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烯致大鼠肝细胞DNA损伤与DNA修复基因表达

来源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jie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氯乙烯(VCM)对大鼠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对DNA损伤修复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团1(XRCC1)和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团3(XRCC3)]表达的影响;探索VCM所致DNA损伤的修复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VCM染毒,实验组按不同染毒剂量分为3个剂量组,分别为低剂量5 mg/kg、中剂量10 mg/kg和高剂量20 mg/kg,染毒12周,以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测DNA损伤,免疫组化法测DNA损伤修复酶的表达.结果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1.75%、12.38%和17.63%,均高于对照组(5.67%),且中、高剂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MGMT和XRCC1表达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减少,而XRCC3的表达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VCM致DNA损伤与XRCC3表达有相关关系(r=0.438,P=0.067).结论 VCM可导致肝细胞DNA发生损伤,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DNA损伤修复酶参与修复VCM所致的DNA损伤。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扇贝多肽对60Co γ射线诱导的胸腺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昆明小鼠胸腺细胞60Co γ射线3Gy照射,吸收剂量率0.6 Gy/min.实验分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扇贝多肽不同浓度(0.5,0.25和0.125 mg/ml)预处理为实验组,通过受照细胞形态、生化、DNA和相关酶变化来进行评价.结果经扇贝多肽预处理的实验组细胞有较低的细胞毒性,细胞凋亡受到抑制,细胞脂质过氧化(MDA)水平有所降
目的:测定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血浆促酰化蛋白(ASP)水平,探讨血浆ASP与体重指数、血脂的相关关系.方法:实验分3组:正常对照组47例、糖尿病组63例、冠心病组62例,记录每例被
目的 研究NK细胞中与囊泡分泌有关的膜蛋白syntaxin 4的表达和与其它蛋白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NK细胞免疫效应的分泌调节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 方法 RT-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人类NK细胞syntaxin 4的表达,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静息状态和经靶细胞激活后syntaxin 4蛋白在NK92细胞中表达和分布的变化,免疫共沉淀检测syntaxin 4蛋白和SNAP-23蛋白的相互作用.
目的 探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在舒降之、普罗布考、开搏通和祛瘀消斑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消退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60只兔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动脉粥样硬化自然消退组、舒降之组、普罗布考组、开搏通组和祛瘀消斑胶囊组.于实验开始、12周末、24周末测量腹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管腔回声强度(AII-L)、内中膜回声强度(AII-I)、外膜回声强度(AII-A)和内中膜校正回声强度(AIIc).对比超声
在谈论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时,“研究与实践相脱离”以及“高等教育研究‘泛化’”的问题,笔者认为,其只是一种表象,值得进一步探究的是高等教育研究系统是否需要创新以及如何创新。出于这一思考,本文拟对高等教育研究系统的创新作些初浅的探析,以期有更多的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关注教育研究系统创新的问题。
当前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治疗方法包括化学减容法(chemoreduction)、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冷冻疗法、激光光凝、巩膜敷贴放射治疗、外照射放射治疗、眼球摘除、眶内容剜
目的观察应用羟基喜树碱联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72例晚期大肠癌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10-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联合5-FU/CF;另
目的 探讨轻度认知损害(MCI)患者的脑干听觉反应(BAEP)、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和脑电图(EEG)的特点,为早期痴呆的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对38例MCI患者(MCI组)、26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AD组)进行BAEP和P300、EEG检查, 并与20名健康老年人(健康组)作比较.结果 BAEP检查:MCI组与AD组左侧Ⅰ、Ⅱ波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CI组与健康组比较,
有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清胆红素的浓度变化的研究不多 ,本文通过回顾分析近几年的临床资料 ,对此作初步探讨。
目的 了解三氯乙烯(TCE)所致药疹样皮炎的临床特点、并发症,探讨治疗方法,为研究病因和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对1997~2000年在我院住院的50例TCE所致药疹样皮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发病与接触浓度不平行,无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呼吸道或皮肤接触均可发病;潜伏期5~66d,平均潜伏期31.5 d(M);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和肝功能损害为主;感染为主要并发症