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椎植骨置钉预防椎体矫正度丢失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o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经伤椎植骨置钉对预防椎体矫正度丢失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0年12月本院采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4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置钉20例(伤椎处置组),单纯后外侧植骨23例(伤椎未处置组)。对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15个月时伤椎处置组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均小于伤椎未处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置钉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获得满意复位,能重建椎体高度且能长期维持,临床效果理想。
  【关键词】 伤椎植骨置钉; 椎体矫正度; 预防; 丢失
  胸腰椎骨折是骨科临床的多发病,约占脊柱骨折的50%~70%。传统治疗方法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伤椎相邻上、下椎体辅以支持棒连接,具有手术解剖简单、操作较容易、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1]。然而,单纯的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并不能为胸腰椎骨折患者提供足够的稳定性;长期随访后发现伤椎矫正度丢失严重,甚至伴有内固定疲劳、断裂,严重者需要再次手术[2]。目前对于伤椎处置成为热点,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内固定是否能对脊柱前中柱产生额外的力学支撑而改善术后远期疗效,学界尚无定论,但倾向于认可伤椎处置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2010年12月本院采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4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18~60岁,平均(33.7±8.2)岁。43例均为单节段新鲜椎体骨折,损伤节段:T12 14例,L1 17例,L2 7例,L3 5例,均不存在明显骨质疏松。神经损伤情况按ASIA分级评定:A级1例,B级7例,C级18例,D级15例,E级2例。椎管内占位30%~82%不等。其中伤椎处置组20例,伤椎未处置组23例。随访时间:术后12~22个月,平均17.6个月。
  1.2 手术方法 患者采用全麻,俯卧位,术前常规X线标记定位伤椎,后方正中入路显露伤椎及上下相邻椎体。伤椎处置组先行体位复位法复位,C型臂辅助透视下于伤椎上下椎体分别拧入椎弓根螺钉,并放置好连接棒,进行适度预撑开。然后经伤椎两侧椎弓根置入椎弓根钉并随即取出,反复扩张钉道至最大内径。同时通过此通道,C臂透视下用不同弧度的椎弓根开路锥在伤椎内撬拨上下终板,使复位满意并形成空洞。经钉道向椎体内植自体骨粒。自体骨来自减压时咬除的棘突及椎板,修剪成0.3 cm×0.3 cm×0.3 cm大小,经椎弓根钉道加压植入伤椎,植骨块挤压密实不留缝隙,伤椎置入椎弓根钉,较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短约1 cm。安放连接杆,两侧交替撑开以继续恢复椎体高度。C臂确认伤椎椎体高度及脊柱生理曲度满意后,冲洗并闭合伤口,常规放置负压引流。术后卧床4~6周,腰围保护3~6个月,术后第3天开始行腰背肌背伸功能锻炼。伤椎未处置组复位内固定方法同上,自体骨粒制备完成后置于双侧横突间。两组均依是否有神经症状、椎管容积改变情况来决定是否行椎板减压等。
  1.3 疗效评定 根据侧位X线片结果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5个月时的椎体前缘高度及相应的cobb角。同时测量相应伤椎上、下位椎体的前缘高度。计算出相应时段的椎体压缩率。伤椎压缩前原始高度=(伤椎上椎体前缘高度+伤椎下椎体前缘高度)/2,椎体压缩率=(伤椎原始高度-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原始高度×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15个月时伤椎处置组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均小于伤椎未处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是骨科临床的多发病,约占脊柱骨折的50%~70%,而爆裂型骨折占脊柱外伤的10%~20%。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以椎体前中柱爆裂性破碎移位、骨折块向椎管内移位为特点,且多伴脊髓损伤。就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而言,传统手术是行上下椎体固定,即对伤椎上下各一节段的椎体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伤椎相邻上、下椎体辅以支持棒连接后撑开,通过前后纵韧带的张力使伤椎骨折块复位,4枚螺钉结合固定棒形成力学支架,维持术后脊柱稳定[3]。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解剖简单、操作较容易、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然而,单纯的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并不能为胸腰椎骨折患者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同时,尽管椎体高度获得大部分恢复,但椎体内骨小梁支架结构并未同时恢复,致使椎体呈空壳样变,失去支撑能力,远期可能会发生椎体塌陷和矫正度丢失、椎体后凸畸形、神经压迫等一系列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二次痛苦等缺点[4-6]。
