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在历史恩怨与现实选择间的中印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yua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方面是希望继续“东向政策”的印度,另一方面是希望营造稳定西部边疆和有力战略依托,因而也要“向西看”的中国,两个大国的目光“自然地形成了交汇”。
  2013年5月19日,中国总理李克强踏上了自己任内的首次海外访问之旅,印度成为他的第一站,这也是中国总理时隔8年后再次访问印度,在两国边界问题再起争议,“帐篷对峙”阴影未散的时候。
  中国主动伸手,实施“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外交”,这也让世界舆论更加关注于两个“亚洲巨人”之间如何展开新一轮的互动。中印关系究竟何去何从,中国总理的访印能否为中印关系开启一个新阶段?正如印度舆论所评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时间的验证,而在结果明朗之前,“乐观论者和悲观论者似乎都有自己充足的理由”。
  历史显示,中印两国间的关系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它经常“半阴半晴”而又能免于暴风骤雨,两国间“若即若离”却又难以彼此割舍忽视。在转型的国际体系当中,背负着复杂的历史遗产,同时面临着多变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印摸索着新的“相处之道”。在印度看来,中国的善意代表了一种双边关系发展的基础,印度也愿意给予积极地回应。在具体问题上,以及长期相互信赖的建构上,这次中国的“总理外交”打开了一扇通向机会的窗口,但中印关系的未来还取决于将来的发展。
  中国的善意受到欢迎
  “相比于在实际议题上取得突破,北京的首要目的是向新德里传达友善的信号。”印度新德里大学的国际问题学者曼戈恩对笔者说。4月中旬中印军队在边界的“帐篷对峙”并非此次首脑会谈的直接原因,但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总理的访印附加了新的议题:缓和两国间的政治气氛,为关系调整释放积极信号。从这一角度说,中国的首脑外交“发动时机很好”,内容也比较丰富,新德里也意识到并接受了中国的好意。中国强调印度作为新总理的外交首站,这让印度的自尊心和期望也得到了满足。李克强访印前,印度外长库尔希德表示:“中印之所以把相互关切的问题放到桌面上敞开来谈,说明双方都有真诚交往的意愿,有处理问题的智慧。”
  《印度时报》等印度媒体关注到了中国新总理特别的“外交风格”,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政治寓意。它们的报道中这样说道:“李克强在印度实施的是“魅力外交”,他的随和与幽默感令人影响深刻”,这改变了印度人对于原来中国领导人的印象。中国总理频繁会见印度各界人士,和他们分享27年前自己访问印度的经历,表现自己对印度文化的好感。他在发言中淡化中印矛盾,突出两国间的传统友谊和本世纪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展示中印关系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将舆论的关注点引向中印关系的正面而非阴影。
  不过,中国也并非如一些印度媒体所说,为了营造友好气氛而“对边界问题闭口不谈”。李克强在印度就两国边界问题表达了明确的看法,他在印度世界问题委员会的演讲中说:“对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我们(中印双方)没有回避,一致同意继续推进边界问题谈判进程。”新德里电视台则承认,中印两国总理在超出原计划一倍时间的会谈中“就边界问题作了坦率的交谈”。各方面的消息显示:中国并没有在领土问题上做“缩头鸵鸟”,相反,中国正认真审视现阶段的领土磋商与危机管控机制,并试图做出调整。目前,在两国外交官员的努力下,一项新的边界防务合作协议正在酝酿当中。
  在中国的主动姿态面前,印度也“做好了准备”。印度舆论认为,印度总理辛格在会见李克强时表现出了“坚定、坦率和积极的态度”,表明了印度的两大基本立场:一、边界争端直接关系到两国间的和平,领土问题需要尽快解决;二、需要尽快解决印度对中国290亿美元贸易逆差的问题,除此之外,印度还对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游修建水利设施的计划表示了明确的异议。不过,在北京的善意面前,印方也表示,一次首脑会谈很难大幅度缩短两国各自立场的距离,但是“能够坦率地交换意见,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和印度都表现出对话与合作的意愿,这是接下来一切具体谈判的先决条件。”印度新德里大学的国际问题学者曼戈恩表示。确实,以中国新总理的访印为起点,两国很有希望将新一轮的问题协商与合作从宏观层面推向中观层面。在过去10年,中、印两国总理的互访确定的是一些基本的、两国关系的发展方针。如2003年瓦杰帕伊访华时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2005年温家宝访印时两国确定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中印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走向关系正常化后,两国关系在通过首脑外交和高层访问互致善意、确定交往框架方面保持着默契与一致。而这一次中国的“总理外交”也遵循了,相同的方式,而且继承了过去两国合作机制化的遗产。
  相互信任有待加强
  李克强在访印的讲话中,将中印关系的前景比喻为“天空中的几朵云,遮不住中印友好的灿烂阳光”,中国总理的这一比喻得到了印度官方和主流舆论的积极回应。印度总理辛格表示,边界问题在中印关系中只是“小的事件”,不会影响两国间的相互信任。
