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景峰:坚决奉行品牌向上、设计向上以赢得未来生存空间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jiu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景峰2011年加入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目前担任上汽集团技术中心副总设计师兼全球设计总监,负责荣威和MG双品牌的造型设计工作。在本次访谈中,邵景峰深度解读了上汽集团提出的“汽车四化”,即“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以及上汽如何从消费者使用场景思考设计,打造出诸多爆款,在2018年创造出自主品牌销量突破70万的佳绩。此外,邵景峰还透露了上汽设计未来的发展战略,分享了他对“有质感的设计”的理解。
  《设计》 邵景峰
  《设计》: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的第41年,在这70年中,中国设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请您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谈一谈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时间节点和事件。
  邵景峰:2019年是改革开放的第41年,也是中国品牌轿车诞生61年。1958年是中国汽车设计的一个重要时间点,这一年,红旗、东风、上海的凤凰牌小轿车纷纷诞生,它标志着中国汽车人开始在自主设计的道路上探索,那个时候有一批在汽车造型领域工作并获得成功的前辈设计师们。
  从八十年代合资车企开始建立,中国现代汽车设计能力,或者说是基于国际汽车设计的标准流程所形成的设计能力,开始逐渐被培养起来。我1999年大学毕业进入上汽大众,2003年派遣去德国大众总部学习,并不断实践品牌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2006年的哪吒概念车发布和2008年的大众朗逸上市,对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时间点,代表我作为中国设计师在合资企业学习所交的一份答卷。不仅是我,那时期上海泛亚的别克未来概念车也获得成功,那段时间在合资企业锻炼的设计师,目前都是中国车企最重要的设计骨干力量。2006年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因为从这一年开始,中国设计师开始正式地交答卷了。
  其实,那时的自主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自主品牌的设计力量却很弱,那时的自主设计还是要依托宾法、乔治亚罗等海外设计机构来帮助完成,一直到2015年。2015年可謂是中国品牌设计大爆发的一年,上汽、广汽、吉利等都推出了高质量的设计作品,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直到这时,中国设计开始在中国消费者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所以,在我心目中重要的三个时间点:1958年,中国品牌轿车诞生,开始尝试自主设计;2006年,中国设计师在合资企业交答卷;2015年,中国本土汽车设计开始爆发。
  《(设计》:作为一个资深“上汽人”,请您谈谈上汽这些年在创新设计驱动方面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一路走来,品牌在创新驱动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革?
  邵景峰:现在上汽集团是世界五百强的第36位,全球车企第七,国内车企第一。这个成就离不开上汽集团对创新设计驱动的重视,尤其是不遗余力地对自主品牌的大力投入。2018年,我们自主品牌的销量突破7呖,正是这种创新设计驱动带来的成果。
  上汽集团是第一个提出“汽车四化”的企业,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汽车四化的提出给我们企业带来了深层次的变革。作为上汽人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变革带来的巨大影响。比如我们的捷能公司已经成立十年之久,在混合动力与纯电动领域进行了大量持久的投入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技术成就。这给我们品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竞争机遇。2016年7月6日,荣威RX5在杭州的云栖小镇上市,开创了互联网汽车新品类。阿里的王坚博士说:互联网汽车,始自荣威!别人还在做PPT的时候,我们的车已经出来了。—声“你好,斑马”,背后展现出来的,是企业管理层富有胆识的创新突破。互联网与新能源的关系,不是互联网+新能源,而是互联网×新能源,这是一种“乘法效应”,产生的放大效果是巨大的,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品牌价值。
  《设计》:在您看来,中国汽车消费者的汽车审美和消费倾向在这二十年来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又是如何影响了中国汽车设计的潮流?