  胸腰椎骨折传统治疗术后远期椎体塌陷和矫正度丢失已经成为术者需要面对的难题,目前,研究热点集中于对于伤椎的处置。对伤椎处置当前认可的措施主要包括经伤椎单纯植骨及经伤椎植骨置钉技术。尽管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和(或)置钉内固定是否能对脊柱前中柱产生额外的力学支撑而改善术后远期疗效尚无定论,但医学界普遍接受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制定技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的应用价值,倾向于认为能减少远期椎体塌陷和矫正度丢失的发生[7]。
  胸腰椎骨折治疗的目的是恢复受伤椎管管径,解除脊髓神经压迫,恢复伤椎高度,维持脊柱的正常序列和生理曲度,通过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8],使患者能够早期活动,为康复训练创造条件。就脊柱稳定性而言,前中柱起80%的作用,后柱仅起20%的作用,因此,恢复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是防止术后椎体塌陷、矫正度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的重要措施。对于椎体前中柱高度丢失者,传统手术在进行后路撑开复位手术时,由于椎体内骨小梁支架结构已被破坏且不可恢复,故会形成椎体内腔隙,腔隙内形成的较大血肿很难骨化,仅表现为部分纤维连接。传统手术单纯行后外侧植骨并不能改善前中柱的椎体内空洞,脊柱稳定性仍然不足,后期仍可导致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而如若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技术,则可增强前柱的支撑能力,有效消除伤椎的“蛋壳”效应,即时增加椎体骨容量和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起到对椎体的部分机械撑开作用;同时,待骨性愈合后还能进一步维持椎体前柱高度及脊柱的生理曲度,远期疗效优异[9]。同样,传统非经伤椎置钉方法对伤椎本身无直接施加固定应力,仅是间接固定,术后伤椎受到上下椎体的挤压却无应力分担传导,椎体高度难以维持。经伤椎椎弓根固定,通过在伤椎置入螺钉,一方面可以直接复位骨折椎体,另一方面通过在伤椎建立支点,可以更好地纵向撑开骨折椎与相邻椎体,从而有效恢复伤椎椎体高度;而且伤椎置入螺钉后,可以降低传统的4枚螺钉固定所造成的平行四边形效应,改善螺钉的应力分布,增强对伤椎的支撑,维持椎体前柱高度及脊柱的生理曲度[10]。本研究结果显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术后伤椎高度及cobb角获得很好的恢复,晚期未出现椎体高度明显丢失、Cobb角明显变小等并发症,与传统非经伤椎固定植骨手术的对比结果亦提示,经椎弓根植骨置钉可以很好地恢复并能长期有效地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减少椎体矫正度丢失,疗效满意。   总之,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置钉技术,既加强后柱的稳定性,又解决前柱骨缺损的问题,增加前柱抗压稳定性,不仅能有效重建椎体高度,而且能长期维持伤椎高度,避免了远期椎体塌陷及矫正度丢失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Mavrogenis A,Tsibidakis H,Papagelopoulos P,et al.Posterior transpedi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J].Folia Med,2010,52(4):39-47.
  [2] 王华东,史亚民,侯树勋,等.经椎弓根植骨预防骨折后椎体塌陷的疗效观察[J].脊柱外科杂志, 2009,7(1):18-20,25.
  [3] 王洪伟,李长青,周跃,等.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随访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6):1356-1360.
  [4] 李康杰,姜永杰,郑光彬,等.应用Reclvse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22):1920-1923.
  [5] 王华东,侯树勋,史亚民,等.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J].创伤外科杂志,2006,8(4):328-330.
  [6] 宋元进,孙海燕,蔡锦方,等.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2):110-112.
