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大明帝国来说,安南(今越南北部,又称交趾)无疑是块心病。这个自秦以来,一直为中国所属的地方,在五代混乱之际,独立成国。宋太祖开宝八年,正式承认安南为独立的藩属国。
大明帝国本来可以与安南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但是安南的内乱及北进,引起了明成祖朱棣的收复之举,以及此后二十余年的动乱。
朱棣即位,作为藩国,安南国王照例派人朝贺。朱棣拿起贺表一瞧,安南国王不是陈氏吗?怎么改姓胡了?再一细看,贺表里说,陈氏“支庶沦灭,无可绍承”,胡氏自称是陈氏的外甥,被拥立为国王,请大明皇帝予以册封。
国王女人多,又不闲着,怎么能这么容易“支庶沦灭”,没有嫡子,总还有堂兄弟可以继承吧,肥水岂能流到外人田?这贺表一看就知道有猫腻。
事实是,早在洪武三年,安南发生了一场政变,陈朝国王被国相黎季犛杀死,让国王的儿子继位。明建文帝初年,黎季犛取代陈氏,立其子黎苍为帝,自称太上皇,改姓为胡,黎苍改名胡苍。此时明朝正值“靖难之役”,建文帝无暇他顾。
明人所绘《出警入跸图》(局部),描绘了明朝皇帝出巡归来的浩大场面,警卫严密,宛如行军。
与侄子争位胜出的朱棣现在有时间来管一管了,他派特使去安南调查。但那特使不是被收买了,就是两眼抓瞎,回来说,情况属实。明成祖就封胡苍为国王。
事情并没有因此完结,永乐二年,安南大臣裴伯耆逃出来,将政变的真相禀报朱棣,并请求朱棣“兴吊伐之师,隆继绝之义,荡除奸凶,复立陈氏”。
问题是,当时没有互联网,一国政变可以瞬间传遍世界,朱棣也搞不清楚裴伯耆说的是真是假,冒然吊伐那是“国际战争”,国际舆论会怎么看?
不久,原先安南陈氏国王的弟弟陈天平,逃亡哀牢(今老挝),由哀牢护送至明廷。陈天平向明朱棣哭诉胡氏的罪恶:“贼臣侵思明府,夺其土地,究其本心,实欲抗衡上国,暴征横敛,酷法淫刑,百姓愁怨,如蹈水火,陛下德配天地,亿育四海,一物失所,心有未安,伐罪吊民,兴灭继绝,此远夷之望,微臣之大愿也。”
陈天平一把鼻涕一把泪,使出吃奶的力气来拍朱棣的马屁,朱棣很是受用。朱棣本来就是一个有天下共主之野心的人,再说了,大明毕竟是安南的宗主国,人家给你朝贡,你也应该尽点宗主国的义务嘛。
可是,这陈天平说的就是真的吗?谁知道是不是个小骗子呢。年底的时候,安南国王胡苍派使者来朝贡,朱棣把陈天平叫出来对质,安南使者见之,“皆错愕,或有下拜者”,一下子真相大白。朱棣决定帮助陈天平复国。安南国王胡苍听闻,迫于内外压力,表示“请迎天平归,奉为主”。
朱棣信以为真,派人护送陈天平回国。岂料,进了安南境内,胡苍设下伏兵,杀了陈天平。朱棣闻讯,大怒,你这太不给面子了,决心发兵征讨安南。
不过,朱棣决定讨伐安南也不完全是因为陈天平被杀,那是你们国内的权力之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安南胡氏政权屡屡进犯、骚扰大明边境,引起了朱棣的极大不满。比如永乐元年,安南侵夺大明边境的几个州寨,朱棣表示强烈抗议,并要求安南归还,但人家装聋作哑。而且次年又攻夺了几个明王朝的州寨,简直是“叔可忍,婶不可忍”!