  在一些印度舆论和海外分析人士看来,中印关系在大的方面“依然欠缺相互认同与信任”。印度国内著名智库“观察者基金会”的一些高级专家撰文说,中印之间“依然处于分道扬镳”的状态,如果不能在实质问题上迅速达成一致,“中印之间依然只能维持形式上的和气,而在私底下各干各的”。分析说,中印可以展开合作,但还是必须从领土问题入手,在取得成效后转向经贸合作,否则“没有解决实际分歧的合作,没有意义”。
  一些强硬的印度舆论领袖则继续呼吁“在领土和西藏问题上向中国持续施压”。在印度舆论看来,边界争端“让印度不能信任中国”,特别是它和中印之间复杂的历史宿怨直接挂钩,因此总能间断性地制造印度对华民意的恶化。
  关于中印关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李侃如近期撰文说,印度对中国“基本上不存在信任”。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历史遗留下的负面障碍与记忆,而且是因为地缘政治竞争的原因,以及大国竞争的必然结果。中国在南亚和印度洋影响力的扩大尽管没有直接挑战印度,但“依然让印度不安心”,因此印度也在中国近邻扩大影响力,并谨慎关注着中国的一举一动。同时,尽管中巴关系的发展并不针对包括印度在内的第三方,但中巴两国的亲密也让印度感到不快。印度防卫研究机构的一篇分析说:“中印致力于培养信任关系,但一旦想到中国总理下一站的访问地是伊斯兰堡,印度就不得不对中国实际上的态度有所担忧。”“德国之声”则评论说,在印巴关系之间,中国“需要高超的平衡技巧”。   历史恩怨、利益分歧、地缘政治竞争,乃至同为崛起大国却“暗中较劲”,这是旁观者们对中印关系信任不足的解读渠道。中国是不是印度的竞争者乃至挑战者?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印度对于中国的信任程度。“从目前来看,印度依然将中国作为可以接触与合作的朋友,但同时也是竞争对手。”曼戈恩对笔者说,“中印两国具有大量的相似性,包括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家特征,这或许意味着更好的相互理解和利益重叠,但也会导致相互担忧,包括各种资源上的竞争。”而且,尽管作为邻国,但中印两国的民间往来和文化交流依然停留在相对有限的层级上,这也影响了两国实际信任关系的构建。
  新德里的平衡主义
  亚太地区是当今国家间关系最为错综复杂的地方,即使在印度毫无争议的一家独大的南亚,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三角关系”,如美印巴、美印俄、美中印、中印巴等等。总的来看,美国依然是对南亚能够施加最大影响的外部角色,印美关系在“9·11事件”后的调整和紧密化,以及当前美国战略重心重返亚太后印美合作的加强,也对中印关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南亚,印度处于地区体系权力平衡的中心。正如一些评论家所指出的,印度在这个体系中“显得谨慎小心,并继续采取平衡各方的政策”。美印关系在印度外交中享有优先顺位,但为了确保利益,印度还希望能够“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享有更大的自由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印关系可能不会是印度外交的实质首选方向,但一定会是印度必须兼顾、不能放弃的一个方向。
  相对于美印关系近期的“慢热”,日印关系的迅速升温更加引人注目,就在5月27日,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抵达东京,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4天的访问,而这一关系的发展被认为与日本主动地遏制中国直接相关。日印两国建立了稳固而高层次的安全和政治对话机制,在经贸、能源与海洋权益方面“快速扩大了合作规模”,日印均认为,“最近6年日印关系取得的进展超过了过去的60年”。而在中日关系目前处于僵持的背景下,日本并不介意对外明示自己通过联络印度牵制中国的意图,并将中国“在东海和南海上的扩张”作为理由。
  面对日本,新德里的态度是现实主义的。印度世界问题委员会的国际问题专家帕特尔认为,相对于“经常出现问题乃至停滞不前”的中印关系,日印关系“似乎有更大的发展潜力”,甚至是印度外交未来取得突破的关键之一。除了经贸技术合作方面获得的收益之外,日印关系的增强,确实能够给印度在应对中国时获得更有利的筹码。印度虽然不愿明示,但确实一定程度上有利用日印关系平衡中国的意图。
  但是印度也有着自己清晰的底线:参与“针对中国的包围网”是印度不接受的。印度外长库尔希德明确指出,印度“从来没有参与过任何遏制中国的努力,也不会成为所谓对华包围圈中的一环”。对此,日本前驻华大使宫家邦彦在最新一期日本《呼声》杂志上表示,印度的平衡外交源于印度将长期国家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现实,“如果你当着印度的面,对某个特定国家表示担心,或者拉印度参与这样军事同盟,印度不会接受这样的提议”。
  新德里平衡政策的背景是权力主体相互牵制,大国彼此制衡的国际政治现实,而它的思想源泉则来自于尼赫鲁时代的不结盟外交遗产,在印度看来,这样的“等距离外交”不仅能够为其带来多方面的利益,而且能使印度确保作为大国和独立外交角色的尊严。出于利益,以及不可忽视的国家自尊,印度不会甘心成为其它国家外交政策附庸,以及制约其它国家的工具。印度的外交智囊们甚至将现在的政策称之为过去不结盟外交的“2.0升级版”。
  当然,印度的平衡外交也在受到来自国内外的质疑,有意见认为这样的政策“阻止了印度成为真正的全球大国”。但显然印度短期内不会放弃这一外交路线,而这种平衡外交对于中印关系的积极一面是:尽管中印之间存在着长期性的难题,但这意味着印度不会对中国“关上大门”或者“转过身去”。对于印度外交的这一基本策略,中国应当有着清楚的认识。
