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瑜伽选项课男女混合班的探索与尝试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qi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高校瑜伽课堂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娘子军”现象,笔者开放性别门槛,在南京大学开展了开设瑜伽选项课男女混合班的探索与设计,并以本次尝试的实施过程和亲身体验为案例,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提出课程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瑜伽 男女混合班 探索 尝试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0 (B)-0000-00
  1研究背景
  瑜伽起源于古印度,流行于全世界,原本是印度僧人的一种修行方式,如今成为风靡全球的健身课程。现代瑜伽,作为一种既古老又时尚,既修身又养性的健身方式、一门生命科学和生活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当代人们的关注与推崇,被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系统,如“雨后春笋”般成为很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新设课程项目,深受高校学生的推崇与青睐。
  在瑜伽课程逐渐兴起的过程中,在多年的瑜伽教学实践中,笔者留意到,瑜伽课堂中,学生几乎成清一色的“娘子军”,这一“阴盛阳衰”的普遍现象,制约了瑜伽运动在高校的全面、蓬勃发展。笔者认为,瑜伽这项运动,不存在性别界限,无论对男、女性,均是一项值得选择、适合终身锻炼的健身方式。为此,针对瑜伽课堂“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笔者于2015年,在南京大学首次开放性别门槛,开展了开设瑜伽选项课男女混合班的探索与设计,尝试并持续四个学期至今。笔者将以本次尝试的实施过程和亲身体验为案例,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提出课程建设的相关建议。
  2课程设计
  2.1课程理念与教学目标
  2.1.1 分别根据普通高校男、女学生的生理特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对瑜伽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瑜伽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帮助学生练习站、坐、跪、卧、倒立等动静结合的瑜伽体式,充分弯曲、伸展、扭转人体各个部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2.1.2通过瑜伽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练习手段,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改善不良体态,塑造健与美的形体。
  2.1.3通过瑜伽课程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信稳定的精神状态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同时督促学生主动积极参与锻炼,为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奠定基础。
  2.1.4通过混合班上课的形式,弱化瑜伽课堂中的男女性别差异,以推动瑜伽运动的健康发展,完善南京大学瑜伽课程体系建设。
  2.2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2.3课程主要教学方法
  2.3.1直观示范教学法。通过镜面、背面、侧面示范相结合,以标准规范的身体示范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让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动作,感受到瑜伽的气韵,建立初步印象。
  2.3.2语言引导教学法。通过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动作的难点、重点,以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的引导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心理和意识的梳理和引导,或激励或暗示或启发学生建立美好的瑜伽情境,获得愉悦的身心感受。
  2.3.3分层教学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性别差异,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基础、不同性别的学生获得理想的练习效果与积极的情感体验。
  2.3.4互助互动教学法。在课堂练习中,除增强师生互动,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外,应鼓励学生彼此间相互观摩、交流心得、表达观点,以互助学习的形式,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有效开发,同时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2.4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考核内容主要由瑜伽专项技术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专项考核分为必选组合、自选动作及自编组合三个部分,避免传统由教师指定考试内容的单一性,以多样化的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最大程度的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以起到良性的激励作用。
  3教学效果
  根据调查反馈表明,瑜伽混合班上课的形式获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经过一段时间对瑜伽的接触与学习,男、女生普遍对瑜伽这项运动有了更为客观的理解与认识,感受到在瑜伽课堂中获益,认为瑜伽运动本身无性别界限,不存在性别门槛,对男、女大学生的健身、健美,乃至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均能产生积极、长久的影响,是一门值得选择与学习的课程。从南京大学持续开设四个学期的瑜伽混合班中男生的参与人数来看,数量的稳步递增,反映出意识与观念的逐步改善。
