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图腾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hp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兰·戴勒姆(Alain Delorme)新创作的《图腾》系列作品直接将我们带入了当代中国的中心,让我们面对这个国家的复杂性。蓝色的天空映衬着五颜六色的上海,货物被捆扎成超乎寻常人想象的巨大包袱,劳动者拖着它们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这些摇摇欲坠的箱子、椅子就像是一个处于完全转型时期社会的新图腾,图腾伫立的国度既是世界工厂,又是市场经济的新乐土。
  生于1979年的阿兰,曾在巴黎有名的摄影学校Gobelins专门研修摄影,和尤金·阿杰特在那个世纪之交的巴黎所做的一样,阿兰的作品初看不过是上海街头渺小的普通劳动者的肖像。当大多数人为中国社会的富丽堂皇所迷惑的时候,阿兰却将目光投向了奔走在城市中的普通个体。从形式上看,创作者没有走纪实摄影刻意的中立手法,而是倾向于正面描绘的方式。这些照片以横向分层的手法组织,就像是考古现场测绘图一样。从前景的人行道直到背景中的建筑物,各层次的景物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寻常的风景、来往的行人,日新月异的工地与高楼大厦等都市中的各类事物融洽共存其中。在四平八稳的构图之外,创作者使用编辑手法与色彩选择打破了纪实摄影的规则,使用“放大的真实”为我们呈现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的两面性。
  照片中有的人骑车,有的人拖车,车上装着满满的轮胎、货物、瓶子等等。尽管他们拖着的货物不尽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穿梭在画面里一如他们穿梭在城市中,从不曾安宁下来。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从祖国各地云集至新的“世界工厂”的心脏。这些“流动人口”满足了中国各处的用工缺口,他们既是中国奇迹的动力,又是这个五千年王国的经济成功的另一面。摄影师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群与都市、社会、经济错位的人物。他们与阳光明媚、色彩纷呈的上海滩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但阿兰颠倒了这种视觉次序,使他们成为新世界中的英雄,力量得到了数以十倍计的增长。我们相信他们无所不能,能够驾轻就熟地维持身后堆积如山的货物的平衡。
  他们身后的货物高耸入云、摇摇欲坠,看上去着实危险。就像新现实主义作品一样,阿兰·戴勒姆巧妙展示了现实的一个局部,并为其赋予通常不被注意的意义。货物被雕塑化,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随着拜物化的发展,它们失去了自己的功能价值,而变得符号化。这些可以被复制,可以被替代的对象,却几乎被抬高至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但这些“中国制造”的货物象征着什么样的图腾?它们的角色自相矛盾,既让劳动者在大城市中变得更加渺小,又让他们显得同样突出。一方面,劳动者几乎被货物淹没,成为它们的奴隶,消失在相同物品的堆砌之中。人造的对象成为消费社会中异化的偶像。另一方面,这些临时的雕塑似乎打破了确立的秩序,个人以这样的方式从巨大的都市世界中脱离。与巨大的雕塑站在一起,人就不再是可以被替代的个体,而在堆砌之中成为独特的存在。
  这些货物难以想象的高度印证着都市本身
其他文献
英国摄影家迈克尔·肯纳(Michael Kenna)是属于那种有着鲜明个人风格的拍摄者。同时,肯纳的作品也很容易被概念化和类型化,很多媒体只挑选他某些类型的影像,使得那些没有全面看过他作品的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肯纳只是一个追求空灵、极简的唯美派摄影师。那些加在他身上的赞美之词,并不足以概括他作品的全貌。  其实肯纳的涉猎是多方面的,综览他的作品,一方面是大风光,而他随时又将目光投向很小的细节,比如
期刊
