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杂性”理论视域下的沃雷?肖英卡的作品解读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ng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研究肖英卡及其作品中的后殖民文化特征,以期消解西方中心主义,寻求一种多元文化共存的平等交流局面。同时,也解决了为何肖英卡在尼日利亚被认为是“异端作家”而他却自称为“传统非洲作家”之间矛盾的原因。
  关键字:沃雷·肖英卡;后殖民主义; “混杂性理论”
   引言
  1960年尼日利亚宣布独立,摆脱了英法两国的殖民统治,然而在经济等方面仍然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尼日利亚却没有真正摆脱西方国家的文化统治,进入了后殖民时代。殖民者文化的入侵并没有完全使被殖民者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完全消弭,被殖民者文化中某些独特的东西保存下来,与西方文化相互杂交,成为了新的文化形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沃雷·肖英卡( Wole Soyinka)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使其脱颖而出,他的作品突显了后殖民特征。他本人也力图在多元文化共生的背景下,消解西方中心主义,保持本土文化,促进尼日利亚民族发展。本文欲应用“混杂性”理论研究肖英卡及其作品中的后殖民文化特征,以期消解西方中心主义,寻求一种多元文化共存的平等交流局面。
  一 混杂性与文化身份
  1. 混杂性
  后殖民主义理论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霍米·巴巴,其在《文化的定位》中提出了后殖民文化“混杂”理论说,“混杂性”“是一个殖民主义表征的问题……这种表征颠覆殖民主义否定的效果,使那些他者的‘被否定的’知识进入了统治话语并且质疑他的权威性基础。”[1]巴巴定义下的“混杂性”概念表达了殖民主义权威声调中嵌入了他者的因素,或暴露了他者的踪迹,因此,殖民主义权威实际上充满了统治者与他者的双重因素,殖民主义权威话语的单重性是殖民主义权利运作的结果,所以,当他者的因素渗入或者暴露出踪迹就形成了对殖民主义统治的威胁与挑战。
  2.文化身份问题
  在身份的建构中,我们可以看到巴巴的“双重身份”概念。巴巴指出,身份的“选择”及其心理的和意识形态的表述是一个生死角逐的、痛苦的争夺过程。身份的形成是通过差异的、不对等的认同,正是通过这些相互认同,我们的社会关系被建立。但是巴巴的双重身份,不是说有两个身份,而是同一个主体在身份协商过程中不断重复,修订,定位,从没有哪次重复与前面的是一样的。[2]巴巴曾精辟的总结了身份的定义:“身份是一种主体间的、演现性的行为,它拒绝公众与私人、心理和社会的分界。它并非是给与意识的一种‘自我’,而是自我通过象征性他者之领域---语言、社会制度、无意识---‘进入意识’的”。[3]
  二 肖英卡文化身份的混杂性
  肖英卡出生于尼日利亚的约鲁巴部族,在伊巴丹读完中学和大学后,在英国利兹大学就读,毕业时获得了英国语言文学的荣誉学位。作为一名出生于英殖民统治时代的尼日利亚作家,肖因卡接受了殖民者的英式教育,处于前殖民地被殖民者后裔向宗主国文化中心迁徙的边缘身份。肖因卡的写作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对后殖民主义在殖民地剥夺当地民族声音的控诉,力图彰显本民族文化传统,为尼日利亚民族找到文化身份定位,指引尼日利亚寻求一条更加和谐,光明的道路。肖因卡用殖民者的语言---英语---展示后殖民时代,肖因卡也不得不承认其是通过英语接触世界,也让世界通过英语了解自己。可是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何以彻底地了解自己的民族?那么自我完整性构成中的重要元素---民族身份就会丧失。
  像沃雷·肖英卡这样的非西方知识分子,包括巴巴,其思维,言谈,举止模式,经过西方的精英教育,与西方知识分子相差无几,但是他又不完全是西方知识分子,也不可能成为被西方知识分子视为同类的一员,但是当他接受精英教育之后,又部分的脱离了本族文化传统,又不可能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非西方人。他处于“居间”的位置,身份是双重的,西方与非西方这两部分的印记都存在于他的身上,但是都不完整,他是自我中的“他者”。
  三、肖英卡的本土化写作策略中的混杂性及民族身份认同
  在《狮子与宝石》中拉昆来(一个学校的老师)用相当可笑的生活方式假装是一个“文明人”,按照城市中的方式和复杂而世故的形式处理事情,一心想要教导他所在村庄的村民们能够像他“文明”行事。有些人认为拉昆来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其过分注重餐桌文化,因仆人摆错了刀叉位置而解雇他,并且感到尴尬无比。拉昆来身处殖民时期,已经长期被压迫而导致当他离开国土抵达他国时,必然会遭遇这种与他的社会产生矛盾的社会-经济问题。
  与拉昆来相对立的是比罗卡,被认为是本族文化的固守者。这个机智、激進的老头深深地扎根在自己的本族文化中。不管他是一个传统保守者还是激进者,最重要的是,他从不质疑自己来自何方,属于哪个群体与文化。他甚至知道在停滞不前的非洲社会中如何操控,如何在一种新秩序中生存,即使这种新秩序会危及他本身,影响他的满足与防御。像比罗卡这样的非洲人很多,这样的老人知道在社会进程中如何掩饰自己,他们假装无知,但事实上他们总是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发展形式,他们知道怎样操控那些面对将要来临的新秩序和思想观念时,感到困惑的人;他们知道如何面对,应对改革。当殖民者入侵,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开始正式接触,殖民者必然要被当地的文化习俗等所影响,殖民者不能够再单纯的保持其文化传统中的因素,被殖民者也会由于殖民者的长期压迫而学会如何操控,如何在新秩序中生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本族文化固守者,二者的文化必然发生“混杂”。
