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林地的整地指造林前翻耕林地土壤的工序。其目的是为了改善造林地环境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因此,正确、细致、适时整地,是实现人工林速生丰产的基本措施之一。本文试结合多年生产实际对此加以阐述。
1 造林整地的特点
造林整地和农耕地整地不同。首先,造林地种类多种多样、地域广、面积大,自然条件复杂,立地类型不一。这就决定了整地任务的艰巨佳和方法的多样性。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通常只能进行局部整地。其次,林木生长周期长,一般是培育一代只整地一次,这就要求整地的质量要高,作用的时间要长,效果要好。
2 整地的作用
2.1 改善立地条件
造林地整地对立地条件的改善体现在对土壤结构、养分和水分等方面的改善。干早区造林,水分缺乏是突出的限制因子,,通过整地蓄水保墒,可以有效地解决土壤水分亏缺的问题。
2.2 保持水土
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整地是水土保持的简易工程,通过整地形成的微地形、水平沟、水平阶和鱼鳞坑等,将坡面的雨水、径流和泥沙存贮起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为幼树蓄水保墒。
2.3 减少幼林危害
整地是通过消除有害生物的发育条件和改善造林地的热量条件两方面来减少新造幼林可能受到的危害。
2.4 造林施工
提高造林质量,整地清除了杂草、灌木,改变了造林地的小地形,有利于合理进行种植点的配且。土壤经过深翻,人工栽植过程省力、省工,有利于保证造林质量。如整地达到规格要求,则不易产生窝根和覆土不足的现象。
2.5 提高造林成活率
经过整地后的土壤能促进幼林生长,特别是立地较差的土壤,水热条件得到改善,土壤肥力增加,有利于播种后种子发芽出苗,或植苗后苗木生根成活,通过整地,减弱了植被与林木对营养空间的竞争,有利于幼树的生长发育。
3 整地的时间
整地的时间是保证发挥整地效果的重要环节,尤其在干旱地区更为重要。一般来说,除冬季土壤封冻期外,春、夏、秋三季均可整地,但以伏天为好,既有利于消灭杂草,又有利于蓄水保墒。从整个造林过程来看,一般应做到提前整地,这样有利于土壤充分热化,杂草灌木根系充分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水分状况,发挥较大的蓄水保墒作用,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时也便于安排劳力,及时造林,不误林时。提前整地,最好是在整地和造林之间有一个降水较多的季节,如准备秋季造林,可在雨季前整地;准备春季造林,可在头年雨季以前或至少也要在秋季整地。因此,提前整地一般是提前1~2个季节,但最多不超过二年。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群众行造林时,整地时间最好与农忙错开。
4 整地的方式、方法
整地方式要根据林种、树种的不同,视造林地立地条件因地制宜设计。
4.1 全面整地
全面翻垦造林地土壤,主要适用于平原、无风蚀的沙荒地和坡度15°以下水土流失轻微的缓坡地,以及林农间作或用来营造速生丰产林的造林地。翻垦深度一般在25cm以上。但山地造林全面整地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不提倡全面整地。
4.2 带状整地
呈长条状隔带墒翻造林地的土壤,在整地带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不垦带。此法改善地条件的作用较好,有利于水土保持,带状整地适用于平原地区水分较好的荒地、风蚀危害较轻的沙地、坡度平缓或坡度虽大但坡面平整的山地,以及伐根数量不多的采伐迹地和林中空地等。一般带状整地不改变小地形。
4.3 块壮整地
即在栽植点周围进行块状翻垦造林地土壤。块状整地面积大小,应根据立地条件和树种特性,以及苗木规格而定,植被稀疏、土质疏松,可采用小苗造林,整地规格可小些;反之,宜稍大些。一般边长或穴径都在0.3~0.5m。块状整地通常在山地有穴状、鱼鳞坑等整地方法;在平原有坑状、高台等整地方法。
此外,在土层浅薄、岩石裸露、过于贫瘠的石质山地,或土壤较差的平地或山地可采用客土整地的方法,从其他地方取肥土堆入种植穴内。
5 整地技术规格要求
为了保证整地效果,有利于幼林生长,除了因地制宜地选择整地方法外,还要强调整地的质量要求,尤其应保证整地深度、宽度和断面形式的规格质量
5.1 整地深度
整地深度是整地各种技术中最重要的指标。确定整地深度时,应考虑地区的气候特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林木根系分布的特点,以及经济和经营条件等。一般来说。在干旱地区、阳坡、低海拔、水肥条件差的地方,深根性树种或速生丰产林,经营强度较大时,整地深度宜稍大,通常在50m左右。相反,可适当小些。但整地深度的下限应超过造林常用苗木根系的长度,一般为20~30cm。
5.2 破土宽度
局部整地时的破土宽度,应以在自然条件允许和经济条件可能的前提下,力争最大限度地改善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为原则。具体应根据发生水土流失的可能性、灾害性气候条件、地形条件、植被状况以及树种要求的营养面积和经济条件等综合考虑。
总之,造林整地是更新造林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是造林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序,是关系更新造林能否成林成材、能否速生速生丰产的重要环节,是我们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