  4课程的难点与建议
  4.1课程难点
  由于瑜伽课堂中男女比例失衡、授课对象女性专一化的现象长期普遍存在,瑜伽课堂乃女生专属的观念几乎根深蒂固,故而,开设瑜伽混合班的教学改革,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新的尝试与开始,必然面临新的挑战,存在诸多难点。
  4.1.1难点一——认识误区
  长期以来,或受传统思想的制约,或被某些宣传误导,不少人们在观念上对瑜伽这项运动存在一定认识误区,认为瑜伽乃女性专属,男性练习瑜伽则被看作“缺乏阳刚之气”或“娘娘腔”的表现。这一片面的认识,导致部分同学对瑜伽产生抗拒排斥的心理,裹足不前,这也是瑜伽在高校兴起多年却极少有男生涉足的原因之一。
  4.1.2難点二——心理因素
  男、女同堂上课的形式,对大部分同学而言,可以相互激励、调动上课氛围。然而,对部分缺乏自信、过于敏感羞涩、较为腼腆,或者适应能力较弱的同学而言,可能出于担心被异性嘲笑的心理,产生焦虑情绪或自卑感,造成无法积极投入练习,或者练习扭扭捏捏,以致产生消极情绪,影响教学进度与质量。
  4.1.3难点三——教法复杂
  由于男、女生的身体素质有别、性格各异,一般来说,女生喜静且柔韧性较好,而男性好动且力量素质占优势,故而使得混合班课堂中的教学组织相对复杂,不仅教学内容与要求不尽相同,练习中的教学负荷和密度也需有所针对、区别对待。   4.2课程建议
  针对课程中的难点,提出几点建议。
  4.2.1深入介绍、纠正认识误区
  教师在新学期伊始,应对瑜伽作全面、深入的介绍,重点阐述瑜伽的内涵、特征及男女皆宜的练习价值,帮助学生,尤其是男生提高认知水平、扫除认识误区,以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开展瑜伽欣赏教学,领略瑜伽魅力,可展示男子瑜伽的教学图片或视频短片,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给学生以更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模仿兴趣。
  4.2.2及时疏导,培养良好心态
  对于瑜伽混合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心理,教师应一方面,不断强调练习瑜伽过程中专注自我、重视放松等安全原则,强调练习过程中的“纵向比较”——即不盲目刻意与他人比较,应遵循自身生理特征、身体状况,循序渐进的练习。对于男生而言,先天肌肉较为粗壮、骨骼较为粗大,关节韧带较为僵硬,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较女生均处于劣势,故应帮助男生在客观认识的基础上,正确的自我定位与规划。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观察,根据学生练习过程中的情绪表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课堂中学生产生自卑感与焦虑情绪,应及时干预、疏导并鼓励,使之感受教师的关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专注、平和的良好的心理状态。
  4.2.3分层教学、激发学生潜能
  传统瑜伽女生班教学中,为了适应学生身体机能与性格特征,往往侧重伸展性静力练习,将瑜伽塑造成“柔美”与“舒缓”的代言词,而混合班教学中则应全方位的展示瑜伽的动静平衡、刚柔并济。在内容安排上可适当缩短每个体式停留的时间,稍稍加大练习密度与强度,避免男生感觉“过于沉闷、枯燥乏味”,同时增加介绍个别对力量要求较高的体式(如斜板式、鹤禅式),对完成好的男生予以表扬并鼓励其做示范;在教学模式上可采用分层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客观差异,针对学生的性别、身体条件、能力水平等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考评制度上,除必考内容外,应给与学生以考试内容项目一定的选择自主权,以及动作创编或编排的空间,激励男、女生展示各自特长,发挥主观能动性。
  5结语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本次开设瑜伽男、女生混合班的尝试,证明切实可行并取得初步成效,同时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如今,在南京大学体育课程中,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瑜伽课程体系。現有课程设置既面向女生、亦面向男生,实现了瑜伽课程面向对象的全覆盖,从而丰富了我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促进了瑜伽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适应了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具有积极的意义。尽管如此,作为新的教学形式,开设瑜伽混合班的尝试,处于起步初始阶段,尚需验证和完善,南京大学瑜伽课堂中性别失衡现象虽有所改善但依然明显,瑜伽运动在各高校的全面普及与推广,依旧任重而道远,仍需不断的探索与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邓毅明 武晓君 大学生“健身瑜伽”体育新课程的设计和尝试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8.5
  [2]谭琳 高校瑜伽课程性别失衡现象及应对措施 体育世界(学术)[J] 2016.12
  [3]郑先红主编 瑜伽教练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 2012.10
  [4]美梓 编著 瑜伽与冥想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M] 2014.1
其他文献