  邵景峰:2000年是中国家轿元年,汽车开始走进普通中国家庭。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汽车经历了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不仅汽车在高速发展,整个社会、经济、科技都在高速发展。所以,探讨中国消费者的汽车审美是很难的事情,因为影响因素太多了。我只能提—点我自己的看法。
  汽车文化和汽车审美是以汽车消费市场的成熟度为依托的。过去二十年的增长是爆炸式的,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的审美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被教育到形成的过程:从无到有,逐渐趋于成熟和理性。如今中国消费者的汽车审美很难用一个绝对的特征来概括,市场的成熟和饱和必然会导致需求的分化。所以,未来的大基调必然是:需求分化、市场分化、审美分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国品牌而言,找准自己的品牌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个是认知的变化,这是由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造成的。以前的车是体现我的社会地位,现在的车是代表我的品味。以前要选满足家庭的车,现在要选满足我的车。所以,消费者选车,自我想法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他可以为了一些想要的东西做出一定牺牲。比如为了要一个好看的溜背造型可以牺牲一些头部空间,为了一个大轮子愿意多掏钱。这对中国品牌而言,是一个机会。我认为中国消费者是比较愿意尝新的,没有太多的消费心理包袱,我们的互联网车型卖的这么好,就说明了这—点。
  《设计》:您曾对媒体表示,未来的5 -10年里,全球汽车的设计风暴必然由中国刮起。请您详细阐释—下这个提法的内涵。
  邵景峰:设计的核心是体验,设计的落脚点也是体验。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汽车体验的发展脉络。最早的汽车体验更强调“驾驶体验”,以德系车为代表,更强的动力,更扎实的底盘;随着日系车的兴起,“空间体验”成为设计的核心诉求,更舒适的驾乘,更人性化的布局;而在未来,“互联体验”将会成为汽车体验的核心。智能互联网的应用,将便利的体验拓展到整个出行过程,不再局限于车本身。而这个过程,必然是由中国引领。—方面是因为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在世界上首届一指,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着庞大的互联网人口基础,这种大数据学习带来的体验优化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   我们常讲,做事要“天时地利人和”。“互联体验”的兴起,这是天时;坐拥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这是地利;改革开放41年培养起来的高水平汽车设计教育和人才储备,这是人和。因此我相信,在未来的5到10年,可以看到中国汽车设计会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力。
  《设计》:随着科技和材料的迅速发展变化,汽车设计的方法和流程是否有所变化?
  邵景峰:汽车设计的流程和方法一直在变化,不断调整以适应最新的时代要求。智能互联时代带来的最大转变是一种思维的转变。要从传统的技术思维彻底地转向用户思维。在以前中国汽车产业处于起步学习阶段时,我们往往是以技术研发为导向,产品研发的方向受技术研发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设计服从技术。但在未来,一定是技术服务设计。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围绕需求痛点来制定产品方向。
  我们传统的设计评审流程,是从布置设计,到外观设计,到内饰设计,最后到交互设计。而我们现在上汽设计的流程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我们会先从场景出发,先做交互设计,再围绕交互思考内饰布局,然后适应内饰布局来做外观设计,最终落到布置设计。互联网讲“生态化反”,我们内部戏称我们这是“流程画反”。这种流程的变化也一定程度体现在我们的产品研发上,比如我们的荣威Marvel X,从消费者使用场景思考设计。从语音为第一交互的斑马系统,到最大的量产屏幕,到围绕屏幕的内饰布局,最后到表达“情感科技”的外观设计。正是由于这种新流程带来的互联网产品设计思维,让荣威Marvel X获得了2018年的日本G-Mark大奖。未来,我们会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
  《设计》:您曾在一次访谈中着重强调了“有质感的设计”,请您深度解读—下什么是“有质感的汽车设计”。
  邵景峰:当前的中国汽车设计存在一些浮躁的气氛,这是时代特点所造成的。我们的汽车产业发展得太快了,一直处于一种奔跑追赶的状态。激烈的竞争不允许设计师停下来好好思考设计方向。同时,我们的汽车产业也处在一个大變革时期,在传承与突破中,设计师也容易迷失方向。在这种浮躁的气氛中产生了很多设计乱象,比如当前的设计同质化。荣威RX5成功开启量产互联网汽车之后,市场上迅速出现大量的仿效者,造成一种“创新稀释”。我曾经讲过创新稀释的摩尔速度:以前一个好创意从蓝海到红海,可能会持续5年,后来缩短到3年,现在,恐怕只有短短的6个月的保鲜期。再比如,当前很多设计过度追求“刺激”,一味地“夸张博眼球”。在这个信息社会,注意力是—种资源。但这种设计可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了眼球,却没有持久的生命力,这种做法对品牌而言是有损害的。我强调我们要做“有质感的设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有质感的设计的涵义比较丰富,迪特.拉姆斯( Dieter Rams)曾经提过《好设计的十项原则》,我也仿照提—下我对质感的理解。
