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供给内容、实现机制与行为效应——基于行为公共政策的视角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ratc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高质量发展,国家持续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以乡村创业为例,面向大学生群体的政策供给的力度较大,然而政策供给和大学生乡村创业需求之间仍存在着供需不匹配的情况。基于行为公共政策的视角,结合前期的政策调研和深度访谈,利用调查实验重点探究政策内容和行为政策工具对实现政策行为效应的影响,考察大学生乡村创业政策的实现机制及其提升机制。研究发现(1)在主效应方面,人才层面、财政层面和基础设施层面政策对大学生乡村创业政策行为效应有着正向影响,三者之间无显著差
其他文献
先秦儒家的心性论以气本论的宇宙观为基础,其中的性情关系是一本而非二本,二者并不存在形上形下之分,亦不存在异质异层的区别,情作为道的初始而备受重视。但随着理学本体论建构的推进,气本论的宇宙观被理本论的本体论所取代,性情关系也分别被划入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不同存有层次而成为异质异层的存在,情也沦为理学复性工夫的主要障碍。在经典诠释过程中,儒家哲学理念经历了类似于西方哲学从存在论到形而上学的转变,而儒家的工夫论也由此转向新的形态。
社会科学实验快速扩展,使得不同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出现井喷态势。本文基于对社会科学实验方法发展源流的探索,深入揭示该研究方法发展脉络、应用过程、场景及所带来的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影响,进而通过比较不同实验操作技术和准实验分析模型的应用,全面系统地探析中外社会科学实验方法,前瞻其发展趋向,并为进一步科学地应用此研究方法奠定学理基础。作者初步呈现不同因果推断方法如DID模型、PSM-DID模型、安慰剂检验、合成控制等回归结果的差异性,强调不同准实验模型在探析同一议题和同一数据挖掘过程中,可能存在相反结果的空间。这提
近年来,随着实验法在公共管理问题研究的运用日渐增多,公共管理学界也开始总结和反思这一方法。但学界主要从面上审视公共管理实验法的使用,尚未就某个研究领域或议题深入分析。公民满意度领域是实验法运用的集散地,对其“深描”可以“管窥”公共管理实验法运用的总体图景。研究发现,公民满意度实验类型包括调查实验、实验室实验、实地实验等,实验方式主要是前测—干预—后测实验和因子实验,实验对象为大学生、网民或现场抽取的市民样本。总的来说,这些实验较好呈现了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但其实验类型以调查实验法居多,实验对象也以学
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的内容深刻体现在关于人类解放、社会规律和生产力社会化等方面的论述中.以这三个视角重析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有助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展现出深刻的历史启示:首先,社会革命是人类解放的必然要求;其次,社会革命是社会规律发展的必然环节;再次,社会革命以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必然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成果,又是当代延续.深入挖掘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的历史内涵,对理解中国社会革命特点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北京交通消耗大量能源,影响了健康与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节约、资源集约利用等多重目标的叠加和推动下,绿色交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运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9—2019年北京市绿色交通转型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研究发现:近11年来,北京市绿色交通发展已经初见成效;2016—2019年的绿色交通关联度已经达到了0.915,这标志着绿色交通转型进入成熟阶段.本文预计由于人口增长导致的交通拥堵和道路噪音等问题将成为下一阶段绿色交通转型的治理重点.
疫苗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关系到千家万户,是保障国民健康的基础环节.疫苗损害风险存在不确定性,完善疫苗损害救济机制是分散和共担疫苗损害风险的制度保证.随着企业疫苗责任强制保险的介入,我国将形成以政府行政补偿救济和企业责任保险补偿救济双主体的疫苗损害救济体系.结合目前双主体疫苗损害救济体系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遵循疫苗补偿救济“无过错”原则,完善疫苗损害救济的法制建设、制度建设、明确多元主体的职责定位、加强商业保险模式,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担风险的疫苗损害救济机制.
法典作为法律的最终表现形式,其编纂过程必须审慎为之.法典化应当具备的条件包括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都应当在法典化运动开始之前就已成就.多数学者支持法典化皆认为我国的环境法法典化条件确已成熟,应当尽快开始环境法法典化运动,但大多是从环境法法典化能够改变我国环境法律混乱矛盾的现状以及环境法典应当选用什么样的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却忽略了什么样的内外条件才足以支撑环境法的法典化运动.在少有的研究中,封丽霞教授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分析环境法法典化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客观方面大致包括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历史传统等,而
网络政治学是政治学在网络时代的新样态,它以网络虚拟空间为环境,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以政治学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其研究范围是分析网络技术所引发的社会现象对政治发展产生的可能性影响。政治学为网络政治学的发展与构建限定研究范围,网络技术及其所构筑的虚拟政治空间使网络政治学与政治学在部分研究内容方面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即网络政治学的国家学研究、公共权力及其权威性价值分配研究、政治关系研究、公共事务研究与政府及其公共政策研究等方面与实在政治学的相关对应研究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二者在研究范畴上的差异性是网络政治学
以“讲授”—“吸收”—“讨论”为基本模型、以本科法学通识课程《女性权利的法律保护》的深度教学案例为例,构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思政立徳树人目标的教学机制。“对分课堂”成功将课程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对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完成这一目标的核心要素就是,教师作为引领者,建立与学生的彼此信任,在宽松包容的课堂氛围中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破解当前课程思政难以融入教学的难题。
库恩所提出的范式概念及科学革命论为理解知识变革提供了分析框架。从范式转换的角度来看,国家中心范式具有理论转折点意义的创新价值,国家研究由此从传统政治学进入了新的理论时代,实现了从行为主义到新制度主义的知识变革。在承继国家知识传统的基础上,该理论范式通过生发概念、拓展进路、创新主题开放出了新的研究领域,即以国家为中心讨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形态,以科学分析的方法考察国家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具体事实。国家中心范式所实现的“科学革命”体现在理论内容上对国家主题的“找回”和研究方法上对科学分析的“承继”,在“回归”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