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之困

来源 :中国对外贸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226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纺织产业链属于F2F行业(fiber to fashion),产业链从纤维(fiber)生产开始到时尚产品(fashion)结束,涉及到的企业和从业人员数目众多,牵一发而动全身。
  大纺织产业链最上游的棉花和纤维(含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属于初级产品,棉纱和坯布是工业产品,这条河流的出口是成品服装,成品服装最后进入零售流通领域。产业链的冗长、管理的低效,带来的结果就是信息传递和价格传递的失真和缓慢。例如,棉花价格的波动传递到成衣价格的变化几乎需要6—12个月的时间,而成衣价格的波动传递到上游原料企业的时间更长。
  为了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应付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各个企业都持有一定数量的各种形态的库存,也正是这种库存的存在令纺织企业几家欢笑几家愁。遇上棉花价格大涨,棉纺厂没有库存棉花,导致接到订单后再去采购原料时临时采购成本上升。而如果棉纺厂库存棉花原料太多,一旦遇到下游棉纱价格大跌的行情,又会导致产品缺少竞争力。库存的管理其实是供应链管理最核心的部分。纺织企业由于棉花库存管理失当而导致的企业破产事件屡见不鲜。
  库存状况堪忧
  2012年8月,笔者行对纺织行业从原料到成品的库存情况做了半个月的实地调研,调查了进口棉花保税仓库、交易所期货商品的交割仓库、大中型棉纺厂的原料库存以及部分成品服装的库存状况,结果令人十分担忧。
  首先,各个口岸的进口棉花堆积如山。苦于投有配额,清不了关,棉纺厂只能望“棉”兴叹。据调查,张家港、青岛等口岸的进口棉花,属于海关监管的保税仓库的库存量几乎饱和。由于仓库不够用,保税仓储费用在最近6个月内大幅上涨,而且不断有外棉的供应商提早预订仓库,江苏的一些保税仓库已经订到9月底了。
  其次,期货交易所的交割仓库以及国家储备棉花仓库棉花进出平衡。一方面,不断有新棉花运进来,但同时出货的进度也在加快,目前进出基本保持平衡。到了9月新棉上市的时候和新的收储即将启动之际,估计局势可能会有所改观。目前各个仓库都在积极备战。这些仓库由于不属于海关监管的仓库,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而且短时间内要扩容也不难。因此仓库的容量不会成为很大的问题。笔者在几个仓库看到的负荷率大约在70%—80%之间。
  笔者在现场看到,有些储备棉花还是2009年以前的陈年棉花,这些陈年棉花的价格按照当时的收购价格计算很有优势。根据调查,有经验的棉花仓储公司的业务经理,对于国家近期抛出的储备棉花,很有可能就是先出手这部分棉花,这样做可以为新的棉花季度的收储腾出仓库容量,而且在账面上还不至于显示亏损。
  根据我国棉花产量750万吨计算,2011/2012年期间,国家收储量大约350万吨,占了当年产量的47%。假设2012/2013年度保持同等水平的收储量,那么将达到约700万吨,如此海量的棉花储备量,如此高位的收购价格,对整个纺织行业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再者,大中型棉纺厂的原料库存。笔者调查了16家大中型的棉纺企业的原料库存状况。棉纺企业的去库存化的速度正在加快,几乎都降到企业的安全库存的水平以下,以往正常的3—6个月的库存水平,现在只有1—2个月左右,低水平的原料库存,导致棉纺厂采购原料的刚性需求开始凸显,但是相应的补库动作迟缓。纺织企业一方面等待新的配额下达,以便购买廉价的进口原料;另一方面,9月份新棉花上市,那些没有进口棉花配额的小型棉纺厂希望能买些便宜的原料。但是,这样的刚性需求,只是为了维持开工和机器的运转而发生的采购行为,棉纺厂普遍反映如果下游得需求没有得到提升的话,很快仓库又会满起来。
  此外,笔者调查了国内10家生产休闲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的品牌公司的库存状况。下游成品库存情况更加令人吃惊。大部分公司资产的70%—80%都是库存商品。在零售商店,销售业绩大幅度下滑,在服装厂的生产车间,大量的衣服正在生产或者准备包装,但是这些衣服将要运到哪里去?卖给谁?没有人知道。有个浙江的老板直言,直接卖给折扣店的情况不是没有发生过。也就是说,老板们买面料、买辅料、请工人,最后做出来的服装直接当库存折扣商品以跳楼价也难以出手。如此消极的情绪势必会逐级向上游企业传递,而且负面消息传播地特别快。
  市场博弈风险犹存
  2011/2012年,因为经济危机,导致现有库存消化的速度非常缓慢,外贸和内贸的“补库存行情”都没有如约而至。广交会更是国内参展商人员多于海外客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年了,8月28日,在上海开幕的国际家纺展会,有的展位甚至两天都等不到一个客户。下游的需求在萎缩,而上游的供应在扩容,你能想象这条产业链的库存“河流”将会是什么样子吗?从原来的“河水清且涟漪”到“溃坝”可能只是一瞬间。
  没有库存的企业就像个搬运工,出苦力但是没风险,持有库存的企业就像个赌徒,能获利但是也要承担风险。在这一点上,市场永远是公平的。整个产业链上的海量库存和低迷的国内外需求共存,对于中国纺织行业的伤害可能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有个国际友人看不懂我国的棉花收储政策,他问我,“照这样的收储政策,到了2013/2014年,可能全世界大约70%左右的库存储备棉花都在中国人手里,持有这么大的海量库存,你们是在下很大的一盘棋吗?”
