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趁今天双休日,我彻底整理了一下房间,将无用的东西清理出来扔掉,有的叫街上收购废品的人拉走。我思量了一下,有些东西一直堆在书房里,如果过去三年一次都没有用过,那么,往后的三年也不会使用。它们占用的住房空间,在上海师大桂林路附近,已经是一万五千元人民币一平米了!
一、 杂志的命运
从1981年我毕业从事电化教育工作,多年来我一直订阅和收藏心爱的几种电化教育专业杂志。到如今,书架上堆满过刊杂志,已经快占满半面墙壁。
但是,近年来情况开始变化,学校图书馆开通了“中国知网”(www.cnki.net),它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囊括了从1994年至今的全部国内期刊,还提供了相关文献链接、知识搜索、学术趋势检索、学术定义检索、学术新概念检索、学术统计分析等帮助研究者深入进行学术研究的工具。自从用上了“中国知网”,我查找期刊文献资料,再也不用去翻阅纸质过刊,只需点击鼠标,有关期刊文献资料瞬间呈现,不仅方便查找引用,而且是零空间占用。至少有三年多,我已经不再使用堆在书架上的过刊了。
我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并不是阅读杂志的文本,而是通过搜索引擎来查找文献,通过网络来阅读和下载文献。最近国内一家权威核心期刊审定机构,已经正式将文献的“WEB下载量”作为判定核心期刊的指标,与传统的文献“被索量”、“被引量”、“ 影响因子”等列入贡献率指标之一。
当我满头大汗地将书架上面一摞摞过刊杂志抱出门外,心想,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和学校的资料室,是否也跟我一样,面临数字化时代的变革?
二、书的变化
我接着将所有教育类和计算机类书籍重新整理,情况令我大为震惊,竟然跟当年方兴东在随笔《我的互联网冲击波》的感觉一样,发现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书籍仅50多本,其余的 200多本早已过时,就像陈旧的计算机零件一样,已没有多少保存价值!
据测算,近年来,全国出版了冠名“教育学”的书籍多达500多种,冠名“现代教育技术”的书籍多达230多种,计算机操作类书籍更是不计其数且大多雷同。
我还发现我的外语学习方式也在变化,现在我已经习惯使用谷歌金山词霸,外出则使用快译通电子词典,传统的英汉词典书已经几年不用了!看着书柜里面几本厚厚的英汉词典,那是我当年省吃俭用花钱买的,一直是我的最爱,究竟是扔掉呢还是留着呢,我却犯难了,尽管我明明知道今后也不太可能使用它们了。
我的购书方式也在变。从新华网上看到,今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给了贾平凹的《秦腔》。我很早就喜爱读贾平凹的《太白》散文集,他那传奇的欧亨利式结尾的笔法,让我终身难忘。《秦腔》采用叙事的笔法,写的是中国农村正发生着的千年未有的巨大变化,在从农耕社会向现代化、城市化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古老农村文化的崩溃,这是一部正在消逝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史诗与安魂曲。
望着书桌上刚从卓越亚马逊网上订购的《秦腔》和门边一堆清理掉的计算机书籍,我想,文学家在记录变化的历史,教育技术工作要面对变化的未来。
三、 磁盘的故事
最后清理房间一角堆放的几箱杂物,其中有当年装机的主板、用坏了的鼠标、各种数据线,还有三寸磁盘、光盘等等。现在大家都使用U盘,新买的计算机压根就没有配置三寸磁盘驱动器,磁盘早该淘汰了。
一盒三寸磁盘的标签上写着《积件组合平台》,这是我和研究生在1997年根据当时我们提出的积件思想开发的积件平台软件,后来国外也提出了学习对象(Learning Object)的理论。如今,山寨手机为客户度身定制,iGoogle让每一个用户自定义界面,教师自由组合使用课程管理系统Moodle(Moodle的第一个字母M就是积件模块化的意思)。人们发现,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自由组合的积件思想已经普及。我取出一张磁盘留做纪念,其余的都放进垃圾堆。
还有一大堆光盘,大多是过时的软件和资料,逐渐失去了保留的价值。我清理了一下,现在真正用于计算机装机备份的光盘和工具软件,大概有10张左右。我收集的音乐光盘,大部分在百度MP3上面都可以找到。我还想起近三年来,我的几千封邮件都保存在网易和QQ邮箱中,已经不需要在硬盘或光盘上备份了……
当我搬出了这几箱杂物,房间一下子显得宽敞了。
四、 房间与脑袋
忙碌了大半天,很累,我靠在沙发上静息。看着门外一大堆淘汰出去的东西,不由感叹时代变化太快。环视房间,才发现整理与简洁是一种美。此时心中升起新的思绪:房间如此,那我们脑袋里的东西呢?
