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果皂苷提取物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的血管保护作用及机制

来源 :上海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不同病程(5、10周)的糖尿病(DM)大鼠氧化应激和血红素氧化酶(heme oxygenase,HO)-1系统的动态变化,探讨HO-1在DM血管病变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同时探讨天然抗氧化剂罗汉果皂苷(MG)对DM大鼠的血管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DM模型。将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正常+MG提取物组(C+MG组)、DM组(D组)和DM+MG提取物组(D+MG组),每组均为20只。C组和D组接受0.9%氯化钠溶液灌胃,C+MG组和D+MG组以罗汉果皂苷提取物150mg/kg灌胃。实验过程中每周监测体重,灌胃5、10周后分别检测血糖、血清中游离脂肪酸(FFA)含量以及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水平。取各组胸主动脉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各组血管组织的表达,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HO-1mRNA和蛋白的表达,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血管内皮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①与C组、C+MG组比较,D组、D+MG组各观察时间点的饮水量均显著增加(P值均<0.05),体重均显著减轻(P值均<0.05);从第3周起,D+MG组的饮水量显著少于D组(P<0.05);1周后,D+MG组的体重显著大于D组(P<0.05)。②D组、D+MG组5、10周的血糖均显著高于C组、C+MG组(P值均<0.05),D+MG组血糖显著低于D组(P<0.05);病程5周时,D组与C组间血清FF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周时D组的血清FFA含量显著低于D+MG组(P<0.05)。③5、10周时,D组TAOC均显著低于C组(P值均<0.05),D+MG组显著高于D组(P值均<0.05);D组MDA水平显著高于C组(P值均<0.05),D+MG组显著低于D组(P值均<0.05)。④5周时,D组大鼠血管HO-1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P值均<0.05),D+MG组显著低于D组(P值均<0.05);10周时,D组大鼠血管HO-1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P值均<0.05),D+MG组显著高于D组(P值均<0.05)。⑤5周时D+MG组线粒体肿胀情况较D组减轻,所取标本也未见明显上皮脱落情况;10周时内皮损伤情况较5周时重,但较D组减轻,也未发现细胞核明显固缩、溶解破坏的情况。结论氧化应激在不同的时期通过影响(诱导或抑制)抗氧化应激蛋白HO-1系统参与DM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MG可以降糖、降FFA,并减轻DM发展进程中的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血管内皮。其抗氧化作用的发挥可能由HO-1介导。
其他文献
曲江池,在长安城南,与乐游园相近,秦、汉时即在皇苑中,曲江周围又有芙蓉园、紫云楼、杏园等诸多名胜,是皇帝王公、都人仕女、文人墨客岁时节日游赏的去处,尤其新科进士的曲江
综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CC)的概念、发展、内涵及FCC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