  [7] Wang W,Yao N,Song X,et al.External spinal skeletal fixation combination with percutaneous injury vertebra bone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J].Spine,2011,9(1):606-611.
  [8] 侯树勋,史亚民.胸腰椎骨折手术适应证及其远期疗效观察[J].中华创伤杂志,2002,18(1):13-15.
  [9] Van Herek B,Leirs G,Van Loon J,et al.Transpedicular bone grafting as a supplement to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instrumentation in thoraeo-lumbar burst fractures[J].Aeta Orthop Belg,2009,6(1):815-821.
  [10] 袁强,田伟,张贵林,等.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4):217-222.
  (收稿日期:2013-01-14) (本文编辑:连胜利)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基础方(糖周方)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13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中西药组)和对照组(西药组),在西药控制血糖达标的同时,对照组肌肉注射甲钴胺500 ug/d;治疗组肌肉注射甲钴胺500 ug/d,同时加用糖周方内服,1剂/d,治疗2周。结果:疗效和治疗后肌电图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中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治疗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使用神经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使用单纯颅内血肿抽吸治疗。对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疗效进行比较,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效果相当高。结论:神经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阿仑膦酸钠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骨向诱导增殖和成骨诱导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四代细胞,分为实验组(不同浓度的阿仑膦酸钠,A-F组)、空白对照组(L-DMEM,G组)和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H组)各自诱导成骨分化。观察细胞形态,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hBMSCs骨钙素的分泌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Runx2和Osx mRNA的表达情况,
期刊
【摘要】 医患矛盾的加深,除媒体导向有问题外,经济原因也是很重要的推手,而检验费用又是患者负担很重要的一部分。各医院之间结果在医生中互不认可,尤其是低级别医院的检验结果在上级医院中不被认可的情况尤为突出,甚至连最为基本的全血检测结果也不认可。为解决结果互认的问题,卫生部想到了实验室结果间的互认,这项政策如果落实得好,是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伟业。但如何保证结果的可靠和互认,卫生部又没有明确的态度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潮州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分布。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10月本院儿科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1653例采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新鲜痰液,进行细菌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非典型病原体抗体。结果:1653例患儿中病原检测阳性1067例,病毒感染184例,细菌感染617例,支原体感染172例,嗜肺军团菌感染100例,衣原体感染53例,Q热立克次体感染13例,
期刊
【摘要】 儿童脑转移瘤总体发生率较低,典型的临床表现对诊断儿童脑转移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较常见的几种儿童脑转移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 脑转移瘤; 儿童; 预后  脑转移瘤临床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脑转移肿瘤中,原发灶为肺癌患者最多,其次为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和消化道肿瘤等。儿童脑肿瘤性质与成人有很大区别,不能将儿童脑肿瘤视为成人脑瘤的“缩影”,两者在临床表现和治疗上有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脑积水、蛛网膜囊肿、脑室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10月的45例患者,脑积水22例,(其中6例脑积水合并囊肿),蛛网膜囊肿22例;脑室出血并侧脑室铸型1例,全部病例采用内镜手术治疗:脑积水行三室底造瘘术,脑积水合并囊肿同时行囊肿-脑室造瘘,蛛网膜囊肿行囊肿-脑池或脑室或蛛网膜下腔造瘘术。结果:45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影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治疗,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改良托在全口义齿修复中记录颌位关系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53例无牙颌患者应用改良托采集其颌位关系记录,二次法完成全口义齿修复,从修复前后医患双方对面形满意度以及医生对咬合关系、息止间隙、颞颌关节等方面客观评价来分析记录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可行性。结果:48例患者修复效果良好,义齿咬合关系正常,咀嚼功能良好,息止颌间隙平均为(3.97±2.82) mm。患者对修复后面部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住院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及费用情况,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100例住院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对照组。A组、B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测定,根据评分确定患者情感障碍的分级,A组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心理干预,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同时应用胰岛素泵泵入胰岛素类似物控制血糖。B组应用胰岛素泵泵入胰岛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