  “相互理解的大国同伴”
  “中印关系依然有着稳定的基础,因为双方都保持审慎和理智。”曼戈恩对笔者表示。除了潜能可观的经济合作前景之外,作为崛起的大国“同期生”和金砖国家俱乐部成员,中印已经在国际机制享受到了相互提携的好处。就在5月中旬,中印两国同时被北极理事会授予永久观察国身份,这表明两国在国际事务中有了更多协作的空间。“大国协作将成为中印关系的主旋律”。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印度裔国际问题专家这样说道,“印度不愿意远离目前作为国际政治中心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在这一点上,印度需要中国。”一方面是希望继续“东向政策”的印度,另一方面是希望营造稳定西部边疆和有力战略依托,因而也要“向西看”的中国,两个大国的目光“自然地形成了交汇”。
  在大国战略方面,中印可以达到相互理解。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不是印度大国雄心的“拦路虎”。事实上,作为正在被国际体系逐步接纳的新兴大国,印度和中国有着类似的体验,也有着很多相通的“成长的烦恼”。如果从认知建构利益的方式看待这一点,中印两国问的很多竞争性议题实际可以转化为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契机,而不是相反。在过去,妨碍印度崛起的外部因素不是中国和那场边境战争,而是冷战体系。而在冷战体系瓦解之后,中国和印度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同时崛起”的过程中,中印需要摸索新的相处之道。而这次中国的“总理外交”可以说为中印关系的新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当然,中印之间要想真正成为“相互理解的大国同伴”依然需要时间。
  “新的中国领导层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于是有了中美、中俄关系的再调整。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印关系可能是对中国更有意义的大国关系——当然对于印度也是这样。”曼戈恩对笔者这样说。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不同给药方式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ES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ES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分组,皮下注射
我在收集帽子专题邮票的同时,发现表现头饰的邮票与邮戳也不少,足有几百种。完全可以组织起一部内容充实的邮集来(编者注——澳大利亚伊恩·博瑞的专题展品《头饰》普获悉尼
焦化公司作为武钢所属的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全资子公司,多年来在深化企业管理、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现仅就我们认真把握好职工代表大
给某单位做了饮食营养讲座之后,被听众团团围住,各种提问。比较有趣的是,大家对食物的淀粉含量好像特别关注。  一位女士问:我刚查出血糖超标,今天听你说杂豆的血糖指数特别低,就想用红豆绿豆芸豆之类来替代一部分大米白面做主食。但是,这些豆子不是淀粉含量特别高吗?日常吃的粉条、粉丝、凉粉之类,不就是用豆子做的么?  一位男士问:我特别喜欢吃土豆,可是我肚子太大,医生让我减肥,我担心土豆淀粉含量太高,不敢吃
现代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在面临巨大压力时都能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因此,很多家长对初中体育教学工作投入了关注,甚至有很多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体育与
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进一步加深,中国海外利益的内涵与规模也随之拓展。它主要包括海外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文化利益。在"丝绸
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曾用“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的诗句来吟咏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的西昌邛海月色,西昌市因此得名“月城”。西昌也是中国三大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园林景观更凸显出其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当前,我国园林景观建设的飞速发展,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致使园林景观缺乏地方特色,千篇一
最近,美国的一群音乐爱好者推出一部可自由组装的电子琴。它采用了模块化设计,两种主模块分别有12和13个琴键,支持几种不同的组合方式,琴键最大数量可达到61键。
高校系资料室有它的优势,也有明显的不足。文章论述了对资料室存在与舍不能盲目从,存与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高校的文献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