  首先,我认为有质感的设计是“美的”。“美”是汽车设计的基础,对美的判断是一个设计师最基本的素养。设计师要追求新的东西,但“新”是个相对概念,任何新东西出来三个月也就不新了。只有“美”才是一个相对永恒的概念。之前我们在阿里2050创新大会上举办过“边界”论坛。在这个论坛上有位做二手车的嘉宾提过一个概念,叫“设计残僮”。如果一个设计在二手车市场中仍然有较高的价值,那毫无疑问,这个设计可以称为一代经典。这要求设计师在追求新设计的同时有着对美的敏锐捕捉。比如我们的荣威品牌设计一直在寻求设计的进化,但“优雅自信”的美学气质—直坚持。
  其次,有质感的设计是“鲜明纯粹的”。设计师是一个富有激情的群体,我们必须找到鲜明的主题去诠释我们的品牌精神。同时,设计又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整个周期长达三年。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趋势,可能让设计师迷失初心,不断在自己的设计上加东西……我常说,设计最难的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是如何在保持“主题鲜明”的基础上打磨自己的设计。所以,我们在荣威的设计理念中有一个词,叫“洗炼”。意思就是好的设计必须经过一轮水火的洗礼,只留下最精华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让设计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保持一种“高辨识度”。
  再次,有质感的设计是“有温度的”。随着智能网联化的到来,汽车的属性也在发生改变。汽车不再是冷冰冰的交通工具,而是一个有生命的出行伙伴。因此,质感的维度不再局限于造型本身,而应该上升到情感层面。设计师需要思考设计应该带给消费者怎样的情感。所以,我们的名爵品牌推出“感性力”设计理念,目的就是用有温度的质感去和消费者达到情感共鸣。
  最后,有质感的设计是“设计工程统一的”。单纯去画一个有质感的设计其实并不是难事,难的是最终把它实现出来。上汽最近几年推出的车型,高质量的曲面光影,精准的匹配,精致的车身线条,这背后都是我们精湛的制造工艺。所以,好的设计必须要实现与工程的统一,造出来的质感才是真正的质感!
  《设计》:面对纷繁的市场和“颜值即正义”的消费者标准,上汽是否有坚定的一贯的设计DNA?您为上汽制定的设计战略是怎样的?
  邵景峰:制定清晰的设计理念,我们应该是开创了中国本土品牌的先河。早在2012年我们就开始了这项工作。中国市场现在有几百款车型,对消费者而言玲琅满目,根本记不住,这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清晰的品牌识别。同时,企业的目标是生存,是为了让车可以大卖,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必须满足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这两点的平衡应该是一个设计师最难的工作。因此,我们设计团队分别针对荣威和名爵两个品牌,制定了清晰的设计理念。荣威品牌是“律动设计”,是相对理性的产品设计思维,为用户提供一个可靠贴心的出行产品,就像我们的品牌slogan说的“品位科技,知你知行”。而名爵品牌是“感性力”设计,是一种偏感性的设计思想,其目的就是让设计可以打动消费者的内心。同时,我们将英伦设计精髓进行国际化呈现,以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无论是荣威的“律动设计”,还是名爵的“感性力设计”,我们都强调一种“自信”的设计气质,这是我们上汽设计的一个统-DNA。因为“自信”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设计也要体现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关于上汽设计未来的发展,我们有着自己明确的战略。
  首先,是智能设计战略。汽车未来将向着智能化发展,设计也必须与之相适应。这里面包合两层意思:一是我们的设计要如何营造智能感,让产品实现功能与形象的统一;二是如何将最新的技术加入到我们的设计方法当中,比如我们现在有专门的设计调研小组,通过大数据调研的方式挖掘设计需求,指导设计。
  其次,是年轻设计战略。这是所有设计师永恒的课题。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成长的,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审美认知结构,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我们经常组织年轻设计师与高层领导的头脑风暴,这种思想的碰撞为我们的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收获。
  最后,是设计向上战略。当前的汽车行业正在面临寒冬,但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应该保持定力。中国设计必须要坚定地实现品牌向上、设计向上,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未来的生存空间。
  《设计》:上汽集团汽车设计中心的构成是怎样的?是否融合有外国设计师及其设计理念?