摘 要:武术项目历史悠久,从远古时期到当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唐代的武举制开始,对武术人才选拔就有了考核的方法。武术考核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是否达到要求的必要手段。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发、专家访谈法、走访法等方法对长春师范大学武术普修课学生的考核方式进行分析,为提高我校武术普修课考核方法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校 武术 普修课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视频观察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016里约奥运会羽毛球男单1/4比赛中李宗伟、林丹和安塞龙的接发球技术、前场技术、中场技术以及后场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球落点主要集中在前场区域即1号、5号以及2号区域,接发球技术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搓球、挑球、勾球、杀球、吊球与高远球。李宗伟的使用搓球技术频率较高;安塞龙的使用挑球技术频率明显高于其他二人。  关
摘 要:土家摆手舞是我国所特有的民族类舞蹈,功能十分丰富,不仅具有健身健心功能,而且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北民族学院土家摆手舞开展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课程设置不完善,师资力量欠缺,器材场地设施等不够完善等是影响该项目发展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土家摆手舞 民族类院校 开展现状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32
摘 要:在分析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阐释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出特色大学和行业企业的多个参与主体之间以“共赢”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的建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改革创新,从而实现特色大学和行业企业的良好对接。  关键词:产学研 协同创新 育人 平台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民众的健康状况从侧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健康中国2030”将防治慢性非传染疾病(NCD)作为重点,提出要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健康为中心”,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关
摘 要: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与问卷调查法对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公共体育教学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不具有学校特色、教学模式过于僵化、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研究指出,转型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公共体育教学应该以热带海洋类运动项目为特色、符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需求。要求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满足2个基本准则:一是学校转型后公共体育教学需要制定与之配套的目标培养方案。二是要紧紧围绕海洋类人才所
摘 要:退役运动员的安置率低和就业转换难一直是国家和各省市运动队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国家在未来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期间仍然坚持奥运争光计划就必然产生大量的退役运动员难以转型。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运动员职业技能和文化教育的缺失。对此,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多种职业技能培训或者资格证书考试培训以期解决转型问题。该文主要探讨退役运动员在接受教师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体
摘 要:乒乓球运动对场地、器材要求不是很高,在中学易于开展。尽管如此,乒乓球运动在中学开展的效果不太尽如人意,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为进一步了解“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中学乒乓球运动的开展情况,该文选取遵义市道真县中学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道真县的10所中学(8所初中和2所高中)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乒乓球运动在遵义市道真县深受中学生的喜爱,但乒乓球运动在道真县中学目前
摘 要:该文通过对浙江省宁海县跃龙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部分一线体育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目前宁海县跃龙中学课程多样性不足;学校硬件设施基本满足瑜伽课程开设条件;教师、学生普遍赞同瑜伽课程的开设;专业瑜伽教师缺乏等现状。研究认为,中学开展瑜伽课程是必要的且跃龙中学具备开设瑜伽课程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瑜伽 瑜伽課程 中学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
摘 要:根据贵州省体育旅游与红色旅游的丰富资源条件,把体育旅游与红色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其联合开发的有利因素,旨在突出贵州新的特色旅游品牌,从而加快贵州体育旅游、红色旅游特色化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体育旅游 红色旅游 联合开发 贵州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1(a)-0175-03  近年来贵州旅游业持续升温,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对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