朱棣召开“新闻发布会”,予以严厉谴责:“永乐二年八月,广西思明府亦奏尔夺其禄州、西平州、永平寨之地,此乃中国所疆,尔夺而吞之,肆无忌惮,所为如此,盖速亡者也,朕为忍遽行讨罪,故复垂谕,鬼神祸淫厥有显道,尔宜速改前过,不然非安南之利也。”意思是说,如果安南政府再不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痛改前非,中国将不排除使用武力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安南知道,朱棣绝对不是只会玩“严厉谴责”、“强烈抗议”的主,他是那种“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狠角。朱棣一严厉谴责,安南急得跳脚,于永乐三年六月遣使谢罪,称“其禄州等处,猛慢等寨亦令退还,已遣人各往交割地界。伏望皇上天地父母恕臣狂愚赦臣死罪。”
可是安南政府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及朝廷遣使索取,巧词及所还地十无二三,还地之后又遣贼徙居西平州,劫杀朝廷命官,复谋来寇广西。”你来要地,他拖拖拉拉还你十分之二三,还了之后,又搞偷袭,抢回来,跟你玩游戏。
在多次严厉谴责和强烈抗议无效,加之护送陈天平复国被伏击被羞辱一番,种种面子丢尽,朱棣爆发了。
永乐四年七月,朱棣发布讨胡檄文,历数胡氏父子二十条罪状,做好“宣传动员”,争取舆论支持;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朱能病死途中,张辅代之)、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晟为征夷左副将军、新城侯为右副将军,“统军八十万”,兵分出征安南。
出兵安南“八十万”肯定是朱棣故意虚张声势,估计也就三十万大军,关键是张辅指挥得法,明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迅速占领安南。永乐五年初,明军先后俘获胡氏父子,胡朝灭亡。
朱棣让人“访求陈氏子孙”,结果一个都找不着,正在此时,发生了“上千安南人请愿”一事。安南北江等府、安越等县耆老尹沛等一千多人诣军门曰:“幸遇圣朝扫除凶恶,孽军民老稚得见中华衣冠之盛,不胜庆幸。咸愿复古郡县,庶几渐革夷风,永沾圣化。”
那就是讲,幸亏大明扫除了安南的妖孽,让我们又有机会沐浴中华文明,为了永沾圣化,要求归附大明,拒绝搞“安独”(安南独立)。素有雄主之心的朱棣便“诏告天下,改安南为交趾,设三司”,于是安南成为明朝的一个省。
然而,在明王朝收复安南之后,安南人又频频闹独立,搞“复国”抗争。据不完全统计,从永乐四年向安南进军,至宣德三年撤军,前后二十二年,安南各地揭竿抗明的大小军事集团共有六十四个,形成一次又一次的“反华排华事件”,明朝频频从内地抽调军队去平叛,光是朱棣在位,就“三征安南”,双方死伤无数。
朱棣死后,疲于奔命的明朝不得不重新审视安南数百年独立治国的历史,觉得陷入“越战”的泥潭不是个办法,最后决定撤销交趾布政司,恢复往常的宗藩关系。但后遗症一直都没有消失。
大明帝国本来可以与安南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但是安南的内乱及北进,引起了明成祖朱棣的收复之举,以及此后二十余年的动乱。
安南政变
朱棣即位,作为藩国,安南国王照例派人朝贺。朱棣拿起贺表一瞧,安南国王不是陈氏吗?怎么改姓胡了?再一细看,贺表里说,陈氏“支庶沦灭,无可绍承”,胡氏自称是陈氏的外甥,被拥立为国王,请大明皇帝予以册封。
国王女人多,又不闲着,怎么能这么容易“支庶沦灭”,没有嫡子,总还有堂兄弟可以继承吧,肥水岂能流到外人田?这贺表一看就知道有猫腻。
事实是,早在洪武三年,安南发生了一场政变,陈朝国王被国相黎季犛杀死,让国王的儿子继位。明建文帝初年,黎季犛取代陈氏,立其子黎苍为帝,自称太上皇,改姓为胡,黎苍改名胡苍。此时明朝正值“靖难之役”,建文帝无暇他顾。

与侄子争位胜出的朱棣现在有时间来管一管了,他派特使去安南调查。但那特使不是被收买了,就是两眼抓瞎,回来说,情况属实。明成祖就封胡苍为国王。
事情并没有因此完结,永乐二年,安南大臣裴伯耆逃出来,将政变的真相禀报朱棣,并请求朱棣“兴吊伐之师,隆继绝之义,荡除奸凶,复立陈氏”。
问题是,当时没有互联网,一国政变可以瞬间传遍世界,朱棣也搞不清楚裴伯耆说的是真是假,冒然吊伐那是“国际战争”,国际舆论会怎么看?