  邵景峰:国际化是上汽集团“汽车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直致力打造“国际化设计团队”。以上海为总部基地,辐射海外。当前整个上汽技术中心设计团队主要分成四大板块:荣威设计团队、名爵设计团队、前瞻设计团队和全球运营团队。其中前瞻设计团队又分为上海前瞻工作室、伯明翰前瞻工作室和伦敦前瞻工作室。
  2018年的9月19日,伦敦前瞻工作室正式启用。伦敦是欧洲艺术与设计氛围最浓郁的地方,有着像RCA皇家艺术学院这种世界级的设计教育机构。我常说设计师是属猫的,闻着腥味就会来。我们以此来吸引全球最顶尖的设计人才,来打造国际顶级水准的原创设计。
  我们的团队构成也是国际化的,目前拥有50多名外籍设计师。来自英国、荷兰、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国家。不同的创意激发方式可以促进团队之间的良性竞争,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更容易产生优秀的设计方案。这种国际化团队合作,深深地影响到了我们的设计理念。比如我们荣威品牌的设计原则“东韵西律”,讲的就是我们的设计要根植东方审美原则,同时把握国际设计趋势。只有这种碰撞融合,才能诞生既能打动中国消费者,又站在时代前沿的设计作品。
  《设计》:对于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上汽是怎样的规划?
  邵景峰:我并非专门做产品规划的,所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不过,我可以从我们设计角度总结-下上汽新能源汽车的规划思维,那就是:单一产品的极致打造。其实这种思维在燃油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我们的荣威RX5,荣威i5,都是将一个产品做到极致!
  在新能源汽车的规划上,我们也秉承这种“单一产品极致打造”的思维。我们的荣威Marvel X,创造了5个全球第一,将竞争力从产品维度拓展到服务维度,进行全方位体验打造。据一个例子:当初在设计Marvel X时,需要确定要采用多大的内饰屏幕。我们认真思考分析后认为,未来屏幕依然是内饰交互的核心,既然要做,那就要称王称霸,不鸣则已,一呜惊人!于是推出19.4寸的最大量产屏幕。这一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大胆的决定。与此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掘“互联网×新能源”的乘法效应。比如我们的荣威Ei5,第一次采用了“瓦罐”这种车型。历史上瓦罐这种车型在中国是不成功的,但当遇到了新能源之后,一切就都通了,上市第二个月就成为新能源销量冠军。正是因为这种乘法效应,所以诞生了全球首款纯电动wagon,充分证明了我们新能源规划的前瞻性。我相信,在未来,这种前瞻性的产品规划还会持续出现。
  《设计》:概念车通常都会展示出品牌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请您介绍-下上汽集团今年推出的几款概念车所要引领的未来方向。
  邵景峰:概念车的推出一直是我们比较看重的,上汽前瞻设计的主要职责就是打造概念车,引领未来的设计方向。其实概念车分为好几种,不同的概念车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是为了测试新一代设计语言的市场反馈,有的是为了给量产预热,有的纯粹是为了圈钱,比如前段时间互联网造车那股浪潮。
  我们每次推出概念车,背后都有着我们深层次的设计战略考量。2015年广州车展的时候,我们推出了荣威品牌概念车Vision R,成为我们这一代设计语言的开启,指导了后续一代荣威品牌设计。可以说,这是中国品牌首次发布品牌概念车,从理念到设计进行体系化的呈现。2017年上海车展的名爵品牌概念车E-motion,承载了新一代名爵品牌设计理念。我们通过这辆车深度挖掘英伦设计中的精华,打造名爵品牌新时代的精神符号。后续荣威Vision-E概念车、名爵X-motion概念车都在进行新语言的进化、探索、尝试。
  在今年,我们肯定还会有新的概念车推出。新的概念将不再局限于设计语言层面,可能更多的呈现我们对未来出行和交互设计的思考。
  《设计》:从企业设计中心领导者的角度,您可以和《设计》简单分享1—2个最近正在关注或研究的领域或问题吗?