一、 杂志的命运
从1981年我毕业从事电化教育工作,多年来我一直订阅和收藏心爱的几种电化教育专业杂志。到如今,书架上堆满过刊杂志,已经快占满半面墙壁。
但是,近年来情况开始变化,学校图书馆开通了“中国知网”(www.cnki.net),它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囊括了从1994年至今的全部国内期刊,还提供了相关文献链接、知识搜索、学术趋势检索、学术定义检索、学术新概念检索、学术统计分析等帮助研究者深入进行学术研究的工具。自从用上了“中国知网”,我查找期刊文献资料,再也不用去翻阅纸质过刊,只需点击鼠标,有关期刊文献资料瞬间呈现,不仅方便查找引用,而且是零空间占用。至少有三年多,我已经不再使用堆在书架上的过刊了。
我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并不是阅读杂志的文本,而是通过搜索引擎来查找文献,通过网络来阅读和下载文献。最近国内一家权威核心期刊审定机构,已经正式将文献的“WEB下载量”作为判定核心期刊的指标,与传统的文献“被索量”、“被引量”、“ 影响因子”等列入贡献率指标之一。
当我满头大汗地将书架上面一摞摞过刊杂志抱出门外,心想,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和学校的资料室,是否也跟我一样,面临数字化时代的变革?
二、书的变化
我接着将所有教育类和计算机类书籍重新整理,情况令我大为震惊,竟然跟当年方兴东在随笔《我的互联网冲击波》的感觉一样,发现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书籍仅50多本,其余的 200多本早已过时,就像陈旧的计算机零件一样,已没有多少保存价值!
据测算,近年来,全国出版了冠名“教育学”的书籍多达500多种,冠名“现代教育技术”的书籍多达230多种,计算机操作类书籍更是不计其数且大多雷同。
我还发现我的外语学习方式也在变化,现在我已经习惯使用谷歌金山词霸,外出则使用快译通电子词典,传统的英汉词典书已经几年不用了!看着书柜里面几本厚厚的英汉词典,那是我当年省吃俭用花钱买的,一直是我的最爱,究竟是扔掉呢还是留着呢,我却犯难了,尽管我明明知道今后也不太可能使用它们了。
我的购书方式也在变。从新华网上看到,今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给了贾平凹的《秦腔》。我很早就喜爱读贾平凹的《太白》散文集,他那传奇的欧亨利式结尾的笔法,让我终身难忘。《秦腔》采用叙事的笔法,写的是中国农村正发生着的千年未有的巨大变化,在从农耕社会向现代化、城市化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古老农村文化的崩溃,这是一部正在消逝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史诗与安魂曲。
望着书桌上刚从卓越亚马逊网上订购的《秦腔》和门边一堆清理掉的计算机书籍,我想,文学家在记录变化的历史,教育技术工作要面对变化的未来。
三、 磁盘的故事
最后清理房间一角堆放的几箱杂物,其中有当年装机的主板、用坏了的鼠标、各种数据线,还有三寸磁盘、光盘等等。现在大家都使用U盘,新买的计算机压根就没有配置三寸磁盘驱动器,磁盘早该淘汰了。
一盒三寸磁盘的标签上写着《积件组合平台》,这是我和研究生在1997年根据当时我们提出的积件思想开发的积件平台软件,后来国外也提出了学习对象(Learning Object)的理论。如今,山寨手机为客户度身定制,iGoogle让每一个用户自定义界面,教师自由组合使用课程管理系统Moodle(Moodle的第一个字母M就是积件模块化的意思)。人们发现,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自由组合的积件思想已经普及。我取出一张磁盘留做纪念,其余的都放进垃圾堆。
还有一大堆光盘,大多是过时的软件和资料,逐渐失去了保留的价值。我清理了一下,现在真正用于计算机装机备份的光盘和工具软件,大概有10张左右。我收集的音乐光盘,大部分在百度MP3上面都可以找到。我还想起近三年来,我的几千封邮件都保存在网易和QQ邮箱中,已经不需要在硬盘或光盘上备份了……
当我搬出了这几箱杂物,房间一下子显得宽敞了。
四、 房间与脑袋
忙碌了大半天,很累,我靠在沙发上静息。看着门外一大堆淘汰出去的东西,不由感叹时代变化太快。环视房间,才发现整理与简洁是一种美。此时心中升起新的思绪:房间如此,那我们脑袋里的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