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初中数学探究课的教学评价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n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的使用提出了要求,同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是课堂主体,于是产生了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数学探究课。目前由于没有完整的信息技术下数学探究课的评价指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了一定的偏差,误解信息技术下的探究课为信息技术课或者还是传统的课堂模式,在这样的条件下本文建立了基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评价指标表,并结合这几方面对教师、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探究课;评价标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1-0064-02
  
  1信息技术下初中数学探究课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积极组织教师开发课件。”在这个标准的指导下各个学校都积极让信息技术走进数学课堂。所谓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何克抗教授给了如下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但是在实际的探究课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也就脱离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衷,总的来说存在下面两个问题,一是教师按照既定步骤按部就班,现在的探究课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评价,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当然不可否认这有利一方面,即可以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也完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所谓探究,初衷是让学生参与课堂中来。二是过分强调了计算机、辅助材料的作用,完全成为一堂计算机技术应用欣赏课或是辅助材料应用课,而忽视了探究与数学的本质。
  上述的问题是因为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没有完全的理解,教师仍停留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方便教学的层面,同时没有一个评价的标准也是导致信息技术不能很好的与数学探究课整合的一个原因,于是笔者考虑建立一个评价标准(见表1-4)。
  
  2评价指标表建立
  
  评价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一个特征,评价的实质在于促使人类活动日趋完善,是人类行为自觉性与反思性的体现。目前,课程评价正在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因此,作为信息技术下数学探究课的评价,应当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评价的主要目的。评价中应结合信息技术,以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突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引导学生理解探究内容;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创新性。评价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其目的是提高信息技术下数学探究课的效果,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评价指标表分析
  
  3.1信息技术整合
  这里给出的评价指标表是针对信息技术下的初中数学探究课,因而信息技术整合是一个重要指标。探究课的很多部分应该与信息技术巧妙的融合,让学生觉得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才能完成探究,不能把信息技术的用途停留在演示的层面上。信息技术不应该隔离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新课标重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因而积极利用它建立互动交流的纽带。信息技术的使用改变了知识呈现的方式,以往的数学教师提供的是抽象的、复杂的、枯燥的数学,它的介入让学生看到了直观的、具体的、丰富的数学,这样的数学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作到信息技术介入后能帮助学生理解,帮助学生探究。
  3.2学生的学习
  信息技术使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之美,感受数学文化,因而学生学习的考评是必要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动机决定了学习效果。探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主动学习,利用网络等进行资料收集,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则体现了本次探究活动的成功。
  3.3教师的教学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同时,还要与传统的教学活动、传统教学媒体进行整合,比如,黑板、实物模型、文字材料等,与传统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突出探究的重点、化简探究难点,明确探究目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过程。教师应牢记自己是指导者,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建构主义指导探究。同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该与传统数学课一样,控制课堂秩序,把握课堂节奏,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探究。同时在对学生成果评价时,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整个探究过程的表现,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4学习成果评价
  学习成果是探究课最终的目的,但应该多方面对此评价,对于具有完整且较好结果的学生当然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评价不应该过于单一,应该从创新性、完整性、合作性等考虑,同时考虑学生在这次探究中的进步。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探究课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之美,感受数学文化,所以教师也应当在这方面予以考虑。学习的最终成果以汇报的形式展出,在这里要注意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因此评价应改变传统的过分重视成绩,而应重视学生的体验。
  
  


  


  4小结
  
  总之,信息技术下的初中数学探究课是在传统数学探究课的基础上,巧妙借用信息技术真正实现探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本文从探究课的这些目的出发,结合目前的信息技术硬件,给出了包括教师、学生、环境、教材各方面的评价指标表,通过对各方面的分析,对目前信息技术与探究课整合给出了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3]孙名符,方勤华.运用评价手段提高信息技术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教育学报,2007,1:89-92.
  [4]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郑珠,侯友.浅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要求[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 6: 153-156.
  [6]黄新辉.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8:41-43.
其他文献
摘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施展才华和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的“源头活水”。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日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重视,但是,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并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本文分析当前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了原因,并提出提高实践效能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效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
摘要排球运动对人体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其主要表现在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上,在全民健身中排球项目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科学合理的健身方法才能有健身价值,如果健身的方法不科学不合理,则会适得其反。健身价值是评价健身方法的最重要指标。  关键词排球运动;健身价值;健身方法;创编原则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1-0067-01    1996年
作为先秦“语类”文体的代表,《国语》以国别为线索再现了两周、春秋时期小同地域间的社会风貌,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近10年来,学界一方面继续对其作者与成书年代、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