  邵景峰:我最近在做项目的同时也看了不少书,试图用一定的学术上的理论来解释汽车设计上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研究,但说心里话,真的好难!设计,太注重实际应用了!不过这种纯理论上的研究,对自己过去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梳理,本身也挺有意义的。
  过去这么多年,中国汽车设计成长非常迅速。之所以成长迅速是因为我们一直是一个“追随者”的角色。汽车工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我们只需要学习、消化、吸收就好了。但汽车从燃油车时代到智能互联纯电动时代,所有传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都将会发生改变。从最初的产品定义、设计意图到最后的设计表达,纯电动汽车设计都呈现不一样的思路。关于这一点,全世界的车企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没有成型的理论,只能靠自己来探索新时代下汽车设计的思维与方法。这个领域是我本人和团队目前最关注的地方。
  《设计》:您为上汽吸纳设计人才会采用怎样的标准?提出怎样的要求?
  邵景峰:上汽设计一直很注重设计教育的投入。因为未来的设计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从2013年开始就举办‘(上汽设计国际挑战赛”,到去年为止已经举办了六届。今年第七届大赛开幕工作也在紧张的筹备当中,将会在湖南大学举行。通过大赛,我们不仅仅为上汽收获了人才,也为整个中国汽车产业输送了大量的设计人才。参加过我们大赛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大主机厂。同时,我们也与各大高校建立了较好的“产学研”合作,用实践反哺理论,促进汽车设计的“学理化”发展。这种双向的互动,打通了中国汽车设计能力提升的“正向价值链”。
  除了国内,我们还把大赛办到了海外。2018年,成功举办了上汽设计国际挑战赛欧洲赛区的赛事。与皇家艺术学院RCA、考文垂大学有着深度的合作,与美国哈佛大学、CCS、Art Center也有着密切的交流合作。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发掘设计的明日之星。
  上汽吸纳设计人才,扎实的造型表达基本功、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最基本的。但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思维也成为我们去考核人才的重要标准。
  首先必须要具有互联网思维,这是时代变革决定的,是企业发展所决定的。其次,要有国际化思维,因为我们是一个国际化团队,我们的设计师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高度。因此,我们与皇家艺术学院RCA进行设计师的深造培训,已经送去三批设计师,上汽承担所有的经费,花费巨大,可见我们对设计师国际化培养的决心。最后是要有跨界思维,未来的设计一定是系统性的,因此需要多领域多方位的人才。比如,我們这里有来自哈佛大学的建筑设计师、交互设计师、来自中兴的手机设计师……等等。我们吸纳人才要突破人才边界,我也要求我的设计师自己要突破能力边界。因为未来的竞争,一定是多维度的竞争。
其他文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正因如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学生也是如此。我们要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更高
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小学语文的改革浪潮,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新型的小学语文教育观。
一、减轻压力,培养兴趣高中女生处于十六七岁的青春敏感时期,正如一颗青涩的果子。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发展,给她们的成长产生了许多影响,对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高中女
期刊
目的:探讨影响母乳喂养婴儿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以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率。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356例顺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产后访视结合问
阅读能力是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是英语四会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是大面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血凝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
目的 :对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旨在为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及完善提供指导管理体系建设。结果:就血液安全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漏洞,提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深入挖掘教材,将人口、生态、时空、评估预测、可持续发展观念等教育融入政治教学中,努力使学生健康发展、成长,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知识
一年一度的中考题是师生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一些"能力题",学生感到很棘手,但它却往往源于课本。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将精力放在基本方法的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