不久,原先安南陈氏国王的弟弟陈天平,逃亡哀牢(今老挝),由哀牢护送至明廷。陈天平向明朱棣哭诉胡氏的罪恶:“贼臣侵思明府,夺其土地,究其本心,实欲抗衡上国,暴征横敛,酷法淫刑,百姓愁怨,如蹈水火,陛下德配天地,亿育四海,一物失所,心有未安,伐罪吊民,兴灭继绝,此远夷之望,微臣之大愿也。”
陈天平一把鼻涕一把泪,使出吃奶的力气来拍朱棣的马屁,朱棣很是受用。朱棣本来就是一个有天下共主之野心的人,再说了,大明毕竟是安南的宗主国,人家给你朝贡,你也应该尽点宗主国的义务嘛。
可是,这陈天平说的就是真的吗?谁知道是不是个小骗子呢。年底的时候,安南国王胡苍派使者来朝贡,朱棣把陈天平叫出来对质,安南使者见之,“皆错愕,或有下拜者”,一下子真相大白。朱棣决定帮助陈天平复国。安南国王胡苍听闻,迫于内外压力,表示“请迎天平归,奉为主”。
朱棣信以为真,派人护送陈天平回国。岂料,进了安南境内,胡苍设下伏兵,杀了陈天平。朱棣闻讯,大怒,你这太不给面子了,决心发兵征讨安南。
边境骚扰
不过,朱棣决定讨伐安南也不完全是因为陈天平被杀,那是你们国内的权力之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安南胡氏政权屡屡进犯、骚扰大明边境,引起了朱棣的极大不满。比如永乐元年,安南侵夺大明边境的几个州寨,朱棣表示强烈抗议,并要求安南归还,但人家装聋作哑。而且次年又攻夺了几个明王朝的州寨,简直是“叔可忍,婶不可忍”!
朱棣召开“新闻发布会”,予以严厉谴责:“永乐二年八月,广西思明府亦奏尔夺其禄州、西平州、永平寨之地,此乃中国所疆,尔夺而吞之,肆无忌惮,所为如此,盖速亡者也,朕为忍遽行讨罪,故复垂谕,鬼神祸淫厥有显道,尔宜速改前过,不然非安南之利也。”意思是说,如果安南政府再不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痛改前非,中国将不排除使用武力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安南知道,朱棣绝对不是只会玩“严厉谴责”、“强烈抗议”的主,他是那种“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狠角。朱棣一严厉谴责,安南急得跳脚,于永乐三年六月遣使谢罪,称“其禄州等处,猛慢等寨亦令退还,已遣人各往交割地界。伏望皇上天地父母恕臣狂愚赦臣死罪。”
可是安南政府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及朝廷遣使索取,巧词及所还地十无二三,还地之后又遣贼徙居西平州,劫杀朝廷命官,复谋来寇广西。”你来要地,他拖拖拉拉还你十分之二三,还了之后,又搞偷袭,抢回来,跟你玩游戏。
在多次严厉谴责和强烈抗议无效,加之护送陈天平复国被伏击被羞辱一番,种种面子丢尽,朱棣爆发了。
出兵安南
永乐四年七月,朱棣发布讨胡檄文,历数胡氏父子二十条罪状,做好“宣传动员”,争取舆论支持;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朱能病死途中,张辅代之)、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晟为征夷左副将军、新城侯为右副将军,“统军八十万”,兵分出征安南。
出兵安南“八十万”肯定是朱棣故意虚张声势,估计也就三十万大军,关键是张辅指挥得法,明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迅速占领安南。永乐五年初,明军先后俘获胡氏父子,胡朝灭亡。
朱棣让人“访求陈氏子孙”,结果一个都找不着,正在此时,发生了“上千安南人请愿”一事。安南北江等府、安越等县耆老尹沛等一千多人诣军门曰:“幸遇圣朝扫除凶恶,孽军民老稚得见中华衣冠之盛,不胜庆幸。咸愿复古郡县,庶几渐革夷风,永沾圣化。”
那就是讲,幸亏大明扫除了安南的妖孽,让我们又有机会沐浴中华文明,为了永沾圣化,要求归附大明,拒绝搞“安独”(安南独立)。素有雄主之心的朱棣便“诏告天下,改安南为交趾,设三司”,于是安南成为明朝的一个省。
然而,在明王朝收复安南之后,安南人又频频闹独立,搞“复国”抗争。据不完全统计,从永乐四年向安南进军,至宣德三年撤军,前后二十二年,安南各地揭竿抗明的大小军事集团共有六十四个,形成一次又一次的“反华排华事件”,明朝频频从内地抽调军队去平叛,光是朱棣在位,就“三征安南”,双方死伤无数。
朱棣死后,疲于奔命的明朝不得不重新审视安南数百年独立治国的历史,觉得陷入“越战”的泥潭不是个办法,最后决定撤销交趾布政司,恢复往常的宗藩关系。但后遗症一直都没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