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爱猫的故事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在1978年,季羡林开始养猫。第一只猫起名为虎子,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的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虎虎而有生气,因此起名为虎子。虎子脾气暴烈,不怕人,谁想打它,不仅不回避,而且要向前进攻,声色俱厉,谁得罪了它,永世不忘。后来,除了家中老祖、老伴和他自己以外,无人不咬。
  第二只猫叫咪咪,咪咪一进门,就被虎子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女儿,虽没有什么奶,却坚决要给它喂奶。季羡林吃饭时,弄点鸡骨头、鱼刺,虎子自己蹲在旁边,瞅着咪咪吃,从不与它争食。虎子还会从外面抓些麻雀、蚱蜢、蝉、蛐蛐之类给咪咪吃。
  季羡林同虎子与咪咪都有深厚的感情,每天晚上,两只猫抢着到他床上去睡觉。到了冬天,他在棉被上面特别铺上了一块布,供它们躺卧。有时候,他半夜醒来,神志一清理,觉得有什么东西重重地压在他身上,一股暖气仿佛透过两层棉被,扑到他的双腿上。这时候,即便双腿由于僵卧过久,又酸又痛,他也总是强忍着,决不动一下,免得惊了小猫的清梦。
  到了虎子十一、二岁时,咪咪也九岁了。虎子依然如故,脾气暴烈,威风凛凛。见人就咬,而咪咪却有下世的光景,常常到处小便,桌子上、椅子上、沙发上,几乎无处不便。
  “最让我心烦的是,它偏偏看上了我桌子上的稿纸。我正写着什么文章,然而它却根本不管这一套,跳上去,屁股往下一蹲,一泡猫尿流在上面,还闪着微弱的光,说我不急,那不是真的,我心里真急,但是,我谨遵我的一条戒律:决不打小猫一掌,在任何情况之下,也不打它。此时,我赶快把稿纸拿起来,抖去了上面的猫尿,等它自己干,心里又好气,又好笑,真是哭笑不得,家人对我的嘲笑,我置若罔闻,‘全当秋风过耳边’。”
  后来,咪咪随意拉屎撒尿的频率增加了,范围也扩大了。桌上、床下、澡盆中、地毯上、书上、纸上,只要从高处往下一跳,尿水必随之而来。季羡林便以耄耋衰躯,匍匐在床下桌下向纵深的暗处去清扫猫尿,钻出来之后,往往得喘上半天粗气。他不但不气馁,反而大有乐此不疲之慨,心里乐滋滋的。年近九旬的老祖这时就笑着说:“你从来没有给女儿、儿子打扫过屎尿,也没有给孙子、孙女打扫过,现在却心甘情愿服侍这一只小猫!”他这时也是笑,但不回答,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他自己也解释不清楚原因何在。
  家人终于忍无可忍,主张把咪咪赶走。咪咪被送出门去,关在外边。但晚上睡觉,季羡林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再也睡不着。过几天,咪咪病得更厉害了,给它东西吃也没有胃口,季羡林看了直想流泪。有一次,他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几里路到海淀肉店,买回猪肝和牛肉,想给它吃,一开始,咪咪有点想吃的样子,但一沾嘴唇,又把头缩回去,闭上眼,不闻不问了。后来,咪咪不见了,他到山上、塘边、草丛、树后、石缝,都找遍了,“屋前屋后搜个遍,几处茫茫皆不见”,咪咪永远地消失了。他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直到今天回想起来,内心里还颤抖不止。
  从别人那里知道,猫有一种特殊的本领,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此时此刻,它决不呆在主人家中,让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悲伤。它们总要找一个最僻静的地方离开人世。从这件事他悟出,新陈代谢是普遍规律,应该向猫学习处理死亡的方法。人生必有死,是无法抗拒的。人是百年过客,总是要走过去的,每一代人都只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途接力赛的一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宇宙常规。人老了要死,像在净土里那样,应该算是一件喜事。世界是青年的,老年人应该为青年人活着而不是相反。老年人的天职是尽上仅存的精力,帮助青年前进,必要时甚至可以躺在地上,让后人踏着自己的躯体前进。
其他文献
从青春韶华到两鬓飞霜,72岁的她,在赤脚医生的岗位上一干就是51年。51年里,她一双脚,踩过泥、趟过雨、踏过雪;51年里,她一双手,疗过伤、送过老、迎过小。在东平县沙河站镇曾庙村百姓心中,她是悬壶济世、温暖苍生的仁医,用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她,就是泰安市东平县乡村医生乔贵兰。  “最多时一年接生40多个孩子,没出过任何差错”  “我就是头拉磨的驴。”虽然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但