在今天这个时代,数字技术的狂飙突进早已经颠覆了我们以往对于艺术的认知经验。然而,无处不在的数码化的虚拟现实对于艺术的本真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虚拟现实所带来的变化?进而言之,面对这种变化,我们如何面对以往的艺术定义呢?我以为,孙略近期创作的这些数字静帧图像,可以帮助我们的思考。  孙略的这些作品只是一些经由数字编码渲染出来的“虚像”。它们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与任何具体的事物无关,或者说
期刊
比起过去的胶片相机来,数码相机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既有单反,又有旁轴和数码一体机。近年来,一种不带反光镜且能换镜头的无反相机逐渐流行,这种相机还有单电、微单等若干个别名。相对卡片机来说,无反相机具有更换镜头的乐趣;而对于单反相机来说,无反相机又更加小巧便携。  2011年9月,尼康公司推出可换镜头的“1”系列无反相机,最初的两款相机型号是J1和V1。如今,尼康“1”系列相机已经进化到均配有内置闪光
期刊
如影随行  佳能S110在智能分享方面主要体现在相机与相机之间、相机与打印机之间、相机与移动终端以及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总的来说此相机的分享功能更像是EOS 6D的简化版,主要体现在比EOS 6D少了与电视之间的无线连接分享功能。并且在移动终端的挑选上也更加挑剔,佳能S110只支持苹果移动设备,包括苹果手机以及ipad。想要相机与苹果移动设备相连,必须在App Store下载安装新的“Canon
期刊
专业掌控  从北京坐飞机到云南芒市,刚下飞机就感受到了西南的绿意盎然,驱车数小时,便投入到了拍摄中。在使用中我发现奥林巴斯XZ-2操控上非常简便,这主要体现在常用设置的快速切换。首先需要提到的是镜头部分的多功能控制环,此控制环设计很像光圈环,当然了这个设计早在XZ-1时就已经装配,在将相机设置为光圈优先模式时,控制环用来控制光圈值,机身背面的旋转拨盘用来控制曝光补偿,对于习惯了单反操作的我,这是一
期刊
135胶卷源自于19世纪末出现的一种电影胶片,这种35毫米宽且两侧打孔的电影胶片,据说是爱迪生实验室使用柯达一段70毫米宽的胶片裁切后确定的,而拍摄电影底片的画面规格也在那时被确定为每帧18×24mm。  据说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用于拍照的照相机最早出现于英国,取得专利的几位英国人分别是Leo、Audobard和Baradat,注册的时间是1908年。至1913年,法国生产的Homeeos立体相机
期刊
笔者过去见过的三脚架都设有人工松紧的关节锁,但是没有见识过“无锁自动锁紧脚管”的三脚架。辉驰的新产品FC-C001镁铝三脚架就是这种“无锁自动锁紧脚管”的三脚架。它有6节脚管,在每个脚管连接处并没有常规的关节锁,因此并不需要手工打开每个关节。使用时,只需将脚管直接拉出来即可。拉伸到位后,三脚架会自动锁紧每个“关节”—整个过程仅仅需要0.6秒钟。当需要收合起来时,只要用手指拨动一下末节的锁定机关,即
期刊
设计特点  适马18-250mm Macro镜头采用了13组16片的光学设计,为了降低像差,同时也是为了缩小镜头体积,这款镜头采用了3片非球面镜片,其中一片为双面非球面镜片。另外,适马还在该镜头前端配置了一片较高等级的大型FLD超低色散镜片,可以有效降低长焦端的位置色差现象。  为了降低成本以及缩小体积,适马大变焦镜头长焦端通常采用f/6.3的最大光圈,其通光量比f/5.6少三分之一左右。不过,在
期刊
设计特点  佳能18-135mm STM镜头与之前的佳能18-135mm镜头相比,光学上都是采用了12组16片的设计,但是光学结构并不完全相同。佳能18-135mm STM内含1片非球面镜片(ASPH)和1片置于前端的大型低色散镜片(UD)。新镜头的最近调焦距离也从老产品的0.45m缩短到0.39m,光圈结构也从6片叶片变成了7片叶片,从而让光圈保持更加规则的圆形。  佳能18-135mm STM
期刊
设计特点  镜头的变焦比越大、光圈越大,各种光学像差就更加难以克服。尤其是这种涵盖超广角和超长焦的镜头,广角端的倍率色差和桶形畸变更容易显现,而长焦端则会受到位置色差和枕形畸变的困扰。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这几种性质不同的像差,尼康18-300mm镜头在其14组19片的光学结构中,加入了3片非球面镜片(ASPH)和3片超低色散镜片(ED)——其中2片大型超低色散镜片位于前镜组。  使用感受  从D2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