  殖民者的入侵,非洲的现代时期也随之来临,艾雷辛和他的儿子成为了现代人,但他们的思想、意志、行为方式仍然受制于古代传统社会,神秘玄虚的神话世界仍然制约着他们。他们的一切行为都要遵从传统习俗、仪式秩序,服从神的意愿。作为一个生来就是为国王殉葬的马夫艾雷辛的身份是光荣和圣神的,他身着荣誉的盛装,身份地位自是高贵,他的勇气---敢于直面死亡,从没被怀疑过,他的个性是光辉的;可是当他背叛了他的责任,背叛了他的群体利益,他的下场是悲惨的。当他的儿子代他尽职之后,艾雷辛重新认知自我,在经过复杂的心理变化之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出自我牺牲。艾雷辛的自我牺牲看似是个体精神的毁灭,其实是对一种宇宙秩序的认同与遵从,即对古老权力的诸神或就文明作偿还牺牲。   肖因卡的《死亡与国王的马夫》通过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表现了殖民地文化的困境和發展道路,让我们看到全球化和文化混杂形势下无法避免的矛盾冲突,他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人们具备抗争精神的同时必须掌握协商的能力,有策略地建构以自己本土文化传统为基础的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身份。作者将主人公的经历与尼日利亚殖民地文化的经历并行,反映出主人公由背叛到回归,本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历程正是尼日利亚殖民地文化从殖民地走向独立自主的历程。
  笔者认为,肖英卡在此剧中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是突显本族文化,
  (下转第页)
  (上接第第页)
  遵循本土性原则,力图与西方文化观念共存。从此意义上来说,巴巴“混
  杂性”理论中身份认同问题得以解决,尼日利亚人民坚持本族宗教文化群体观念,已不存在西方为之树立的“他者”形象,“他者”中毫无疑问存在“自我”。
  结  语
  通晓多种语言属性的肖英卡的兴趣和参与正如后现代杂糅的庆祝,解构中心主义身份,因为肖英卡属于现代派又接近于现实派。他是名副其实的游者;同时,他深深地认同他的国家与大陆的命运,它那接近神秘的,本土情感。肖英卡在其作品中少有文化冲突,更多的是巴巴的“杂糅”,他坚持本土性,希冀能够让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存,为尼日利亚指出正确方向。
  注释:
  [1] The Location of Culture,p114
  [2] Homi Bhabha,”Between Identities,” interviewed by Paul Thompson, in Rina Benmayor and Andor Skotnes, eds.,Migration and Identity(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Oral History and Life Stories, Vol.III)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pp.196-198.
  [3] Homi Bhabha,”Uppacking My Library…Again”p206.
  参考文献:
  [1] Biodun Jeyifo. Conversation with Wole Soyinka.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2001
  [2]Wole Soyinka. Myth, Literature and the African World. 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3] Wole Soyinka. Death and the King’s Horsema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h Press. 1975.
  [4] Homi K Bhabha.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Routledge, 2004.
  [5] 元华,王向远.论渥莱·肖英卡的文化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5).
  [6]沃雷· 肖英卡. 死亡与国王的马夫. 蔡宜刚译.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7]王宁. 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 外国文学,2002(6).
  [8]生安锋. 霍米· 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2004(5.)
  [9] 贺玉高. 霍米· 巴巴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 首都师范大学. 2006(5).
  [10]王宁. 《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北京大学学报》,1995.(2).
  [11]张泉. 《论诺贝尔文学奖及其在中国》,《北京社会科学》,1992.
  [12]乐黛云. 《后殖民主义时期的比较文学》,《社会科学战线》,1997.
