕴也更趋深刻。
  风格如人,人不同,文风自然也会各异。有的温婉,有的激越,有的则相当地豪放……就风格而言,台湾现当代散文多呈阴柔之美。女作家的散文固然较偏于这一型风格,不少男作家也沉溺于其中。余光中对乔伊斯、福克纳、海明威等现代文学大师的创作进行过深入的研究,非常欣赏他们作品中那种阳性的气质,并进而对中国传统散文中“阴盛阳衰”的现象进行反思,认为“散文可以提升到一种崇高、繁富而强烈的程度,不应永远滞留在轻飘飘软绵绵的薄弱而松散的低调上。”鉴于这种认识,他力图在自己的散文中以阳刚之气去洗涤脂粉气,且也卓有成绩。而张晓风虽身为一女子,却能这样“亦秀亦豪”则更属难得。无论何种,都始终与她对人生、人情和家国的关心以及其自身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修养之深有很大关系。她那充满阳刚之美的散文固然因了它深刻的思想而颇具分量,她那充满阴柔之美的精美短文同样如山涧清泉,潺潺地流进了人们心中,因为它们秀雅细腻的背后也并不轻飘。而将“秀”与“慧”完美结合者,则当首推她那些抒写爱情与人生况味的篇什。在那里,只要你能循着她如音符颤动的文字,便定能感觉到那份恬美、温馨而高出地平线的意境。那份温婉与灵秀是许多作家所不能及的。可见,张晓风是一位十分懂得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且极有思想的女子。较之那些感花落泪、愁肠百结者来,她的思想要成熟和理智得多,也深邃得多,她是在追求一种外表与内在的完美结合,追求一份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她文中之“秀”是平静的、充满了理性的“灵秀”。
  
  参考文献:
  [1][3]星约·情冢·诗课——张晓风散文论.《张晓风散文》之附录.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6.
  [2]星约·情冢·诗课——张晓风散文论.《张晓风散文》之附录.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6.
  [4]台湾文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9.
  [5]当代台湾作家精品文库·季羡林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4.
  [6]台湾文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9.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阐述了双语教学的特点,分析了自动化专业如何更积极有效的开展双语教学,并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双语教学;专业外语;自动化专业    双语教学在教育界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国家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国家加入WTO急需发展的专业领域开展双语教学。    一、 何谓“双语教学”?    一直以
期刊
“十九大报告明确把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放到农村,加强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青神农商银行紧贴‘农信血脉’,将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最大的政治任务来抓,积极发挥农信‘排头兵’作用,大力支持农村农业发展,主动惠农强农富农,展现了作为本土银行的责任担当。”近日,记者在青神采访,青神农商银行党委书记郑里如是说。  据了解,青神农商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立足三农、服务中
期刊
揭牌现场  7月14日,由中共绵竹市委组织部主办,绵竹农商银行和人保财险绵竹支公司等3家保险公司协办的“绵竹市‘红色信贷’‘红色保险’启动会”在绵新·创业梦工厂举行。  会上,绵竹农商银行推出了8款“人才贷”和6款“产业贷”红色信贷产品,同时向高新区授信30亿元,向德阿产业园授信20亿元,向非公企业代表和精英人才代表进行授信。绵竹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长英和人行绵竹市支行、绵竹银保监组及绵竹农商银行
期刊
摘要: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来自于“有效制度的缺位”,而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良性互动则是“有效的制度”的应有之义。本文试图从两者间的关系简要说明当前有效制度重构的重要性。  关键词:制度;有效的制度;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一、引言    从“顾郎之争”到证券市场的“王小石事件”,这其间曾泛起的层层涟漪不禁让人深思,为什么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而我国企业没有做强做大?股市为何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为何
期刊
摘 要:目前,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已成为教师掌握的基本手段和技能,本文就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制作;问题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多媒体课件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方式。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在倡导多媒体课件教学,甚至把课件制作水平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制作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由于课件制作尚属于新生事
期刊
摘要:at/with+…speed在英语的应用较多, 本文从结构方面给予了其多层次的分析.  关键词:at/with+…speed;结构;速度;迅速    在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at/with+…speed在英语的应用较多,对于它的结构试着给予几方面的分析,希望对其应用会有所帮助。    一、speed的释义及其常用搭配    《牛津现代高级英语词典》(ALD)(p.828)指出speed用作名词时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双语教学的逐步推进,各高校均可开设不同的全英语授课的课程,可直接接受的高层次留学生,为留学生缩短了在校学习时间、节省了教育费用。但开设汉语补课可以使非语言类留学生掌握必要的日常生活用语,满足生活中用汉语交际的需要。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介绍了非语言类博士留学生汉补课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博士留学生;汉语;补修课;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
期刊
摘要:在外语教学中,我们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它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对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外语教学;信息技术    外语作为一种语言,因其具有声音、形象(文字)等多媒体的特性,因此很适合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正好给当今外语(尤其是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实践证
期刊
在西藏建筑文化中,古建筑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吸收了汉地和其他民族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的优点,又保持了本民族的传统特色,是我国建筑文化宝库中一枝绚丽的鲜花,最具标志性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为方便起见,对西藏古建筑文化进行分述。   宗山、宫殿和寺庙宗山建筑是西藏解放前的宗(相当于县)政府所在地,宗意为“碉堡”、“山寨”、“要塞”。西藏古代的宗是大小酋长的驻地,到14世纪,西藏
期刊
2005年2月9日,第一个回不了家的春节。虽然很早之前就开始给自己打预防针,但当它真的来临,在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的那一刻,克制了很久的眼泪还是留了下来。原本以为自己已经成长到可以快乐地远远地把祝福通过电话线传递给那一头的爸爸妈妈,但戏剧般,那一刻眼泪总是很不听话。其实真的不是难过,当然也不是喜悦的眼泪,满复杂的感情,就那么简单地用眼泪来表达了。来到日本4个多月,早就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说是习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