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雅和润诗意江南——杨曦谈玉石雕刻技艺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f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传统手工艺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不同的体现,历史悠久的玉雕工艺,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融合了时代审美意识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体现了时代的艺术精神.当代玉雕创作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进行创新,是颇具挑战的历史性命题.杨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在继承传统玉雕技艺的同时,融入绘画与设计理念,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与浓厚的时代气息.本期[案边点滴]走进杨曦工作室,请他谈谈玉雕创作方法与经验.
其他文献
文人花鸟画以画家的生命情感倾注天地万象,表现了中国绘画由物向心的人文气象与精神追求.画家借笔墨抒写万物之理趣,赋予自然生命精神化、人格化的想象.尤其是写意画,以文心对生命精神的把握,诠释了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与中国艺术的审美价值.
期刊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仲申、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20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革命家和政治家,曾担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部长和监察院长等职,在学界和政界颇具声望,为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事业、科学研究事业、民主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蔡元培先生还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先驱者,他对博物馆学理论和实践开展的思考和行动,特别是在倡导创立国立中央博物院过程中的一系列探索,反映出他开阔的思路和学术视野,其博物馆建设理念和博物馆教
期刊
以苏、黄、米为代表的北宋书家们在学习、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具风采的审美范式——尚意书风.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潜心研究和把握古代法帖,始终坚持“我”的在场,坚定地以自我的审美理想、学识才情,以自己的心灵与传统碰撞交融,化古为己,最终实现了对晋唐书法的突围,成就了属于自己、属于自己时代的艺术语言.他们的成功对我们探讨当代书法的原创性及其与传统的关系富有启示意义.
在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被不断碎片化的今天,沉静下来欣赏山水画,用澄澈的心境感受画面里大自然的欣喜和活泼的生机,会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让我们的目光在蔡长平的山水里徜徉驻足,来洗涤心中的尘埃,剔除杂念和焦虑.
期刊
在近二十年的版画创作生涯中,对生活和人生状态的真实体验,一直都是包玉荣孜孜以求的创作理想,秉承“用画说话”,以独特的版画语言表现和解读这个世界,从早期的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到后期从时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进入“无我”的抽象表达,她一直都在寻求以一种新的方式传达作品的精神内涵.因此,在内蒙古民族版画领域,包玉荣的作品赏心悦目、匠心独运,其中哲理木版画传统在其精神的引领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期刊
文艺创作向来主张有感而发,放有“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说法.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声诗,诗文如此,绘画亦然.对于画家而言,在技法和材料已成熟完备的当下,最根本的问题早已不是画什么、用什么画,而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刻画这个时代、如何传达自己的艺术感受.牛红岩的油画是动情而作的,其作品中的景物小是简单的描摹,而是融入了个人对生活的感悟,他从不刻意去找寻个人标志性的绘画内容,他只是画出自己眼睛看到的、对内心有触动的景物.
期刊
近年来,我一直关注李振宇老师的油画创作.李振宇以绵长细腻的情感,将日常生活的动人之处捕捉于画布上,传达出宁静、永恒且富有诗意的古典情怀;同时,我通过读他的文章,发现他以饱含诗书的文人笔墨呈现自己的创作经历及思想,这些都让我对他的作品有更全面的了解.去年冬季,当我在李振宇老师的画室看到他的油画写生新作时,那些既简练又饱含激情的画作使我感到惊讶,因为他们表现出的自由、洒脱,与专注精深、经典的主题性创作迥然不同.
期刊
苏轼创作的赤壁“两赋一词”,成就了文学上的经典名篇.于视觉艺术而言,《赤壁图》是“两赋一词”的“衍生品”.本文梳理了《赤壁图》图式形成和演变的脉络,考察了画面元素的变化,审视了图式变化背后展现出的三种基本意义:讲述故事、抒发情感、记录知识.在苏轼形象、赤壁诗文、赤壁图的彼此塑造过程中,视觉图式至关重要,亦影响颇大.
胡一川是新兴版画第一代木刻家的代表人物.从20世纪30年代前期在都市环境中探索标语画模式的创造性利用,到30年代后期在边区和前线形成新的艺术语汇与宣传手段,其艺术创作的经历与宣传工作的实施交错并行,相互成就.外部的“环境和时间”不断变化,胡一川总能灵活应对,变换身份与意识,进而找到适合于特定观众的创作面貌与宣传方法.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实践留下深刻的启示:随时空和对象而“应变”即是艺术创作的不变规律,而艺术性与社会性是艺术家始终费心平衡的两翼.
偶然翻捡几幅山水旧作,勾起了沉潜在心底的相关记忆.乙未大年初二,雨水节气,大清早我见窗外白茫茫一片,一瞬间便心头念起:“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远乐处景应妍”,于是乘兴到颐和园看雪.雪不是很大,却一直在下,漫步在两堤上感觉像走在江南,空气润润的,几乎没有风,天地沉默不语,天与山与水与树,上下浑然一片,神似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湖中人鸟声俱绝”“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的意境,清极了,静极了,空灵极了!美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这样的环境很容易把思绪带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氛围里去,那一刻,相关的审美体验也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