  [13]廖奔. 《东方戏剧及其文化命运》,《中国社会科学》,1996,(4).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基于对国内外传统和现代艺术理解和汲取的现状, 根据图案艺术的传统性与表现性等特点,通过对中国传统图案装饰历史、造型规律的认识, 以及简单分析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认识;同时也初步探讨了西方艺术造型的方法与思想本原,达到对中西图案造型及思想的理解的目的, 进而拓展设计思维空间.  【关键词】:图案造型; 设计; 现代艺术; 思维空间  1引言  图案在艺术设计
期刊
【摘要】:在西方文化艺术中,表现主义象征着个性、自我、激进和批判。表现主义源于主题观念,在审美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主体情感色彩,始终代表着一种在特定条件下人类的自我挣扎、恐惧的呐喊与自身的觉悟。表现主义既意味着对情感世界和人类心理状态的探索,又包含着对客观世界现状的怀疑、抗议和反思。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主义绘画可以被看成是由于现代人内心充满矛盾并试图解脱矛盾而产生的一种绘画现象。  【关
期刊
我们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实质上是一种经济方式所发展出的文化生活。在这种文化下,信息的交流异常方便,互联网,手机,甚至路边的广告牌,都包含的各种信息。全球化信息网络的促进使得当代多元化的特质越来越突出。信息网络让资本、观点、信息和图像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通,大大削弱了国界的阻隔,极大改变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体会方式。摄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种形式和观念都被人们接纳并迅速发展。  当代纪实摄
期刊
【摘要】:单位附属绿地设计是多维立体空间环境设计,既要有立体和平面构图,又要把建筑、小品、植物等综合在一起。本文从单位附属绿地设计原则谈起,通过不同分区的景观设计对单位附属绿地景观的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单位附属绿地;景观设计;设计原则;分区;生态  单位附属绿地是指在某一单位或部门内,由该部门或单位投资、建设、管理和使用的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单位的员工,一般不对外开放,因
期刊
【摘要】: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由魏东策展的《8+1中法艺术家油画展》在重庆解放碑的重庆美术馆对大众开放,画展包括8位重庆籍中国艺术家和1位法国艺术家的一百幅油画作品。笔者有机会亲临这场视觉的饕餮盛宴现场,并写下一点仅代表个人观点的感想。  【关键词】:中法;油画展;重庆美术馆  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五十周年,但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却不止50年,因为早在一百余年前,
期刊
【摘要】:产品设计,具体地说是设计师基于自身的本土文化底蕴,运用已有的工具和工艺,根据美学要求,用创造性的手法将材料加工成具有一定造型艺术的实体,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合一的产品。产品的艺术造型是否成功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其中最关键的是产品的造型设计是否立足于本土文化。  【关键词】:本土化;民族元素;文化底蕴  尽管人人都说模仿是设计创新的天敌,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模仿却又是中国不少企业根
期刊
【摘要】:城市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合理发展,它不是简单的集合,而是规划中各种要素的合理搭配。笔者在本文中援引文学和哲学领域的美学理论,从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以及重视文化因素的介入三个方面阐释在城市规划中如何合理利用美学原则构建具有整体美感的城市,避免所谓“城市视觉垃圾”。  【关键词】:城市规划;美学;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张力
期刊
【摘要】:传统的民歌产自于民间,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口头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河南民歌作为传统民歌的一大体系,在我国民歌界独树一帜。本文就从方言对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三方面的影响入手,来解析河南方言与传统民歌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河南方言;传统民歌  一、传统民歌简述  (一)传统民歌的定义  传统民歌是相对于创作民歌而言的,它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中,为表达情
期刊
【摘要】:苗族刺绣历史悠久、造型独特,因其深厚的民族性与高超的艺术性深受全国各族人民喜爱。苗族刺绣源流久远,发展至清朝时期在民间得到普及并达到巅峰水平。苗族人口众多,文化灿烂,苗族刺绣不仅是一种出众的刺绣工艺,更是带有苗族思维方式的独特文化遗产。本文以我国苗族刺绣工艺实际为基础,以其发展源流、方向、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为几个基本方面,对苗族刺绣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苗族;刺绣;发展源流;
期刊
【摘要】:论文首先对低碳以及室内设计低碳模式的概念和价值做了适度剖析,进一步对室内设计中低碳模式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得出自己对低碳室内设计的理解,并总结出低碳设计应避免的研究误区与设计方法,同时提出设计师的示范与带动效应,倡导室内设计师做低碳生活的引领者。  【关键词】:低碳;室内设计;生态  一、前言  哥本哈根会议后,低碳旋风瞬间席卷全球,一夜之间,任何与低碳有关的东西都火了起来。低碳时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