1 造林整地的特点
造林整地和农耕地整地不同。首先,造林地种类多种多样、地域广、面积大,自然条件复杂,立地类型不一。这就决定了整地任务的艰巨佳和方法的多样性。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通常只能进行局部整地。其次,林木生长周期长,一般是培育一代只整地一次,这就要求整地的质量要高,作用的时间要长,效果要好。
2 整地的作用
2.1 改善立地条件
造林地整地对立地条件的改善体现在对土壤结构、养分和水分等方面的改善。干早区造林,水分缺乏是突出的限制因子,,通过整地蓄水保墒,可以有效地解决土壤水分亏缺的问题。
2.2 保持水土
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整地是水土保持的简易工程,通过整地形成的微地形、水平沟、水平阶和鱼鳞坑等,将坡面的雨水、径流和泥沙存贮起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为幼树蓄水保墒。
2.3 减少幼林危害
整地是通过消除有害生物的发育条件和改善造林地的热量条件两方面来减少新造幼林可能受到的危害。
2.4 造林施工
提高造林质量,整地清除了杂草、灌木,改变了造林地的小地形,有利于合理进行种植点的配且。土壤经过深翻,人工栽植过程省力、省工,有利于保证造林质量。如整地达到规格要求,则不易产生窝根和覆土不足的现象。
2.5 提高造林成活率
经过整地后的土壤能促进幼林生长,特别是立地较差的土壤,水热条件得到改善,土壤肥力增加,有利于播种后种子发芽出苗,或植苗后苗木生根成活,通过整地,减弱了植被与林木对营养空间的竞争,有利于幼树的生长发育。
3 整地的时间
整地的时间是保证发挥整地效果的重要环节,尤其在干旱地区更为重要。一般来说,除冬季土壤封冻期外,春、夏、秋三季均可整地,但以伏天为好,既有利于消灭杂草,又有利于蓄水保墒。从整个造林过程来看,一般应做到提前整地,这样有利于土壤充分热化,杂草灌木根系充分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水分状况,发挥较大的蓄水保墒作用,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时也便于安排劳力,及时造林,不误林时。提前整地,最好是在整地和造林之间有一个降水较多的季节,如准备秋季造林,可在雨季前整地;准备春季造林,可在头年雨季以前或至少也要在秋季整地。因此,提前整地一般是提前1~2个季节,但最多不超过二年。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群众行造林时,整地时间最好与农忙错开。
4 整地的方式、方法
整地方式要根据林种、树种的不同,视造林地立地条件因地制宜设计。
4.1 全面整地
全面翻垦造林地土壤,主要适用于平原、无风蚀的沙荒地和坡度15°以下水土流失轻微的缓坡地,以及林农间作或用来营造速生丰产林的造林地。翻垦深度一般在25cm以上。但山地造林全面整地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不提倡全面整地。
4.2 带状整地
呈长条状隔带墒翻造林地的土壤,在整地带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不垦带。此法改善地条件的作用较好,有利于水土保持,带状整地适用于平原地区水分较好的荒地、风蚀危害较轻的沙地、坡度平缓或坡度虽大但坡面平整的山地,以及伐根数量不多的采伐迹地和林中空地等。一般带状整地不改变小地形。
4.3 块壮整地
即在栽植点周围进行块状翻垦造林地土壤。块状整地面积大小,应根据立地条件和树种特性,以及苗木规格而定,植被稀疏、土质疏松,可采用小苗造林,整地规格可小些;反之,宜稍大些。一般边长或穴径都在0.3~0.5m。块状整地通常在山地有穴状、鱼鳞坑等整地方法;在平原有坑状、高台等整地方法。
此外,在土层浅薄、岩石裸露、过于贫瘠的石质山地,或土壤较差的平地或山地可采用客土整地的方法,从其他地方取肥土堆入种植穴内。
5 整地技术规格要求
为了保证整地效果,有利于幼林生长,除了因地制宜地选择整地方法外,还要强调整地的质量要求,尤其应保证整地深度、宽度和断面形式的规格质量
5.1 整地深度
整地深度是整地各种技术中最重要的指标。确定整地深度时,应考虑地区的气候特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林木根系分布的特点,以及经济和经营条件等。一般来说。在干旱地区、阳坡、低海拔、水肥条件差的地方,深根性树种或速生丰产林,经营强度较大时,整地深度宜稍大,通常在50m左右。相反,可适当小些。但整地深度的下限应超过造林常用苗木根系的长度,一般为20~30cm。
5.2 破土宽度
局部整地时的破土宽度,应以在自然条件允许和经济条件可能的前提下,力争最大限度地改善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为原则。具体应根据发生水土流失的可能性、灾害性气候条件、地形条件、植被状况以及树种要求的营养面积和经济条件等综合考虑。
总之,造林整地是更新造林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是造林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序,是关系更新造林能否成林成材、能否速生速生丰产的重要环节,是我们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