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以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急性胰腺炎病人44例的治疗情况,与以往单用西医保守治疗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愈41例,治愈率93%,中转手术3例,并发症发生率10%。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明显优于单用西医保守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及手术率。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AP)及重型急性胰腺炎(SAP),虽然AP总的死亡率为2%-10%,但SAP的病死率仍高达30%以上[1]。我院2008年1月-2011年5月收治胰腺炎患者44例,其中SAP达50%以上,与以往单用西医保守治疗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1例,男34例,女27例,年龄17-78岁,中位年龄44岁,均经B超、CT检查及血尿淀粉酶测定证实。发病原因:胆石感染18例,饮酒17例,暴饮暴食7例,有慢性胰腺炎病史8例,不明原因11例。
1.2 诊断标准 诊断均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①急性胰腺炎(AP):临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腹痛,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或无形态改变,排除其他疾病,可有或无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少数病例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②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而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对液体补充治疗反应良好,Ranson评分<3,或APACHEⅡ评分8,或CT分级为A、B、C级。③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且具下列之一: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器官衰竭;Ranson评分≥3;APACHEⅡ评分≥8;CT分级为D、E级。
1.3 治疗方法 ①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吸氧及心肺肝肾等器官的监测及支持,应用抗生素及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及制酸药物等治疗。②在做以上治疗同时加用大黄15g+芒硝5g(后下)水煎200ml待冷却后低压灌肠,2次/d,待能自行排便每天2次以上,后逐渐减少至停用。③轻型胰腺炎腹痛缓解、呕吐停止后,重型胰腺炎手术后5-8天或急性炎症期后有肠鸣音时,采用中药治疗:清胰汤加减治疗,组方:柴胡、大黄(后下)、丹参各15g,白芍、枳壳各12g,胡黄连、广木香、枳实、黄芩各10g,茵陈、生山楂各30g;1天1剂,水煎150-200ml,1天2次,连用3-5天,口服或通过胃管注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增加排便次数,减少肠道内细菌移位,降低胰管压力。
2 结 果
44例患者经上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后,20例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3-4天后即进食,症状明显缓解。2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7-9天后可进食。治愈41例,治愈率93%,3例合并胆道梗阻中转手术治疗,4例出现胰腺假性囊肿(并发症发生率10%),无死亡病例。
3 讨 论
3.1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分解代谢疾病,发病机制有众多因素的参与,如胰酶引起自身组织的消化、胰腺的微循环障碍、氧自由基的作用、内毒素等,可导致全身脏器的损害,病情发展迅速,甚至危及生命。治疗中如何控制其发展是提高急性胰腺炎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按中医理论,急性胰腺炎系由肝胆失疏,湿热蕴结之病机,进一步演变为热毒炽盛,瘀热内阻,或上迫于肺,或内陷心包,或热伤血络则谓之重型。其病机之关键是实热血瘀。因此,以通腑泄热、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3]。
3.1.1 诊断明确 AP是一种急腹症,在决定行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治疗时应明确诊断,以免将其它的急腹症误诊为SAP而延误手术治疗,本组的44例患者均经B超、CT或MRI及血尿淀粉酶检查确诊。
3.1.2 排除明显胆道梗阻 雷若庆等强调,对胆源性胰腺炎有胆道梗阻者或者有化脓性胆管炎者应当急诊手术,引流胆道,去除导致病情迅速发展的病因[3]。
3.1.3 AP药物治疗 SAP的治疗是综合性治疗,除了重症监护、吸氧、胃肠减压等及体液复苏外,药物治疗是关键。H2受体阻滞剂及胰酶抑制剂的应用,善得定0.1mg皮下肌肉注射,乌司他啶40mg静脉点滴等,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应采取能通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头孢他啶、甲硝唑等要联合应用。镇静、解痉、止痛处理。霉菌的预防:可用氟康唑。营养支持可采用静脉高营养等。
3.1.4 大黄、芒硝相互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大黄、芒硝排出大量肠内细菌及毒性物质。试验证明,大黄还有抑制胰酶活性和增加胰液流量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利胆、促进肠蠕动,减轻毛细血管的渗出,抑制肠道菌群和内毒素的移位的作用。配合芒硝水解后产生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壁吸收,存留肠内形成高渗溶液,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使肠内容积增大,引起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而致泄。灌入中药后肠蠕动增加,通过泻下作用排除大量毒性物质和肠道内细菌,从而通过减少内毒素血症及TNF的水平,抑制诱发MOF,降低病死率。也减轻病人的腹胀,缓解病人的呼吸困难及缺氧程度。
3.1.5 中药治疗AP的时机 胰腺的外分泌在非消化期几乎是不分泌或很少分泌,进食后才开始分泌,这种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双重控制,以体液调节为主。在胰腺炎时,胰腺对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的反应常明显下降[4],因此,胰腺分泌可能下降或受到抑制。近年有人对2例曾作过胰管外引流的志愿者进行观察,口服清胰汤既不增加,也不减少胰腺的分泌[5]。故认为不必担心中药口服或胃管注入会增加胰腺的外分泌,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应该是安全的。诸药合用,共起清热解毒、行滞通腑、养阴增液、扶正祛邪的功效,临床上起到了缩短病程、加快康复的效果。由于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需禁食和胃肠减压,予中药汤液保留灌肠,因结肠黏膜下层血管丰富,血流旺盛,具有结肠透析作用,中药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其改善微循环、促肠功能恢复、抑酶、抑细胞因子、防止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作用日益得到肯定。充分说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炎有效。
参考文献
[1] 吕云福.现代胰腺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21-122.
[2] 张太平,赵玉沛.第七届全国胰腺外科研讨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49.
[3] 崔乃强.中西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106例.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0,6(6):152.
[4] 上海第一医院.人体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269.