期刊
母亲毫无征兆罹患肾病,半年后又迅速恶化为尿毒症,24岁的葛丽为了“回家能有妈叫”,毅然决定捐肾救母。手术成功且术后恢复良好,如今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重获昔日温馨。  晴天霹雳措手不及  2006年一个夏日午后,母亲彭兴菊给葛丽打来电话说,自己“刚晕倒在地躺了半小时,脑袋磕个大包,现在尿失禁,浑身是汗,还哆嗦”。  葛丽猜测一向身体健朗的母亲可能患了心脑血管疾病,但怀柔第一医院检查后告知“是肾的毛病,
期刊
2010年7月,国家一级演员——蒙古族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金花被诊断为贲门癌,胃部和食管被部分切除,生命进入倒计时。这时在歌舞剧院工作,忙得无暇他顾的小儿子金·巴特尔幡然醒悟,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能比家人在一起更重要。妈妈生病之后,他毅然放下了工作,全心补偿被忽视的亲情。为了哄妈妈开心,他和金花组成了中国第一对母子组合——“博唯组合”。无心插柳,这个民族加通俗的“耍酷”组合受到了全国观众追捧,认为母子
期刊
有个青年,拥有优秀的成绩,全省排前十。然而,当他出去找工作时,却屡次碰壁,而那些成绩比他差的同学,却相对找到了不错的职位。  又一次的碰壁,青年终于忍耐不住,找到经理,询问原因。  经理望着他,语重心长的说:“你的成绩虽然非常好,但我们公司要的不是成绩,而是能力。”青年听后,颓废的离开了。他,除了成绩好之外,别的什么都不会。  颓废的回到家中,青年将自己关在房中。他的父亲非常的担心他,决定要开导开
期刊
一个患有先天性败血症,歪着嘴说话、拐着脚走路,一个患有腓骨肌萎缩症,下肢瘫痪,四肢无力。也许多数人会认为他们不会拥有爱情,也没有幸福可言,但就是这两个人却凭着简单的执着演绎出动人的爱情故事,并立志走遍全国,让所有人见证他们的爱情和幸福。  这是一对残疾夫妻,男的叫施正东,女的叫齐丽,两人一般大,今年30岁,来自安徽安庆。一起倾听二人的美丽故事吧。  谢谢你,最美的遇见  时间回到2004年3月26
期刊
他叫华云方,她叫骆金银,他们曾风雨同舟,也曾劳燕分飞。而当前妻命悬一线时,他用真情和大义,挑起拯救前妻的重担,续燃对方的生命之灯,这个发生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的真情故事正在上演。  晴天霹雳  前妻身患罕见绝症  10年前,华云方和骆金银曾是一对夫妻,却因“一个错误”而分道扬镳。10年后,他仍未再娶,她也未再嫁,兜兜转转,寻寻觅觅,才发现彼此仍是最合适的那个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两人将要破
期刊
为求一事成,舍去乐半生;徘徊胡同里,春夏复秋冬。这短短四句话,成了82岁北京老人舒了26年来的生活写照。为了能将老北京的风貌和文化记忆留给后人,自1987年起,舒了用15年走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而后用8年画胡同,现在又在写胡同里的故事。  平凡的梦想  “在我有生之年,要是身体还能撑得住,我就把听过的胡同里的故事都写下来,总得让后人知道,北京曾经有这些街街巷巷,有个念想。”  串胡同  15年
期刊
一辈子只上过一个月学,是80岁老人张桂珍心里永远的痛。每每看到和她一样因贫穷上不起学的孩子,她更觉得痛心。从50岁起,她开始“偷偷”攒钱,到了80岁,她已经攒了50万元。在今年80岁生日宴上,她当众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50万元全捐给家乡小学。  老人想法得到儿女们的理解  2013年11月7日,长春市二道区某酒店的大堂里坐满了宾客,为一位80岁老妇张桂珍过生日。  随着生日歌的伴奏响起,老者在亲属
期刊
74岁的李宏钧是开县一名普通的农民。李宏钧一直醉心于巴渝方言文化,他利用40多年的时间搜集、整理巴渝民间方言、谚语、歇后语等民间文化资料,还花费7万多元,自费出版了《关联歇后语》《巴谚诗文》等书。  “《关联歇后语》和《巴谚诗文》是我自费7万多元出版的,为了这几本书,我已经花光了所有积蓄。”说起自己出书,74岁的李宏钧老人兴致勃勃。李宏钧介绍,自己在读中学时,和同学闲聊,一位同学随口说了几句当地方
期刊
宋来源老人站在人行道安全岛的圆柱上,随着路口人潮的涌动不断变换方向,自发维护行人过街秩序。近日,有网友将他举牌的行为拍下上传微博,被微博“深圳交警”转发后得到了更多关注。  老人街上举牌“不闯红灯”  宋来源老人行动飘忽不定。近日,我们闻讯赶到深圳桃园路采访老人时,却没有见到他的身影。不过一问起来,附近不少人对于这个维持秩序的老人都印象深刻。  “他就经常举着牌子站在这个路口,见到有人闯红灯就会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