其他文献
《2012年世界经济风险指数与主权国家评级》(WERICR2012)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随着世界经济下滑,世界经济形态转向“经济衰退、价格上升”为特征的“经济滞胀”,世界经济风险指数下降风险上升。全球130个国家综合风险指数平均值0.6932,比上年的0.7094下降2.3%。同期,全球130个国家数据的世界债务风险指数为0.4626,比上年0.413Q上升12.0%,债务风险有所缓和。全球1
期刊
MIAWA车站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MILAWA政府管理部门计划寻找一位合作伙伴,投资项目包括火车站和汽车站,零售商业区和停车场。投资总额为1500万兹罗提。投资方式为融资,公私合营。  联系人:Janina Budzichowska  电话: 48-23-654 33 82  传真: 48-41-253 33 09  邮箱: info@mlawa.pl  网址:www.mlawa.pl  电子元
期刊
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升级拉动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出境并购的目标也逐渐由资源为主转向技术与品牌,以寻求新技术的引入或产业链的补充。  尽管全球经济处于动荡状态,中国地区相关的并购交易活动仍然持续活跃,2011年并购交易总量同比增长5%,总计披露了5,364宗并购交易,创历史新高。2011年中国大陆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境内企业间的并购交易以及大金额的私募股权投资交易活动均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
期刊
法国的葡萄酒现在还具有竞争力,意大利还在生产瓷砖,美国还在对中国出口大豆、农产品,这是他们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关键是有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产业升级还是要专注主业,谨慎跨行,特别要注意转型不等于跨行。  2011年11月份发布了一个数据,PMI已经占到了50%以下,经济下行趋势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现在需要作出判断,中国经济目前的变化仅仅是在宏观紧缩背景下的周期性的短期调整,还是中长期增
期刊
展望2012年,中国ICT市场,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商业分析等主流技术将深入行业运用,驱动企业改善产品服务质量、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2011年12月,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对外发布了2012年中国ICT(信息通讯技术)市场十大预测。IDC认为,受全球经济低迷、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以及国内货币政策回调、房地产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2011年中国经济复苏步伐整体放缓。预计2012年欧债危机可能
期刊
2012年上半年,中国的并购交易在数量上减少了33%,交易金额也下降了10%。这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低迷持续对欧洲的经济大国、美国以及中国本身提出挑战,并且影响了并购交易的市场情绪。  中国境内的并购交易在数量上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5%。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境内的战略性并购交易也受到了影响,和2011年上半年相比,下降了42%。交易额超过一千万美元的私募基金交易数量也下滑了39%。  但令人欣慰的是,全
期刊
中国对外贸易:第二批“营改增”改革试点地区的一般规定将沿用上海“营改增”试点的政策,涉及的行业范围和税率基本不变。广东省作为第二批“营改增”试点地区之一,在借鉴上海“营改增”试点经验成果的同时,有着其特定的目的。  鉴于上海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不分立,上海“营改增”试点无法检测出试点范围内纳税人“营改增”后对征收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广东省此次试点的目的之一就是测试征收管理变化对广东省国家税务系统(
期刊
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是继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之后,中国与外国政府合作共建的第三个园区,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平台、新动力、新亮点。  8月8日,“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介绍会”在北京举行。钦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晓钦介绍说,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以打造“中马智造城、共赢示范区”为目标,以“先进制造基地、信息智慧走廊、文化生态新城、合作交流窗口”为定位,
期刊
银行业价值的范围和规模从发达市场转向新兴国家。  欧洲银行业的巨大损失导致全球银行业市值在2011年缩水20%以上。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复苏阶段,银行业的这种逆转令人担忧。除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特例以外,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严重受挫,股东总回报(TSR)和利润令人失望。  自2007年以来整个行业的股价与账面价值比平均以每年18%的速度下滑。但如果单看高增长国家的银行业表现,情况则截然不同。印度尼西亚、墨
期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中国的古训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被无数人以各种方式在实践着,并不断实现着。张正群就是这个大军中的一员。  1968年,张正群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大学期间他不仅在多项金融、市场营销、管理等课程中表现优异,而且也表现出了卓越的语言天赋,掌握了中、英、日、法、德等多种语言。随后的几年里,他经过武装部队与民防部队的训练,退伍后在船厂做过销售,后进入外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