[5] 田伏州,黎冬暄.急性胰腺炎重型化的预防.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9):527.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AP)及重型急性胰腺炎(SAP),虽然AP总的死亡率为2%-10%,但SAP的病死率仍高达30%以上[1]。我院2008年1月-2011年5月收治胰腺炎患者44例,其中SAP达50%以上,与以往单用西医保守治疗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1例,男34例,女27例,年龄17-78岁,中位年龄44岁,均经B超、CT检查及血尿淀粉酶测定证实。发病原因:胆石感染18例,饮酒17例,暴饮暴食7例,有慢性胰腺炎病史8例,不明原因11例。
1.2 诊断标准 诊断均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①急性胰腺炎(AP):临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腹痛,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或无形态改变,排除其他疾病,可有或无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少数病例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②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而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对液体补充治疗反应良好,Ranson评分<3,或APACHEⅡ评分8,或CT分级为A、B、C级。③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且具下列之一: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器官衰竭;Ranson评分≥3;APACHEⅡ评分≥8;CT分级为D、E级。
1.3 治疗方法 ①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吸氧及心肺肝肾等器官的监测及支持,应用抗生素及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及制酸药物等治疗。②在做以上治疗同时加用大黄15g+芒硝5g(后下)水煎200ml待冷却后低压灌肠,2次/d,待能自行排便每天2次以上,后逐渐减少至停用。③轻型胰腺炎腹痛缓解、呕吐停止后,重型胰腺炎手术后5-8天或急性炎症期后有肠鸣音时,采用中药治疗:清胰汤加减治疗,组方:柴胡、大黄(后下)、丹参各15g,白芍、枳壳各12g,胡黄连、广木香、枳实、黄芩各10g,茵陈、生山楂各30g;1天1剂,水煎150-200ml,1天2次,连用3-5天,口服或通过胃管注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增加排便次数,减少肠道内细菌移位,降低胰管压力。
2 结 果
44例患者经上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后,20例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3-4天后即进食,症状明显缓解。2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7-9天后可进食。治愈41例,治愈率93%,3例合并胆道梗阻中转手术治疗,4例出现胰腺假性囊肿(并发症发生率10%),无死亡病例。
3 讨 论
3.1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分解代谢疾病,发病机制有众多因素的参与,如胰酶引起自身组织的消化、胰腺的微循环障碍、氧自由基的作用、内毒素等,可导致全身脏器的损害,病情发展迅速,甚至危及生命。治疗中如何控制其发展是提高急性胰腺炎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按中医理论,急性胰腺炎系由肝胆失疏,湿热蕴结之病机,进一步演变为热毒炽盛,瘀热内阻,或上迫于肺,或内陷心包,或热伤血络则谓之重型。其病机之关键是实热血瘀。因此,以通腑泄热、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3]。
3.1.1 诊断明确 AP是一种急腹症,在决定行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治疗时应明确诊断,以免将其它的急腹症误诊为SAP而延误手术治疗,本组的44例患者均经B超、CT或MRI及血尿淀粉酶检查确诊。
3.1.2 排除明显胆道梗阻 雷若庆等强调,对胆源性胰腺炎有胆道梗阻者或者有化脓性胆管炎者应当急诊手术,引流胆道,去除导致病情迅速发展的病因[3]。
3.1.3 AP药物治疗 SAP的治疗是综合性治疗,除了重症监护、吸氧、胃肠减压等及体液复苏外,药物治疗是关键。H2受体阻滞剂及胰酶抑制剂的应用,善得定0.1mg皮下肌肉注射,乌司他啶40mg静脉点滴等,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应采取能通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头孢他啶、甲硝唑等要联合应用。镇静、解痉、止痛处理。霉菌的预防:可用氟康唑。营养支持可采用静脉高营养等。
3.1.4 大黄、芒硝相互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大黄、芒硝排出大量肠内细菌及毒性物质。试验证明,大黄还有抑制胰酶活性和增加胰液流量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利胆、促进肠蠕动,减轻毛细血管的渗出,抑制肠道菌群和内毒素的移位的作用。配合芒硝水解后产生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壁吸收,存留肠内形成高渗溶液,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使肠内容积增大,引起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而致泄。灌入中药后肠蠕动增加,通过泻下作用排除大量毒性物质和肠道内细菌,从而通过减少内毒素血症及TNF的水平,抑制诱发MOF,降低病死率。也减轻病人的腹胀,缓解病人的呼吸困难及缺氧程度。
3.1.5 中药治疗AP的时机 胰腺的外分泌在非消化期几乎是不分泌或很少分泌,进食后才开始分泌,这种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双重控制,以体液调节为主。在胰腺炎时,胰腺对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的反应常明显下降[4],因此,胰腺分泌可能下降或受到抑制。近年有人对2例曾作过胰管外引流的志愿者进行观察,口服清胰汤既不增加,也不减少胰腺的分泌[5]。故认为不必担心中药口服或胃管注入会增加胰腺的外分泌,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应该是安全的。诸药合用,共起清热解毒、行滞通腑、养阴增液、扶正祛邪的功效,临床上起到了缩短病程、加快康复的效果。由于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需禁食和胃肠减压,予中药汤液保留灌肠,因结肠黏膜下层血管丰富,血流旺盛,具有结肠透析作用,中药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其改善微循环、促肠功能恢复、抑酶、抑细胞因子、防止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作用日益得到肯定。充分说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炎有效。
参考文献
[1] 吕云福.现代胰腺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21-122.
[2] 张太平,赵玉沛.第七届全国胰腺外科研讨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49.
[3] 崔乃强.中西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106例.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0,6(6):152.
[4] 上海第一医院.人体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269.
[5] 田伏州,黎冬暄.急性胰腺炎重型化的预防.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